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相聲界就不得不提到侯家,可以說因為侯家改寫了中國相聲歷史。過去一大批在很多人眼中「下九流」的相聲藝人,改革後搖身一變成為了人人敬仰的人民藝術家。
以侯寶林為代表的相聲改革小組,將原本很多相聲中的糟粕去除,將其變為老少皆宜的高雅、乾淨藝術。從此一大批相聲從業者就此改變了命運,為此侯家在中國相聲界有著極高的威望和公信力。
侯家雖然說稱得上是相聲名門,但是其後人中說相聲的卻不多。其中我們熟知的侯耀文,一路成長為家喻戶曉的相聲表演藝術家。每當說到這裡,其實很多人都會認為侯耀文一身的能耐肯定是爸爸言傳身教的,事實則截然相反。
父親侯寶林不僅不教他相聲,反而極力反對他學相聲。因為在他眼裡這行想出人頭地太難了。再者說自己的「光環」太大了,勢必會對孩子造成很大壓力。
其實同樣的想法,他當年也是對孫子侯軍(侯耀華之子)這麼說的。他曾建議侯軍別說相聲,因為你說不過我和你三叔,那樣壓力太大。你不如換個行業一樣可以幹出成績,於是侯軍最後選擇了自己熱愛的烹飪行業。
侯耀文生前接受媒體採訪,當主持人問到對父親是什麼印象的時候。他說道:
從相聲同行角度來說,父親絕對是偉大的藝術家,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但是從兒子角度來說,他並不是一個好父親。
他同時說:你們可能認為這麼一位幽默大師,在家裡肯定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其實不然,每次吃飯都能把我訓哭了。
其實自打侯耀文記事起,侯寶林基本都不在家,家裡的事務都是媽媽和奶奶操持著。侯寶林一般都是一周最多回家一次,一般都是周末見一次面,一起聚餐吃飯。
因為那時候侯寶林作為單位領導,還有各種演出,工作十分繁忙!家庭這一塊他根本顧不上,偶爾回家一趟就是對侯耀華、侯耀文哥倆不對的地方訓一頓。
侯耀文後來回憶說,自己有一年演出回來,非常的疲憊。再加之他一直有胃病,那天他回到家父親正好也在。結果讓他沒想到的是,父親居然主動給他做了一頓飯。
當時侯耀文一邊吃著飯,一邊哭了。因為這是他長這麼大,父親這是第一次給他做飯。
所以說侯寶林那一代相聲前輩,為了將相聲推上一個新的文化高度,確實是嘔心瀝血。他們無論是在工作、家庭還是生活方面都付出了太多太多。
可以說當下的相聲地位和相聲藝術高度來之不易。但事實卻是,在後輩相聲藝人中再無像老一輩相聲藝人那樣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反之,都將其當作賺錢的工具,一些好的相聲傳統早已在資本的「侵蝕」下喪失殆盡。
一方面因為當下的相聲從業者沒有那個能力,去駕馭高級的幽默。如今一提到高雅相聲,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一度淪為「不搞笑」的代名詞。其實高雅與搞笑並不矛盾,只是對相聲從業者的藝術表演水平有著更高的要求。
比如侯寶林、馬三立、馬季在這些相聲名家的相聲作品,有所謂了倫理哏,髒包袱嗎?事實是沒有。那他們的相聲搞笑嗎?事實確實是搞笑。
所以說相聲的搞笑與否,不在於高雅還是低俗,而是取決於一個相聲演員藝術功底的高低。
另一方面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相聲也不再「單純」。它逐漸淪為商家眼中的「搖錢樹」。比如當下的相聲市場看似紅火,實則是各種資本裹挾下的「虛火」罷了!
在流量、炒作下,那些功底平平,談不上什麼藝術造詣的相聲演員都可以成為人人敬仰明星。反之那些專業功底深厚,對相聲有執著追求的藝人卻被遺忘在角落。
當口誤、忘詞、看小抄也成為一種樂趣,並且在眾粉絲的熱捧下,演員自身也不以為然的時候,相聲可能會進步嗎?
低級的笑聲是容易的,高級的幽默是很難的。不知當下相聲所謂的「紅火」是否如侯寶林大師所期望的那樣呢?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