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文物修復師緣何缺口難平

2021-01-08 河北新聞網

河北省大量待修復文物深藏庫房,但文物修復人才卻普遍短缺

文物修復師緣何缺口難平

省文物保護中心科技保護部副主任梁書臺正在修復文物。 梁書臺供圖

近期,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持續修復圓明園出土的文物。目前,第一批文物修復工作正在進行中,文物修復師們用「匠心」演繹如何「化腐朽為神奇」,再現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曾經斷流的部分。作為文物大省,河北省有大量待修復的文物深藏庫房,令人遺憾的是,雖然待修復文物已排起了長隊,但文物修復人才卻普遍短缺,且這種「不對稱」由來已久。文物修復人才為何如此缺乏?如何加強文物修復人才隊伍建設?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文物修復師比文物還「稀缺」

「最近武安有一批文物要展出,來不及修復了只能先進行清洗。」在20平方米的修復室裡,剛寫完趙州橋館藏欄板及構件修復報告的省文物保護中心科技保護部副主任梁書臺馬不停蹄地忙活著手頭的工作。對梁書臺來說,「忙不過來」是常態。「沒辦法,幹文物修復這行的人太少了。」他略顯無奈地說。

在不可移動文物領域,同樣存在修復人才短缺現象。河北博物院副研究館員郝建文,已經從事文博工作30多年,曾參與省內外多地壁畫臨摹修復工作。他表示,相對於我國古代壁畫保存的數量和保存狀況來說,壁畫修復人才嚴重短缺。而這種情況不止出現在壁畫修復領域,隨著文博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出土文物和館藏文物需要更精心地保護和修繕,但與此對應的是修復師數量緩慢的增長率。

曾在河北省參與修復毗盧寺壁畫的敦煌研究院壁畫修復師李曉洋表示,文物修復人才短缺問題是全國性的。「可以說,文物修復行業面臨人才瓶頸,一線實操人員太少了!」說起現狀,李曉洋有些擔憂。

文物修復人才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缺口?梁書臺認為,文物修復是個「冷門」,大眾認知度不高。另外,這個行業對人才的要求極高,並不是有情懷就能幹得了的。「修文物其實就是一場修行。幹這一行不僅要成為『雜家』,還得感興趣、坐得住。」說到這裡,梁書臺的嘴角浮現出笑容,「但要是真沉進去了,面對自己修復的眾多文物,那份成就感是無可替代的。」

2010年從保定學院文物保護與鑑定專業畢業的小馬,已經在河北文物保護中心工作8年多,目前主要從事青銅器、鐵器修復工作。「有條件開設文物修復專業的學校很少,我的很多同學即使學了這個專業最終也沒有從事文物修復工作,能懷著『工匠精神』堅守下來的人少之又少。」小馬靦腆一笑。

文物修復人才培養須下「慢功夫」

文物修復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文物修復師不僅手藝技能高,還要知識面廣,掌握眾多歷史文獻、科學技術、藝術評定等專業知識。因此,培養一名「科班」文物修復師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目前,省文物保護中心的文物修復師學歷背景包括高校歷史、文物保護、化學、美術、金屬材料等專業。「不管之前在學校學的什麼,面對具體的文物修復,都需要重新學習和培訓。」省文物保護中心負責人認為,文物修復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工作,人才培養需要下「慢功夫」。「現在省文物保護中心的文物修復師有4位中堅骨幹力量,其餘9人都比較年輕。」省文物保護中心負責人表示,年輕人想要成為文物修復界的中流砥柱,需要多年曆練,「中心每年都組織青年修復人員積極參加國家文物局舉辦的各類文物修復培訓班,提高實際操作的業務水平。」

