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明星王嘉爾的工作室 Team Wang 推出了同名街頭服飾品牌,首家線下店也已在上海開業。自出道以來,王嘉爾就與 Fendi、Cartier、Armani、Adidas 等知名時尚品牌保持密切合作,據悉,此次品牌從籌備到推出耗時三年,創意總監和設計師都為王嘉爾本人。
王嘉爾 Team Wang
PAO:大家如何看待明星自己創立時尚品牌這件事?你印象最深的明星個人品牌是哪一個?
Yiling:明星創立品牌是很常見的 ,他們本身就有很多流量又自帶商務資源,很容易實現流量變現。但我也看到不同明星做品牌的初心不同,有一部分可能真的只是去收割粉絲的購買力,這確實能掙一波快錢;當然也有明星是從創意、規劃上真正在發展一個品牌。
我印象最深的是陳冠希的 CLOT。陳冠希 2003 年其實就跟 Kevin Poon 聯合創辦了 CLOT,2008 年開始專心做 CLOT,開始正兒八經地像個國際化的潮牌,跟很多品牌去推出跨界合作款,後來甚至拿到了虎撲千萬港幣的投資,現在的 CLOT 不但開了幾家 Juice 零售店,也成為了亞洲潮牌中少數有機會跟 Nike 推出聯名款球鞋的品牌,我覺得陳冠希對 CLOT 看得很清楚,這也讓他成為這麼多年來都無法取代的亞洲 「潮流教主」。我原本以為明星可能不太擅長講文化層面的故事,但能感覺到 CLOT 確實是有自己想法的品牌。陳冠希曾經在《還記得我嗎?》裡這麼唱道,「有人懷疑我不會做生意,我在幫 Levi’s 做設計,連代言都是我的」,我覺得他真的說到做到了。
Denni:我覺得很多明星做品牌是因為自身也想轉型,比如不想做明星了,就像 Olsen Twins 在 2006 年創立 The Row 的時候,其實就想找到一件完美的白色 T 恤衫,最開始這讓我覺得挺驚訝的,我記得小時候還在 Walmart 買過他們的同名文具系列,怎麼突然開始做極簡風的高級時裝了?但這兩個姐妹證明她們真的是認真要做好時裝,這個品牌的商業模式更像 Brunello Cucinelli,不靠流行單品,而靠高級的基本款取勝。在 2012 跟 2015 年,她們還兩度獲得了 CFDA 頒發的年度女裝獎。很有商業頭腦的兩姐妹,在 The Row 之後又推出了 Elizabeth and James 這個品牌,做當代價位的時裝。像 Olsen Twins 這種真正立志做品牌的明星慢慢就退居二線了,也不出席活動或是在片場拋頭露面,其實蠻有魄力的。明星的能力確實是比普通人創業更強,用心去做是能做成的,不要只是貼一個自己的名字在產品上就開始販賣影響力。
Evelyn:明星人氣積累到一定程度自己就成了一個 IP,所以前期品牌建設方面會比普通創業者快很多,而且很多明星自己也和時尚品牌有合作,很容易在這個領域立足。此外,一些明星做品牌可能是以副業的形式做準備,因為娛樂圈更新換代很快,人氣可能會消失,但品牌一旦做成了就能長久。我自己印象比較深的是 Fenty Beauty,因為我對歐美娛樂不太感興趣也沒怎麼聽過她的歌,但在 2017 年成立 Fenty Beauty 以來,一上來就是 40 款底霜,很快形成了所謂的 「Fenty 效應」,消費者希望看到每個美妝品牌都提供這麼多的產品選擇。在推出了 Savage x Fenty 內衣系列、與 LVMH 合作的 Fenty 服裝系列,最近的護膚品牌 Fenty Beauty 據說已經在 Ebay 上炒作到了十幾倍的價格。我們簡直生活在一個 Rihanna 創造的 Fenty 世界裡了。
PAO:我覺得現在是一個創作時代,所以電影明星或是歌星們跨行做時尚越來越普遍,他們本身就佔據著很強的媒體影響力,媒體的閃光燈就聚焦在他們身上。只是說從長遠來看品牌能否持久就取決於你只是貼上名字的標籤還是真的有投入在做。我印象較深的是 Victoria Beckham 的品牌,雖然被批判了很久,但是能感覺到服裝的剪裁設計有在進步,後來還推出了美妝品牌,最近也上了天貓,我覺得她確實有自己的一套審美,如果沒有新冠疫情的影響,品牌在三月就說,到年底預計將開始盈利,但現在也裁員了。據說 9 月的時裝周還計劃要找個藝術空間走秀,我確實是從一個懷疑者到現在願意為之買單,還是很敬佩的。
PAO:有人認為明星推出品牌只是在做周邊產品賺粉絲的錢,大家是否認同?
