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繼續跟著我們渝水區各位美麗鄉村推介官的腳步,到各個村莊,尋訪傳統手藝人!
手藝人:陳菊英 推介官:凌聲萌
手藝人簡介:
陳大姐今年已經五十餘歲了,早些年她隨丈夫一同來到了良山,定居於此,也為良山人民從贛州巋美山帶來了一味客家美食——燙皮,從此燙皮便成了良山人二十餘年的記憶。燙皮的製作工藝簡單,卻最是講究火候。陳大姐選用最傳統的柴火灶烹製著這份美味,鍋底的木柴充分燃燒,鍋內的水沸沸騰騰,韭菜汁混著米糊鋪平放入籠屜中,熱氣蒸騰,清香伴著水汽而出,三兩分鐘即成。燙皮口感Q彈,不添加任何調味料,一口咬下去,齒頰間留存著蔬菜汁液的清香,很符合小孩的口味。考慮到口味的多樣化,陳大姐自製了醋、辣椒醬、蘿蔔乾等多種調味料,放在桌上供顧客自行添加。在這個巨變的時代,人和食物的腳步都愈行愈快,生活也漸漸在超速前進中晃成了虛影。也許只有慢下來,才能體會到食物本身的味道。
手藝簡介:
燙皮又稱粉皮,是江西贛州市安遠縣,信豐縣、贛州定南縣、贛州市大餘縣、江西贛州龍南縣、江西贛州上猶縣、湖南安仁等地的特產,漢族客家人的特色美食,用大米磨漿入圓形簸箕蒸出的半透明米粉片選米。石磨磨漿。旺火蒸多道工序,成品呈片狀,入口脆酥, 涼置則柔韌,香味獨特。
手藝人:羅志鴻 推介官:鍾婷
推介官簡介:鍾婷。中共黨員,畢業於東華大學,現任珠珊鎮黨委委員,分管宣傳精神文明工作,是一名在基層工作了十一年的鄉鎮幹部。
手藝人簡介:羅志鴻,珠珊鎮洋津村委竹頭村人,現年47歲,從業近三十載,一直專注於研究木雕,愛好雕刻各式各樣的匾額,痴迷於收藏匾額。當他談到怎樣堅守時,他鄭重的表示:「作為一名手藝人,無論身處何處,必須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繁華,心性一定要堅定!」在從業的幾十年裡,羅志鴻不僅堅守了手藝,還堅守住了自己的情懷,他是一個半事農桑半從藝的收藏家,他建立新餘匾額博物館,租下近3000餘平的場地收藏匾額、墓志銘、瓷器等,只為了記住歷史的氣息,讓所有人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到新餘的民俗文化歷史。
手藝簡介:木雕是雕塑的一種,在我們國家常常被稱為「民間工藝」。木雕可以分為立體圓雕、根雕、浮雕三大類。木雕是從木工中分離出來的一個工種,在我們國家的工種分類中為「精細木工」。以雕刻材料分類的民間美術品種。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採用自然形態的樹根雕刻藝術品則為「樹根雕刻」。木雕有圓雕、浮雕、鏤雕或幾種技法並用。有的還塗色施彩用以保護木質和美化。抱對是木雕牌匾別稱,歷代的皇宮寺廟、書院、樓閣和民間建築都留下了不少木雕大師的作品,木雕刻字也叫木雕牌匾或抱對。
手藝人:廖兵英 推介官:敖紅尖
手藝人介紹:
廖兵英,渝水區水北鎮水北村委人,今年51歲,從藝20餘年。
傳統手藝介紹:
水北水酒,糯米酒,用糯米釀的酒。又稱江米酒、甜酒、酒釀、醪糟(láo zāo),主要原料是糯米,傳統工藝使用糙糯米,也有白米釀製工藝簡單,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極少,因此深受人們喜愛。糯米酒營養非常豐富,能補虛補血補脾肺。增添了酒性,善於竄透,能通肝、肺、腎經。入肺經,能補肺之虛寒。肺主皮毛,故糯米酒又能養顏,常吃的人皮膚好。
老傳統釀糯米酒製作方法:第一步,首選晚稻糯米;第二步,浸米,大約浸十二小時;第三步,洗米,也是關鍵一環,米一定要清洗乾淨,反覆多次衝洗;第四步,蒸米,蒸米憑經驗掌握,大約蒸出香味再蒸十分鐘左右,也就老古話哇,米熟添把火;第五步,拌酒源,也是最講究的一環,一定要有比列;第六步,圍巢;第七步,出巢,出缸得滿三天方可;第八步,裝缸,裝滿缸後一個月來酒;第九步,出酒裝壇。
手藝人:龔水芽 推介官:張宇欣
