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助道品當中,還有「四如意足」的行門──欲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如意」,就是稱心如意。怎麼樣才能稱心如意?證到三昧的境界,就能夠稱心如意,啟發「神通」,所以四如意足又稱為四神足,是修定的一種方法。
一般人都希望得到「神通」,是由定產生的,所以要修得神通,必須要修定。定,就是三昧。修了定,還必須有慧,才能漏盡煩惱。定,能產生「神通」、產生感應;慧,能夠斷除煩惱、超凡入聖。
定達到最高的境界──由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到四空定,這時再修四念處觀,最後也能超越四空定,漏盡煩惱,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如果在四禪八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處定,就安住不再進步,就只是一個定境,最多經過八萬大劫,定力一散,業障現前,還是要受輪迴。所以,必須定慧雙修,漏盡煩惱,證到真空、證到涅槃、超出三界,如《佛說四十二章經》所說:「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四如意足,第一、「欲如意足」。欲,就是一種希望、一種想念,並不是五欲的「欲」,也不是色慾的「欲」。四如意足屬於漸次修行的定,所以,在修的時候,先要起一個念頭、想一件事情。譬如,覺得人生是苦,希望能夠證到初禪,遠離這種苦,這就是欲;或是認為五濁惡世是苦,希望生到淨土,得到解脫的快樂,這也是欲。即使做不到,最低限度希望能夠證到這個境界,這就是欲。
由這個欲繼續想念,就是修。所以,淨土法門是一種欣厭的法門,先設定西方淨土很好,能得解脫快樂,很有信心,想要到西方去,而五濁惡世是苦,想要遠離。欣,就是希望、嚮往;厭,就是厭離。四禪八定,也是屬于欣厭的法門。所以,欲如意足就是先要有一個目標。有了這個欲,如果只有今天想、明天不想,一曝十寒也不行。所以,想了以後,進一步要修「念如意足」。
能想的這念心,就是念力。要時時刻刻提起這個念頭,念力要達到一個絕對的境界,所想的境界要歷歷分明,到最後心境相應了,就修成功了。要達到心境相應,就必須專注。專注,就是修禪定,要靠自己的念力。
前面已經修了五停心觀,心定下來了;修了四念處觀,心當中就沒有貪嗔痴,心念集中,定慧具足。把心當中的妄想澄清了,此時再安禪靜慮,修四如意足,就是清淨的,所產生的神通就是自在無礙。假使沒有透過前面的五停心觀、四念處觀,所想出來的境界就不清淨,就容易產生貪愛,甚至把佛像看成女孩子了。為什麼?因為心不清淨。
無論觀什麼境界,以水大起修,修水想觀;或是依地大、火大、空大、識大起修。觀外面的月輪也好、日輪也好,觀佛像也好……知道心外無境,境不離心,沒有貪愛,這樣才不會執著境界;假使起了貪著、欲愛,這個境界就會暗昧。
有了專注、有了念力,還要有「進如意足」。什麼是進如意足?不但相信這個法門,而且要精進,要一念到底。假使只想了五分鐘、十分鐘,或是想了一個鐘頭就不想了,或是修一修就不想修了,想去看經、朝山……肯定就修不成功。所以要不斷地重慮緣真,今天如此、明天也是如此、一個月也是如此,時時刻刻精進,心都是專注在這個法門境界上,心不散亂、功無間斷,這就是進如意足。
打坐的時候,三分鐘、五分鐘、十分鐘、一個鐘頭、兩個鐘頭……繼續不斷地精進。在九住心當中,從內住到續住……也是要靠精進。住,就是不動。這念心繫念在一個境界上,安住不動。三十七助道品在「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四諦」當中,屬於道諦。依三十七助道品的方法用功,就能修成阿羅漢果。所以,我們對於四諦、三十七助道品的道理要有所了解。(本文來自四十二章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