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正《修文物的男人》:任何破碎,終究會被修復,只要你念念不忘

2020-09-05 紫陌讀書

文/任紫陌

「深禁好春誰惜,薄暮瑤階佇立。別院管弦聲,不分明。又是梨花欲謝,繡被春寒今夜。寂寂鎖朱門,夢承恩」。

焦棠會讀《昭君怨》,起初完全是為了應付周野,好讓他願意當自己的老師。

《昭君怨》是清代大詞人納蘭性德的作品。納蘭性德因為特殊的情感經歷,對同時代的清宮宮女,有著一份特殊的同情。所以,如果現代人想要理解當時宮女的心情,納蘭性德的作品是首選。

焦棠是時下非常熱火的女演員,一次失敗的感情經歷,讓她莫名其妙被當小三。而正室的刻意陷害、競爭者的火上澆油,也讓焦棠的事業遭遇了滑鐵盧。

為了能夠重回一線,經紀人希望焦棠可以出演《宮女秘聞》的女主角。為了能夠打敗同期競爭的崔月,焦棠拜師故宮陶瓷組的修復師周野。

周野年少有為,不僅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還有高超的修復技能,在業界備受讚譽。他喜歡努力上進的人,而焦棠的隨便、慵懶,卻讓他骨子裡非常厭惡。

如果不是上級的指派,周野絕不會答應做焦棠的老師。而焦棠自然也不喜歡周野,因為她覺得,這個男人性情古怪、難以把握。

於是,他們在相互嫌棄、彼此厭惡下,誤打誤撞地越走越近。

15年前的一場意外,成了周野此生最大的痛

周野母親去世得早,小時候他非常頑劣,經常和同學打架。父親是考古工作者,有多年的考古經驗,卻沒有管束頑劣孩子的經驗。

15年前,因為周野和別人打架,導致秦越在接替周大為工作時,突逢意外身故。其妻子在尋找丈夫的路途中,遭遇車禍身亡。留下女兒秦夢,孤苦無依,被小姨收養,從此與周野斷了聯繫。

活下來的人,並沒有多輕鬆。自那以後,周大為每天都活在愧疚與自責中,在酒精的麻痺下,他萎靡不振,最終離開人世。

在周野看來,所有一切的悲劇,都源於自己當初的魯莽,所以他發奮學習,畢業後來到故宮工作,希望有朝一日,能與喜歡故宮的秦夢再見,親自彌補當年給她造成的傷害。

所以,小說一開始,給男主人公安排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尋找15年前的那個小女孩秦夢。而另一個任務,則與唐代的絞胎瓷瓶有關。唐代的絞胎瓷存世量極少,屬於稀世珍品。

絞胎是唐代陶瓷業中的一個新工藝,唐代以前尚未出現,靖康之變後失傳。所謂絞胎,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後相絞拉坯,製作成形,澆一層透明釉,燒制而成。由於泥坯絞揉方式不同,紋理變化亦無窮。能絞出木紋、鳥羽紋、雲紋、流水紋,有的如老樹纏繞盤根錯節,有的如層山疊嶂起伏不定,構思奇巧,變化萬千。

周野需要修復的這件絞胎瓷瓶,是僅存上部兩層的殘品,下層腹部早已遺失。為了能給故宮建院95周年獻禮,周野必須要找到一個完整品,進行翻模取樣,才能設法將瓷瓶殘缺的部分予以復原。於是在尋找秦夢的同時,周野也在不遺餘力的尋找絞胎瓷瓶。

修復瓷器,也是在修復自己靈魂的缺口。在周野看來,每一個瓷器都是有生命的,也都是有靈性的,他不願意看到任何瓷器的殘缺,希望用自己的雙手可以讓它們的人生變得完整。

正如他一直在尋找秦夢一樣,15年前,秦夢成為餓了他人生中的一個缺憾,他以為只要尋到了秦夢,他的人生就會變得完整。但是,在遇到焦棠後,他才恍然發現,原來15年前,他丟的並不是秦夢,而是他自己。

