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萌娃快樂爸(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已然成了當今社會爸爸媽媽們的必備任務,在增進親子關係的同時,還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思維拓展能力,因此睡前故事的時光總是那麼溫馨美好,然而,睡前故事你真的會講嗎?結束了一天工作的父母和玩耍了一天的孩子,在精力疲憊的狀態下,如何保證睡前故事的內容質量和精彩程度,這就需要父母用心去提高對睡前故事的認知度和掌握睡前故事的講讀技巧。
故事中語言文字的組織
既然是「講」睡前故事,那麼就需要父母用語言表達來呈現,在故事過程中的語言組織是講好「睡前故事」關鍵所在。因此,父母在拿到故事內容後,應對故事進行相應的加工,把能描述故事進程的語句和一些形容詞、象聲詞,儘可能地用刺激視覺、聽覺、感覺的詞語進行表達,這樣的故事講起來更容易演繹得繪聲繪色、聲情並茂,不知不覺的孩子就被帶進了故事場景中。
每個正常的人都是通過視覺、聽覺、感覺來感知這個世界的,所以,父母在講故事時可以通過全感官演繹的方法對孩子的感知進行刺激,引導孩子展開大腦的聯想,將儲存在大腦裡的相關圖景得以再現,創造出一幅全息的景象,塑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從而提高故事精彩程度和達到講好故事的目的。
講故事的聲音和肢體語言配合
研究肢體語言的先鋒人物阿爾伯特·麥拉賓發現,一條信息所產生的影響力中,7%來自於語言文字(僅指文字),38%來自於聲音(包括語音、音調以及其他聲音),最大的影響力來自於55%的肢體語言。也就是說,通過文字的加工,故事裡雖然已經有了包含刺激全感官感知的詞語,但如果不通過「講」和「演」來呈現,聽者終究是無法接受故事的信息的。因此,父母的聲音和肢體語言的運用,是故事演繹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聲音的運用,主要是如何從音量、語調、語速、重音、停頓等方面的控制來進行演繹,注重的是對聽覺的刺激;肢體語言運用,主要是從目光接觸、表情、手勢、站姿、或教具的使用等方面進行演繹,更多的是對視覺和感覺進行刺激來達到演繹的目的。
如何講好睡前故事
1、發音要清晰,這是講好故事的基本條件。如果講故事時有個別音發不清楚就會大大降低故事的質量,影響故事情節的生動性。
2、聲音要抑揚頓挫,這是講故事重要的技能技巧。要根據故事角色的性格、地位用不同的聲調來體現。高興時,聲調輕鬆明快;鬱悶時,聲調低沉緩慢。讓孩子根據聲音就能區分出角色和劇情的變化。
3、重要的故事情節要附以動作表演,這是提升故事精彩程度的有效手段。形象的表演能為故事增光添彩,顯得豐富有趣。譬如講到小鳥,雙手可以飛一飛;講到小貓,就學著喵喵叫;講到難過時,就嗚嗚地哭幾聲。動作表演儘量自然到位,和故事內容有效配合,協調一致。
4、眼神要隨時變換,它在故事講述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講故事時眼中要有神韻,要能與孩子真誠的交流,根據故事情節眼神隨其變化。
5、適當的改編故事內容,增加一些互動內容。父母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在孩子能夠理解的範圍內多提些簡單的問題,讓孩子參與其中。在講國外故事的時候,可以試著把故事中的英文名改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名字,這樣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親切感。
6、給孩子講的故事一定要符合他們的年齡和認知能力,故事最好是圍繞最著他們周邊的生活環境來講。對於白天犯錯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睡前故事,把孩子犯的錯誤摻雜到故事裡面去,讓孩子意識到白天自己的錯誤。
7、給孩子講睡前故事的時候,選擇在最有趣或者最精彩的地方停下來,詢問孩子接下來的劇情應該怎麼發展,幫助孩子發散思維,不僅能夠讓他獲得更多的樂趣而且還能提高孩子的記憶力與表達能力。
8、對於重複的睡前故事,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玩故事接龍的遊戲,「你一句,我一句」地把故事講出來,要靠你和寶寶共同完成,有一定的難度,對年齡稍大的孩子更適合。
9、講完故事後,可鼓勵孩子說說感想,增強孩子的記憶力和語言能力。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