有那麼七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人,這七位女性,年齡從71歲到83歲,其中六位終身未婚,一位離異單身。
十年前他們購買了同一棟公寓的七個單間,從此組成了老姐妹團,開始了美妙快樂的同居養老生活。他們一起看櫻花,一起喝下午茶,去旅行。遇到事情互相幫助,雖然不曾擁有過婚姻,卻都比擁有婚姻的人,過得更加幸福快樂。
說實話,站在30歲門檻上的我,在看完這個故事之後,得到了片刻的安慰。原來不結婚並不可怕,不生孩子也不一定孤獨終老。如果你願意,真的可以堅持和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沒結婚等你老了怎麼辦?常常有人這樣問我,可是,當你有足夠的底氣,過自己喜歡的生活。不結婚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之所以看這個故事,是因為前兩天在微博上看到了一組數據。2018年中國結婚率持續下降,只有7.2%,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一言以蔽之,如今選擇結婚的人越來越少。在看到這個數據的時候,我並不意外,在現在這個時代,男人不缺性,女人不缺錢。我們都不缺遊戲和玩伴。
婚姻對我們的吸引力。好像在大幅下降。只是我們迫切的想要知道那些不結婚的人,他們都怎麼了?如果結婚真的有代價,但是這種代價是否高昂,我們又是否願意去承受。這讓我想起了第一次工作時遇到的老師,她今年45歲,馬上是知天命的年紀,至今未婚,她有一份高薪的工作,住一套快200平的大房子。周末的時候會和朋友約飯,打羽毛球,一個人的夜晚,會喝幾杯紅酒。
我曾經小心翼翼的問她。一個人的生活是否會太孤單,她想了想,很坦然的回答我說:「偶爾會」,但更多的時間,我會慶幸自己仍然擁有相對自由的生活,沒有責任也有沒有壓力,如果孤單是自由的代價,那我倒也可以承受。
當時我聽完之後懵懵懂懂,直到很久以後,我也談過幾場無疾而終的戀,見過了幾場貌合神離的婚姻,我才明白了這句話的意義所在。一個人的孤單,永遠好過兩個人在愛裡的孤獨。我聽過一句話,說結婚不是為了找一個和自己一起看電影的人,而是能夠給自己一起分享電影心得的人,如果只是為了不孤單找個伴兒,我不願意結婚,我自己一個人也能去看電影。
我曾經問過一位單身女友,不結婚到底意味著什麼?那時候她剛過30歲,家裡的人催婚,已經翻來覆去好多回了,她卻一年比一年坦然,她滿不在乎的回答我說:「不結婚根本就沒什麼大不了」,我問她家裡催婚怎麼辦?你不會有壓力嗎?她有些遲疑地瞅了我一眼,催婚對家人來說,是他們希望讓我幸福的方式,可是我已經30歲了,我確切地知道自己究竟哪種方式才能讓我感到幸福。
《無聲告白》裡說到,我們終其一生,是為了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而選擇不結婚,也許是許許多多中國男人女人,為了找到自己而做出的最大膽的嘗試,對與錯,看來要自己承擔。他們選擇和家庭對抗,去尋找自己想要的自由生活,追尋一場整整靈魂的契合,而不是胡亂湊合的愛情。為了這個選擇,他們一面辛苦工作努力賺錢去掙未來的幾年甚至十幾年,然後勇敢說出:「不結婚沒什麼大不了」的底氣。
另一方面,他們有篤定,沉穩,像那個人不會來那樣生活,也像那個人,終究會來那樣的期待。還有比這更熱血的事情嗎?其實,那位35歲還沒有結婚的老師,在跟我聊完他一個人的自由之後,她說了這樣一句話,或許以後,我會遇到一個人,讓我願意犧牲這些自由,去換一些陪伴和期盼。
但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我大概也是心甘情願的,在那樣一個令自己心甘情願的人出現之前,沒結婚其實沒什麼,結婚到底意味著什麼?換做之前,我會說,以為是愛情、陪伴、幸福,但如今我會說,它意味著期盼、分享、合作。
就像之前看到過的一本書裡,女主角寫給男主角的那段話,我想在這片已經不再蔚藍,不再純潔的天空下,如果還有一雙眼睛,與我一同哭泣,那麼生活就值得我為之受苦。一個令你心甘情願的人,一個讓你願意為之受苦的人,和這樣的人結婚,才是婚姻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