據了解,河北省開設了文物修復專業的高校,除了理論課程外,逐漸加入了文物保護實操課程,開始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有時,梁書臺會應邀去保定學院為文物保護與鑑定專業的學生們講授文物修複課程。至今他還記得,該校學生曾參加「南海一號」文物修復工作,到現場後卻不敢上手。梁書臺趕到後,現場指導他們如何觀察、從哪裡入手、如何掌握修復步驟。慢慢地,學生們有了手感,圓滿完成了修復工作。「還是要增加實踐機會,多請業界的老修復師們手把手教。」他認為,學校應多安排學生到一線實習,也鼓勵老師傅提早和學生結對子,這樣既有利於修復技術的傳承,也有利於人才的培養。

把文物修復工藝傳承下去

「資深文物修復師動手能力強,但修復理論水平亟待提高。」省文物保護中心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老一代修復師留下的文字資料非常少,他們的修復技藝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一旦斷層,修複方法就缺失了。如何將老師傅在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的修復技術記錄成文,轉化為系統的理論體系,為後人學習提供便利,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從根源上講,我國文物修復的根基在民間,目前我國高校的文物專業都是在考古的基礎上融入化學等學科的知識逐步建立起來的。放眼國際,義大利、日本等國在文物修復的很多領域技術先進,修複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鑑。因此,建議多渠道舉辦各類修復培訓班、交流會,為修復領域的管理及技術人員提供跨學科、跨國界的交流平臺。在注重引進國際先進理念與優秀保護方法的基礎上,還可將中國很多成功的修復理念、修複方法與修復經驗向其他地區進行推廣。

目前,省文物保護中心不斷加強修復人才隊伍建設。堅持以老帶新,發揮「傳幫帶」作用,讓年輕人多跟老師傅學習,做好文物修復工藝的傳承。另外,堅持以項目培養新人,通過讓年輕修復師承擔具體的文物保護項目,促進其成長。

在高校教育方面,有業內專家認為,儘管有高校設立文物保護相關專業,但這些專業往往是掛靠在歷史、美術或材料等學科下,不具備獨立性,缺乏統一的學科培養模式和理論體系。將文物保護認定為獨立學科,在高等院校設立相應的院系,編寫統一教材,制定統一規範的培養方案,將有利於推動我國高水平文物保護研究和修復人才的培養。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故宮文物醫院院長宋紀蓉表示,全國還有很多文物處在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需要更多的文物醫院、文物醫生,今後故宮將聯手高校共建「文物醫學院」,培養更多符合文物保護修復需要的實用型文物醫生。從醫院到醫學院,雖是一字之差,但這意味著更多文物修復專業人才的培養,文物保護的半徑將不斷擴大。(記者曹錚 見習記者吳培源)