童年的遭遇,成了焦棠這輩子抹不去的「汙點」

如果說周野修復瓷器,是為了救贖自己,那焦棠成為演員,則也是為了幫助自己走出童年的陰影。

焦棠從小失去了父母,外婆可憐她,卻又沒有能力撫養他,就把她交給了姨媽。可是,姨媽並沒有善待她,自始至終只是把她當做了與外婆交換條件的籌碼。

因為撫養焦棠,姨媽一家獲得了外婆的住房。但他們卻並沒有感謝焦棠,反而苛待她。當姨媽一家知道焦棠想做演員時,他們嘲笑她是痴人說夢。

但焦棠卻沒有放棄,她被導演罵、被其他演員嫌棄時,寧願自己躲在角落裡哭,也不願放棄演員的夢想。正是她的這份痴心和堅持,讓她遇到了白瑞德,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們相互扶持、相互成就,最終焦棠躋身一線明星的行列。

可是,她的姨媽,卻並沒有放過她,姨媽和姨媽的女兒,在得知她成名後,常常找她要錢。並威脅她,如果不給錢,就去找媒體曝光。

養育之恩是事實,不管這些年,焦棠受過了怎樣的傷害與折磨,在外人看來,姨媽終究是那個,養她長大的恩人。但越是縱容,姨媽的胃口就越大,焦棠害怕自己,努力換來的一切,因為姨媽的一句話而化為灰燼,所以她只能妥協。

她想要得到,也有強烈的企圖心,但比起得到,焦棠更害怕的是失去。在小說中,焦棠的任務就是爭奪《宮女秘聞》的女主角,而她與周野的感情,卻是在細水長流的互懟中,慢慢培養出來的。

如果不是周野,焦棠也許永遠也學不會真正的勇敢;如果不是焦棠,周野也許一輩子,都會困在過去。慶幸的是,最終他們成為了彼此靈魂的擺渡人。

表面上是在談情說愛,實際上卻是在傳承中華民族的匠人精神

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引起了廣泛關注。紀錄片分三集,向我們講述了文物修復師與文物之間的故事。

「方寸之間即是乾坤,入手便知功力深淺」,故宮文物修復師的匠人精神,令人讚嘆。而《修文物的男人》中,周野的工作就是故宮陶瓷組的修復師。

通過他的視角,我們又一次有機會,與文物修復師進行對話,也又一次產生興趣去探索他們與文物之間的故事。

在小說中,除了絞胎瓷瓶,還有元青花瓷盤、乾隆粉彩葫蘆尊、五彩山石花卉罐等等。這些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的瓷器,都是我們的寶貝。

它們作為小說的元素之一,讓我們在閱讀故事的同時,也有興趣再去翻查有關它們的資料,從而更完整的去了解它們。

因為故事與故宮相關,所以在小說中,作者還穿插了一些歷史冷知識,比如御花園接近千秋亭的「大逆不道之畫」,還比如如何伺候太后洗臉、洗腳、洗手等。

因為加入了這樣的元素,所以整個小說,也變得高逼格了起來,它不再是你儂我儂,情意綿綿的言情小說,它更肩負了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

生活不只有狗血,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修文物的男人》是於正的最新力作,也是致敬紫禁城建成600年的獻禮之作。「手中乾坤,瓶中日月」。在這部小說中,冷傲孤僻的文物修復師,和嬌蠻跋扈落魄的女演員,不光為我們演繹了一段愛情故事,也為我們的生活帶去了一絲希望。

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在營救焦棠與救贖自己的過程中,周野意外找到了絞胎瓷瓶的下半部分;也在三亞度蜜月時,遇到了念念不忘的秦夢。

焦棠拿到了《宮女秘聞》的女主角,也走出了童年的陰影,戰勝了自己的恐懼,活出了自我,並抹去了人生的「汙點」。

這世上沒有易事,任何一件尋常的小事,背後都有無數人為之付出心血。在不了解文物修復師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有這麼一項職業。

我單純的以為,所有展覽的文物,都是千百年來,以這樣的姿態遺留下來的,我根本就沒有想過,也許你眼前看到的完整,是由一千個碎片,重新粘合而成的。

其實,人生亦是如此,你以為的臺前閃耀是一種幸運,卻不知在臺後,他們經過了多少個難捱的日日夜夜。

周野如此,焦棠如此,你我亦是如此。生而為人,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在這次生命中,不管經歷了多少失敗,只要你不忘初心、不丟失自己,相信最終都會得償所願、得以救贖。


