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到底是何等花容月貌可配得上世人如此稱讚?歲月流光一晃而過,我們也只得在書中尋佳人蹤跡,可惜命運無情,從不憐惜擁有那絕世容貌的傾國美人。
沉魚之貌,亂世佳人
春秋末期在越國薴蘿村,一女子容貌傾城,天生麗質,其美貌傳遍越國,名為夷光,因她居住西村,古又名西施。傳聞此女在江邊浣洗時,其容貌使水中的魚兒自沉湖底,且西施瘦弱,皺眉撫胸的病態美更是惹人憐愛,鄰村的姑娘們爭相模仿,固有「東施效顰」的典故。史書中對她的容貌不過寥寥幾筆,卻讓我們不由在腦中構想其容顏,如此佳人本該是有一美好姻緣,被呵護一生,白首終老。
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迫為質向吳國求和,他在吳國處處小心謹慎,卑躬屈膝,委曲求全,實則暗地裡一直在籌謀復國大業,等待時機,他如同一直潛伏在黑暗中的野獸,一旦瞧準時機必然會讓獵物毫無還手之力。
吳王被勾踐表面所蒙蔽,以為其是真心歸順於是將他釋放,勾踐回國後針對夫差好色的弱點,在民間大肆收羅美人,西施也因此被迫捲入了政治紛爭,她本安靜平和的生活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西施入宮,其美貌讓勾踐震驚,世間竟有如此妙人,好在勾踐不是好色之徒,比起美人他倒是更愛江山。可夫差就不同了,見到身穿華服,膚如凝脂,淺笑嫣然的佳人,一下就被攝去了心魂,為博得佳人一笑,勞民傷財,在姑蘇建造春宵宮,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玩樂的館娃閣。
從西施來到吳國後,夫差終日沉迷美色,難以自拔,西施愛舞,夫差便每日陪她聽絲竹悅耳之音,看她翩翩起舞,如痴如醉。而勾踐趁此良機奮發圖強,暗中集結軍隊意圖大舉進攻吳國,最後,在西施美妙絕倫的舞步中吳國走向了滅亡,夫差身死,西施也不得善終。
對於西施之死,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這便給了後人無數遐想,有人說她和愛人範蠡一同歸隱山林不知所終,還有一種說法是吳萬後被沉溺於江。人們總是偏向對更美好的結局,便更傾向前一種,這樣的佳人功成身死不免可惜。
在四大美人中西施無疑是最幸福的一位了,就算身在敵國,那君主也是對她寵愛有加,將她放在心尖上捨不得其受一絲傷害。或許吳王殉國是她心中也是無限感傷的吧,女子多是感性之人,得夫君一心一意相待本該報以自己的真心,奈何身負重任此生難以回報這份沉重的感情了。
閉月之容,卻身不由己
東漢末年,漢朝的統治走向尾聲,廟堂之上宦官當政霍亂朝綱,王權旁落,大臣不敢直言,朝局烏煙瘴氣一片狼藉;在外又有不斷地起義戰爭,烽煙四起,百姓苦不堪言。貂蟬便是出身在這樣的時局之下,註定了這位絕代佳人的悲慘一生。
關於「閉月」之說,相傳一日貂蟬在後花園中拜月起到,一陣微風忽來,吹著一片浮雲將皎潔明亮的半月遮住。正好被父親王允看到,不由感慨道他的女兒當真生的猶如天人,那月亮都自愧不如,不敢與其爭輝,還大肆宣揚自己女兒的美貌,逢人便說:「我家小女那可是有閉月之容,傾國傾城。」因此貂蟬也便有了閉月之稱。
王允雖愛女,但他更是一位心裝大漢江山的臣子,是在不願看到董卓如此任意妄為霍亂大漢王朝,他眼看董卓想要攛掇東漢王朝,便忍痛割愛使連環計,將自己的女兒先暗地裡許配給呂布,呂布對貂蟬可謂一見傾心,自然同意了這門親事,於是王允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假意告知呂布實在是董卓權大,相中貂蟬,王家也反抗不得啊。
貂蟬也不是尋常沒有見識的小女子,自然明白父親的用心良苦,於是她周旋在呂布和董卓之中。呂布自從被董卓無意截胡後一直心有怨念,加上貂蟬平日的暗送秋波,更加篤定她是心愛自己的,越發氣悶。但董卓畢竟是他名義上的義父,她也只有忍下這口氣,只得和心愛之人偷偷相見述說衷情。
一日呂布趁董卓上朝之際又私會貂蟬,貂蟬見到呂布假意哭訴自己被董卓霸佔之苦,梨花帶雨,看的呂布好生心疼,一時間氣憤難當,他不忍貂蟬受此屈辱,於是在董卓下朝之後用他的方天畫戟刺向董卓,然並未成功,呂布飛身逃走,在王允的勸說下,再次對董卓下了殺手,取其性命,果然是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
貂蟬多是出自《三國演義》,在《後漢書》中從未提及貂蟬之名,這位千年前的美人從書中走出,走進了世人心中,亂世佳人,捨身取義的故事總會讓人留戀不由得多看幾眼。
紅顏薄命,自古如此,讓人惋惜,當真是美好的事物都要被摧毀才能更顯出它的悽美,才能讓人銘記嗎?她們的美貌是上天的饋贈,卻也是她們悲慘人生的開端。
參考資料:
《後漢書》
《三國演義》
《二十五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