Yiling:我覺得大部分是的,人突然變紅之後心態會發生改變,他會覺得自己突然很 powerful,什麼都可以做,比如最近 Taylor Swift 剛發了一個名為 Folklore 的新專輯,並配合著推出了一系列產品,她的中學生粉絲應該很買單,畢竟時尚離學生群體還是比較遠的。Katy Perry,Lady Gaga 最近也在他們的官方電商推出了口罩產品,Ariana Grande 跟 Justin Bieber 合作推出的口罩,還將收入全部捐給了慈善組織,我覺得這就比較有意義,但很多明星就借勢推出一個品牌,這也給了他們一種假象好像真的做得很好。所以我挺認同這個觀點,大部分是在賺粉絲的錢。
Denni:對,要判斷是不是在做周邊,就看他的產品,服裝的設計細節、配色、美妝護膚的成分等等,是不是真的和市場上現有品牌有所區別。但是可能大部分還是想賺幾個月粉絲的錢,所以只做一兩季就停下。我覺得這麼多年來,CLOT 是國內明星裡比較有誠意的,也聽到很多人評論他有認真在做產品,算是一個好的例子,也許能在國內市場上改變一下明星做品牌的整個氛圍。
Evelyn:我覺得還是看具體情況。這讓我想到一個當時頗有爭議的事件,韓國明星權志龍在推出自己的品牌 PEACEMINUSONE 時發售過一個 200 塊的夾子,真的就像是在便利店可以買到的普通夾子,在外界看來這個東西真的只是在賺粉絲的錢。但這個善於穿 Chanel 夾克的韓國明星,其實早已經不是一個明星,而是一個 style icon 了,他是有時尚 sense 的,他那個缺一瓣的小雛菊 logo 就挺有個人特色的,後來和 Nike 聯名球鞋一出現,讓小雛菊變成了權志龍的一個符號,這是超越他的名氣本身的。
Yiling:針對 Evelyn 講的權志龍的例子我想補充一點,我突然意識到一個明星做的品牌是什麼樣,其實很反映他對自己在社會的地位上的看法。剛才提到的這個兩百塊的夾子在我看來非常像是當代藝術家會做的事,我過去參加藝術家艾未未的舉辦的一場活動時他就明確表態,很多當代藝術家很清楚自己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可能隨便做個簡單的東西就成了一件作品。這個夾子就很像是 Keith Haring 直接畫幾筆就成了一幅畫,所以權志龍可能就把自己當作一個藝術家了。
PAO:目前來看,這些能做好品牌的明星,是本身就比較有 fashion sense 的,不過其實在國外,大部分的明星出來賺錢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出香水,最出名的有 Sarah Jessica Parker ,Lady Gaga,Rihanna,Kim Kardashian 等,只要一個明星紅了馬上有一個同名香水上市,誰不想聞起來像自己的偶像?我覺得明星做品牌,可能也是意識到了自己職業生涯的有限性,他們紅的時間其實比你想像中短,可能十年後就不再有人喜歡了,所以想趁著這個熱度賺錢是可以理解的,不見得人人都認同這種行為,但它確實也是一種創收的方式。
第二點就是或許他們一開始沒有這個意識,但是受到了品牌或是經紀人的鼓舞,覺得他們現在很紅應該要出個香水或是做個品牌,然後才有了這些明星相關的產品。總之他們的職業生涯很短,做品牌可能讓他們轉換一下心態,也許有一天沒什麼戲可接,那也有其他方式去生存,時尚又是一個很娛樂化的一個產業,很容易跳過來。
PAO:從 Fenty、YEEZY 等來看,成功的明星個人品牌要做到破圈要做到什麼?
