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21萬件文物回歸圓明園

2021-01-18 金臺資訊

圓明園工作人員對文物進行細緻修復。

位於海澱區清華西路的圓明園正覺寺文殊亭內,回家剛滿月的馬首銅像靜靜地「迎接」著四面八方的來客。自去年12月1日正式回歸至今,已有超過3萬人一睹它的芳容。

透明玻璃展櫃內,馬首神態栩栩如生,毛髮纖毫畢見,色彩深沉厚重,歷百年風雨而不鏽蝕。據介紹,5年來,已有21萬件文物回歸圓明園。

追尋文物30餘年未曾中斷

漂泊百餘年,一朝回故園。在圓明園,和馬首一樣能幸運「回家」的文物還有很多。它們的順利回歸,都離不開圓明園「追寶人」的不懈努力。

自上世紀80年代初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成立開始,尋找流散文物工作持續進行,調查徵集、登記造冊,與存留流散文物單位積極協商,管理處始終全力促成遺失在外的文物回歸。2015年起,管理處還專門成立文物回收工作組,對那些因歷史原因被用於民居建築或埋入地基的文物進行「搶救性」回收。

在圓明園九州景區,緊挨園牆的是長約百米的「文物長城」,整塊的條石依次平鋪擺開,不規則的青磚和虎皮石堆砌成半米高的石牆。「一聽說附近有村子拆遷,我們就要趕過去抓緊時間走訪。」自從接手負責文物回收工作組,曾任管理處文物考古科副科長的張建忠每天的工作,就是奔波著尋覓「寶貝」。

2018年年底,圓明園管理處宣傳科通過網絡發現一條線索,有人拍下一塊石頭的照片並透露了院落地址。文物科「順藤摸瓜」,與院落產權方溝通,並邀請市文物局的專家現場鑑定,確認是圓明園獅子林景區的太湖石。去年9月,太湖石順利回家。

圓明園管理處副主任李向陽介紹,截至目前,通過捐贈和回收「回家」的圓明園文物多達21萬件。在已回歸的文物中,諧奇趣噴水池、觀水法石屏風等已歸安原址展示;大水法石魚目前展陳於圓明園展覽館;天心水面現作為流散文物集中展示區,共展出文物39件,統一安裝玻璃保護罩。圓明園還計劃對西洋樓「殘雕沉思」的71件石質文物進行加裝玻璃保護罩展覽展示。

10萬碎片中「修復1860」

得之不易,守之宜謹。在圓明園,還有很多「護寶人」,精心守護和修復著歷年遺址整修和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

為了迎接馬首回歸,圓明園管理處對正覺寺全面實施安防與展示提升工程,建立完整的、有縱深防護的安全保障體系,讓馬首在家「住」得安全舒適。

圓明園文物醫院裡,文物考古科科員張可欣彎腰盤坐,從瓷器碎片堆中取出一枚碎片,和手中的碎片仔細比對,不太匹配,再選一枚……因為長期從事文物瓷器碎片預拼工作,這位90後姑娘的手指已有些粗糙了。

這些碎片都來自近年來圓明園的遺址整修和考古。考古出土文物涵蓋瓷器、琉璃、石刻等,其中僅瓷器碎片就多達10萬片,大部分為清代官窯瓷器,包括青花、粉彩、釉裡紅等。

為此,圓明園管理處已啟動兩期「修復1860」工作,經專業文物修復師的「妙手回春」,已完成修復清康熙款團龍紋碗、清康熙黃釉綠彩龍紋碗、清雍正青花碗、清乾隆梵文青花高足碗等17件。「修復1860」第三期即將展開,擬修復文物29件,其中瓷器24件,琉璃構件5件。

多種方式讓文物「活」起來

如何精準傳遞文物故事,也是擺在圓明園眼前的一大課題。為了讓遊客在欣賞馬首的同時了解背後故事,圓明園管理處精心策劃《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用百餘件文物、照片立體呈現馬首銅像的文化密碼。展覽的文字、文物、圖片、視頻,都經歷了數次審查和調整,確保良好的展陳效果。

除了現場觀展,市民還可以在網上「雲觀展」。目前,圓明園已完成大宮門遺址區、如園遺址兩處考古現場的三維掃描數據採集,實施了大水法、遠瀛觀兩處地上遺址的三維掃描數據採集,並對181件園內石質文物、庫藏珍貴文物、園外流散文物進行三維掃描,市民可在圓明園官方網站上隨時欣賞虛擬3D文物。

文物看得見,還能「帶」得走。圓明園文化元素豐富,目前管理處已建立圓明園特色元素庫,提取文物元素累計1萬多份,文創設計總量1214個,推出產品90件,打造了荷花冰淇淋、圓明園「荷葉茶」系列、「朕的水」等明星產品。

