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貴族婦女往往以鳳凰為冠飾,而帔是宮廷命婦的著裝,民間女子為何在結婚時可以享受鳳冠霞帔的殊榮?
說法一:平民女子只有出嫁時才可作鳳冠霞帔打扮——按照華夏禮義,大禮可攝勝,就是祭禮、婚禮等場合可向上越級,不算僭越。
古時的出閣女子,在出嫁的那一天可以裝扮得如斯華麗,纓絡垂旒,玉帶蟒袍,下面百花襉裙,大紅繡鞋,一抹濃豔滿身喜慶,一如心中漫溢的幸福,這也是她最美麗的時刻。
鳳冠霞帔原是后妃之服,拜天地又是帝王的郊天之禮,民間女子的一生在這個時刻(也是唯一的時刻)「僭越」王者之禮,后妃之服,達到了幸福和滿足的極致。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經在《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寫道:「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
就是說在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可以身穿玉帶蟒袍,腰系百花襉裙,頭戴鳳冠,腳踩繡鞋,如此華麗的裝扮正如心中滿溢的幸福。
這也是封建社會對婦女的一種格外照顧吧,沒有女人會放棄這種機會的。
說法二:相傳在北宋末年,由於金兵入侵,宋徽宗的兒子趙構落荒而逃,趙構一面躲避追捕,一面勘察周邊環境尋找逃生機會。
忽逢一座破廟,廟前坐著一位姑娘,趙構向她尋求幫助,姑娘靈機一動,讓趙構藏到谷籮裡,自己坐在上面。
金兵趕來,問姑娘是否有人路過,她淡定自若地指了南面方向,說過路的人往哪兒去了。
就這樣,趙構躲過了殺身之禍。他千恩萬謝,再看眼前這位姑娘靈動美麗,小巧可人,便送了身上的一方紅帕。
趙構向她承諾,明年今日,我一定過來娶你,只要你在這老地方揮動紅帕,我便能找到你。
躲過追捕的趙構,回杭州後便登基稱帝,他沒有忘記在浙江救他一命的姑娘。
於是到了約定的期限,他如約前去迎娶。誰知姑娘留戀民間自由,並不貪戀深宮權貴。
但又怕皇命難違,於是她在當日準備了諸多方帕,散與身邊眾姐妹,讓她們一起揮動紅帕。
趙構見此場景,只好作罷,但是為了報答當日救命之恩,下了一道聖旨:「浙江女子盡封王。」
隨行的禮官諫言:「全部封王怎麼得了?」趙構又言:「這不簡單,讓她們出嫁時都穿鳳冠霞帔不就得了。」
從此民間女子做新娘時,都會戴鳳冠,披霞帔,穿上大紅袍,臉上遮一塊方巾。
在成親這天,可以有皇上嬪妃同等級的高貴裝扮,享受這至高無上的榮耀。
成親是一個重要儀式,願每個新娘都可以帶著鳳冠,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過上最如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