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諦】四諦是什麼?佛教中的四諦是哪四諦?

2021-03-01 南無楞嚴佛菩薩
四諦(佛教解釋)

  四諦,又作四聖諦。諦,意為真理或實在。佛教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

四諦概說

  「緣起」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生滅變異的定律,佛陀因證悟「緣起」而成佛,但因緣起深奧難解,為使尚未起信的眾生免於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轉法輪時,特以「四聖諦」來說明眾生生死流轉以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進而激發眾生厭苦修道的決心。因此,「緣起」是佛陀自證成佛的「自受用」,「四聖諦」則是「他受用」之始。

  四諦,又叫四聖諦。「諦」字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譯,意譯為「不顛倒」,引申義就是「真理」,「聖諦」就是聖人所知之絕對正確的真理,那麼,「四聖諦」就是聖人所知之絕對正確的四條真理。

  《中論疏》說:「四諦是迷悟之本,迷之則六道紛然,悟之則有三乘賢聖。」也就是說,若能如實知見四諦,便是聖者,因此稱為「四聖諦」。四諦的四條絕對正確的真理就是苦、集、滅、道,四諦告訴人們世間的因果以及出世間的因果。

  四諦奠定了佛教教義的基礎,可以說佛教所有的重要的哲學思想都與四諦有關,都是為了從某一方面為它論證。四諦理論在佛教的發展中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並且在不斷地得到補充和完善。

  四諦的苦諦

  四諦中的第一條真理是苦諦。苦諦是釋迦牟尼在徹悟之後,對人生現象的價值判斷,認為現實世界中充滿了痛苦。

  四諦裡「苦」的意義非常廣,也許有人認為人生的苦樂是相對的,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某些特別的事物,各人感受自有不同,但人生許多重要的經驗和大事,則是人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如生、老、病、死。

  四諦中的苦諦所講的,就是人生的根本痛苦與生命現象是不可分離的,所以具有普遍之真實性。人生苦之事實,不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人們都有一種本能,固執地相信這個世界總有某些事情是快樂的,決不能說一切都是痛苦的,這正是人們不能解脫的緣故。

  四諦的集諦

  四諦中的第二條真理是集諦。集諦指出了人生之所以「苦」的根源。

  集是眾多匯集的意思,就是說眾多痛苦的因,能招集眾多生死苦果,故名為集。四諦中的集諦內涵簡單地說來,就是眾生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於三項根本原因,即貪慾、嗔恨、愚痴三種本能的煩惱。此三種根本煩惱即是造成一切有情眾生痛苦之因。

  四諦的集諦所解釋的就是這三種根本煩惱的性質,以及如何由彼而生死輪迴之事實。輪迴說和十二因緣說緊密相連,所以集諦又以十二因緣為主體,指出人生之所以苦的原因。

  四諦的滅諦

  釋迦牟尼不單指出了人生苦惱的現象和原因,更清楚地說明這些現象是可以消除的,這就是四諦中的第三條真理 --- 滅諦。

  四諦中的滅是梵語「涅槃」的意譯,梵文和巴利文認為涅槃是熄滅、止滅或吹滅的意思,表示火的熄滅。貪、嗔、痴被佛教視之為三毒火。

  在聖者的眼界中,這個世界的一切都被這三毒火燃燒,無剎那之安息。聖者能永斷貪、嗔、痴等根本煩惱,了除生死患累的苦果,證得清淨寂滅的解脫境界,這種解脫境界稱為涅槃。

  涅槃是人生理想歸宿的最高境界、最終目的,也是佛教教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標。在幾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後方能達到,涅槃卻可以當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獲得。凡是親證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間最快樂的人。他不受任何狀態所束縛,他不追悔過去,不冥索未來,只是扎紮實實地生活在現在裡。因此,他能以最純淨的心情欣賞與享受一切,而不摻雜絲毫自我的成分在內,只有清淨、溫柔,充滿了博愛、慈悲、和善、同情、了解與寬容。

  四諦的道諦

  在找到了人生理想的歸宿後,釋迦牟尼又為人們實現這種理想提供了一些方法,這就是四諦中的第四條真理 --- 道諦。

  四諦中的道在梵文的原始意義是道路、方法或姿態的意思,釋迦牟尼藉此詞來說明要解脫人生苦惱的現象,就必須修道。

  佛祖在初轉法輪時提出了一種中道觀,為的是避免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經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尋快樂,這是低級、平庸、無益的凡夫之道;另一個極端是經由各種自虐的苦行以尋求快樂,這是痛苦的、無價值的、無益的。佛自己都曾嘗試過這兩種極端,深知其無有實益,才由親身的證驗,發現了能夠產生知見,導致寧靜、內證、正覺、涅槃的中道。

  中道一般稱之為八正道,佛獻身說法49年,幾乎在他的全部教誡中都牽涉到這一道諦。他以各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措辭,對不同的人宣說這一真諦。除八正道外,後來又增加了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合稱為七科三十七道品。[1]

