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微信:N867140
發紅包咯!發紅包咯!發紅包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爆料一經採用發布,就能得到小編的爆料紅包!
紅包不在大小,圖的就是個樂呵!你說是不是呀?
新鮮的、好玩的、奇葩的、感人的、看不慣的……各種「風情」盡情地向小編砸來吧!
7月13日,全國各地已正式進入伏天,許多城市地區頻繁出現高溫預警,當太陽如此「活躍「地普照大地時,卻突然有一則英國科學家的研究消息步入人們的視野,稱太陽將在2030年「休眠」,太陽活動性將降低60%,這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地球步入「小冰河期」。針對此消息,許多網友紛紛吐槽:「好萊塢又有錢賺了,可以拍《2030》了。」「是不是世界末日推遲時間了?」「我們要儘快研究研究北極熊了。」一時間引起廣泛熱議。
太陽表面活動(資料圖)
太陽要「睡覺」,地球「冷色調」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7月10日報導,近日,科學家警告稱太陽將在2030年「休眠」,這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得地球步入「小冰河期」。
這一發現是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於威爾斯蘭迪德諾召開的國家天文會議上公布的。瓦倫蒂娜•扎爾科夫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會上介紹了他們研發的太陽活動周期新模型,該模型關注太陽兩個層面——一個靠近太陽表面,另一個深入太陽的對流區——的發電機效應,預測到太陽活動將在2030年左右減少60%,屆時地球將很有可能進入「小冰河期」。
扎爾科夫的研究發現,在太陽活動的第25周期(該周期的太陽活動在2022年達到峰值),被列為觀測對象的太陽兩個層面的電磁波開始相互抵消;進入第26周期(2030年至2040年)後,這兩個層面的電磁波變得完全不同步,導致太陽活動劇烈減少。扎爾科夫說:「我們預測這將引發與『蒙德極小期』相同的效應。」
「小冰河期」對於人類並不陌生
「小冰河期」顧名思義指的是相對而言較冷的時期,但是比主要的毀滅大量動植物生命的冰期還是要暖和。歷史上的「小冰河期」都導致了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蕩,人口銳減。
其始於13世紀,在17世紀達到巔峰,並最終在大約200年前減緩了活動趨勢。在它的巔峰時期,北歐一帶饑荒肆虐。有人認為挪威和瑞典有一半的人口在饑荒中喪生。與此同時,全球各地冰雪蔓延:衣索比亞的部分地區白雪皚皚,中國的農作物歉收,蘇必利爾湖湖面開始結冰。
「小冰河期」會導致天氣變異相當大,亦即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較高。從英格蘭的氣象資料顯示,在1659—1979年之間,最冷及最熱的冬天與夏天多發生在小冰河期。倫敦的泰晤士河河面在1664—1665到1813—1814之間結凍20—22次,倫敦市民甚至在冰凍的河面上舉辦舞會等活動。此段期間,荷蘭的運河也經常結冰。冰雪覆蓋的地貌成為常態,也因之成為畫家筆下常見的景色。
「小冰河期」也在中國發生。從竺可楨寫的中國氣象史的資料中,可以知道中國歷史上幾次最大規模的社會動亂時期確實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關係,而不完全是吏治失敗引起的。
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未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當時氣溫劇降,造成北方乾旱,糧食大量減產,形成幾十年的社會劇烈動蕩和戰亂,長期的饑荒是造成戰亂無限制擴大的根本原因。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國人口銳減超過五分之四,明末最後一次人口只銳減一半,是得益於美洲傳來的抗旱高產作物土豆、玉米和紅薯救的命。
「休眠」尚無定論,人類可以應對
英國科學家提出的「預警」,一時間引發網友熱議,或激動,或惶恐。對此,中國科技大學的李志超教授告訴大家:「這一論斷屬於個人觀點,太陽有其自身的運動規律,總是要變化的,但具體會有多大程度的變化,要有確鑿的證據。」
面對「小冰河期」會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李志超告訴記者:「可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氣候變化,導致一部分物種的滅絕,人類可能也需要改變農業種植方式,來適應自然界的變化。」
「但無論怎樣,人類歷史上也存在過冰期的變化,在元明時期就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但人類歷史也平穩地發展下來了。現代人類適應自然界變化的能力已經大大提高了。況且這種變化不會來的特別突然,如果來臨了,也沒有什麼值得驚慌失措,人類現代的技術是可以應對的。」李志超如是說。
(來源:光明網)
2015廊坊市首屆全民服裝模特大賽火熱報名中!火熱廊坊,全民盛世,光彩霓裳,享show人生!快點開閱讀原文報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