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只有帝王的墓地才可稱陵。但在陝西鹹陽卻有個永泰公主陵,這是怎麼回事?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是唐中宗李顯的親女兒,也是女皇武則天的親孫女。永泰公主美麗端莊,聰穎達慧,15歲時,以郡主的身份下嫁武承嗣的兒子武廷基。然而,沒過多久,年僅17歲的她就夭折了。永泰公主生前並不是公主,而是郡主,待到中宗復位,才追封為公主,並將其墓從洛陽遷至「乾陵」,號墓為陵。公主的墳墓被稱為「陵」,規格與帝王相等,這在我國歷史上是唯一的。
永泰公主的死因,很多人認為是被其祖母武則天所殺,這在《舊唐書》、《新唐書》以及《資治通鑑》等史料中均有記載。據載,永泰公主是因不滿祖母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的驕縱蠻橫,胡作非為而被武則天殺害的。在永泰公主的墓中,出土了永泰公主墓志銘以及公主的一些盆骨碎片。於是就有人據永泰公主墓志銘中所寫的「自蛟喪雄鍔,鸞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珠胎毀月,怨十裡之無香;瓊萼凋春,忿雙童之秘藥。女娥篪曲,乘碧煙而忽去;弄玉簫聲,入彩雲而不返。嗚呼哀哉!以大足元年九月四日薨,春秋十有七」這樣一段推測,永泰公主是因丈夫死後,憂鬱成疾,醫治無效而死。
因為據史料記載,永泰公主的丈夫死於701年9月3日,而永泰公主死於701年9月4日,前後只相差一天。如果說永泰公主是因丈夫死後,憂愁成疾,以致醫治無效而死。那麼不得不令我們懷疑,其由憂愁到成疾,再到死亡,似乎也太快了點。
還有一些特別精細嚴謹的人根據永泰公主盆骨復原圖以及墓志銘中的「珠胎毀月「一句,斷定永泰公主是因丈夫被殺的打擊以致早產,加上其骨盆較同齡女性的骨盆又小,遂導致永泰公主難產而死。
有人因而認為墓志銘中的「珠胎毀月」是隱晦之語,恰恰說明永泰(珠胎)公主正是「毀」於武則天(月)。(武則天本名武照,稱帝後改為「武曌」),因為史臣徐彥伯在已經成了皇帝的李顯的命令下撰寫墓志銘,總不能直言永泰公主是被自己的祖母,李顯的母親武則天殺害的吧。
中宗復位登基,愛子愛女夭逝的一幕,對懦弱敏感的李顯來說,是刻骨銘心的傷痛。這年的四月,李顯追封李重潤為「懿德太子」,追封李仙蕙為「永泰公主」,並且空前絕後地特許他們的墳墓尊稱為「陵」,規格與帝王等同。
但仍出土了壁畫、陶俑、木俑、三彩俑、金、玉、銅器等珍貴文物計1000餘件。特別是三彩俑、造型精緻、色彩鮮豔,文飾奇特,反映了唐代高度發展的陶瓷工藝水平。墓內壁畫豐富多彩,墓道、過洞、甬道和墓室頂部都有壁畫。前墓室象徵客廳,壁畫以著華麗服裝的侍女為主。
後墓室停放著永泰公主與其丈夫合葬的廡殿式石槨,中間有門,兩邊各一名守門侍女。石槨內外均刻有線刻畫,姿態生動,線條流暢,刻工熟練,十分精美。(在旅行在感觸歷史,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NJHFHHH)
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