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

2020-12-28 網易

2020-12-25 08:49:25 來源: 環球網資訊

舉報

  來源:新華網

  

  12月24日,在圓明園管理處考古工作站,工作人員對出土瓷片進行預拼接。 日前,圓明園管理處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此期將首次對西洋樓遺址出土的西洋紋飾琉璃構件進行修復。西洋樓是一組歐式園林建築,同時也是中西合璧的藝術傑作。其中鑲嵌於建築外部的琉璃可能是西洋樓中最耀眼的中國元素。據介紹,「修復1860」三期還將修復康熙青花龍鳳紋碗、康熙黃釉纏枝花紋盤、康熙鬥彩水仙靈芝杯、清乾隆青花梵文高足碗等24件瓷器。這24件瓷器均出土於圓明園遺址考古發掘過程中。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12月24日,在圓明園管理處考古工作站,工作人員對一件出土瓷器進行補配。 日前,圓明園管理處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此期將首次對西洋樓遺址出土的西洋紋飾琉璃構件進行修復。西洋樓是一組歐式園林建築,同時也是中西合璧的藝術傑作。其中鑲嵌於建築外部的琉璃可能是西洋樓中最耀眼的中國元素。據介紹,「修復1860」三期還將修復康熙青花龍鳳紋碗、康熙黃釉纏枝花紋盤、康熙鬥彩水仙靈芝杯、清乾隆青花梵文高足碗等24件瓷器。這24件瓷器均出土於圓明園遺址考古發掘過程中。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12月24日,在圓明園管理處考古工作站,工作人員在擺放已修復的瓷器。 日前,圓明園管理處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此期將首次對西洋樓遺址出土的西洋紋飾琉璃構件進行修復。西洋樓是一組歐式園林建築,同時也是中西合璧的藝術傑作。其中鑲嵌於建築外部的琉璃可能是西洋樓中最耀眼的中國元素。據介紹,「修復1860」三期還將修復康熙青花龍鳳紋碗、康熙黃釉纏枝花紋盤、康熙鬥彩水仙靈芝杯、清乾隆青花梵文高足碗等24件瓷器。這24件瓷器均出土於圓明園遺址考古發掘過程中。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12月24日,在圓明園管理處考古工作站,工作人員在擺放已修復的瓷器。 日前,圓明園管理處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此期將首次對西洋樓遺址出土的西洋紋飾琉璃構件進行修復。西洋樓是一組歐式園林建築,同時也是中西合璧的藝術傑作。其中鑲嵌於建築外部的琉璃可能是西洋樓中最耀眼的中國元素。據介紹,「修復1860」三期還將修復康熙青花龍鳳紋碗、康熙黃釉纏枝花紋盤、康熙鬥彩水仙靈芝杯、清乾隆青花梵文高足碗等24件瓷器。這24件瓷器均出土於圓明園遺址考古發掘過程中。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12月24日,在圓明園管理處考古工作站,圓明園「修復1860」文物修復項目指導專家王勉在展示已修復的琉璃構件。 日前,圓明園管理處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此期將首次對西洋樓遺址出土的西洋紋飾琉璃構件進行修復。西洋樓是一組歐式園林建築,同時也是中西合璧的藝術傑作。其中鑲嵌於建築外部的琉璃可能是西洋樓中最耀眼的中國元素。據介紹,「修復1860」三期還將修復康熙青花龍鳳紋碗、康熙黃釉纏枝花紋盤、康熙鬥彩水仙靈芝杯、清乾隆青花梵文高足碗等24件瓷器。這24件瓷器均出土於圓明園遺址考古發掘過程中。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文化)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0年12月24日 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 12月24日,在圓明園管理處考古工作站,圓明園「修復1860」文物修復項目指導專家王勉在展示已修復的琉璃構件。
  • 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三期:首次修復琉璃,再現彩色西洋樓
    新京報快訊(記者吳為)12月24日,記者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日前「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已正式啟動。本期將首次對西洋樓遺址出土的西洋紋飾琉璃構件進行修復,再現盛時西洋樓多彩的園林景觀,顛覆大眾對西洋樓目前灰色石刻的印象。
