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電影市場的規模性變化越來越大,尤其是電影製片工業日漸複雜,一部電影的誕生往往經歷了極其繁複曲折的過程,結果就是,逐漸拉大的信息差容易使普通觀眾對影視行業的成果產生偏見隔閡。
本系列「製片史記」,將帶大家一一走進那些堪稱傳奇的製片案例,以製片的角度來了解一部電影誕生的全過程,從靈感萌芽到項目成立、資金籌備、籤訂演員、製作、宣發經營,通過對這些行業幕後的深入視角,揭示如今各色電影在市場上的行為表現及意義,相信看完後你會對影視行業的運作有更深入的認識。
本期故事的主角:寧浩《瘋狂的石頭》
《瘋狂的石頭》自2006年上映以來,作為首部國產多線敘事的犯罪喜劇類型片,300萬的小成本製作,以小博大,靠著影片口碑獲得了2350萬的票房,在中國影史上有著裡程碑式的意義。
一、故事的誕生
寧浩說這部片其實早在2000年就有了故事雛形,那時這部片還不叫《瘋狂的石頭》,而是叫做《鑽石》,而他的靈感源自英國著名導演蓋裡奇。
他也在訪談中多次談到「石頭」模仿致敬了蓋裡奇的《兩桿大煙槍》(1998年)以及續作《偷搶拐騙》(2000年),甚至最初的劇本和《偷搶拐騙》一樣是在講一群人和鑽石的故事。
《兩桿大煙槍》
正值2005年,機遇來臨,當時劉德華在亞洲啟動了一個培養新人導演的項目「亞洲新星導計劃」,資助7位新人導演拍電影,寧浩入選其一,這才對原來劇本做了一番改動修整,使整個更像發生在中國的故事,才誕生了《瘋狂的石頭》。
寧浩劉德華與陸川合影
多線敘事,黑色幽默,犯罪喜劇等蓋裡奇的個人風格,寧浩都學到精髓,並且在他手裡演繹出有趣的中國特色。
除了劇本創作的模仿,還有攝剪方式的模仿,包括景別構圖,色彩高飽和油墨深色,經典黑幫人物配色,特寫,快轉等。
二、資金籌備
當時劉德華的「亞洲新星導計劃」同時投6部片,寧浩的《瘋狂的石頭》獲資最少,只有300萬,其實寧浩找劉德華提出要600萬,但沒有談成。
拍攝時經費緊缺,只有自己拿出以前拍mtv攢的十幾萬全部投注在這部片上,他本人後來常說,如果當時拍這部片能拿到的經濟效益還不能養活自己的話他就轉行了。
三、敲定演員
寧浩原定的主演就是郭濤,但籤合同前出了些狀況一直延期,此時製片人告訴寧浩,孫紅雷看上了劇本想演男一號,製片人告訴郭濤選角的事,郭濤也並沒有生氣,只說「那就算了,有機會再合作吧"。
寧浩打電話給孫紅雷時,孫紅雷正直地說:「我們不用談錢,我幫你,可你要等我兩個月。"
寧浩實在等不了,於是又厚著臉皮打電話請郭濤劇組,沒想到郭濤也一點不介意,見面時,他對寧浩說:「你再晚兩小時打電話,我就接了電視劇了。"
原定演片中道哥女朋友的陶虹又推薦了丈夫徐崢,那時出演過《春光燦爛豬八戒》的徐崢已經小有名氣,看過「石頭」的劇本後甚至願意零片酬出演,就算是配角也好。
而剛從北影畢業的黃渤作為新人演員只是男五號,整部片的片酬他只有1萬塊,主演的郭濤也只有10萬。
當時,王迅在四川已經很有名氣了,是「巴蜀十大笑星"之一,進組後甚至還和黃渤相互看不順眼,相互嫌棄對方的顏值,誰能想到呢,後來他們成了事業上的好友。
四、艱難拍攝
寧浩原計劃考慮過在廣州,武漢,重慶等幾個城市拍,最後選定了取景重慶,2005年的重慶是個城鄉大熔爐,各色人物聚集在這個新興高速發展的大城市,寧浩正是看中了這一獨特的活力,很適合「石頭」的故事背景。
整個拍攝共用時44天,作為新人導演寧浩每天都會遇到新問題,資金緊缺,場務執行混亂等,拍攝設備也只用DVD,現場的問題一個比一個頭大,他每天都是在這種解決問題的鬥爭中度過。
廣告植入體現:班尼路
劉德華以前給班尼路代言,效果不太好,於是劉德華在《瘋狂的石頭》裡幫班尼路植入了一個情節:「笨賊黑皮」黃渤從下水道裡出來以後,扯著他的夾克衫,滿臉炫耀地高喊:「牌子!班尼路!」
五、沒錢宣傳卻成就了最好的宣傳
因為是小成本製作,沒有任何宣傳資源和宣發經費,作為監製的劉德華專門騰出一天時間為《瘋狂的石頭》親自站臺宣傳。
當時的記者也是循著劉德華的名聲才來的,但是那天劉德華來了卻遲遲不上臺,記者就只有等著片子看完,結果片子一放完,觀影的記者就炸鍋了,當天就立穩了口碑,消息在各個媒體群裡瘋狂宣傳,甚至有影迷自費千元請路人看《瘋狂的石頭》,上映幾天後,更是引發了瘋狂的觀影熱潮。
當時的寧浩沒想到的是,放映之後的幾天,影片故事的優異質量還吸引到了一位影壇的重量級人物,在一個清晨,他突然接到韓三平的電話:「我看了你的電影,剛看完,片子拍得很好,我們決定發行。」
簡單介紹一下這位的話:韓三平,中影集團董事長 ,中國影視大佬背後的大佬,觀眾常能在電影、電視劇、網劇的片頭看到他的名字。他最近一次的「片頭之旅」,應該是給《隱秘的角落》做監製。
以他為中心,總能串起不少影視圈的故事,圈內人都叫他「三爺」,背後資源遍布全國,沒人敢說不。
300萬的成本換來2530萬的票房,接近9倍的投資回報比讓《瘋狂的石頭》成為當年的票房神話,寧浩也在圈內一炮而紅,那年他29歲。
3年後,延續前作風格的瘋狂系列《瘋狂的賽車》在票房上獲得一億元,使他成為繼張藝謀,馮小剛和陳凱歌之後,中國第四位進入億元票房的導演,那年他32歲。
此後寧浩便開啟了電影事業的長遠徵途,踏實積累口碑,於2012年成立壞猴子影業。就像當年劉德華對他的貴人相助一樣,為培養新人導演,自己轉為監製,開啟「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聚集了一批敢闖敢突破的電影人。
於是就有了後來文牧野的《我不是藥神》、路陽的《繡春刀Ⅱ:修羅戰場》等票房口碑佳作。
相較於那些成本動輒上億但多賠不賺的大作製作電影,像《瘋狂的石頭》這樣超高回報率的神奇製片案例不可多得,後來也有類似的成功案例像《心迷宮》,多線敘事,玩結構,炫故事,足夠用心的創作是會收穫驚喜的。
行業發展道阻且長,我們更當砥礪前行,時常有行業評價說「我們的電影行業需要更多的寧浩」,側面說明了用心耕耘,必將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