手藝人簡介:
姓名:龔水芽
年齡:68歲
籍貫:姚圩鎮河埠村龔家村小組
從藝時間:54年
手藝簡介:
裁縫根據性別、體型、年齡等特徵,量體裁衣。從布料到做成衣服,得經過量身、設計、畫版、裁剪、縫製等十幾道工序。先用皮尺量身段,記在紙簿上。製作時把布匹平鋪在桌子上,用裁縫師專用的扁扁的粉筆在布匹上畫線,再用直尺壓上依照尺寸進行剪裁。剪裁出來的布邊得用線縫緊。在布料與布料的銜接處,採用漿糊貼住,再用熨鬥壓緊。燙壓時得用清水噴灑,以防布料加溫後受損著火。
如今現代工業機械化生產佔據了更大的市場,民間裁縫手工藝逐漸淡化,也很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來做這門手藝。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追求品質生活,喜歡量身定製的衣服。也有一些老手藝人一輩子秉持著對這一針一線的熱愛,為老手藝的傳承發光發熱。
手藝人簡介:
胡華鋒,男,羅坊鎮黃花堎村人,今年63歲,是羅坊鎮群藝採茶戲團團長,唱戲30餘年,從小苦練唱功、步法,在農閒時組織戲團成員表演採茶戲。
手藝簡介:
20多年前,黃花堎村就成立了群藝採茶劇團,延續至今,他們依然保持著農忙耕種、農閒演出的生活方式。劇團內成員通過業餘時間排練、每逢佳節演出豐富生活。演出的劇目也豐富多樣,有「家財萬貫」「黃金寶帶」「蓮花庵」等。演員們還可以根據村民們的喜好,改編老劇本,增加新的內容,滿足需求。比如,在「家財萬貫」的戲劇中,有村民認為結尾主人公的嫂嫂由於秉性狡詐狠毒要被雷劈死,太過悲劇。於是演員們立即對戲劇進行改編,把結尾改成主人公和嫂嫂通過親人講和、促膝長談,最終冰釋前嫌、重修於好,一家人和和睦睦。群藝採茶戲團的演出給農閒的日子增添了娛樂色彩,豐富了大家的生活,又傳承了傳統的民間文化。
江東油餅香甜酥口,風味獨特,歷史悠久。
江東油餅,是由上等精麵粉(始初由我們當地自產小麥磨製精粉)、菜籽油、水、白沙糖等發酵經過特殊的拿捏法,放油鍋裡煎炸而成,具體工序繁多,各家有各家的秘方。它香甜酥脆,入口即化,嘗過後回味無窮。
江東油餅手藝人劉師傅,今年已經61歲,他的手藝是祖輩們積累傳承下來的,據說歷史最早要追溯到清朝初期,當時江東一帶經濟繁榮,貨物琳琅滿目,各種小吃也十分豐富。每年的農曆八月初三江東廟會日,集市上更是人滿為患,大大小小各類車子排了好幾公裡,人們只為嘗上一口地地道道的江東油餅。
手藝人簡介:
習燦保,男,1970年生,渝水區鵠山鎮窩裡村委新屋村小組人,1999年開始學習釀酒,至今已有21年。
傳統手藝簡介:
釀酒,是一門獨特的釀造技藝,習燦保師傅以口傳心授、師徒相承的形式傳承、應用釀酒技藝。其每一種工藝、每一道工序看似簡單,但背後都孕育著不同的心得與手法。習師傅採取最古老的釀造工藝。古法釀酒產出的白酒味道純正、醇香適口。為了保證糧食酒的口感以及酒精度數,從粉糧、潤糧、蒸糧、入窖、發酵到蒸酒都是一個嚴格的過程。
古有十年磨一劍,今有數年釀一酒。這些具有獨特釀造技藝且有著工匠精神的釀造工人,釀造出世人鍾愛的傳統美味的瓊漿。他們傳承的不僅是技術,還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
推介官:
陳靜雯,江西新餘人,人和鄉宣傳幹事,非常榮幸擔任人和鄉最美鄉村推介官,白雲峰下、蒙河之畔,一起尋找人和鄉傳統手藝人,領略秀美人和悠久文化。
手藝人:
棣村村民張禮幫,70歲。
手藝介紹:
說起人和鄉的美食,那必然少不了冠絕十裡八鄉棣村「豆腐」,棣村的「家鄉豆腐」,更是在2017年10月榮獲渝水區人和鄉鄉村文化旅遊節美食大賽「金獎」。
