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雨,坐網約車上班。司機是個老廣州,車裡正播著張悅楷講的156回《三國演義》。
我很驚訝地問:「依家電臺仲有講古播咩?」
司機說:「我喺手機開喜馬拉雅,然後藍牙連接車載音響播嘎!哎,呢啲老古董嘢,睇怕你哋啲後生都越嚟越少人識得欣賞嘞……」
▲20世紀80年代張悅楷在電臺講《三國演義》(圖片由顏志圖先生提供)
確實,現在90後、00後的新生代可選擇的媒體和娛樂方式實在太多了,而上世紀八十年代,萬人空巷打開收音機收聽粵語講古的盛況已經難再。
時代不同,粵語講古會註定衰落了嗎?
01 粵語講古的萌芽時代
知道阿爸阿媽阿爺阿嫲最憎的一句話是什麼嗎?
當然是「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啦!這句話就是講古的標誌性語句,就等於現在看劇看到關鍵突然聽到了可恨的片尾曲。
都說了「下回分解」,那麼粵語講古就是用粵語講故事,一種口頭講說的表演方式,也叫評書、說書。一般是一人(俗稱講古佬)立於桌後,持有摺扇和醒木,常著長衫。廣州的講古,向來沒有文字話本,都是憑藉記憶,或挖掘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來演繹。
「書評」起源於明末清初的江南,由柳敬亭大師創造。那時候它還只是曲藝的一部分,被叫做「弦子書」,還未獨立當家。後來柳敬亭成為抗清將領左良玉的幕客,隨軍徵戰南下,而說書也隨之傳到了廣東。
▲柳敬亭講古,圖源網絡
講古最早出現的地方,估計很多人都猜不到——那就是寺廟。因為一開始,」講古「講的不是故事,而是勸說、勸誡。之後,出現了一個關鍵人物「先生連」吳連,他在較場東搭起來一個簡陋的茅舍「講古寮」,並且憑藉自身過人的知識量和講故事技巧,贏得了眾多「老廣」的心。放到現在,那講故事吸引聽眾的能力,堪比在美上市的瑞幸。
在民國,講古的場所分為三種:一是低檔茶樓,二是「講古寮」,三是」開街檔「。茶樓有一定的消費門檻在,而且環境也舒適很多;而講古寮雖然簡陋,但怎樣都是」有瓦遮頭「,能讓最底層的百姓也享受到廉價且較舒適的娛樂活動。
▲民國時期,在茶樓裡閒聊的人,圖源水印
而「開街檔」就沒什麼環境限制,講古佬在街邊人多的地方,喊個話鼓個掌把人吸引過來就開講了:「講古囉,有嘢聽喇!」這種露天講古,很考驗講古佬的功力,他們大多依靠講到精彩之處就收錢來貼補家用,就像是看劇前幾集免費,後面就開VIP才能看。
講古呢,有一個非常典型的特徵,肢體動作和表情特別豐富,也就是所謂的「手面」。講古和話劇、舞臺劇是類似的,都要求舞臺上的人放大自己的表情、動作和音量,因為觀眾和講古佬的距離較遠會看不清楚。
▲廣州說書表情以及動作分析,圖源顏志圖先生
但手部動作也不能亂來,有一定的套路手勢,並藉助扇子滑動起來。有時還要求講古佬有一定的武術底子,能做出規範的武術動作。至於表情,更是要充分結合故事情節和人物特徵不斷表現。「手面」的好與不好,觀眾能不能更入戲,就考驗講古佬對故事的理解是否到位。
▲鄭達也曾講古,圖源廣東廣播
02 電臺講古的全盛時代
講古真正成為影響幾輩廣東人的藝術,還得是廣播電臺的全盛時期。
在電臺剛剛興起時,電臺內容大部分是播放歌曲,後來電臺多了競爭大了,便有聰明人把優秀的講古佬請到電臺裡講故事,吸引聽眾。而現代粵語講古第一人陳幹臣便是在那段時間出現的。
