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文物修復師文物修復過程,他們讓圓明園內的碎片「復活」

2020-12-23 北晚新視覺網

龍紋碗、高足碗、琉璃件、銅佛像……在圓明園,通過考古和遺址整修出土的玉、瓷、銅、石刻等各類文物眾多,但大多殘缺不全。自圓明園去年啟動「修復1860」工作以來,已經完成文物修復20餘件。記者近日專訪圓明園文物修復團隊,探訪這些專業的文物修復師是如何通過對文物「望聞問切」和讓碎片「破鏡重圓」等手段,讓一批批文物「復活」的。

在10萬瓷器碎片中尋找一件器物的零件

彎腰盤坐在地上,從瓷器碎片堆中取出一枚碎片,和手中的碎片仔細比對,不太匹配,再選一枚……這就是圓明園管理處文物考古科科員張可欣的日常工作——瓷器碎片預拼。因為長期摸取瓷器碎片,這位「90後」姑娘的手指已經有些粗糙了,有時甚至還會被割破,可一旦找到幾枚相鄰的瓷器碎片,和那個興奮勁兒相比,這些小苦頭根本不算什麼。

近年來,圓明園遺址考古工作持續推進,已出土的文物涵蓋瓷器、琉璃、石刻等,這其中,僅瓷器碎片就多達10萬片。在如此多的碎片中尋找同屬一件器物的零件,就好比大海撈針,但修復師們有辦法。

張可欣說,文物修復前的預拼工作就好比病人看病前的分診環節,先按照青花、黃釉、紅釉等不同釉彩進行分類;再按照青花吉字牌、如意、壽字等紋飾進行再分類;接著還要按照碗、盤等不同器形進行分類。在同一類瓷片中,尋找可以拼得上的,儘量還原文物的外貌。

此前,圓明園曾修復過一隻康熙黃釉綠彩龍紋碗,這隻碗嚴重破碎,碎片數量達479片,最小的只有指甲蓋大小,查找拼接特別困難。修復師王勉查閱資料發現,康熙黃釉綠彩龍紋碗的碗身上有二龍戲珠的圖案,為了方便尋找,他和同事照著龍身、龍頭、龍珠的碎片分門別類地擺放,好比拼圖遊戲一樣,一片一片地比對,將它們一點點地復原。再經過打磨、調色、繪紋飾、上釉等步驟,最終完成修復。

然而絕大多數情況下,修復師只能找到文物的一部分,如果能通過這些碎片確定器物的高度、直徑等尺寸,以及釉色、紋飾等信息,就可以開始修復了。但如果缺失部分太多,本著修復真實性原則,就保持原狀不做修復。圓明園管理處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她曾經參與修復過一件道光年間的雲龍紋花插。當時查閱各種資料、努力拼對,都找不到這件花插上半部分的樣式。「憑藉我們的技術,完全可以仿造出殘缺的部分,但文物類瓷器的修復在於補全破損並最大化還原文物原貌,所以我們最終決定遵從歷史、保持現狀,包括瓶身上面有很多被火焚燒過的黑色痕跡也給予了保留。」

恢復昔日原貌後給考古工作提供線索

圓明園管理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般博物館墓葬出土的文物種類比較單一,雖然經過時間的洗禮產生破損,但通常能在小範圍內找全所有碎片,但圓明園的文物是在極其混亂的情況下被打碎、打亂的,出土時也是混雜在一起。雖然這一現狀給文物修復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但經過修復師們「妙手回春」的修復之後,去除了病害、恢復昔日原貌的文物反而給考古工作提供了線索。

這位工作人員介紹,「地天母」銅佛像出土於2001年至2003年間的含經堂考古期間,「雖然知道是含經堂出土的,但是我們一直不知道它存放於哪個房間。」這尊銅像由於埋藏地下時間太久,出土時有部分缺失,存在鏽蝕。「必須去除有害鏽,因為它就像人得了癌症一樣,會擴散,不管它,銅像就會慢慢被腐蝕掉。」這位工作人員介紹,在修復的過程中,修復師要首先對器物進行清洗,「不能使用普通的自來水,因為水中的物質可能對器物造成傷害,所以得用去離子水,對文物進行清洗」,去掉附著在器物上的泥土之後,要用文物修復專用的藥劑進行除鏽處理,讓銅器恢復本來面貌。

