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開發「神通」光修定是不夠的,需要修「四諦」中的一個

2020-12-28 禪淨密實修

三十七助道品當中,還有「四如意足」的行門──欲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如意」,就是稱心如意。怎麼樣才能稱心如意?證到三昧的境界,就能夠稱心如意,啟發「神通」,所以四如意足又稱為四神足,是修定的一種方法。

一般人都希望得到「神通」,是由定產生的,所以要修得神通,必須要修定。定,就是三昧。修了定,還必須有慧,才能漏盡煩惱。定,能產生「神通」、產生感應;慧,能夠斷除煩惱、超凡入聖。

定達到最高的境界──由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到四空定,這時再修四念處觀,最後也能超越四空定,漏盡煩惱,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如果在四禪八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處定,就安住不再進步,就只是一個定境,最多經過八萬大劫,定力一散,業障現前,還是要受輪迴。所以,必須定慧雙修,漏盡煩惱,證到真空、證到涅槃、超出三界,如《佛說四十二章經》所說:「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四如意足,第一、「欲如意足」。欲,就是一種希望、一種想念,並不是五欲的「欲」,也不是色慾的「欲」。四如意足屬於漸次修行的定,所以,在修的時候,先要起一個念頭、想一件事情。譬如,覺得人生是苦,希望能夠證到初禪,遠離這種苦,這就是欲;或是認為五濁惡世是苦,希望生到淨土,得到解脫的快樂,這也是欲。即使做不到,最低限度希望能夠證到這個境界,這就是欲。

由這個欲繼續想念,就是修。所以,淨土法門是一種欣厭的法門,先設定西方淨土很好,能得解脫快樂,很有信心,想要到西方去,而五濁惡世是苦,想要遠離。欣,就是希望、嚮往;厭,就是厭離。四禪八定,也是屬于欣厭的法門。所以,欲如意足就是先要有一個目標。有了這個欲,如果只有今天想、明天不想,一曝十寒也不行。所以,想了以後,進一步要修「念如意足」。

能想的這念心,就是念力。要時時刻刻提起這個念頭,念力要達到一個絕對的境界,所想的境界要歷歷分明,到最後心境相應了,就修成功了。要達到心境相應,就必須專注。專注,就是修禪定,要靠自己的念力。

前面已經修了五停心觀,心定下來了;修了四念處觀,心當中就沒有貪嗔痴,心念集中,定慧具足。把心當中的妄想澄清了,此時再安禪靜慮,修四如意足,就是清淨的,所產生的神通就是自在無礙。假使沒有透過前面的五停心觀、四念處觀,所想出來的境界就不清淨,就容易產生貪愛,甚至把佛像看成女孩子了。為什麼?因為心不清淨。

無論觀什麼境界,以水大起修,修水想觀;或是依地大、火大、空大、識大起修。觀外面的月輪也好、日輪也好,觀佛像也好……知道心外無境,境不離心,沒有貪愛,這樣才不會執著境界;假使起了貪著、欲愛,這個境界就會暗昧。

有了專注、有了念力,還要有「進如意足」。什麼是進如意足?不但相信這個法門,而且要精進,要一念到底。假使只想了五分鐘、十分鐘,或是想了一個鐘頭就不想了,或是修一修就不想修了,想去看經、朝山……肯定就修不成功。所以要不斷地重慮緣真,今天如此、明天也是如此、一個月也是如此,時時刻刻精進,心都是專注在這個法門境界上,心不散亂、功無間斷,這就是進如意足。

打坐的時候,三分鐘、五分鐘、十分鐘、一個鐘頭、兩個鐘頭……繼續不斷地精進。在九住心當中,從內住到續住……也是要靠精進。住,就是不動。這念心繫念在一個境界上,安住不動。三十七助道品在「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四諦」當中,屬於道諦。依三十七助道品的方法用功,就能修成阿羅漢果。所以,我們對於四諦、三十七助道品的道理要有所了解。(本文來自四十二章經)