張禮幫和老伴兩人已經做了三十多年的豆腐了,可謂是製作豆腐的精工「手藝人」,他們每次都會特意到澧陂圳去挑天然活水,用來製作豆腐。製作豆腐首先要將黃豆頭天就浸泡到水裡,大約浸泡12個小時。凌晨三點多,丁奶奶將瀝乾好豆子放到打漿機裡磨製豆漿,乳白的豆漿緩緩流進準備好的桶裡。隨後,張禮幫老人把豆漿過濾好並開始煮豆漿。然後,將煮沸的豆漿裝進盆裡,開始點滷,點滷要反覆6次,耗時1個半小時。最後,將一塊紗布完全攤開,平鋪著放進一個方形的木格子裡,將水豆腐一勺一勺舀進去,直至填滿。再將多餘的紗布覆蓋在豆腐上,蓋上蓋子,最後搬一塊大石頭壓在蓋子上,放到屋外冷卻,聽任木板下面滴滴答答水流的聲音不絕於耳,等完全不滴水了,移開板子上的重物,成形的豆腐就做好了。
個人簡介:廖新風,新餘市渝水區界水鄉高家村人,今年40歲,從2013年開始種植草莓,現有種植大棚6畝,主打奶油草莓,年產量1000斤/畝。
奶油草莓它的大名叫「章姬」,是一種較好的草莓品種。章姬有一股奶香味,果形長圓錐形,大如雞蛋,果肉軟多汁、味甜,吃起來實心味美,水嫩多汁,深得草莓一族的青睞。它的特點在於長勢較強,株型開張,可以有效地抵抗炭疽病和白粉病,且產量較高。我國最早是在1996年遼寧省首次引進的,引進章姬苗木進行培育。
廖新風的奶油草莓採用大棚栽培,優勢明顯:一是草莓種植時間早、結果早,生產周期短,見效快。九月定植,十一月結果,到第二年五月結束。不僅豐富了冬春果品市場的花色品種,而且時逢元旦、春節等傳統節日,市場需求旺,產品售價高。二是草莓栽培容易,管理方便,產量高,收益好,適合發展效益農業的要求。
廖新風種植時施用有機肥,使用滴灌技術澆水,成熟了的草莓香甜可口,市場銷路好。同時,他的草莓地還提供採摘體驗,也很受遊客歡迎,將草莓種植和採摘遊有機結合起來,確保草莓種植增產增收。
手藝人簡介:
南安鄉新生村委哲山村有這樣一位手藝人,他叫胡小春,今年53歲,專注釀酒23年,為釀一杯入口醇香的好酒,他特意趕往新幹、浙江等地學習釀酒工藝,習得工藝後返回家鄉創業,依託南安鄉優質農業資源做實做強釀酒產業,生產出的谷燒酒銷往全國各地。
手藝簡介:
胡小春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的「工匠精神」。他說不清工匠精神,只知道作為手藝人,就得把活兒做到最好。胡小春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他對釀酒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將新收的穀米加以精心釀醅,變成芬芳馥鬱的美酒,入口溫軟,酒香綿甜,餘味無窮。
手藝人簡介:
程金芽,66歲,新餘新溪,從藝44年,從他記事起,他的爺爺、爸爸就都是木匠,在他結婚那年,他從父親手裡接過刻刀,繼承了這門祖傳的手藝。程金芽善於雕刻精美的門窗、牌匾、儺神面具,以往村委有人蓋新房,都會請他來做雕刻,程金芽年輕的時候,白天做農活,晚上忙於雕刻,村裡的老屋都有他工作過的痕跡。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水泥樓房逐漸替代了以往的土磚木屋,不再有人找他雕刻門窗,他的工具也慢慢鏽蝕,如今的程金芽閒賦在家,頤養天年,當他聽說西江古村落要開始修復時,他拿起久違的刻刀,又開始在散發清香的樟木上雕刻作畫,向世人傳遞久違的情懷。
手藝簡介:
木雕藝術是社會文化、民間藝術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程金芽的木雕作品多為傳統吉祥圖案,如梅梢、貔貅、龍鳳等,製作木料多選用新溪本地樟木,通過整胚、摹樣、雕刻、拋光、上色等過程,製作出精美的門窗、儺神面具、牌匾等作品,在程金芽的木雕工藝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人們對健康長壽、幸福婚姻、子孫繁衍、美好生活等的追求,既能夠感受到木雕藝術帶來的心靈震撼,也能夠觸摸到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所在。
走遍渝水美麗鄉村
遍訪渝水傳統手藝
我們在行動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