經過修復師的修復,這尊銅佛像不僅再次恢復原貌,底座還露出了「德行根本」四個清晰的字跡。

「這幾個字露出來之後,我們馬上聯繫考古專家,考古專家一看,高興壞了,這幾個字恰恰能證明佛像的位置,給文物的考古提供了珍貴線索。」這位工作人員說,考古專家確定,這尊佛像原供於梵香樓二層德行品間的佛龕中,是梵香樓七百餘尊佛像中唯一倖存的,十分珍貴。

西洋樓被毀前

原本「色彩繽紛」

在眾多等待修復的文物當中,一對黃綠相間的琉璃構件尤為引人關注。「這是我們馬上要著手修復的彩色琉璃構件,修復好後可能會對公眾展出,到時候遊客看見這些琉璃件後,可能會顛覆他們心中的西洋樓的模樣。」圓明園管理處相關工作人員說。

遊客參觀圓明園遺址的時候,西洋樓是必去的地方,那些精美雕刻的乳白色石柱成為「打卡」的標誌。「我們曾經一直以為西洋樓是素色的。」這位工作人員說,考古人員在現場考察時只發現了白石、青石或花崗巖,顏色都比較素。歷史照片也大都是黑白的,牆面深深淺淺,但看不出顏色。

然而專業的數位化修復團隊在考察的時候,發現了一些造型獨特、顏色特別的琉璃構件,聯想到可能來自西洋樓,於是開展大量調研、比對和色彩復原。最後,數位化修復團隊發現,被毀之前的西洋樓其實是「色彩繽紛」的。

原來,西洋樓是「西洋外表中國心」,柱子內部是木頭的,然後砌上磚,最外層貼上西方人用的大理石,而大理石上的很多西洋紋飾用的就是琉璃構件,通過榫卯的方式嵌入的。琉璃構件顏色豐富,有黃色、綠色、藍色、青色、藕荷色和紫色,還有兩種顏色組合的構件,比如黃色與綠色、青色與藍色等。

然而這樣的建築經不起大火。在1860年的浩劫中,西洋樓付之一炬,只剩下了斷壁殘垣和殘破的琉璃構件。圓明園管理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對於琉璃構件的修復都採用回爐復燒的方式進行,雖然可以燒出結實的新構件,但是琉璃本身的顏色也會被同時燒掉。圓明園的文物修復師們將挑戰全新領域,首次嘗試對琉璃構件進行修復,根據初步方案,琉璃構件的修復過程跟瓷器相似,清理、粘接、補配、找平、做色、繪紋飾、上釉……一系列步驟順利完成,才能努力還原琉璃構件的原始風貌。

馬上就訪

圓明園文物醫院即將「開張問診」

圓明園管理處文物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因為條件所限,以前文物修復的場地並不固定。為了讓更多文物告別沉睡的庫房重獲新生,圓明園管理處正在籌建文物醫院,讓文物修復擁有永久固定場所,接受更加專業的「問診」和「手術」。

目前管理處已經完成選址和初步建設,清潔臺、通風櫃等文物修復設備也已基本到位。文物醫院的功能設置包括文物修復、文物檢測分析、資料收存,未來還將增加考古發掘基地、文物庫房等功能。

這座文物醫院將具備文物保護管理與展示宣傳功能,未來有望對公眾開放部分修復環節,觀眾不僅可以看到文物「復活」的全過程,還有機會跟文物修復師們現場「研討」。

完成修復部分文物

青釉鼻煙壺

青花八寶萬福如意瓷磚(兩件)

