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兩個沒「天理」的事兒!
我愛人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聽話懂事,刻苦努力,在學習上,從來都不需要父母操心。初三上學期的時候,作為班上的優等生,愛人被老師安排為幫扶者,幫助班上一個後進生學習。經過一個月的協助,這位後進生竟然爆發了,成績一路高歌猛進,最後直接考進了重點高中的實驗班。而我愛人呢,雖然也考進了同一所高中,但只是普通的班級。後來,愛人回憶說,這個同學根本就不是她教出來的,她的智商極高,只需要稍微點撥下,她就可以舉一反三,據說,這個同學並沒有投入太多的學習精力。愛人說:還好自己的心態比較好,要不然真的會氣到吐血,自己吭哧吭哧勤奮了三年,努力到連父母都感動,可最終也就考個普通班,可人家簡簡單單學那麼幾下,就直接上實驗班。簡直沒天理!事實上,這位被幫扶者在高中依舊強悍,高考直接考進浙江大學,而愛人最終也就考個普通一本。
我們都聽說過學霸,甚至接觸過學霸,但他們的厲害之處遠不止於此,很多學霸在小時候就展現出驚人的學習力和學習興趣。
我有一朋友,他本人是985重點大學的數學系研究生,我本來就對數學這個專業驚嘆不已。可是,當了解到朋友倆孩子的情況後,我徹底懷疑人生了,簡直太沒天理了!朋友的大兒子上小學二年級,據說他已經包攬了學校所有的獎項,門門功課第一名,不僅如此,他還參加奧數訓練,是學而思奧數課程最高等級的學生。這還不是重點,朋友說兒子不喜歡打遊戲什麼的,最愛幹的事就是做數學題,其次是圍棋,象棋,越難的事情越喜歡幹,你叫他去玩,他會告訴你,我這就是玩啊!「我二兒子更厲害」,朋友補充道,他說二兒子才三歲多,但已經學會20以內加減法,而且,有關故事,古詩什麼的,只需要教一兩遍,馬上就可以背出來......聽到這話,再想想自己家裡那倆「孽畜」,我的心啊,拔涼拔涼的!
如不出意外,朋友這倆孩子註定會考取985名校,道理很簡單,學習這個事兒,對他們來說根本不是負擔,可能他們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同樣的努力,普通孩子恐怕要付出幾倍,也未必能實現。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985名校只接收這些天資聰穎的孩子,難道普通智商的孩子,註定與名校無緣麼。
我的回答是:恐怕是這樣!說這句話時,我的心很不甘,我跟很多父母一樣,我不相信宿命論。
我堅決相信一個人的潛力是無窮的,只要符合一定的條件(文後會詳細論述),再加上艱苦卓絕的努力,他一定可以實現想做的任何事,其中也包括985名校。
可即便如此,我仍然不鼓勵普通智商的孩子考985名校,理由如下:
智商和學習成績有強關係
智商一般,通過努力考個好一點的學校,我認為沒毛病,可如果你是想挑戰985名校,說實話,光靠努力是不夠的,要知道,學習靠的是腦子,腦子快不快,靈不靈光,直接決定單位時間裡的學習成效。
什麼是智商?心理學的定義有很多,但有一種,被廣大學者認可。智商指的是不依賴經驗和已有認知,個體面對全新問題時的反應速度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個定義相當於告訴我們:智商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於遺傳,高智商孩子,他們天生就善於處理難題,他們以挑戰難題為樂趣。
按照《好奇心》這本書的說法:人類有兩種好奇心,一種是消遣性好奇,比如打遊戲,刷抖音等等,還有一種叫認知性好奇,比如閱讀,智力挑戰什麼的。
而高智商的孩子,他們的認知好奇心特別重,他們更願意大量涉獵,更喜歡研究事物背後的道理。
我有一個同學,他就是典型認知好奇心重,同樣是打遊戲,我們玩的是刺激,新鮮,是開心。可他就不一樣,他會琢磨這款遊戲中更深入的東西,比如諸葛為什麼要走中路,如果走上路會怎樣,為什麼要用郭嘉對張飛......諸如此類。結果你會發現,他的遊戲水平總是拉我們幾條街。
對學習而言,我認為高智商的孩子,他們都具備以下三個特點:
學習效率高,由於腦子運轉速度快,記憶力夠強悍,他們可以輕輕鬆鬆地解決各種難題,而且還可以用最短的時間記住大量的學科知識。
學習的自我效能感極高,他們對學習很有信心,打心眼裡不畏懼學習,他們很容易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或快感,而這種成就感和快感會促使他們繼續學習,進而形成學習的正向循環——從「越想學」,到「學習越好」,再到「越像學」......極善於找到好的學習方法,也不知道為什麼,這些高智商的孩子,很善於砍柴前的磨刀,他們很容易找到最好的學習方法,而這些方法,又促進了他們的學習成效。我曾經整理了一些學霸們的學習方法,可從反饋上來看,這些普通孩子大多都不會去用。後來我才發現,我們的孩子往往get不到點,無法在體驗中感知到這些學習方法的精髓。
高考是選拔性考試,要的是精英中的精英
眾所周知,高考不是考察你能考多少分,而是你在全國範圍內的排名,就算你能考600多,可問題是,如果大多數人都可以考到這個水平,那麼你還是上不了名校,因為總會有人比你高。
那麼,這就引出下面兩個問題:
985名校錄取比例VS人群中高智商比例,從數據上看,985名校在全國的平均錄取率不到1.68%,簡單來說,100個考生,只有不到2個人可以上名校,可是,據粗略統計,智商在130分以上的人,佔人群總量的3.5%。這就意味著,985名校只需要在這3.5%的考生中,找出1.68%的部分就夠了,根本就不需要普通考生的參與。