  四諦是佛陀初轉法輪時所說,臨涅槃時又再三叮嚀弟子們,對四諦有不解的地方,可提出來問。可見在佛陀的一代時教中,對四諦的闡揚是自始至終的。尤其在初轉法輪中,佛陀三度演說四諦的妙義,稱為「三轉十二行相」:第一次為「示相轉」,將四諦的內容定義加以解說,以便弟子了解,內容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次為「勸修轉」,勸誘弟子修持四諦法門,以斷除煩惱,獲得解脫,內容為「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第三次為「自證轉」,佛陀告訴弟子,自己已經證得四諦,勉勵弟子們只要勇猛精進,必能同樣證悟四諦,內容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四諦的修行目的

  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煩惱,以達至善,擺脫輪迴,進入不(轉)生不死的涅盤境界。基督教則認為,人的靈魂不滅,人死後,靈魂或上天堂,或下地獄,本來就是不(轉)生不死。人靠自身的力量是無法擺脫自己的欲望和罪惡的,既無法消除過去的罪,也無法保證現在和將來不會犯罪。正因為如此,造物主上帝(道)派遣他的獨生愛子降生成為人,就是耶穌。基督教相信上帝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聖子耶穌為擔負和消除世人的罪被釘於十字架,受苦受難,捨身流血,死後3天復活,身體變為不朽不壞的靈性身體,顯現於門徒後,升天。人信靠他,自己的罪才會被消除,才能獲得拯救和永生,與神和好,死後靈魂升天,與主同在。末日基督再來時,要使死人身體復活,活人身體改變,成為靈性之體。

  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謂果不離因,無因不感果。就四諦來說,苦是集的果,集為苦的因,滅是道的果,道為滅的因。若沒有貪等的集因,怎能招感生死的苦果?若無精修道法為因,安得涅盤寂滅之果?故四聖諦,照順序來說,該是先因後果,則為集苦道滅。因為果易曉而因難知,欲使其易導,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厭離,次示業因,使它斷集。繼則又先示以涅槃之樂相,令其欣慕。然後再以道法,令其修持。意在要人們『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因此之故,而先說果而後說因,故為苦集滅道。

  從京都向東,有粟田口與苦集滅道兩條路。從六波羅出發,苦集滅道更近一些,因此六波羅軍選擇了這一條路。苦、集、滅、道本是佛教教義的根本,即痛苦(苦)、痛苦的原因(集)、消滅痛苦(滅)、消滅痛苦的方法(道),合稱「四諦」。當時的日本人對玄奘譯《般若心經》中的「……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可謂耳熟能詳。暫時拋開佛陀的教誨不論,單就漢字字面看,又是「苦」又是「滅」,對逃亡者來說實在是深有感觸的地名。