相關焦點

  • 圖解|故宮文物修復師走紅,但這個行業比想像的缺人
    7月10日,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在北京主題演講中表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播出使得故宮文物修復師成了備受歡迎的「網紅」職業,每年報考到故宮來修文物的年輕人迅速增長,今年招88名新員工,4萬多人報名,經過抬高門檻,名牌大學碩士以上才能報名。一時間,文物修復師是否必要高學歷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 高學歷、高門檻招聘要求下的文物修復師職業,現狀如何?
    一時間,文物修復師是否必要高學歷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一派網友認為「學歷≠能力」、「碩士生不一定會做木匠活」,另一派則認為文物修復不是兒戲,提高門檻「沒毛病」。澎湃新聞整理相關數據發現,真實的文物修復,可能沒我們想的那樣光鮮和簡單。
  • 文物修復師 相比高學歷專業知識儲備更重要
    近日,「年更」紀錄片《故宮新事》上新,這一期聚焦「文物修復」。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今年也曾在演講中表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播出,使文物修復師成了「網紅」職業,每年報考的年輕人迅速增長,而報考的學歷要求很高。頂著「網紅」的光環,文物修復師的真實生活是什麼樣的?
  • 上海「文物醫生」奇缺,26位修復師面對逾200萬件文物
    數據顯示,上海地區館藏文物超過200萬件,歷代留存的文物種類繁多,且由於年久失修,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量巨大。「文物修復師非常稀缺。」課題組成員、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孫峰告訴記者,截至2018年底,上海已備案的博物館有131家,但具有修復資質的單位僅有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4家。
  • 揭秘文物修復師文物修復過程,他們讓圓明園內的碎片「復活」
    龍紋碗、高足碗、琉璃件、銅佛像……在圓明園,通過考古和遺址整修出土的玉、瓷、銅、石刻等各類文物眾多,但大多殘缺不全。自圓明園去年啟動「修復1860」工作以來,已經完成文物修復20餘件。記者近日專訪圓明園文物修復團隊,探訪這些專業的文物修復師是如何通過對文物「望聞問切」和讓碎片「破鏡重圓」等手段,讓一批批文物「復活」的。
  • 山東博物館「文物修復師」:修復時光碎片,匠心守護古人智慧
    進行病害調查、分析 保存狀況評估、方案編制 然後再經過清理、緩蝕、封護、補配、焊接 和粘接、做舊的環節 最終才能完成 今天一起走進山東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部 聽三位青年修復師講述修復文物的那些事兒
  • 文物修復技術您了解嗎?
    河南上蔡楚墓出土升鼎修復前後 整體待遇偏低,人才缺口大 張力程是上海博物館從事古陶瓷修復的一名年輕的修復師上海博物館文物修復複製工廠成立於1958年,迄今為止已有古代書畫修復、古陶瓷修復、青銅器修復、古代家具修復等共17名修復師(在編),這個規模相較於其他博物館來說是非常「壯觀」的。一般只有省級博物館才配有相應的文物修復師和修復設備,而且也只有3至5名修復師。地方文管所一般可能就配備一名在編人員負責文物保管兼文物修復工作,有的地方博物館根本沒有專職文物修復師。
  • 《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 導演:修復師舉重若輕(圖)
    緣起故宮90周年大慶獻禮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故宮90周年的獻禮紀錄片,3集的劇情設置也是圍繞著故宮工匠們為了準備大慶而修文物的故事。  早在開機之前,葉君和另一位導演蕭寒用了5年時間進行調查,調查資料寫了10萬字。「拍攝涉及到10個工藝組,我在現場非常焦躁,要撰稿,很多問題要問。」
  • 揭秘鄭州文物修復師如何修復時光碎片
    杜安藉助放大燈,用刀尖輕點,檢查腐蝕的藍點河南商報記者 鄧萬裡/攝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高雲《我在故宮修文物》,一部紀錄片,火了兩年。最近,電影版《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熱度延續。故宮文物科技部,這個幕後部門成了聚光燈下的舞臺,而王津等文物修復師們,成了網紅。
  • 《修文物》變網紅 故宮文物修復師錄取搶破頭