去年,海澱區「三山五園」入選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其中就包括圓明園。海澱區將以馬首銅像回歸為重大契機,在文物巡查、文物考古、文物保護等方面加強管理和宣傳,做好文物的追寶人、護寶人、傳寶人,讓包括圓明園在內的三山五園「金名片」活起來、走出去。

相關焦點

  • 圓明園被燒150年後,考古隊進行修復,卻挖出5萬件珍貴文物
    這些列強這手段十分殘忍,他們將能夠帶走的文物全部裝走,帶不走的文物就全部毀掉,最後走時為了消滅自己犯下的罪行,還一把火燒掉了我國的圓明園,對我國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傷害。圓明園被毀是我國人民心中永遠的痛圓明園被毀一直是我國人民心中一個永遠無法癒合的傷疤,每當想起這件事情時,就像在傷口上撒鹽一樣使其鮮血淋漓。
  • 專家重建圓明園,發現殘留文物,5萬多件文物當初為何沒被發現?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1860年,英法聯軍攻破了北京,長驅而入圓明園大門。守園將領拼死抵抗,無奈寡不敵眾,管園大臣投海而死,園中人員或是被侵略者殺死,或是落荒而逃。英法聯軍進入圓明園後,肆意劫掠,士兵看見琳琅滿目的珠寶,皆爭搶不休,英國軍官赫利思因劫掠園中財物而一躍成為富人,園中的綢緞、珠寶被士兵裝了好幾車運走。
  • 圓明園大發現,專家對其進行修復時,意外在廢墟下發現5萬件文物
    然而,在近代社會中,由於列強的侵略,導致這顆享譽世界的明珠被損毀殆盡,當時,許多珍貴的文物都遺失在了世界各地。後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對圓明園的修復工作也逐漸提上了日程。而在一次對圓明園進行修復後,專家們也意外發現了埋藏在廢墟之下的5萬件文物。那麼,這些文物究竟是何來歷?為什麼在火燒圓明園的時候沒有被西方列強帶走呢?
  • 小夥在英國地窖發現國寶,將10萬件圓明園文物送回中國,後來如何
    廣東小夥繼承家人的英國遺產,意外發現有10萬件是圓明園文物,那麼,後來如何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小編我要介紹的這個人就是趙泰來。他的外祖父曾經是在朝廷當官,家世顯赫,擁有巨大的財力和權利。在那一代人中,趙泰來的外祖父還是混得不錯的,基本上沒有多少人的家世能超過他的外祖父。可到了他爸爸那一代,便開始走下坡路。趙泰來的爸爸當時只是個赤腳醫生,所以家裡的經濟沒有趙泰來外祖父那麼雄厚。
  •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對其修復時,專家:意外發現5萬多件文物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話題是——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對其修復時,專家:意外發現5萬多件文物。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有過很多的燦爛與輝煌,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已經消失在了時間的洪流中。
  •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對其修復時,卻意外發現5萬多件文物
    可以說,勝利是偷盜者的勝利,兩個勝利者一起徹底毀滅了圓明園。」我國曾多次想要重新修葺圓明園,重現圓明園的輝煌光彩。直到1996年前後國內外平靜下來後,才有精力開始圓明園的修葺工作。不過想要恢復到從前那般「光鮮亮麗」簡直是關山難越,就算藉助現代科技和一些文物修復的專業人員也是根本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 馬首時隔160年重回圓明園 至此鼠首等七尊獸首已回歸
    160年後,2020年12月1日,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圓明園馬首銅像結束百年流離,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在儀式上,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羅靜向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交接了馬首銅像劃撥入藏清冊。這也就意味著圓明園馬首銅像的管理權正式劃歸圓明園管理處。
  • 「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 今起在正覺寺展示 回歸的曲折你可能不知道
    12月1日,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正在正覺寺文殊亭展示。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馬首銅像正在圓明園正覺寺展出。
  • 圓明園的12獸首,回歸的7尊是如何收回的?另外的5尊到底去哪了?
    在前不久,一條消息也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在2020年12月1日,馬首銅像回到圓明園,並且完成了首秀。而它的歸來,也充滿著曲折,在2007年,馬首銅像在香港最終被於今年去世的愛國企業家何鴻燊以6910萬港元收回,在2019年,這一尊馬首銅像正式被捐贈給國家文物局,經過一年的準備,馬首也得以再次返回故地。
  • 圓明園迎第一件獸首回歸,一文看懂它和十二生肖背後的故事
    原創 朵朵編輯部 耳朵裡的博物館你好啊,我是朵朵~進入到2020年最後一個月,圓明園有了好消息:馬首銅像回家了!圖源:新華社闊別160年,馬首銅像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的重要文物。馬首會在圓明園正覺寺的常設展「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上進行展出,用圓明重光、萬園之園、馬首回歸三個單元,100件文物講述圓明園和獸首的故事。預約參觀:在公眾號「圓明園遺址公園」中訂購正覺寺門票,票價10元。