相關焦點

  • 【四諦】四諦是什麼?佛教中的四諦是哪四諦?
    四諦理論在佛教的發展中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並且在不斷地得到補充和完善。  四諦的苦諦  四諦中的第一條真理是苦諦。苦諦是釋迦牟尼在徹悟之後,對人生現象的價值判斷,認為現實世界中充滿了痛苦。  四諦裡「苦」的意義非常廣,也許有人認為人生的苦樂是相對的,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某些特別的事物,各人感受自有不同,但人生許多重要的經驗和大事,則是人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如生、老、病、死。
  • 什麼是「四諦」中的集諦、滅諦和道諦?
    什麼是「四諦」中的集諦、滅諦和道諦?點擊☝一下,即可收聽。要認知自他一切眾生不由自主地在輪迴中無邊流轉的根源,即了解集諦。為什麼自他剎那不停地流轉於生死苦海中呢?有兩個原因:業集和煩惱集。業集,指福業、非福業和不動業。
  • 佛法中 「四諦」有哪些內涵?
    經云:「佛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這是四諦的創始。佛轉四諦法輪時,有三轉:三轉四諦十六行法輪(一)示相轉:此是苦,逼惱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寂滅性。此是道,通達性。(二)勸修轉:此是苦,汝當知。此是集,汝當斷。此是滅,汝當證。此是道,汝當修。(三)作證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 四諦
    只剩下一個身穿百衲衣的老和尚,他卻安然不動地從刀叢中進來朝見。皇帝問:和尚,難道你不怕死嗎?答:'我從無量劫以來,也不知受了多少生死,難道今天還怕死嗎?'皇帝聽了這話,非常歡喜地說:'你知道行陰了!'這就是行陰遷流之苦啊!什麼叫做八苦呢?一、生苦。一個人一生下來就哇哇大哭苦啊苦啊。
  • 氣功和佛教之間的關係,不要為了神通而貪速成,要開悟才行
    得定之人必然呼吸深長,能較常人吸收空氣中豐富的營養,飲食逐漸減輕是很自然的。精氣內困,神不外馳,身心疲勞的消除,也就不需要很多的睡眠。精神很好,不吃飯的功夫好,但必須隨其自然減少,都是自然而然,如果勉強不食不睡,那是要生病的。得定之後,身心隨時都非常快樂,喜屬於心,樂屬於身,喜樂感生起時,如遇見仇人,你對他覺得可愛,這一切都是以離欲為其最初基礎的。
  • 南師講述神通、鬼通與妖通
    我們跟他去別人家中作客時,就先警告他不要亂看,他如果老朝著那邊看,那邊一定有東西。    有時他還會講,這個穿著清朝的衣服,那個大概是這家人的祖先,還坐在客廳中。你說聽了能不讓人毛骨悚然?    不過他有一個好處,那時躲日本人空襲,我們就跟著他躲,他看到哪邊無頭鬼多了,那邊就可能會落炸彈,只要跟著他跑就沒事。
  • 佛教:修行人不學會「苦集滅道」這四諦,註定不能成佛!
    這四諦法把一切法都攝盡,不管是根本乘還是大乘,都離不開四諦法的教理。四諦法就是苦集滅道。苦集者,世間的一重因果;滅道者,是出世間的一重因果。我們要想修行,解脫生死,必須要了解四諦,修學四諦,最後證得四諦,才能夠解脫生死,所以我們初一步必須要了解四諦,四諦法要學的。
  • 佛家的五眼六神通
    阿難尊者的一個弟子想學天眼通,阿難尊者就教了他。誰知此人千方百計修成天眼通後背離了佛道入了魔,造成惡劣的影響。此事之後,顯密各派經典上幾乎全部刪掉了神通修煉方法的記載。 可見若不是真心修佛深達佛理成就聖果,只單純去追求神通之人。即便是學會神通也會因為內心的種種妄想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中敗壞佛理。  這也是為什麼顯密各派經書幾乎全部去除神通法術修法的原因。
  • 想要留住一個男人,光憑容貌是不夠的,而是你要能懂得他需要什麼
    其實,想要留住一個男人,光憑容貌是不夠的,而是你要能懂得他需要什麼:容顏易老想要留住一個男人,憑得不是你的容貌,因為容顏易老,就像鮮花一樣,無論開放時多麼美麗,總會有凋謝的時候,女人不能美麗一輩子。紅顏枯骨,美人遲暮,其實越是美麗的女人反而衰老的越快,所以想要用自己的容貌去留住男人都是不現實的,就算你能留住他一時,也不能留住他一世。
  • 智者大師說,藏通別圓四教都有四諦( 四諦法 )
    你要能夠解脫生死,第一個,要修這個苦諦。苦諦,先講什麼是苦呢?就是逼迫,就是這個東西對身心世界是產生壓力跟逼迫的。它指的是什麼呢?就是三界六道生死的果報,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業報身,這老病死的業報身,這個是痛苦的。佛陀講這個苦諦的時候,他有三個階段:第一個,示相。「此是苦,逼迫性。」利根人,講這一轉的時候就開悟了。對中根人,必須要勸修,「此是苦,汝應知。」
