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評價楊得志、楊勇、楊成武:三楊開泰,長徵小菜

2020-12-22 說讀新史

長徵途中楊得志、楊勇、楊成武三位將軍指揮作戰出色,周恩來曾風趣地說道:三楊開泰,長徵小菜!

在長徵中,楊得志曾擔任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團長,多次承擔為全軍開路的重任。1935年5月,中央決定紅軍繼續北上,搶渡大渡河,進而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當時楊得志領命後,便率領紅一團急行一晝夜,搶先到達大渡河南岸的安順場。

後來,在楊得志的率領下,紅一團經過半個小時的激烈戰鬥,全殲了國民黨守軍的兩個連,不但控制了安順場,還弄到了一條小船。隨後紅一團的戰士們便勝利渡江,全殲了400多名國民黨守軍,並且佔領了灘頭陣地。從而保證了紅軍主力順利渡江,擺脫了國民黨軍的追擊。

在長徵中,楊勇曾擔任紅三軍團第四師第十團的政委。1934年11月,蔣介石調集圍剿中央蘇區的20萬大軍,組成五路追剿軍,利用湘江作為屏障,構築第四道封鎖線,企圖將紅軍聚殲於此。當時,中共中央決定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紅四師便以楊勇帶領的紅十團為前衛團,向國民黨軍湘江防線界首段推進。

11月28日,紅十團率先渡過湘江,楊勇隨即組織部隊開始掩護工兵架設浮橋、構築工事。不料,工事剛構築完,國民黨桂系的追剿軍就趕來了,並向紅十團連續發動了十幾次的進攻,戰鬥十分激烈。當時,紅十團的團長、紅四師參謀長等人都相繼犧牲,但楊勇依舊堅守前線,與數倍於己的國民黨軍激戰。最終,楊勇所帶領的紅十團以犧牲400多人的代價,勝利完成了掩護中央機關和軍委縱隊在界首渡江的任務。

在長徵中,楊成武曾擔任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政委。他在長徵中是指揮飛奪瀘定橋一戰。1935年5月,紅軍來到安順場,由於缺少船隻,紅軍無法在短時間內從安順場渡過大渡河。而為了儘快渡過大渡河,擺脫國民黨軍的追捕,毛澤東將目標定在了瀘定橋。於是,楊成武便接到了紅一軍團的急電:要他們在5月28日奪取瀘定橋。

為此,楊成武所帶領的紅四團需要在一晝夜的時間裡行走120公裡,並在當日奪取瀘定橋。天黑了之後,天上開始下起了瓢潑大雨,楊成武為了防止戰士們滑倒掉進大渡河裡,他便叫大家解下綁腿,接在一起,拉著前進。後來,在發現對岸的國民黨軍點著火把前進時,楊成武也果斷下令點燃火把,偽裝成國民黨軍前進。最終,紅四團克服了異常的困難,終於在5月29日清晨前抵達瀘定橋。

當時,守護瀘定橋的國民黨軍早已將橋上的木板撤掉了,此時的瀘定橋上只剩下了13根200多米長的光滑鐵索。楊成武趕忙挑選了22名勇士,在全團火力的掩護下,在鐵索上攀爬,最終,他們衝過橋頭,擊潰國民黨守軍,勝利奪取了瀘定橋。

長徵中楊得志、楊勇、楊成武他們三人表現異常出色,為此,後來周恩來曾風趣地說道:「三楊開泰,長徵小菜!」

相關焦點

  • 享譽我軍的三楊:楊得志、楊勇、楊成武
    整個長徵中,楊得志率領的紅1軍團第1師第1團擔負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先鋒任務,打得都是最難打的仗, 而且責任極為重大,特別是在突破烏江和強渡大渡河的戰鬥中兩次在絕境中挽救了中央紅軍,堪稱長徵中最大的功臣之一。
  • 解放軍中的三楊,楊得志、楊成武、楊勇算得上我軍一流名將嗎?
    而在這其中,人們較為熟識的,便是鼎鼎大名的「三楊」,他們分別是楊得志,楊成武和楊勇,但是依舊有一些人對他們不甚了解,那他們是否算得上是我軍一流名將嗎? 楊得志:為了和平,付出一切 楊得志於1911年1月3日出生於湖南省醴陵縣的一戶普通人家,他的父親是一名鐵匠,他自小便跟隨父親學習手藝,為了支撐家庭
  • 楊勇:他為抗美援朝畫上「完美的句號」
    (1912-1983)  楊勇,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中威名赫赫的「三楊」(楊勇、楊得志、楊成武)之一在長徵路上,在平型關大捷中,在解放大西南的隆隆炮聲裡,在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上,楊勇將軍智勇雙全,百戰百勝,勇冠三軍,深得毛澤東主席的喜愛,多次表揚他,稱其「耿直、剛毅,帶著一股虎氣。」
  • 長徵中,有紅一師的「大渡河17勇士」與紅二師「瀘定橋22勇士」!
    長徵路上,比較艱難、關鍵、聞名的戰鬥有兩個,一個是紅一師紅一團的「強渡大渡河」,共17勇士,指揮員是紅一團團長楊得志,曾任解放軍第19兵團司令員,後任總參謀長。一個是紅二師紅四團的「飛奪瀘定橋」,共22人,指揮員是紅四團政委楊成武,曾任解放軍20兵團司令員、代總參謀長。紅一師和紅二師都是紅一軍團的兩支鐵軍,是嫡系中的嫡系,王牌中的王牌,後分別是解放軍193師和127師。
  • 長徵中,紅一軍團六個主力團的團長都是誰?1955年授予啥軍銜
    紅一團團長楊得志,出身於一個貧寒的手工業者家庭,為了生計他曾經做過煤礦工人。後來,楊得志參加了朱老總指揮的湘南起義部隊,在人民軍隊中憑藉出色的軍事能力節節高升,長徵中,楊得志率領的紅一團擔任開路先鋒的角色,指揮過強渡大渡河、強渡烏江天險等戰鬥。
  • 「白袍小將」楊成武
    楊成武將軍,中等身材,眉清目秀,英姿勃勃。將軍軍政兼備,舉手投足,武有松柏之姿,文有蘭竹之韻。  楊成武十五歲參加革命,十七歲任團政委,以忠勇聞名於紅軍初期。據云,民主人士李公樸先生曾見之,贊為「白袍小將」。  楊成武,福建長汀人,小名能俊。家貧,叔伯見其聰慧,湊錢供其上學。
  • 橫戈馬上為人民——從紅軍團長到總參謀長的楊得志
    萬裡長徵路,楊得志率紅一團肩負中央紅軍開路先鋒或掩護後衛的重任,多次化險為夷,屢立戰功。強渡烏江時,船隻被敵人悉數破壞,敵人大軍緊追而至,紅軍萬分危急!楊得志立即命令部隊砍山竹,扎竹筏強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對岸衝去,一舉突破了烏江天險。
  • 最美長徵路——波光映月於都河
    正對於都河的于都縣長徵源小學教學大樓,在晨光中顯得更加明亮、肅然,「弘揚長徵精神,創建和諧校園」的紅色大字也頗值得人誦讀兩遍。當年紅軍先鋒團紅四團政委楊成武題詞這時候,河邊最美的景觀自然應歸於高高的白色紀念碑,藍天、朝霞、閃著金光的五星、奪人眼目的十一個紅色大字「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碑」,這一切組成了一幅美麗而神聖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