根據統計學原理以及智商測驗顯示,絕大多數人都處於90~120分之間,而120~130的佔比大約在7%,IQ值在130分以上稱之為「智商極高」。
由此可見,在其他條件都一樣的情況下,我們這些普通孩子,既要面對同等水平的競爭,還得應對高智商孩子的碾壓,難度有多大,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考上名校真的好?我認為,普通孩子考名校,必須得付出超乎尋常的努力,而這種努力,一定會大量耗費身體和心理能量。試想,假設我們的孩子如願以償地考上了985,可那又怎麼樣,名校裡到處都是神人,我們的孩子真的能在這樣的環境下保持自我,保持心理健康嗎,我看夠嗆。2016年11月,北大心理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在參加第九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時做了主題演講:《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其中的一個統計數據顯示,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甚至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還有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請注意這是高考戰場上,千軍萬馬殺出來的贏家。
小結:學習是一件耗費腦力的事,學霸們天生的學習智能,讓他們更善於應對高考,在同等情況下,普通孩子需要花費幾倍的時間和精力,才有可能搏得985名校的一席之地,但這種概率極低,因為高考要的是精英中的精英。
那麼好,既然說「有可能」,那說明普通孩子還是有一定希望的嘛。
是的,沒錯!我從未否認這一點!前面我也說了,只要符合一定的條件,一切皆有可能,我認為這些條件主要是以下三個:
一、強大的心理素質
上課隨便聽一聽,作業簡單搞一搞,即便如此,這幫高智商孩子都可以取到優異的成績,可我們呢,吭哧吭哧死命學半天,都未必能考的好,你能想到這裡面的挫敗感嗎?
人家面對難題時,腦子裡充滿著興奮,而我們呢,腦子裡面充滿了無奈,你能體會到這種感覺嗎?
所以說,想要考取985名校,我們的孩子需要有強大的內心,他們需要從挫折中快速地走出來,他們要有堅強的毅力以及向困難挑戰的勇氣。
而想要獲得這些心理素質,我認為,父母需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重視三件事:
愛與安全感,一艘軍艦敢於去遠航,是因為它知道身後有安全的海港,一支行軍的隊伍敢於去出徵,是因為將士們知道有充足的糧草,同理,一個勇於探索,敢於挑戰的孩子,是因為他有內心安全感,他知道無論走到哪裡,父母的愛恆久不變,永遠是他安全的港灣。
自信與價值感,沒有自信的孩子,是沒有勇氣迎難而上的,沒有價值感的孩子,是沒有奮鬥目標的,他們不認為自己是重要的,他們不相信自己的潛力是無窮的,遇到困難時,沒自信和沒價值感的孩子,他們是一定會放棄的。成長型思維,《終身成長》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關注「過程」的孩子,他眼中看到的,全是自己的「進步」,而一個關注『結果「的孩子,他眼中只會看到自己的外在表現,可是,如果孩子總是在意自己的外在表現,那麼他很難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更別說向高目標挑戰。基於以上三點,我們的父母,只需要在生活中,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理解他們,關心他們,充分地信任他們,隨時鼓勵他們努力的過程,而不是一時的表現。
記住!愛、鼓勵、信任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二、強大的內在驅動力
我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方法超簡單》一文中提到,如果孩子沒有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那麼他很難在學習的道路上走太遠。
道理很簡單,做好任何事情都不容易,學習更是如此,孩子們需要同時面對6門功課,而且還得全部搞好,搞精通,這種困難程度,如果沒有強大的內在驅動力,根本做不到。
而想要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主要依靠三點,1、給孩子學習充分的自主權;2、先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3、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內在目標。具體可參見原文。
遙想當年的工農紅軍,一批人倒下,一批人又上去,要不是有強大的內在驅動力,怎麼可能在極端的環境下奮起作戰,堅持夢想。因為有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所以他們心中充滿熱情,他們不畏懼困難,再大的挑戰,他們都勇於面對......