康熙青花龍紋碗

康熙紅釉碗

青花纏枝蓮紋瓷繡墩

康熙祭藍釉盤

康熙青花蓮瓣石榴紋碗

康熙青釉蓮瓣碗

康熙釉裡紅夔龍紋碗

康熙釉裡紅二龍戲珠紋碗

康熙青花龍紋碗

康熙釉裡紅龍紋碗

康熙黃釉綠彩龍紋碗

雍正青花碗

乾隆梵文青花高足碗

「地天母」銅佛像

(原標題:圓明園出土的文物大多殘缺不全…… 他們在圓明園修文物)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08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揭秘鄭州文物修復師如何修復時光碎片
    杜安藉助放大燈,用刀尖輕點,檢查腐蝕的藍點河南商報記者 鄧萬裡/攝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高雲《我在故宮修文物》,一部紀錄片,火了兩年。最近,電影版《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熱度延續。故宮文物科技部,這個幕後部門成了聚光燈下的舞臺,而王津等文物修復師們,成了網紅。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 揭秘文物修復師背後的故事(圖)
    一部講述一群「隱居」在故宮高牆內身懷絕技的文物修復大師的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今天登陸全國銀幕。清新乾淨的畫面,舒緩自然的敘事節奏,賦予了這部小成本電影寧靜內斂的氣質,並再次向「工匠精神」致敬。
  • 圓明園籌建文物醫院,遊客也能來當「大夫」
    龍紋碗、高足碗、琉璃件、銅佛像……在圓明園,通過考古和遺址整修出土的玉、瓷、銅、石刻等各類文物眾多,但大多殘缺不全。自圓明園管理處啟動「修復1860」工作以來,已經完成文物修復20餘件。記者近日專訪圓明園文物修復團隊成員,看看這些專業的文物修復師如何通過對文物「望聞問切」和讓碎片「破鏡重圓」等手段,讓一批批文物順利「復活」的。
  • 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
    據介紹,「修復1860」三期還將修復康熙青花龍鳳紋碗、康熙黃釉纏枝花紋盤、康熙鬥彩水仙靈芝杯、清乾隆青花梵文高足碗等24件瓷器。這24件瓷器均出土於圓明園遺址考古發掘過程中。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 圓明園文物修復將重現「彩色」西洋樓
    本報訊(記者王斌)在很多人印象中,圓明園西洋樓是一片灰色石刻。其實,被毀之前的西洋樓原本是「色彩繽紛」的,鑲嵌於建築外部的琉璃構件顏色豐富,有黃綠色、天青色、翡翠色等。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圓明園管理處了解到,「修復1860」項目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已經啟動,涉及24件瓷器、5件琉璃。這是圓明園首次對西洋樓遺址出土的西洋紋飾琉璃構件進行修復,將再現盛時西洋樓多彩的園林景觀。昨天上午,北青報記者在「圓明園文物修復工作站」看到,幾位身穿白大褂的「文物醫生」正在對部分文物開展修復工作。
  • 山東博物館「文物修復師」:修復時光碎片,匠心守護古人智慧
    魯元良的語氣,仿佛一位治病的醫生,「簡單來說,將有害的東西去掉,把缺失的東西補全,加固文物的材料本體,就是一名修復師的日常工作。」 方案確定以後,便是日復一日的「實操」。魯元良沒有選擇最嚴重的12件,而是從受損相對較輕的一副對聯入手,先將「棉花套兒」分層打開,再把碎片一片一片拼回去,整個過程漫長而充滿挑戰。
  • (文化)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0年12月24日 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 12月24日,在圓明園管理處考古工作站,圓明園「修復1860」文物修復項目指導專家王勉在展示已修復的琉璃構件。
  • 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三期:首次修復琉璃,再現彩色西洋樓
    瓷器文物的保護修復要經過分揀、拆解、清洗、粘接、補配、拋磨、作色和上釉。本期擬修復的24件瓷器均出土於圓明園遺址考古發掘過程中,大部分都沒有分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殘缺、斷裂、汙垢,還沾染有膠帶石膏等陳舊的修復材料,已經鬆動泛黃,這些都會對瓷器文物的修復難度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與前兩期修復工作相比,本期修復的文物數量較多,難度較大。
  • 調查|文物修復師緣何缺口難平
    河北省大量待修復文物深藏庫房,但文物修復人才卻普遍短缺文物修復師緣何缺口難平省文物保護中心科技保護部副主任梁書臺正在修復文物。 梁書臺供圖近期,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持續修復圓明園出土的文物。目前,第一批文物修復工作正在進行中,文物修復師們用「匠心」演繹如何「化腐朽為神奇」,再現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曾經斷流的部分。
  • 5年21萬件文物回歸圓明園
