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胎於話劇的好電影,《驢得水》會讓人發笑,卻是實打實的悲劇

2020-12-23 影視劇材優選

周星馳曾經說過:"喜劇最大的一個功能就是諷刺"。2016年,由話劇改編的電影《驢得水》極盡諷刺之能事,使這部"讓你哭"的喜劇成為當年的黑馬之作。

作為開心麻花出品的經典之作,《驢得水》拋棄了開心麻花所擅長的喜劇絕活,喜劇內核中更深層次的悲劇放大,取得了不俗的口碑。

脫胎於話劇的好電影,有缺陷但瑕不掩瑜

作為一部由話劇改編的電影,《驢得水》有著強烈的故事性。它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原作話劇的成功。話劇版《驢得水》自2012年上演以來,得到了極高的讚譽,豆瓣更是給出了8.5分的劇評高分。劇評人東東槍稱讚這齣戲:"規矩、成熟、紮實。不灑狗血,不無釐頭,不瞎煽情,在我看過的舞臺劇中,這樣的戲實在不多。"

好的話劇都是千錘百鍊後的完美呈現,或許是打磨的力量,電影一個矛盾接著一個矛盾,笑點與淚點就會讓觀眾產生共鳴。忠厚、透著長者睿智的校長、過於剛直的周鐵男、笑聲爽朗精明世故的裴魁山、眼角眉梢流露風情的張一曼,脫胎於小劇場的《驢得水》,每個人物都活色生鮮,這種豐富的群像呈現也是這部電影的亮點之一。

在劇情方面,《驢得水》利用一刻都不停歇的衝突來渲染全片情節緊湊的情節。從開篇的情節中,偏遠山區的教師為"養驢打水"騙取撥款開始,該片的核心衝突——為了美好的目的而做錯的事便已經開始發酵了。

當然,《驢得水》作為電影存在的問題也顯而易見。比如:表演太過用力,臺詞表情比較刻意;人物性格轉變太過生硬,人物特色展現一覽無遺;功能性人物和情節略顯符號化,需要藉助巧合設定突出主題……這些也都是話劇改編電影容易出現的問題,但它們也不足以否定電影版《驢得水》存在的合理性。室內鏡頭太多,室內鏡頭調度單一,中近景多,攝影構圖一般,這也是《驢得水》的毛病。但大部分場景中,無論是攝影還是構圖,《驢得水》都站到了合格線之上。

作為電影登上大銀幕的《驢得水》還是有話劇的感覺和印跡,但故事足夠好看,主創有足夠的誠意。它沒有很多國產電影中常用的種種取巧,更多的是一種渾然天成的樸拙,讓觀眾從中感受到了一種新鮮的氣息。

放蕩的女主角,成了全劇最純潔的人物

任素汐塑造的張一曼是本片最成功的角色之一,她身著旗袍,身姿曼妙,笑聲爽朗,自由散漫,沒有功利性,所謂利益和美好未來對他來說只是一張廢紙。放蕩,大概是張一曼一開始給人的印象。張力十足、無所畏懼,張一曼放蕩得不做作、放蕩得讓人覺得真誠。

張一曼是一個反叛的角色,她反叛的是傳統舊制度對女性的物化,她用一種自由主義的方式去對抗守舊的制度。她自由地散播自己的美麗,滿足自己身體的欲望,這種天然的充滿積極女性特質的吸引力十分迷人。

影片挖掘了這個一心嚮往自由的女人身上獨特的詩意,自戀的"我以我的美貌擔保",迷離的燈光中挽著校長旋轉的舞步……她沒傷害過別人,陶醉於生活中的每一點美,她只是不願意被束縛,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關鍵時刻她比男人有擔當,比那些成天滿嘴大道理的人更能夠堅持道德底線。

人性是這個世界上最經不起考驗的東西,無恥之人也曾有過人性閃爍的時刻,鐵骨之人也會因現實而墮落不堪。影片通過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男人的"小",襯託出張一曼的"好"。

校長性格軟弱,在捉襟見肘中侷促和狼狽不堪著,最終向自己女兒下跪,求女兒假扮銅匠未婚妻得到一萬美元撫恤金。裴魁山小心謹慎,出事必先自保,是"你憑什麼用你的情懷來綁架我的利益呀"的利己主義者。周鐵男是個憤青,充滿反抗精神,幾次擼胳膊挽袖子要揭開騙局,卻在一槍過去後,立刻趴在地上乞求饒命,成為奴性十足的黑暗幫兇。