Yiling:我覺得首先明星不要被自己的影響力光環所蒙蔽,要意識到做一個成功的品牌和人氣積累不是一回事,所以他們要尋找真正有能力的合伙人加入,把控品牌的宣傳、研發、商務和零售各個環節,這樣才是長久之計。就像 Fenty 現在賣給了最懂奢侈品牌運營的 LVMH 集團,我相信 Rihanna 本人對品牌的定位是非常清晰的,這個品牌找了以前 Louis Vuitton 的設計師來保證品牌足夠高級,也有她合作多年的造型師 Jahleel Weaver 參與設計來保證真實感。其次就是不要把目標受眾只放在粉絲身上,眼界一定要放在更大的消費群體上,就像 Evelyn 說的她自己也不是歌迷但還是被 Fenty 打動了,這就是一個真正破圈的品牌。
Denni:嗯,我覺得產品一定要有辨識度。明星本人當然很有辨識度,可你的品牌在沒有看到明星名字的情況下也能有辨識度,這樣的品牌才成立。如果明星一直販賣自己的影響力,它的品牌會一直很邊緣化。我其實覺得明星可以更有創意地去做一個品牌,你也不一定要做一個服飾品牌,像 Pao 說的香水或是生活方式,不局限於時尚類。
Evelyn:Denni 提到了辨識度,我可能是不同觀點,我會更希望看到品牌調性和明星的個人風格相符。因為明星其實自己就是品牌最好的代言人,所以品牌風格如果和個人風格契合的話在我看來是加分點。比如 Kylie Jenner 彩妝盒上的嘴唇圖案,她作為美妝博主最標誌性的也就是唇妝,所以每次看到我都會想起她本人,也是一種特色。還有就是明星也可以通過跨界合作來實現破圈,YEEZY 最初也是靠著 Kanye 在歌壇的影響力,後來和 Nike 這樣有著龐大消費者基礎的合作後成功打入了更多人視線,這也是進一步發酵影響力的辦法。
PAO:我想到兩個例子可以證明做得好和不好的典型。一是 Madonna 推出的護膚品牌 MDNASkin,按理來說她自己保養得如此好,相關產品也應該大賣,結果她沒有努力去運營導致品牌發展得很一般。相反,美國女演員 Gweneth Paltrow 創辦了 Goop 之後,幾乎投入了全部精力在做,以至於人們都忘了她其實還參演過《鋼鐵俠》等多部知名電影。因此,當你跨出明星的舒適圈去另一個領域時,要知道你有一群對手是在 100% 投入在競爭中的,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全力以赴。其次,網際網路、社交媒體時代的消費者只有三分鐘熱度,他們也非常理性,並不會因為你是明星就會選擇你的品牌。而且餐飲業的人都知道 「回頭客」 是最重要的,放在其他領域也一樣,長期生存靠的是復購率。我今天可以因為你的人氣買一支口紅,但凡我覺得不好用下次就不會再買了,因此只靠明星效應是維持不到 second round 的,商業競爭就是這麼殘酷。
開雲集團上半年淨利潤下跌 63.4%
由於 COVID-19 大流行導致全球商店工廠關閉和旅遊業停滯,開雲集團在 2020 上半年的淨利潤下降了 63.4%,並且開雲認為直到年底的收入都無法抵消損失。在截至 6 月 30 日的前三個月中,集團收入下降 43.5%,至 21.7 億歐元。這是開雲集團有記錄以來經歷過最糟糕的一個季度,不過集團認為情況會在亞太地區的千禧一代和 Gen Z 一代的帶動下慢慢改善,幫助整個環境從 COVID-19 危機中恢復。
Salvatore Ferragamo 上半年營業額下降 46.6%
全球範圍的封鎖和遊客數量的大幅下降使 Salvatore Ferragamo 截至 6 月 30 前六個月的銷售額下降了 46.6%,至 3.77 億歐元。其中第二季度銷售額下降了 60.1%。不過情況利好的是 Salvatore Ferragamo 七月份在全球各個市場的銷售額開始有所回升。
愛馬仕集團第二季度銷售額大跌 41%
受全球門店的關閉影響,愛馬仕集團第二季度銷售額同比下降 41%,上半年收入同比下跌 24% 至 24.88 億歐元,營業利潤大降 53.2% 至 5.35 億歐元,淨利潤也被腰斬至 3.35 億歐元。不過董事長 Axel Dumas 在財報中表示愛馬仕至今未申請政府的補貼福利也沒有裁員,對集團的中長期發展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Prada 集團上半年銷售額大跌 40%
Prada 集團上半年銷售額同比大幅下滑 40% 至 9.38 億歐元,虧損錄得 1.8 億歐元,淨利潤則為 1.55 億歐元。受疫情期間門店停業影響,集團零售銷售額下滑32% 至 8.35 億歐元,批發銷售額更大降 71% 至 9100 萬歐元。
