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汀·塔倫蒂諾,美國導演、編劇、演員、製作人。1963年3月27日出生於美國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昆汀擔任過2004年坎城影展的評委主席,拿過一次坎城電影節的金棕櫚大獎及多項奧斯卡大獎,他的名字和創新、懷舊、影迷連在一起,在世界影壇上以未來潮流帶領者的姿態睥睨而行,甚至成為一種風格被尊敬和愛戴。
昆汀有一個不快樂的童年,他是一個典型的「怪人」,長得比較抱歉,喜歡獨處或找他一樣的怪人朋友,然後發展出偏執的嗜好興趣,美國評論界說他是白人中最色盲的導演,原因就是他是真正的美國大熔爐,熱烈擁抱黑人文化和亞洲文化。
從演員到導演
1963年3月27日,昆汀出生於美國田納西州挪克斯維爾。昆汀的父親是義大利裔,而母親則擁有一半愛爾蘭及一半印度血統。兩人都是電影愛好者,「昆汀」這個名字就來源於伯特·雷諾在《槍之煙火》中所扮演的角色。4歲時,父母因為「現實問題」而離婚。母親改嫁作曲家柯特·扎斯託皮爾。繼父柯特對藝術和電影的見解都很獨特,在昆汀年幼時,柯特經常帶著他去看那些古怪的電影,並試圖讓他理解電影中另類的文化。1971年,8歲的昆汀跟著母親和繼父搬到好萊塢的所在地洛杉磯生活。他在小學時便曾拿著照相機試圖拍攝學校裡小混混毆打同學,但被發現後自己也挨了打。高中時,一心只想成為一名方法派演員的昆汀,毅然從阿姆斯特丹中學退學,靠著繼父的支持,到當地一家名為詹姆斯·貝斯特的電影公司學習表演。
但他在貝斯特公司的境遇並不順利。他自以為是「一個表演天才」,對教自己表演的老師指手畫腳。他總能指出老師表演時的失誤,這讓他在學校裡並不受歡迎。1984年,已經21歲的昆汀覺得在貝斯特公司學不到任何新東西,也沒有人願意推薦他參演電影,便離開了公司,用省吃儉用省下來的錢去了曼哈頓,在「影音檔案館」音像店做營業員。在音像店打工的日子裡,昆汀看了大量的西部片和香港電影。在一起打工的店員中,有一個名叫羅傑·阿瓦裡的業餘作家。兩人總是一起值夜班,互相傾談電影夢。受阿瓦裡影響,逐漸在觀影中了解到一些導演技法的昆汀開始自己寫劇本。
非線性暴力美學與黑色幽默
昆汀在20世紀九十年代作為風格獨特的導演迅速成名,他擅長非線性講述故事,難忘的對白及血腥場面,將美國本土B級片的黑色暴力風格發揚光大。他也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獨立電影革命中重要的年輕導演,以獨特的個性和對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均有深刻理解而著稱。無論從看熱鬧的角度,還是從看專業的角度,昆汀的作品總能給人以不同程度的滿足。他才華橫溢,對各種電影語言和電影類型熟稔於心,卻又從來不被任何條條框框所束縛住手腳。他的作品從來不會完美,都帶著分明的稜角。可是各種High大了的場面,就是能讓影迷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刺激和酣暢。在昆汀的作品中風格化的暴力場面無處不在。
儘管很多影片都涉及暴力問題,但沒有哪個導演像他一樣沉迷於此。昆汀的暴力美學秉承了《發條橘子》中的戲謔以及《計程車司機》中的真實和殘酷,並在此基礎上賦予新的內涵,產生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質。於是,他在20世紀九十年代引領了電影暴力美學的潮流。昆汀擅長顛三倒四非線性地講述故事,用極端的手法表現黑色幽默,沒心沒肺地解構一切。在他的電影中,不存在什麼偉大的意義,不存在什麼需要正麵塑造的人物,如果能讓觀眾爆笑,他絕對不會假惺惺地憐憫他的角色。此外,他以視點切分劇作結構、利用聲音剪輯進行故事銜接等手法都對以後的影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超級亞洲電影影迷
由昆汀指導的電影《落水狗》,暴力情節如香港功夫片令人耳目一新,就像翻版的張徹和吳宇森風格。再由《殺死比爾》就可以看出,昆汀鍾情的絕不只是亞洲文化及黑人文化,電影透露出他寄情1960、1970年代的時代氣氛和記憶。昆汀採用後現代的手法,運用分割鏡頭和分章節大標題,用記憶和想像打斷故事的時空,他的電影會使沒有時代記憶積累的觀眾不知所措,迷失在充滿符號的森林中。流氓幫派片、意式鏢客片、日本武士片和邵式武俠片本來就是混雜了美式西部片及警匪片的結果,電影史綿延百年,跨地域的交互影響早就存在,昆汀厲害的是,他把各種電影傳統的記憶交雜,宛如法國新浪潮導演戈達爾般訴諸電影史龐雜的經驗,而且以主流電影的製作價值來烘託電影。
他的電影化語言宛如行雲流水,如果不理解他這套後現代美學,一定只看到劇情薄弱、卡通化的角色和荒謬的斷腳殘臂暴力。最後,LEAD人物君想說,昆汀的暴力是不真實、誇張造作、開玩笑、幾近抽象的暴力,裡面有一種任性和瘋狂,可能也是1960年代末極度追求人文、人道後的一種虛無幻滅,是對虛偽道德的唾棄。我們在昆汀身上可以發現,只有在某種風格下或某個專業中不斷深耕,增強認知,才能找到自己的硬本領,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版權聲明:文章圖片、以及部分文字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