張一曼卻用一個純潔的蕩婦形象逼視出身邊這些男人身上的虛偽和怯懦。被剪去一頭長髮,她不以為意;被曾經的愛慕者詆毀,她不以為意。風波後周圍人際環境的驟變,反而是把張一曼身上不屈服的一面顯現了出來。

不管在過去還是現在,追求自由,都是一件沉重的事。這麼沉重的意象,又偏偏讓一個浪漫輕盈的女子來背負,難免就顯得更加沉重。她實在背負不了這麼沉重的自由,何況連周鐵男都跪下了。所謂的瘋了,不過是曾經義氣保護她的周鐵男早已沒有了靈魂,曾經包容理解她的校長妥協了,這些最終一步步毀滅了張一曼想要的自由。她萬念俱灰,也便如同瘋了。

如同羊脂球和安娜一樣,張一曼用把自己豁出去了的方式毀滅了自己,她的悲劇,也和她們一樣如出一轍羊脂球所遇到的那些貴族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他們心裡,只有"兩個凡是"——凡是可以增加自己的財富,凡是有利於自己仕途的事情,都可以去做。在他們看來,道德與良知也可以有,但都只是成就個人的工具和手段。

而張一曼遇到的校長、裴魁山、周鐵男也是不折不扣的偽君子,他們相信自己只要嚮往光明,即使內心是黑暗的,他們也象徵著光明,也有權利批判看上去不及自己的人。但是他們想不到的是,即使現在他們看上去是成功的、正義的,但是這種情況是不可能一直持續的,正所謂粉刷烏鴉白不堅,他們的言語無論多麼高尚,也只是自欺欺人罷了。

只可惜蒜葉終究不是雪花,自由地散播自己美麗的張一曼破碎了。和羊脂球一樣,在那個男權當道的社會,女人們總要承擔所有的罪。

《驢得水》會讓你發笑,但它確確實實是場悲劇

觀眾都喜歡喜劇,不僅僅是因為喜劇可以博人一笑,更是因為大多數電影藉助了喜劇的殼來諷刺現實《驢得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的故事簡而言之是一個關於互相欺騙的故事。但這也是一部人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電影,幾個心懷有美好理想的西部支教教師,立志要改變當時中國農村落後的文化教育,想要挽救、教化愚昧無知的農民,最後卻在一個又一個謊言、利益、現實中,拋棄了最初的自己。他們所有人都在自我妥協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無能為力地變成了令我們、令自己討厭的樣子。

影片中不斷出現的一句話是:幹大事者不拘小節。但如果一件大事是要靠著欺騙、背叛、出賣去完成的,這件事是否還是一件大事,而這樣的一群人又是否能夠問心無愧地教孩子們"學做人"。

導演周申曾說:"我們就想把《驢得水》拍成一部從掃地大嬸到大學教授都能看的電影,首先讓大家都覺得好看、好笑、好玩,其次才是希望人們能從中得到一些觸動。然而不觸動也沒關係,觀眾只要笑了驚了嘆了,也就對得起買這張電影票的錢了。"實際上,憑藉著電影本身的跌宕,加上通過強烈的風格感和創作者的個人表達,觀看者很難不被觸動

如今的觀眾對無腦搞笑的喜劇早已審美疲勞,前幾年《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一齣好戲》的大熱,更從不同層面說明觀眾對於新式反諷喜劇的審美程度越來越高。大家不再將喜劇電影局限於發洩解壓的娛樂項目,而更希望從歡笑中汲取營養,甚至眼淚

《驢得水》最大的特點莫過於影片中使用的諷刺手法。縱觀影片,導演利用不同人物的內心獨白,不同形式所刻畫的人物形象進行鮮明的對比,諷刺了這群不肯認錯的人們。

電影披著外在荒誕的外衣,卻有內在的精細和準確。像多米諾骨牌,層層推進的每一環節,都妥帖地符合著生活的邏輯。電影中說謊、貪心、懦弱、不自由的他們,又像極了某時的我們。每個人所珍視的東西會因為現實的黑暗或是周遭的壓力所剝奪和摧毀。最後靠一個又一個的謊言去安慰、去彌補早已千瘡百孔的人心。不禁讓人想問:究竟我們是如何變成自己最不喜歡的那一種人的?