歐萊雅集團上半年銷售額下降 11.7 %
歐萊雅集團上半財年銷售額同比下降 11.7 % 至 130.8 億歐元,淨利潤亦下降 21.8 % 至 18.2 億歐元,其中,第二財季銷售額下滑 18.8 %至 58.5 億歐元。該集團表示,報告期內僅有中國市場和電商業務維持上漲,前者銷售額增長 17.5 %,電商業務的銷售額則大漲 64.6 %。
Heron Preston 將擔任 Gen-G 電子競技戰隊的創意顧問
Heron Prestion 近日受邀將擔任 Gen-G 戰隊的執行品牌顧問,將為其在英雄聯盟第一個賽季設計產品。Gen-G 是連結美國和亞洲的領先電子競技戰隊之一,擁有並運營英雄聯盟,守望先鋒,Valorant,NBA 2K 以及美國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全女性的 Fortnite 團隊 Bumble 團隊。Gen-G 希望通過與 Heron Preston 的合作來擴大其影響力。在新的職位上,Heron Prestion 將為戰隊設計限量版產品,並提供創意諮詢和建議。
Nike 在巴黎開設第一家歐洲 House of Innovation 門店
Nike 發表聲明將在本周四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 79 號開設其在歐洲第一家 House of Innovation 門店。門店位於四樓,佔地 26000 平方英尺。該店皆在成為 「數位化與沉浸式的零售之旅」,並擁有針對男女老少專門的樓層。這是繼紐約,上海門店後的世界第三家 House of Innovation。
Stella McCartney 將推出首個
眼鏡系列
Stella McCartney 近日與 LVMH 集團控股的眼鏡製造商 Thélios 籤訂了一項長期合作協議,後者將為該品牌開發、製造和分銷眼鏡產品。據悉,首個眼鏡系列會在 2021 年春季推出,設計師本人則表示該系列會延續品牌一直堅持的環保理念,其鏡片將使用生物技術以將碳排放量減少 40%。
Rihanna 創立的護膚系列 Fenty Skin 昨日發售
由 Rihanna 創立的 Fenty Skin 護膚系列已於 7 月 31 日在 fentyskin.com 上獨家發售,該系列包括潔面、爽膚水精華以及滋潤防曬霜三款產品,價格在 25 至 35 美元之間。Rihanna 此前曾表示希望創立一個主打包容性和多樣性的平價護膚系列,是適用於所有類型皮膚的無性別產品。
三宅一生將關停男裝系列
日本時裝品牌三宅一生 ISSEY MIYAKE 近日宣布將於 2020 年秋冬季度關停男裝系列 ISSEY MIYAKE MEN,並逐步關閉直營門店及線上商城。三宅一生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決定是在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之前就已經作出,品牌也希望藉此探索男裝的潛在的新可能。
7 月中國採購經理指數發布,經濟恢復增長進一步向好
據中國日報消息,7 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 51.1%,比上月回升0.2個百分點。據悉,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已經連續 5 個月位於 50% 以上,行業景氣範圍也在進一步擴大。專家表示,這反映出中國經濟恢復性增長趨勢在進一步向好。
蘋果稱新 iPhone 將推遲數周發布
蘋果公司昨日發布 第三財季報告顯示,期內營收同比增長 11% 至 596.85 億美元;淨利潤同比增長 12% 至 112.53 億美元,其中大中華區營收增長 2% 至 93.29 億美元。財報發布後,公司財務長盧卡·梅斯特裡 表示今年新一代 iPhone 手機將較往年推遲數周發布。
傳美團用戶被取消支付寶支付
部分用戶近日在使用美團支付時發現,美團月付和銀行卡支付佔據優先位置,而不再顯示支付寶支付了,而微信支付和 Applepay 還在支付選擇列表上。對此,王興在飯否上發文回應稱:「淘寶為什麼還不支持微信支付?微信支付的活躍用戶數比支付寶多,手續費也比支付寶低。」
小米創始人雷軍入駐 B 站