相關焦點

  • 四諦
    什麼是五利使呢?一、身見:眾生因為有了身體,所以就有我見的生起,然後就會產生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的四種煩惱心,這叫做身見。二、邊見:就是有了我,所以就產生了斷見或常見二種邊見,斷見認為我們人死後,魂歸於地,什麼都沒有了,一滅永滅了。常見,認為人死後,今生是做人,來生也會做人,生生世世都做人,永遠不變。
  • 佛法中 「四諦」有哪些內涵?
    經云:「佛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這是四諦的創始。佛轉四諦法輪時,有三轉:三轉四諦十六行法輪(一)示相轉:此是苦,逼惱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寂滅性。此是道,通達性。天台宗《涅槃經·聖行品》所說安立四種四諦:(一)生滅四諦:苦——三相(生、異、滅)遷移;集——四心(貪嗔痴等分)流動;滅——滅有還無;道——對治易奪。
  • 生滅四諦之簡略闡述
    《涅槃經》講四種四諦,即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量四諦及無作四諦。層次逐漸遞進,境界越來越高。生滅者有生有滅,萬象遷流是生滅,生涅槃果滅惑業苦是生滅;用析空觀分析觀察萬象之空無自性而斷惑證真。無生者,萬象當體即空,如夢如幻,無生無滅。
  • 佛教:修行人不學會「苦集滅道」這四諦,註定不能成佛!
    這四諦法把一切法都攝盡,不管是根本乘還是大乘,都離不開四諦法的教理。四諦法就是苦集滅道。苦集者,世間的一重因果;滅道者,是出世間的一重因果。我們要想修行,解脫生死,必須要了解四諦,修學四諦,最後證得四諦,才能夠解脫生死,所以我們初一步必須要了解四諦,四諦法要學的。
  • 什麼是「四諦」中的集諦、滅諦和道諦?
    什麼是「四諦」中的集諦、滅諦和道諦?點擊☝一下,即可收聽。要認知自他一切眾生不由自主地在輪迴中無邊流轉的根源,即了解集諦。為什麼自他剎那不停地流轉於生死苦海中呢?有兩個原因:業集和煩惱集。業集,指福業、非福業和不動業。
  • 218四諦|醒吾專欄
    (此圖來自於百度圖片)218四諦①浙江大學2000年世界中世紀史真題②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世界通史真題三步分解名詞解釋第一步,帶個帽子(指出該名詞解釋的性質):四諦是釋迦牟尼體悟的苦、集、滅、道四條人生真理。
  • 智者大師說,藏通別圓四教都有四諦( 四諦法 )
    大概我們學佛法,第一件事情你先弄清楚什麼是善惡,善惡的因緣,什麼是十善業、什麼是十惡業,先從斷惡修善開始。你把善惡弄清楚以後,你要做的第一個功課,就是要學四諦十二因緣了,怎麼讓你能夠慢慢地慢慢地解脫生死,就要了解四諦十二因緣。那麼四諦法,我們看講義。四諦,這個分成兩種因緣:苦、集是雜染的流轉門,滅、道是清淨的還滅門。我們先看第一個,苦。苦。
  • 想要開發「神通」光修定是不夠的,需要修「四諦」中的一個
    無論觀什麼境界,以水大起修,修水想觀;或是依地大、火大、空大、識大起修。觀外面的月輪也好、日輪也好,觀佛像也好……知道心外無境,境不離心,沒有貪愛,這樣才不會執著境界;假使起了貪著、欲愛,這個境界就會暗昧。有了專注、有了念力,還要有「進如意足」。什麼是進如意足?不但相信這個法門,而且要精進,要一念到底。
  • 苦集滅道四諦
    「苦集滅道」四諦,要是詳細講,內容非常多,不是一兩天就能講完的,但是我們現在可以簡單地講一下,也可以大概地了解一下。 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後,第一次轉的法輪就是四諦,佛祖教導我們首先要了解這個。我們現在學佛有點學偏了。 為什麼這樣講呢?
  • 釋迦摩尼悟道了什麼?讓這麼多人追隨了幾千年
    在鹿苑中,釋迦摩尼向僑陳如等五人說法,欲求大道應防止兩個極端,一為享樂縱慾的生活,因為這是墮落;二為禁慾的苦行生活,這是痛苦。避開這兩個極端,行於中道,就能導致智能覺悟,即可修「八正道」,脫離生死苦海。五人聽後,頂禮拜服。他又給五個人說了生滅四諦之法,五個人便皈依了釋迦摩尼,同時被剃度為比丘,成為最早的信徒。這個「四諦」之法也是最早的佛法,是佛陀最早講的佛法。
  • 《壇經》中,六祖發四弘誓願是什麼?如何理解
    因此,我們在《壇經》中,看到六祖慧能跟眾弟子們發的「四弘誓願」,誓願原文如下:「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也就是說其它的經典的四弘誓願是這樣的:「眾生無邊哲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 進門無盡警願學,無上佛道管出成」通過以上的四弘誓願我們可以看,所謂的四弘誓願其實是相對於佛教最原始的經義四聖諦而言的。也就是說佛陀當年在菩提樹就所悟到的苦、集、天、道四諦。正是因這四諦,才有所說的四弘誓願。
  • 什麼是四聖諦,何為苦集滅道?李雙林
    什麼是苦集滅道?苦苦集滅道法我們可能很少聽到。特別是一些不了解佛法的啊,更是隻字未問。苦集滅道也為四聖法,我們也把它稱為四聖諦。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也是釋迦牟尼所感悟的,所發現的四條人生真理。苦集滅道就是四諦。告訴了我們人生的本質是苦的。可能大家一聽啊,宣揚人生苦論,那豈不是沒希望呢?
  • 佛教的基本常識和禮儀
    >佛教流派眾多,教義相對晦澀,加上各個流派對佛教的理解、儀軌等的不同,所以也造成在很多人看來,佛教的體系有些混亂、矛盾,各行其是的感覺,帶來的負面效果則是感覺有些雲裡霧裡,讓人無法去清晰明了的理解,比如菩薩裡面就有四大菩薩、八大菩薩,十二圓覺菩薩等等之說,人都搞不清這是哪哪啊,正面的效果就是感覺佛教似乎很神秘博大,凡俗不可理解。
  • 佛教詞語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詞語是來自印度的梵文或巴利文。通過漢語佛典的傳譯,佛教詞語作為外來語向漢語第一次大規模的輸入,他們幾乎佔了漢語史上外來語的90%以上。大大豐富了漢語的詞彙,從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增的詞語主要有三種情況。
  • 佛教為什麼最怕神滅論,因為神不滅論會使佛教全部崩潰
    釋迦牟尼自稱在獨坐冥想中獲得無上正覺,就是所謂苦、集、滅、道四聖諦,或簡稱四諦。婆羅門教一向堅信神不滅論,以為人的靈魂從無始以來就存在著,按照人一生行為的善惡,死後定要受各種報應。佛徒所說三世輪迴報應亦從此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