不得不說,《驢得水》是一部好電影,它用最直觀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人性是怎樣墮落的。只希望,為了適應改變而磨去稜角,或是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那一類人,能夠越來越少吧。

相關焦點

  • 電影《驢得水》刪掉的,話劇《驢得水》給你好看!
    開心麻花第二部銀幕大電影《驢得水》上映兩周多,票房節節攀升,而即將於2017年1月在大連人民文化俱樂部上演的話劇《驢得水》
  • 《驢得水》的確不夠好,但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但是時光菌的另一個分身卻認為《驢得水》是今年最值得觀看的國產電影之一。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時光菌始終歡迎並且包容不同的觀點。對於藝術來說,沒有什麼比只存在一個聲音更可怕。更加期待聽到你們的看法。從未想過會有在電影院裡看《驢得水》的這一天。
  • 從無人問津到經典之作,《驢得水》的故事太心酸
    《驢得水》這部電影在中國的喜劇史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因為它的標籤雖然是喜劇,但是故事本身卻是一個實打實的悲劇,當初《驢得水》在上映的時候就是靠&39;民國荒誕喜劇&39;這個ip吸引了很多人。比起《夏洛特煩惱》,這部電影因為是悲劇的緣故,所以當初幾乎沒有什麼人願意去拍攝它。
  • 從無人問津到經典之作,《驢得水》的故事太心酸,導演差點破產!
    《驢得水》這部電影在中國的喜劇史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因為它的標籤雖然是喜劇,但是故事本身卻是一個實打實的悲劇,當初《驢得水》在上映的時候就是靠"民國荒誕喜劇"這個ip吸引了很多人。《驢得水》上映之後,在口碑和票房上表現得都非常不錯。
  • 《驢得水》的好是一種契訶夫的好
    笑也笑了,哭也哭了,有嚴肅也有幻滅,有痛苦也有希望,又給思考留足了空間,大體上就是經典喜劇的樣子。 我不是說《驢得水》就是經典喜劇,而是說《驢得水》借鑑了經典喜劇的要素,也因此感染了經典喜劇的魅力。這種魅力我們過去曾經非常熟悉,現在卻見得少了,因為很久以前,大家就覺得這一套好像太過時了。
  • 電影《驢得水》——一部用喜劇表達出悲劇故事的另類電影
    今天突然間想起一部顯得有些另類的電影,說它是喜劇吧,看到最後會讓你感覺到那種止不住的悲傷,而說它是一部悲劇吧,影片中那些荒誕的劇情和人物又會實實在在的讓你忍俊不禁。這就是今天我想說一說的電影《驢得水》——一部用喜劇表達出悲劇的另類電影。
  • 影評丨《驢得水》悲喜一念間,喜劇內核是悲劇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國產喜劇很少有好的,而《驢得水》是國產劇中少有的成功喜劇。《驢得水》早在2016年上映,上映三十天票房達到1.72億。作為一部僅有1000萬投資的小成本電影,《驢得水》是成功的。不僅如此,《驢得水》的豆瓣評分也高達8.3,在觀眾的認可度上也不可謂不成功。
  • 《驢得水》觀後
    因為是開心麻花團隊的作品,又因為之前有《夏洛特煩惱》,很多人大概會誤以為《驢得水》也是拍給大眾看的合家歡喜劇電影。這話對前半場來說成立,但是看到後半場大概笑著笑著就會哭出聲來,這時候才意識到《驢得水》是部徹頭徹尾的悲劇。看到生活在惡作劇的時候,人人都會大笑。當惡作劇變成惡意的時候,每一耳光都像打在自己臉上,就再沒有人能笑得出來了。
  • 講個笑話,你可別哭|應該是年度最好看的國產電影《驢得水》
    《驢得水》是由話劇改編成電影至今為止這部片子在豆瓣上的得分也是十分讓人欣喜好拍如王晶,弄點屎尿屁的笑料,三十年如一日的糊弄觀眾;難拍如卓別林,依靠神奇的肢體語言,甚至在沒有對白的默片時代,也能創造經典。而最最難拍的則是悲劇,以悲劇的形式拍喜劇,例如《大話西遊》,一出深深的悲劇,卻正因為讓人笑中帶淚,才創造出了不可複製的經典。
  • 「楊修之死」----《驢得水》影評
    看完心中無比沉重,笑了幾聲,雖然沒哭,但心中堵塞,好像大霧汙染的殘留堵在肺中,心中感慨,好久沒看到這樣反思歷史,盤剝人性的好電影。 電影導演主創都來自話劇,所以話劇感十足,雖然沒看這部優秀的開心麻花的話劇,但在電影中感受,還是有很多感觸,再這之前的印象好像就是小時候看著名的話劇電影《茶館》,一個十年,再一個十年,電影也需要字幕幫忙交代,就像我看《驢得水》,前面看到一個1942年,後面看到一個去延安的交代,導演在這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規避,也是知識分子的聰明,回想電影人心感觸,讓我穿越千年,想起了高中語文學過的課文