    圓明園工作人員對文物進行細緻修復。位於海澱區清華西路的圓明園正覺寺文殊亭內,回家剛滿月的馬首銅像靜靜地「迎接」著四面八方的來客。自去年12月1日正式回歸至今,已有超過3萬人一睹它的芳容。透明玻璃展櫃內,馬首神態栩栩如生,毛髮纖毫畢見,色彩深沉厚重,歷百年風雨而不鏽蝕。據介紹,5年來,已有21萬件文物回歸圓明園。追尋文物30餘年未曾中斷漂泊百餘年,一朝回故園。在圓明園,和馬首一樣能幸運「回家」的文物還有很多。它們的順利回歸,都離不開圓明園「追寶人」的不懈努力。
  • 圓明園被燒150年後,考古隊進行修復,卻挖出5萬件珍貴文物
    這些列強這手段十分殘忍,他們將能夠帶走的文物全部裝走,帶不走的文物就全部毀掉,最後走時為了消滅自己犯下的罪行,還一把火燒掉了我國的圓明園,對我國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傷害。圓明園被毀是我國人民心中永遠的痛圓明園被毀一直是我國人民心中一個永遠無法癒合的傷疤,每當想起這件事情時,就像在傷口上撒鹽一樣使其鮮血淋漓。
  •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對其修復時,專家:意外發現5萬多件文物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話題是——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對其修復時,專家:意外發現5萬多件文物。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有過很多的燦爛與輝煌,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已經消失在了時間的洪流中。
  • 圓明園被毀百年後,專家準備對它修復時,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可是這麼一座精美絕倫的建築卻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哪怕如今我們盡力修復也難以重現當年的風採,不過好在圓明園被毀的一百多年後,當專家們準備對圓明園進行修復的時候,卻意外發現了50000多件遺留下來的文物,這是唯一一件令人感到欣慰的事情,也算是修復過程中的意外之喜了。
  • 探秘歷史 體驗小小文物修復師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社會教育部優秀講解員張志威的帶領下,參觀了兵馬俑1、2、3號坑以及銅車馬博物館,並且客串了一次「文物修復師」。在半天的參觀學習以及互動活動中,小記者和家長們完成了一場特別的研學體驗,度過了愉快的時光。
  • 當故宮文物修復師成為新一代「網紅」
    這部投資只有150萬,「就兩臺機器,兩個攝影師,兩個攝影助理」的紀錄片,是由故宮、中央電視臺、清華大學清影工作室和浙江工業大學教師蕭寒四方聯合製作的,共三集,每集長度為50分鐘,記錄了在故宮文保科技部文物修復師們手中,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文物的「復活」過程。
  • 圓明園大發現,專家對其進行修復時,意外在廢墟下發現5萬件文物
    然而,在近代社會中,由於列強的侵略,導致這顆享譽世界的明珠被損毀殆盡,當時,許多珍貴的文物都遺失在了世界各地。後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對圓明園的修復工作也逐漸提上了日程。而在一次對圓明園進行修復後,專家們也意外發現了埋藏在廢墟之下的5萬件文物。那麼,這些文物究竟是何來歷?為什麼在火燒圓明園的時候沒有被西方列強帶走呢?
  • 《修文物》變網紅 故宮文物修復師錄取搶破頭
    《我在故宮修文物》片讓觀眾看到文物背後有一群人投注大量時間修復和維護據臺灣媒體報導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大陸造成熱潮,片中主角們─故宮文物修復師一夕變身網紅,許多人開始討論起故宮裡真實存在的許多迷妹要求和師傅籤名合照,更有「手控」表示被師傅修鐘錶的動作迷倒,這些都是創作團隊始料未及的效應,還有不少觀光客期待在故宮與修復師們不期而遇。
  • 在故宮,他們只拿普通人的工資,卻修復著無價的文物
    這群人就是為中國最頂級的文物治病的「醫生」——故宮文保科技部的文物修復師。   在這三集紀錄片中,從「破爛」到「奪目」的國寶「整容」過程,持續震驚觀眾。文物保管部門在舉辦展覽或日常清理時,發現有文物需要修復,要通過提交申請、申請審批、批覆後與科技部共同驗傷況、約定修復要求等繁複嚴格的程序,最後根據實際情況,文物才能到達修復師手中,如果情況複雜,很可能是幾個修復師甚至幾個科組共同完成。
  •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對其修復時,卻意外發現5萬多件文物
    可以說,勝利是偷盜者的勝利,兩個勝利者一起徹底毀滅了圓明園。」我國曾多次想要重新修葺圓明園,重現圓明園的輝煌光彩。直到1996年前後國內外平靜下來後,才有精力開始圓明園的修葺工作。不過想要恢復到從前那般「光鮮亮麗」簡直是關山難越,就算藉助現代科技和一些文物修復的專業人員也是根本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 文物修復做得最好的國家是中國,手藝精緻,竟能還原到原始面貌!
    中國人在文物修護方面是出了名的厲害,甚至還拍攝了文物修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了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