  • 圓明園文物修復將重現「彩色」西洋樓
    本報訊(記者王斌)在很多人印象中,圓明園西洋樓是一片灰色石刻。其實,被毀之前的西洋樓原本是「色彩繽紛」的,鑲嵌於建築外部的琉璃構件顏色豐富,有黃綠色、天青色、翡翠色等。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圓明園管理處了解到,「修復1860」項目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已經啟動,涉及24件瓷器、5件琉璃。這是圓明園首次對西洋樓遺址出土的西洋紋飾琉璃構件進行修復,將再現盛時西洋樓多彩的園林景觀。昨天上午,北青報記者在「圓明園文物修復工作站」看到,幾位身穿白大褂的「文物醫生」正在對部分文物開展修復工作。
  • 揭秘文物修復師文物修復過程,他們讓圓明園內的碎片「復活」
    龍紋碗、高足碗、琉璃件、銅佛像……在圓明園,通過考古和遺址整修出土的玉、瓷、銅、石刻等各類文物眾多,但大多殘缺不全。自圓明園去年啟動「修復1860」工作以來,已經完成文物修復20餘件。記者近日專訪圓明園文物修復團隊,探訪這些專業的文物修復師是如何通過對文物「望聞問切」和讓碎片「破鏡重圓」等手段,讓一批批文物「復活」的。
  • 首次嘗試修復琉璃構件,圓明園將再現彩色西洋樓
    在很多人印象中,圓明園的西洋樓是素色的,但實際上它是「色彩繽紛」的。圓明園管理處正在進行的「修復1860」三期文物修復正在印證這一觀點。記者昨天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修復1860」三期將完成24件瓷器、5件琉璃共29件文物的修復工作,這也是圓明園首次嘗試對琉璃構件進行修復。
  • 5年21萬件文物回歸圓明園
    圓明園工作人員對文物進行細緻修復。位於海澱區清華西路的圓明園正覺寺文殊亭內,回家剛滿月的馬首銅像靜靜地「迎接」著四面八方的來客。自去年12月1日正式回歸至今,已有超過3萬人一睹它的芳容。據介紹,5年來,已有21萬件文物回歸圓明園。追尋文物30餘年未曾中斷漂泊百餘年,一朝回故園。在圓明園,和馬首一樣能幸運「回家」的文物還有很多。它們的順利回歸,都離不開圓明園「追寶人」的不懈努力。自上世紀80年代初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成立開始,尋找流散文物工作持續進行,調查徵集、登記造冊,與存留流散文物單位積極協商,管理處始終全力促成遺失在外的文物回歸。
  •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對其修復時,專家:意外發現5萬多件文物
    因為清政府的懦弱和腐敗,對列強的侵略無力反擊,1860年英法聯軍對圓明園展開了瘋狂的掠奪和焚燒。然而這只是圓明園的第一次災難,這次災難之後還保留了一些文物和建築。1900年它又迎來了八國聯軍的摧殘,這次掠奪之後,八國聯軍殘忍地將圓明園再次焚毀。至此,這個璀璨的明珠才算真正熄滅了。
  • 圓明園大發現,專家對其進行修復時,意外在廢墟下發現5萬件文物
    然而,在近代社會中,由於列強的侵略,導致這顆享譽世界的明珠被損毀殆盡,當時,許多珍貴的文物都遺失在了世界各地。後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對圓明園的修復工作也逐漸提上了日程。而在一次對圓明園進行修復後,專家們也意外發現了埋藏在廢墟之下的5萬件文物。那麼,這些文物究竟是何來歷?為什麼在火燒圓明園的時候沒有被西方列強帶走呢?
  • 圓明園被毀百年後,專家準備對它修復時,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可是這麼一座精美絕倫的建築卻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哪怕如今我們盡力修復也難以重現當年的風採,不過好在圓明園被毀的一百多年後,當專家們準備對圓明園進行修復的時候,卻意外發現了50000多件遺留下來的文物,這是唯一一件令人感到欣慰的事情,也算是修復過程中的意外之喜了。
  • 調查|文物修復師緣何缺口難平
    河北省大量待修復文物深藏庫房,但文物修復人才卻普遍短缺文物修復師緣何缺口難平省文物保護中心科技保護部副主任梁書臺正在修復文物。 梁書臺供圖近期,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持續修復圓明園出土的文物。目前,第一批文物修復工作正在進行中,文物修復師們用「匠心」演繹如何「化腐朽為神奇」,再現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曾經斷流的部分。
  • 圓明園籌建文物醫院,遊客也能來當「大夫」