  • 圓明園文物修復將重現「彩色」西洋樓
    本報訊(記者王斌)在很多人印象中,圓明園西洋樓是一片灰色石刻。其實,被毀之前的西洋樓原本是「色彩繽紛」的,鑲嵌於建築外部的琉璃構件顏色豐富,有黃綠色、天青色、翡翠色等。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圓明園管理處了解到,「修復1860」項目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已經啟動,涉及24件瓷器、5件琉璃。這是圓明園首次對西洋樓遺址出土的西洋紋飾琉璃構件進行修復,將再現盛時西洋樓多彩的園林景觀。昨天上午,北青報記者在「圓明園文物修復工作站」看到,幾位身穿白大褂的「文物醫生」正在對部分文物開展修復工作。
  • 名人堂·文旅大事件|馬首回歸,海外164萬件珍寶如何回家?法律追索...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事件回放】漂泊160年之後,12月1日,馬首銅像正式回歸圓明園,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也成為2020年令人為之興奮的文旅大事件。十二生肖獸首銅像,是清代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噴泉的主要構件。
  • 圓明園被毀百年後,專家準備對它修復時,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說到我國優秀的蘇式園林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圓明園,圓明園整體造型雅觀別致,堪稱「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不僅如此,它還有著「萬園之園」的美譽,可見圓明園在世界建築歷史上的地位。可是這麼一座精美絕倫的建築卻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哪怕如今我們盡力修復也難以重現當年的風採,不過好在圓明園被毀的一百多年後,當專家們準備對圓明園進行修復的時候,卻意外發現了50000多件遺留下來的文物,這是唯一一件令人感到欣慰的事情,也算是修復過程中的意外之喜了。
  • 「圓明園流失龍首」在巴黎小拍約2400萬被神秘人購得!!!
    2018年12月17日,當年圓明園流失文物——海晏堂的龍首驚現法國Tessier Sarrou拍賣場,最終以240萬歐元成交,被一長發中國男子(代拍買手
  • 我國東海打撈4艘英國沉船,全是圓明園文物,英國卻厚著臉皮討要
    在這樣的情況下,舉世聞名的圓明園遭到了兩次破壞,就是這兩次劫掠事件,導致璀璨奪目,珠寶琳琅的圓明園如今只剩斷壁殘垣,而且這火燒圓明園在狹義上指焚燒圓明園,廣義概念不僅只是圓明園一處遭到毀滅性破壞,當初的皇家園林幾乎都遭到了劫掠。
  • 揭秘文物修復師文物修復過程,他們讓圓明園內的碎片「復活」
    龍紋碗、高足碗、琉璃件、銅佛像……在圓明園,通過考古和遺址整修出土的玉、瓷、銅、石刻等各類文物眾多,但大多殘缺不全。自圓明園去年啟動「修復1860」工作以來,已經完成文物修復20餘件。記者近日專訪圓明園文物修復團隊,探訪這些專業的文物修復師是如何通過對文物「望聞問切」和讓碎片「破鏡重圓」等手段,讓一批批文物「復活」的。
  • 圓明園籌建文物醫院,遊客也能來當「大夫」
    龍紋碗、高足碗、琉璃件、銅佛像……在圓明園,通過考古和遺址整修出土的玉、瓷、銅、石刻等各類文物眾多,但大多殘缺不全。自圓明園管理處啟動「修復1860」工作以來,已經完成文物修復20餘件。記者近日專訪圓明園文物修復團隊成員,看看這些專業的文物修復師如何通過對文物「望聞問切」和讓碎片「破鏡重圓」等手段,讓一批批文物順利「復活」的。
  • 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
    據介紹,「修復1860」三期還將修復康熙青花龍鳳紋碗、康熙黃釉纏枝花紋盤、康熙鬥彩水仙靈芝杯、清乾隆青花梵文高足碗等24件瓷器。這24件瓷器均出土於圓明園遺址考古發掘過程中。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 「馬首」入藏圓明園,將作為正覺寺基本陳列持續展出
    ,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同期開展。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珠表示,馬首銅像結束百年流離,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馬首回歸之路,匯聚黨和政府、港澳同胞磅礴力量,符合人民群眾殷切期待,詮釋著「民族弱則文物失,國運強則文化興」的深刻道理,樹立了新時代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地的成功範例。
  • 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力度不斷加大 看看這些年都有哪些文物回家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過去五年,我國持續加大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力度,大量流失海外的文物藝術品得以回歸祖國。據統計,十三五期間,美國、義大利、日本等國共計向我國返還1200餘件套流失文物。2018「虎鎣」是西周晚期青銅器,原為清宮舊藏,具有重要歷史價值,1860年被英國軍官從圓明園劫掠,2018年由境外買家無償捐贈給中國政府。2019涉及石器、玉器、青銅器、陶器、錢幣等多個門類,這是中美籤署政府間諒解備忘錄以來,兩國間最大規模的中國流失文物返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