就連陳濟棠都熱衷於聽他講古仔,陳濟棠的妻子莫秀英甚至請他到府中講古。陳幹臣擅長講一些慷慨淋漓的英雄故事,抑揚頓挫的語調能讓聽眾聽得全情投入。因此他在陳濟棠府中講古時,講到了一個擊退外敵的歷史故事,以此激勵、鞭策在全國抗日情緒高漲背景下的陳濟棠。
▲圖源孔夫子網
1945年,陳幹臣在廣州的勝利電臺講古,受歡迎程度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到時間大家便會聚到收音機前齊齊聽古仔,「你今日聽咗老陳講古未」堪比「今日食咗飯未」。後來他同時在電臺和文化公園(以前叫嶺南文物宮)講古,臺下那是人頭聳動、在牆角站兩個小時也無所畏懼。
當然要說到最傳神、影響廣東人最深的講古佬,肯定要提到張悅楷老師,他簡直就是眾多老廣心中的偶像、男神。不僅見多識廣,廣州話的各種俗語、典故都了如指掌,而且他講古時的聲線、感情、細微的表現都讓人挑不出問題,所有人都會不自覺被吸引進去。
「你哋後生都唔知,每日中午12點,同埋下午6點,真系好墟撼。個個都圍喺收音機前邊聽張悅楷講故仔。」70後的林哥和我們回憶往時,大家不僅追著聽,還追著討論。「楷叔受歡迎到咩程度呢?有個女同學開玩笑話,佢早出世幾十年就要嫁畀楷叔,哈哈。」
▲圖源水印
「當然喇,除了楷叔,仲有林兆明,我都好鍾意聽。「林哥提起林兆明,就想起了小時候,經常捧著一碗飯蹲在收音機前」電臺撈飯「,聽著《西遊記》、《蝦球傳》吃飯。
▲張悅楷(左)和林兆明(右)是好拍檔、好朋友,圖源網絡
在個人傳記《書接上一回》裡提到,林兆明先生是個性情中人,不僅對愛情執著,對待事業也是從不放棄。當被人質疑他講《西遊記》是傳播鬼神迷信,會教壞別人,他頂著壓力一直堅持;年近九十歲了,依舊產出新作《廣州往事》等等。
▲圖源新快報
還有創造了「天空小說」、」廣播劇「始祖李我,擅長兒童故事的冼碧瑩,以講金庸武俠小說成名的梁錦輝,廣東民間故事講得妙的顏志圖等等的講古佬陪伴幾代廣州(珠三角)人長大。
無論是那種風格的講古佬,他們都以極具韻律的敘述口吻,伴有豐富的表情、肢體做補充,和大量的民間俗語、生活語言來講述一個個、或許不夠真實但必定足夠吸引的故事。
但隨著媒介環境的日益多元,休息娛樂的方式增多,粵語講古還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下坡,曾經萬人空巷的場面不再,一個個聚集聽眾的講壇被撤......
03 網絡衝擊的堅守時代
粵語講古盛況不再,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於人們的工作形式以及媒介的傳播環境已經產生了巨大變化:
以前的工作是藍領居多,大家可以一半工作一半聽電臺,工作娛樂兩不誤;但現在的工作是白領居多,需要聚精會神處理各項文書工作,已不大可能在辦公室開著收音機;另一方面,隨著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花聯網的興起,大家接觸的媒介形式更加多元,連電視的收視都在不斷萎縮之中,何況更古老的電臺廣播呢?
▲多少年輕人沒見過這個,圖源水印
熱心的自己友謝家小星在粉絲群的討論中提出了他的觀點:「以前嘅年輕人娛樂工具系收音機、電視機,依家嘅年輕人娛樂工具系收集。佢哋對於娛樂嘅認識就局限喺手機裡面。所以00後討論嘅嘢都系遊戲、網劇網綜,估計講古、聽電臺、交筆友甚少聽聞。」
就像小星所說的,講古更多存在在電視、電臺,這些是媒體年輕人都幾乎不會去接觸。這就導致,很多人都不知道」講古「的存在。
如此嚴峻的情況下,粵語講古真的將會後繼無人嗎?