    龍紋碗、高足碗、琉璃件、銅佛像……在圓明園,通過考古和遺址整修出土的玉、瓷、銅、石刻等各類文物眾多,但大多殘缺不全。自圓明園管理處啟動「修復1860」工作以來,已經完成文物修復20餘件。記者近日專訪圓明園文物修復團隊成員,看看這些專業的文物修復師如何通過對文物「望聞問切」和讓碎片「破鏡重圓」等手段,讓一批批文物順利「復活」的。
  • 首次修復琉璃「上色」西洋樓!圓明園又將完成29件文物修復
    圓明園管理處正在進行的「修復1860」三期文物修復正在印証這一觀點。記者24日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修復1860」三期將完成24件瓷器、5件琉璃共29件文物的修復,這也是圓明園首次嘗試對琉璃構件進行修復。
  • 圓明園被毀100多年後,專家修復時發現了獸首,但不是十二生肖!
    圓明園是清朝建立的一座皇家園林,裡面富麗堂皇,放置了很多珍貴的寶物。可惜清政府沒能保護好這個地方,後來因為腐朽無能遭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在1860年的時候,英法聯軍肆無忌憚闖入圓明園,在裡面燒殺搶掠。臨走之前,為了給清政府一個更加深刻的教訓,直接在圓明園裡面放一場大火,把這個聞名世界的皇家園林,燒成了一片廢墟。在隨後的幾十年中,清政府一直是內憂外患,沒有能力也沒有足夠的財力去重建圓明園。辛亥革命爆發以後,清政府徹底失去民心,被迫宣布了退位的消息,結束了我國的封建歷史。
  • 圓明園被燒150年後,考古隊進行修復,卻挖出5萬件珍貴文物
    這些列強這手段十分殘忍,他們將能夠帶走的文物全部裝走,帶不走的文物就全部毀掉,最後走時為了消滅自己犯下的罪行,還一把火燒掉了我國的圓明園,對我國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傷害。圓明園被毀是我國人民心中永遠的痛圓明園被毀一直是我國人民心中一個永遠無法癒合的傷疤,每當想起這件事情時,就像在傷口上撒鹽一樣使其鮮血淋漓。
  •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對其修復時,卻意外發現5萬多件文物
    可以說,勝利是偷盜者的勝利,兩個勝利者一起徹底毀滅了圓明園。」我國曾多次想要重新修葺圓明園,重現圓明園的輝煌光彩。直到1996年前後國內外平靜下來後,才有精力開始圓明園的修葺工作。不過想要恢復到從前那般「光鮮亮麗」簡直是關山難越,就算藉助現代科技和一些文物修復的專業人員也是根本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 「擅自修復野外文物」暴露文保修復盲區
    不過,這也並不影響我們對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一些基本原則的重申和探討。因為,文物保護修復作品的審美品位,只有在理解和把握文物保護原則的前提之下才談得上雙贏。如前所述,該青年藝術家自稱在修復時將自己的個人形象和對佛像的理解以及當時的心情一併融入造像之中,應當明確指出,這是有違文物保護修復基本原則的。
  • 文物修復技術您了解嗎?
    這些勞務工工作很辛苦,特別是在山西、陝西等文物大省,每年需要修復的文物數量很大,有的考古研究所很忙,可能三四個在編的文物修復師一年要修復幾百件文物,人手不夠,就需要僱用大量的勞務工,而這些勞務工有的工作七八年了,剛能獨當一面,卻由於沒有編制,沒辦法留下來。」
  • 揭秘鄭州文物修復師如何修復時光碎片
    故宮文物修復揭開了神秘面紗,銀幕上下,宮牆內外,這樣的「工匠」離鄭州的我們並不遠。有人套用木心的《從前慢》,來形容他們的工作:「從前的日子過得慢」,「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有人說,文物修復師是在修復時光碎片。有人說,跟文物在一起,生命被延長了。琢、磨,靜心,修行,「工匠精神」在一件件文物的修復中,傳承。
  • 中國文物修復「悲慘」現狀:有1000多萬件待修復文物,而修復人員卻只有2000多人!
    昨天的一個微博熱搜讓文物修復工作者們都感到心裡有苦說不出一名演員在某綜藝節目看文物的環節中不僅只用三根手指捏著文物面對其他嘉賓的提醒還輕描淡寫地說「沒事他可以再修復」這下網友們可炸開了鍋身為公眾人物,言行怎可如此輕率?
  • 「文物壞了沒事,可以再修復.」一句話惹眾怒,文物修復是你遠遠想不到的複雜
    在我看來,文物不僅僅是一件物品。沒錯,物品可以被修復,但我們去面對每件文物時,不能缺少對它的敬畏之心。因為它身上記載了我們國家的歷史,再小的文物,都是我們中華文明的見證和瑰寶。修復文物這件工作很複雜,我們在博物館裡見到的文物,出土時有可能是一堆碎塊,皺成一團,缺胳膊少腿……但經過文物修復師高超的技藝,才最終還原了它本來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