    《我在故宮修文物》片讓觀眾看到文物背後有一群人投注大量時間修復和維護據臺灣媒體報導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大陸造成熱潮,片中主角們─故宮文物修復師一夕變身網紅,許多人開始討論起故宮裡真實存在的許多迷妹要求和師傅籤名合照,更有「手控」表示被師傅修鐘錶的動作迷倒,這些都是創作團隊始料未及的效應,還有不少觀光客期待在故宮與修復師們不期而遇。
  • 探秘歷史 體驗小小文物修復師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社會教育部優秀講解員張志威的帶領下,參觀了兵馬俑1、2、3號坑以及銅車馬博物館,並且客串了一次「文物修復師」。在半天的參觀學習以及互動活動中,小記者和家長們完成了一場特別的研學體驗,度過了愉快的時光。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 揭秘文物修復師背後的故事(圖)
    一部講述一群「隱居」在故宮高牆內身懷絕技的文物修復大師的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今天登陸全國銀幕。清新乾淨的畫面,舒緩自然的敘事節奏,賦予了這部小成本電影寧靜內斂的氣質,並再次向「工匠精神」致敬。
  • 王津:一位將細緻做到極致的文物修復師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檔紀錄片火了以後,隨之走入人們視線的還有被稱為「故宮男神」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同時文物修復師這個冷門的職業也逐漸為人所知。仰望歷史星河,在指尖凝香的時光裡,靜聽流年,鋪陳記憶的紙張將靈魂深處印染成彩,繪畫成冊,剪一段年華,望一涯行路,撣一身風塵,於歷史的長河中,瞥見中華文化的剪影。而那些剪影的創造者就是文物修復師。
  • 當故宮文物修復師成為新一代「網紅」
    人們本以為,這又將是一部走正統恢弘路線的紀錄片,但現實是,因為對文物修復師們的工作與生活進行了「不端著、接地氣」的呈現,今年1月,《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在年輕群體中的口碑「好到逆天」,文物修復師們成為新一代「網紅
  • 90後黃髮文物修復師:白天太慢 夜看恐怖片找刺激
    4月20日,成都博物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文物修復師在修復文物。古陶瓷修復師曾帆/ 51歲  60後悟道  「人這一輩子,能做的事情並不多。遇上自己喜歡的、又能做好的事情就更難。何必把精力和時間放在別處?」
  • 王津:情有獨"鍾"的故宮文物修復師
    「怎麼才能進故宮修文物?」「如何才能當您徒弟?」這是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瀋陽的宣傳現場,王津作為主角之一,被大批「粉絲」簇擁著提問。自16歲「進宮」以來,王津在故宮工作已近40年,他的工作內容就是修理這兒的上千座宮廷鐘錶。
  • 袁姍姍沒按「文物修復師」要求拿起文物,看清拿法,過分了
    袁姍姍沒按「文物修復師」要求拿起文物,看清拿法,過分了。但是近日卻因為一件事,又一次的引起了大家對她的不滿,在她參加的一檔節目中,展覽出了不少的文物,都是通過修復之後的。所以拿起來的時候,要特別小心。「文物修復大師」還專門交代了拿起來的時候,要一隻手託著底,一隻手拿著頂部,畢竟是修復好的,牢固性並不是那麼好,其他人聽到後,都表現出了小心翼翼,都不敢拿了,生怕給摔壞了,而袁姍姍倒是膽子很大,而且袁姍姍還把大師的話拋諸腦後,並沒有按照大師的提醒那樣拿。可以看到,在鏡頭拉近的時候,她的拿法讓不少網友都擔心了一下。紛紛不淡定起來。
  • 《我在故宮修文物》公映 新故事線串起修復師「老手藝」
    原標題:新故事線串起修復師「老手藝」   今年年初,一部講述故宮文物修復師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走紅,片中的文物修復師也受到許多年輕網友歡迎,成為「網絡紅人」。
  • 於正《修文物的男人》:任何破碎,終究會被修復,只要你念念不忘
    為了能夠打敗同期競爭的崔月,焦棠拜師故宮陶瓷組的修復師周野。周野需要修復的這件絞胎瓷瓶,是僅存上部兩層的殘品,下層腹部早已遺失。為了能給故宮建院95周年獻禮,周野必須要找到一個完整品,進行翻模取樣,才能設法將瓷瓶殘缺的部分予以復原。於是在尋找秦夢的同時,周野也在不遺餘力的尋找絞胎瓷瓶。修復瓷器,也是在修復自己靈魂的缺口。
  • "故宮修文物"帶你一窺紫禁城大師 從鏡頭中走出的修復師
    昨日該片在深圳舉行了提前點映,導演蕭寒,文物修復師屈峰、史連倉、高飛,音樂人姚謙,攝影師嚴明一眾主創亮相,分享幕後故事。  讓紀錄片走進影院  電影版與劇集版,用的都是同樣的素材,只是重新剪輯了。最大的不同是「消失了」畫外音,導演用鏡頭語言組織出了一部更深沉蘊藉,甚至悵然若失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