  • 經典案例:《驢得水》,黑色幽默喜劇又一部口碑力作
    2016年,由話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驢得水》成為了一匹黑馬,不但以8.3分拿下了豆瓣年度華語片最高分,而且憑藉著不到1000萬元的投入,拿下了1.7億的票房,在收益率方面也是遠超《美人魚》《湄公河行動》這些10億+票房電影,成為了小製作大票房的經典範例。
  • 《驢得水》豆瓣評分爆了,可抱歉我還是只能給兩星
    《驢得水》是開心麻花的第二部電影作品,跟《夏洛特煩惱》一樣,都是由他們已經成熟的話劇改編的。經過無數場觀眾的檢驗,這部評分比《夏洛特煩惱》還高一大截的話劇,已經證明了這是一個好故事。《驢得水》會讓我聯想到小品,也就是說,作為一部電影,它太沒有電影感。電影的兩位編劇和導演,都是原版話劇的導演。他們導演的話劇確實很優秀,舞臺張力很強。
  • 《驢得水》這是個笑話,看完後,你真的會笑嗎?
    每年的電影產量沒有一百也有一千,勒索著人們微薄的工資,不是說不好看,只是商業片大多都一樣,不過在電影節也有一股清流,就是《驢得水》,這部電影可以說是風格迥異,本是由同名話劇改編來的,影片中的角色也是演話劇的原版人馬。因為這部電影的拍攝風格與平常的電影不同,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 《驢得水》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好
    然而這樣一部看上去「言之有物」的電影,表達的方式堪稱災難,追求「物」的企圖心也過於明顯。說它表達失範倒不是嫌棄它滿是話劇腔不夠「電影」,我對電影本體性沒有過於執著的追求。電影劇作結構本身就戲劇式、小說式、散文式結構之分,可見其對於姊妹藝術的借重。
  • 《驢得水》原班人馬打造,笑中帶淚的「半個喜劇」票房過億
    ▲《半個喜劇》上映九天,票房達1.07億。事實上,區別於《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或是《李茶的姑媽》等開心麻花話劇改編電影,《驢得水》和《半個喜劇》(原作《如果·我不是我》)在話劇階段是導演周申和劉露及其團隊的獨立創作,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這兩部作品從風格到主題與開心麻花創作的其他影片有比較明顯的差異。周申向第一財經透露,團隊與開心麻花的緊密合作始於電影《驢得水》。
  • 《驢得水》:一場喜劇引向的悲劇
    自開心麻花影業成立以來,他們的作品在喜劇電影領域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並帶給觀眾歡笑,最近小編看完了《西紅市首富》,在偶然間還發現了一部開心麻花在2016年拍的電影《驢得水》,這部在豆瓣上號稱是&34;的作品,引起了小編的注意,於是趁著今天向大家推薦這部喜劇似的悲劇《驢得水》。
  • 《驢得水》火了,任素汐如何睡服你?
    在電影《驢得水》中,這是鄉村女教師張一曼飾演者任素汐讓人印象極為深刻的一句臺詞。《驢得水》火了,作為影片唯二的女性角色之一,任素汐圈粉挺猛。2012年,周申把《驢得水》的劇本拿到任素汐面前,她活在了張一曼的世界裡。《驢得水》的靈感來自中戲畢業的青年導演周申聽來的段子:「驢得水」是個人,姓呂不姓驢,是一個缺水的山區學校為了養驢挑水,虛報的一個吃空餉的老師。
  • 《驢得水》羞辱一個蕩婦會讓人覺得自己很偉大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驢得水》,這是一部話劇改編的電影。2016年上映的時候成為現象級的大熱門,媒體討論非常多,但票房其實並不高,只有不到2億,相比開心麻花其它的電影差距很大,這又是為什麼呢?我們還是先來看《驢得水》講了個什麼故事。
  • 《驢得水》:蕩婦、投機者,失去公平的社會和苟延殘喘的生活
    ,作為開心麻花這個喜劇團隊創造出來的電影作品,《驢得水》的市場定義在廣義上來說是喜劇,但是事實上,只要認真觀影,就不難發現《驢得水》喜劇外衣下包藏的悲劇內核,這樣的喜劇,在電影市場中通常被人描述為「黑色幽默」。
  • 《驢得水》:「來,告訴我你的底線是什麼」
    那時,話劇《驢得水》改編成電影已提上議事日程。「夏洛特」橫空出世,一部電影的收入超過開心麻花多個劇目全國演一年的收入。《驢得水》的改編和拍攝提速。拍電影,是周申一直以來的願望。到目前為止,他的三部戲劇作品《如果我不是我》《驢得水》《梵谷自傳》都是為電影創作,先排成戲劇是不得已的「曲線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