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雷軍昨日上午在 B 站上發布了首條視頻,正式宣布入駐 B 站。發布不到 2 小時內雷軍粉絲漲至 15.6 萬,視頻點擊量超 50 萬。雷軍在視頻中說道:「我正式加入了 B 站大家庭,成為了一名B站的『萌新』。聽說我在 B 站很有名,謝謝大家捧場。未來會帶大家逛逛我們的小米科技園,試玩一下小米的新品,爭取做一個有趣的 UP 主。」
阿里、騰訊成上半年全球區塊鏈專利最多企業
全球智慧財產權第三方機構 IPRdaily 聯合 incoPat 創新指數研究中心本周發布《2020 上半年全球企業區塊鏈發明專利排行榜》顯示,阿里巴巴(支付寶)以 1457 件專利數位列第一,騰訊、浪潮位列二三名。另據 IPRdaily 報告指出,入榜前 100 名企業中,接近一半是中國企業,佔比 46%,其次為美國佔比 25%。
Artemis Patrick 晉升為 Sephora 全球執行副總裁和首席推銷執行官
Artemis Patrick 從 Sephora 晉升為全球性的職位,將致力於在全球範圍內發展品牌。她將向 Sephora 全球總裁兼執行長 Chris de Lapuente 匯報,並繼續向 Sephora 美洲區執行長 Jean-André Rougeot 報告她在北美的銷售工作。Chris de Lapuente 表示:「她在這關鍵角色上的首要任務就是促進多元化品牌的全球推廣。」
Calvin Klein 非服飾業務的全球負責人將離職
受新冠疫情帶來的人事架構重組影響,Calvin Klein 近日表示其非服飾業務的全球負責人 Ulrich Grimm 將在8月2日離職。據悉,Ulrich Grimm 在 Calvin Klein 任職近 22 年,曾擔任服飾、鞋履和配飾業務執行副總裁。
絲芙蘭電商業務副總裁獲兩項升職
美妝連鎖店絲芙蘭近日宣布其電商業務副總裁 Artemis Patrick 將從 8 月 1 日起晉升為執行副總裁兼全球首席營銷官,她將向絲芙蘭全球總裁兼執行長 Chris de Lapuente 匯報。未來 Artemis Patrick 將主要負責領導團隊進行規劃,並為絲芙蘭旗下的新品牌制定發展策略。
家樂福第二季度營業額增長 6.3%
在拉丁美洲的增長的刺激下,家樂福宣布第二季度銷售額同比增長 6.3%。家樂福董事長兼執行長 Alexandre Bompard 表示:「COVID-19 這場危機證實了我們三年迅速的轉型而形成的全渠道戰略的重要性。」 高層在過去兩年半的時間裡對公司進行了全面改革,通過與技術公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增加了有機食品的供應,並推動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其中包括加強與法國 Uber Eats 的交易,並計劃推出在比利時的服務。
維密母公司計劃裁員約 850 名員工
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母公司 L Brands 近日宣布將裁減 15%、約 850 名員工,並為其支付 7500 萬美元的補償費。對於此次裁員,L Brands 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通過裁員和削減庫存等措施來為公司每年節省約 4 億美元。
TikTok CEO 稱美國需要中國社交媒體應用參與競爭
據路透社報導,抖音海外版 「TikTok」 的 CEO 凱文·梅耶爾近日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寫道,如果失去了 TikTok,美國廣告主將沒有太多選擇,同時社交媒體競爭將會減弱,TikTok 有望為美國創造 1 萬個新的就業崗位。梅耶爾還指責了 Facebook,認為該社交應用把愛國主義作為幌子,試圖以不公平的方式將 TikTok 趕出市場。
美國四大科技巨頭 CEO 同時接受
國會質詢
本周蘋果,Facebook,亞馬遜和谷歌的執行長同時參加美國國會舉行的線上反壟斷聽證會,就反競爭行為,壓制網絡平臺的保守派觀點等議題接受國會質詢。四家公司都強調自己在廣告、搜索、購物和社交等領域開展良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