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回來後,不少高校的體測時間已經安排上了!雖說廣東都還沒正式入秋,即將到來的體測卻讓人不寒而慄,你方了嗎?
華師將開始體測:
廣油將開始體測:
廣工將開始體測:
學生體測越來越受到重視
10月11日下午,廣東省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工作培訓會在廣州舉行,來自21個地市教育局、省內65所高校、中職學校負責學生體質健康工作的相關人員共計170餘人參加了本次培訓。
培訓會上通報了2019年省級抽測優良率排名前五以及倒數五名的地市、高校名單,並對今後一個階段我省學生體質健康工作的重點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首先,明確了目標任務,確定了2020—2030年我省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的具體指標。
其次,要求各地市、各高校要強化責任意識,成立學生體質健康工作領導小組並將名單報省教廳備案,並且要強化「健康第一」的理念,開足開齊上好體育課,中小學要布置家庭作業,高校體育課要保證一定的運動強度。
第三,要求各地市、各高校落實上級文件精神,加強針對學生體質健康工作的督導檢查,建立獎懲機制。
大學體測都測什麼?
從《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下簡稱標準)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小學及大學各年級的體測項目與權重,本文僅展示大學各年級部分。
可以看到,大學裡我們要測試體重指數、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1000米跑(男)/800米(女)、引體向上(男)/1分鐘仰臥起坐(女)。一共7項,你最怕那一項?
體測總分等級怎麼評定?
本標準的學年總分由標準分與附加分之和構成,滿分為120分。標準分由各單項指標得分與權重乘積之和組成,滿分為100分。
附加分根據實測成績確定,即對成績超過100分的加分指標進行加分,滿分為20分;小學的加分指標為1分鐘跳繩,加分幅度為20分;初中、高中和大學的加分指標為男生引體向上和1000米跑,女生1分鐘仰臥起坐和800米跑,各指標加分幅度均為10分。
根據學生學年總分評定等級:90.0分及以上為優秀,80.0~89.9分為良好,60.0~79.9分為及格,59.9分及以下為不及格。
每個學生每學年評定一次,記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登記卡》。特殊學制的學校,在填寫登記卡時可以按規定和需求相應地增減欄目。學生畢業時的成績和等級,按畢業當年學年總分的50%與其他學年總分平均得分的50%之和進行評定。
學生測試成績評定達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參加評優與評獎;成績達到優秀者,方可獲體育獎學分。測試成績評定不及格者,在本學年度準予補測一次,補測仍不及格,則學年成績評定為不及格。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畢業時,《標準》測試的成績達不到50分者按結業或肄業處理。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登記卡(大學樣表)
很多高校都是將體測成績作為評優的考核標準之一,在2018年,廣東省將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作為學生評優、評先依據的高校有88所,佔比61.54%。
也就是說,體測不僅關乎到畢業,還關乎到評優。不僅涉及到自身的健康,還跟獎學金扯上關係。所以,體測真的是大學很重要的一環。
體測掛科,就意味著不能畢業。今年的體測註定又要讓許多學生焦慮難眠。下面來看看大學體測的項目標準,你能輕鬆面對嗎?
大學體測項目的評分標準
1、體重指數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²(米²)
是胖還是瘦,「我不要你覺得」,數據會告訴你最標準的答案。為了有健康的身體,好看的身材,大家還是要注意飲食呀。
2、肺活量
雖說為了好成績是要認真一點,但也不要用力過猛。
3、50米跑
50米跑的好處就是:800米、1000米可能跑不完,但50米一定能跑完。只是能不能在10秒內完成就不敢保證了。50米不及格的同學,在飯堂很難搶到位置吧。
4、立定跳遠
做這一項測試時,儘量先排空體內的廢氣,不然很可能會起到噴氣助力的效果。
也有很多同學表示,我天生就比較嬌小,怎奈要跳這麼遠,這樣真的合理嗎?
5、坐位體前屈
凡是要脫鞋子的測試,記得穿一雙好襪子。
對於這項測試,很多同學表示自己的老腰已經彎不下去了。
6、耐力跑(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
這是令大學生們聞風喪膽、瑟瑟發抖的終極大考驗,一提起800米,就立即感覺到跑步時湧入口腔的血腥感,還有一口氣吸不上來的窒息感。
每次跑完長跑,都有種劫後餘生的慶幸,以及不敢再回首的恐懼。但即使你已經很努力了,卻還是很可能需要補考,再一次體驗魔鬼般的折磨......
7、引體向上(男)/1分鐘仰臥起坐(女)
一說到這種費力的項目,就能想到測試時在同學們的圍觀下,憋氣憋得臉通紅,各種身體僵硬、掙扎著卻起不來,還有幾聲奇怪的叫聲從咬緊的牙關中蹦出......
大學體測有多慘?
每到一年一度的大學體測,大學生們總是苦不堪言。在朋友圈廣泛傳播的一張表情包生動形象地向人們展示了體測完的自己:腰酸腿痛全身都不利索。
甚至一聽到要體測,仿佛世界末日便要來臨,整個人都不好了,提前一個月吃不香睡不好,我太難了。
對於平常不怎麼運動的同學,體測就是一個月的運動量,體測完後身體酸痛疲憊,仿佛被人狠狠揍了一頓。
而且體測要測的項目這麼多,很多同學其他項目可以拿優秀,但是其中一兩個項目,確實是拼了命也沒有辦法做到及格。
對於體測,有同學表示體測的標準並非難以達到,「我覺得我們目前的體測比較合理,合格還是比較容易達到的。只要大家平時多注意鍛鍊,體測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
但是個別項目也成為同學的吐槽點,「應該適當的降低一些標準,畢竟現在大學生體質普遍偏低。就比如說男生的引體向上,很少有人可以及格,更遑論高分。」
同時,現行體測的項目與計分制度是否科學也成為不少同學的關注點:「我希望未來的體測不是一次性測,體測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促進青年鍛鍊,為什麼不能改成日常鍛鍊打卡,然後積累平均鍛鍊值。如果一次性測容易讓人臨陣磨槍,反而更容易傷害身體」。
也有同學表示,「我希望未來的體測可以多增加一下項目,最好是可選性的項目,但是目前我們並沒有其他選擇。」
雖說高校體測是為了激勵學生鍛鍊,但是,從初高中開始體育鍛鍊的時間就經常被「正課」所替代,體育課形同虛設。直到大學才開始抓學生的體質健康,確實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況且,大學也並不如想像中的那麼輕鬆,在學業和生活的雙重施壓下,部分大學生幾乎沒有什麼休息時間。
所以,想要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不能一味地通過體測來施壓,在其他方面也要多下功夫。正如「增負」和「減負」都不能一刀切,體育教育也要一步一步慢慢來。
對於大學的體測,你覺得難嗎?你又有怎樣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