基於這一點,我們平時就應該多帶孩子出去走一走,看看世界上那些偉大的人和事,聽聽傳奇人物的生平事跡,用各種辦法幫助孩子樹立一個崇高的目標,幫助他們找到人生的方向。
記住!有夢想的人才有方向,有方向的人,他絕不會迷茫!
三、高效的學習方法
對咱們這些普通孩子來說,智力上咱已經輸了,除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外,唯一可以彌補的就是學習方法,方法就是效率,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識,在此,我推薦兩種公認的高效學習法:
思維導圖,考試考的是知識的廣度和深度,而通過思維導圖,可以快速構建起孩子的知識框架,就像地圖一樣,隨時呈現在孩子的腦海,方便他們隨時調用。
費曼學習法,最好的「學」是「教」,通過把知識傳授給他人,孩子會對知識有更深的領悟。有個農民父親,他的女兒進了清華,隨後兒子考上北大。有人採訪他有什麼教育絕招,他說:「我這人沒什麼文化,其實也沒啥絕招——我只不過是讓孩子教我罷了!」孩子每天放學後,他就會讓孩子把老師講的內容再給他也講一遍;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他也會讀孩子的課本,弄不懂的地方,就去問孩子,如果孩子答不上來,明天去學校的時候再問老師。這位父親在無意中用了號稱終極學習法的「費曼學習法」
我想,如果一個普通的孩子,可以同時具備以上三樣東西,那麼他一定可以做到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即使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我相信他有勇氣,也有毅力去拼搏,而最終的結果也一定好的。
但是我又想,孩子都已經具備這些東西了,那麼,他還有必要去爭奪985嗎,為什麼不把能量用到自己更有稟賦的方面。
水滸傳裡有一集,說的是張順跟李逵發生口角,結果在岸邊被李逵暴打一頓......之後,張順不服,要求李逵到船上決鬥,沒想到上船後,張順充分發揮了自己水上的優勢,把李逵整到求饒。
看完這個故事,我想你知道我在說什麼,人生不是經營企業,不能按照企業管理中的「木桶理論」來解釋,人生比的是長處,只要孩子有一技之長,他就可以在人生道路上立於不敗之地。
同樣道理,作為普通孩子,為什麼我們要拿自己的短處去跟人家的長處PK,我們為何不挖掘孩子身上的優勢智能,充分地開發它,把它幹到極致。
要知道,孩子本就是人生贏家,他們能來到這個世界,一定是因為他們身上有搶眼的地方,他們一定有某一方面的智能,只是被我們忽略了而已。
多元智能理論是加德納於1983年提出的,該理論認為,智能是解決某一問題的能力,而這一問題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環境中是被認為有價值的。就基本結構來說,智能是多元的,每個人身上至少存在八項智能,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認識自然的智能。
這就是說,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一定可以找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找到後,集中精力去開發它,培養它,把它放大。
因為這是孩子天生的稟賦,所以他們會更有興趣,更願意投入,而且更容易產生成效,那麼我相信,他們的成就一定不亞於985名校的高材生。
我有一個高中同學,要說學習,我只能說渣渣一個,可問題是這小子極善於表演,什麼唱歌,小品,舞蹈,樣樣精通,說來就來。你猜怎麼著,人家現在也算娛樂圈的人,不敢說大紅大紫,但至少,一年的收入是我的幾十倍。
我還有一個朋友,小時候笨得跟豬一樣,數學交白卷那是常有的事,可就有一樣,這小子善於摔跤,剛好又生在全國有名的跤鄉。父母看他實在不是念書的料,在初中時扔到體校學摔跤,沒想到這小子竟然拿了個全國冠軍,好傢夥,就這麼一下,朋友徹底火了。各個院校,各家機構紛紛搶著要人,目前朋友在當地可謂是風雲人物,年紀輕輕的就事業愛情雙豐收了。
身邊類似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舉都舉不過來,事實上,從我多年的觀察,以及對相關企業家學員的了解看,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高智商,高學歷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有的億萬富翁連字都不認識。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曾說過一句話,我奉為經典:一個人未來的成就=思維方式*熱情*能力,他甚至明確指出,只有積極的思維方式、熱情,以及相關的精神力量,才是真正的取勝關鍵。
所以說,發現孩子的天賦,找到他感興趣的點,然後集中精力放大它,這才是真正的養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