其實依舊有人堅守在傳承粵語講古這塊陣地上。
就在幾天前,年過八旬的繆燕飛老師舉辦了語言藝術講座,還很新潮地利用了直播向全網講解「粵語講古」。
▲拍攝者:肥光
繆燕飛老師曾陪伴了60後、70後廣州人度過寂寥的生活,幾乎40歲以上的廣州人都聽過她的電臺講古。
70年代繆燕飛播講《海島女民兵》時,每逢傍晚18點30分,幾乎每間店鋪都可以聽到她的聲音,新華書店擺設在書架的小說《海島女民兵》成為熱門貨被搶購一空。
一直以來,繆燕飛老師都奔走在粵語、粵語講古的傳承上,哪怕現在白髮蒼蒼依舊不停腳步。幾年前在市少年宮的牽頭下,開辦一個專門培訓粵語語言培訓的興趣班,就是為了更多年輕人樂意講粵語,熱愛講粵語。
▲圖源水印
似乎只有老藝術家還在苦苦支撐?其實不然,年輕的「講古佬」彭嘉志也一直活躍在各個媒體和青少年活動上。
彭嘉志自小立志講古,並成為「廣州市粵語講古藝術唯一傳承人」顏志圖親傳弟子。苦練多年的他在各大媒體上嶄露頭角,不斷被眾人知曉。
▲圖源水印
現在的他也不斷將粵語講古傳承下去,經常受邀參加校園宣傳活動、青少年講古大賽、少年宮的興趣課等等,每年跟他學講古的弟子都在3000人以上,線下互動人數5萬~6萬人次,線上更多。此外,他還收集了眾多適合兒童閱讀、聽說的故事,並出版書籍《童說嶺南——聽彭嘉志講古仔》。
他坦言,「把大家熟悉的題材講得新鮮,這才是說書吸引人的地方。現在信息這麼發達,要找大家沒聽過的東西挺難的。」
也對,現在年輕人知道的事情有可能真的比老一輩吃過的鹽還多,在網上環遊過的世界也比老一輩走過的橋還多。過於傳統保守的藝術形式很難吸引挑剔求新的90後、00後,必須要跟上他們的步伐,了解他們的喜好,去創新去變化。
前路註定艱難,但未嘗不可。
04 期待進化的復興時代
正如彭嘉志自己在專訪中提到的,他希望打造一個廣州「德雲社」。除了能讓自己的弟子將粵語講古傳承下去,還能體面地養活自己。
在大概十年前,北方的相聲也是不受年輕人歡迎的。但近年來,一些新潮的玩法引進到相聲裡,使得德雲社吸引了一幫年輕人。北方的相聲就這樣在絕境中求得了年輕化的反擊。
▲圖源趣苑雜談
當然其中也有很多爭議,但粵語講古苦苦求得的「培養新觀眾群」,德雲社做到了。我們粵語講古能否參考他們,更多地擁抱年輕人喜歡的媒體平臺?像是抖音、B站、直播等等。
▲B站搜索說書發現播放量還是挺高的
臺灣的一個視頻博主「英雄說書」,在視頻平臺上已經收穫了近20萬的粉絲,超過5000萬的播放量。他同樣是講三國故事、英雄歷史故事,但勝在視頻特效上的創新,以及內容選擇和敘述方式更合年輕人的口味。
你可能會覺得年輕人就是不喜歡嚴肅的東西,不喜歡學習,那你就錯了!舉個例子,B站有很多很嚴肅深奧的學科視頻,觀看的人還絡繹不絕。像是最近很火的法學老師羅翔,他粉絲有850萬,播放量有1.6億。他會用一些幽默的段子,結合年輕人關注的熱點去普法。那麼粵語講古是不是可以這樣,聯繫一些熱點去講呢?
正如自己友謝家小星所說的,要講古重現當年收音機時代的那種鼎盛,恢復那種影響力是不可能的。而且廣州人向來腳踏實地,從不想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只是想讓它能進入年輕人的視野裡,成為一種小眾但有生命力的藝術,可以像一株堅韌的木棉樹,紮根在廣府文化這個土地上。
借用林兆明先生的話:「且聽,中國的故事永遠仍有『下回』。有粵語的地方,粵語講古就永遠不會消失。現在,我們不妨『書接上一回』吧!」
各位自己友,
你們覺得粵語講古怎樣做,
才可以讓年輕人接受?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想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