  • 神通法術,為何現代人很難修出,而古人卻可以?
    在修身養性,道術神通這些方面,我們總是盲目的崇拜或者質疑古人。崇拜者大為親眼目睹一些或真或假的看起來似乎很玄奧的表演或修煉方法,更多的則是自身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培本固原功法,或者民間方術,加以照貓畫虎修煉之下,更有得而不得的感覺;因此認為似乎只有古人方能修的高深一些,今人則連入門都難。
  • 神通與外道,心修與正道
    正如U2在之前的文章裡和大家分享過的,一位修持正道之法的人,如果他/她一直專精於修慧和修心,修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出現神通,但也可能不會有神通,原因就在於:一個專注於內心且努力修持正道法門的人總是非常清楚,神通僅僅只是修行過程中的衍生品,它並不是那麼重要,內心的智慧和覺知才是最最重要的根本。
  • 生滅四諦之簡略闡述
    《涅槃經》講四種四諦,即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量四諦及無作四諦。層次逐漸遞進,境界越來越高。生滅者有生有滅,萬象遷流是生滅,生涅槃果滅惑業苦是生滅;用析空觀分析觀察萬象之空無自性而斷惑證真。無生者,萬象當體即空,如夢如幻,無生無滅。
  • 《降世神通 第三季》降世神通中的印度教元素
    在我第一次看這部劇的時候,我只看到一個印度的元素,就是在第二季裡Guru的出現,他有很明顯的印度口音,Guru這個詞本身就源於印度教文化,是指導師,老師。Gu是黑暗,ru是光明,Guru即是通過知識之光照亮因無明而來的黑暗。
  • 真正得宿命通的人,就不敢玩神通啦!
    但是你裡頭有個問題,你是觀中所呈現的影像,這又同定中不同了。因為你在做觀想嘛。你在做觀想,你第六意識 做觀想,你第六意識的觀想,你譬如說修準提菩薩、修白骨觀,你觀一點,你觀想沒有達到專一的時候不能算止,不能算定。所謂專一,觀想某一點、觀想一個亮 光,這一點亮光要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而不變,忘掉身心,這個叫做專一,這個叫得止,或是說得定。沒有達到這個時候,你意識境界沒有到達這個專一的這個階段呢?
  • 【住真實慧】【013】神通從何而來?神通究竟是怎麼回事?神通與我們有什麼關係?
    說到神通,世間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一樁很離奇的事,認為神通只是出現在玄幻電影電視、小說故事裡面的事,是人們胡編亂造的無稽之談,是迷信,還有一些人因為沒有深入經教得到真實智慧,不懂神通從何而來,認為神通很神秘,並對其充滿好奇心,一味盲目地貪戀追求,致使自性中的能力——神通,變成了迷信之說。
  • 他們是神通第一卻死於非命
    佛陀的弟子比丘中神通第一的是目犍連尊者,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是蓮花色。他們雖都是神通第一,可是最終的結局卻大大出乎人的意料。
  • 苦集滅道四諦
    「苦集滅道」四諦,要是詳細講,內容非常多,不是一兩天就能講完的,但是我們現在可以簡單地講一下,也可以大概地了解一下。 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後,第一次轉的法輪就是四諦,佛祖教導我們首先要了解這個。我們現在學佛有點學偏了。 為什麼這樣講呢?
  • 黃念祖老教授談「外道妖通」與「佛法神通」
    於是就想不費力的得一個竅門。「即」是得竅門嗎!於是自己便可搖身一變,而成佛了……這本身就是邪見!  第四個是貪求神通異能。密法裡頭可以出一些神通,於是很多人都想得神通,這都是不正確的!有這種想法是最壞的!有些人就是對「(男女)雙修」有興趣,就是惦記著要學、要有機會修。
  • 什麼是神通
    佛家講的神通有六種: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和漏盡通,其它外道則只有前五種(沒有漏盡通,只有佛家證果聖人才有漏盡通)。在三種情況下,才有神通:(一)修持:通過修禪定功夫,如修道者;(二)咒力:借用咒力或以咒力譴使鬼神,如巫師;(三)報得:因為果報而得,但他們的神通很有限,如鬼神、天人或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