相關焦點

  • 於正攜帶新書《修文物的男人》與廣大讀者見面
    於正,1978年2月28日出生於浙江嘉興海寧,影視編劇、製片人。1999年跟隨香港導演李惠民學習編劇,2002年離開在上海成立「於正工作室」正式出道,2005年初夏,「於正工作室」移至北京。從此「於正出品系列」成為現代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之一。
  • 陸虎全新歌曲上線酷狗,繼《延禧攻略》主題曲再度獻聲於正作品
    生活中我們經常修復許多東西,這其中當然包括情感。文物修復師一直修復著殘缺的文物,而他的內心又何嘗不再等待一個人可以修復他心中的破碎和傷害呢?11月7日於正所著的長篇小說《修文物的男人》先行片正式發布,同名主題曲《時間裡的公主》由歌手陸虎傾情演繹,近日在酷狗獨家首發。
  • 「文物壞了沒事,可以再修復.」一句話惹眾怒,文物修復是你遠遠想不到的複雜
    其實四年前《我在故宮修文物》就已經為大家揭秘了文物修復工作該片的口碑和科普效果都很不錯但這次事件卻說明仍有不少人沒有意識到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的不易紙張的自然老化也會使書畫產生破洞、碎裂、褪色等問題,如果不及時修復,書畫的壽命很快就終結了。我們今天能在博物館看到幾十、幾百年前的書畫,都是靠文物修復工作者(或者說工匠師傅)一代一代接力修復保存下來的。
  • 《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 導演:修復師舉重若輕(圖)
    《我在故宮修文物》沒有老學究般肅穆的面孔。它是年輕化的、生活化的,一如這萌萌噠的片名,讓人聯想起網絡神曲片段「我在東北玩泥巴」。  在網站看這部紀錄片,你得作好準備跟著彈幕開腦洞。在外界看來,走進故宮拍攝本身就非常困難,同時這部紀錄片又和文物掛鈎。  對於具體拍攝的困難,蕭寒坦言:「申請進宮拍攝並不算困難,只是程序比較繁瑣,相對周期會比較長,這是一個問題。還有一些特殊拍攝的審批,比如我們想拍故宮晚上的星空,拿到了夜間拍攝的允許,結果這一個星期都是陰天,於是又要重新審批。但是做任何片子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這個不算什麼。比較難的是拍到好的藏品的機緣,這個要去碰。」
  • 《修文物》變網紅 故宮文物修復師錄取搶破頭
    《我在故宮修文物》片讓觀眾看到文物背後有一群人投注大量時間修復和維護據臺灣媒體報導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大陸造成熱潮,片中主角們─故宮文物修復師一夕變身網紅,許多人開始討論起故宮裡真實存在的許多迷妹要求和師傅籤名合照,更有「手控」表示被師傅修鐘錶的動作迷倒,這些都是創作團隊始料未及的效應,還有不少觀光客期待在故宮與修復師們不期而遇。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 揭秘文物修復師背後的故事(圖)
    一部講述一群「隱居」在故宮高牆內身懷絕技的文物修復大師的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今天登陸全國銀幕。清新乾淨的畫面,舒緩自然的敘事節奏,賦予了這部小成本電影寧靜內斂的氣質,並再次向「工匠精神」致敬。
  • 中國文物修復「悲慘」現狀:有1000多萬件待修復文物,而修復人員卻只有2000多人!
    其實四年前《我在故宮修文物》就已經為大家揭秘了文物修復工作該片的口碑和科普效果都很不錯但這次事件卻說明仍有不少人沒有意識到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的不易紙張的自然老化也會使書畫產生破洞、碎裂、褪色等問題,如果不及時修復,書畫的壽命很快就終結了。我們今天能在博物館看到幾十、幾百年前的書畫,都是靠文物修復工作者(或者說工匠師傅)一代一代接力修復保存下來的。
  • "故宮修文物"帶你一窺紫禁城大師 從鏡頭中走出的修復師
    由蕭寒執導的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12月16日全國上映。他執導的3集電視節目《我在故宮修文物》今年1月播出後「意外」走紅,點擊量與話題量爆炸,還引來網友對匠人男神們表白。嶄新的故事線和不少劇集版中未出現的畫面,悠揚的背景音樂勾連畫面的起承轉合,交代了修復師們的日常工作及生活狀態。「旁白退一步,就會讓觀眾更接近電影一步」,蕭寒還頗有遺憾:「如果能拍一年就好了。春天有鳥叫,夏天聽風,秋天打杏子,冬天看雪,那我們這部片還會更美。」  深圳是個年輕且充滿活力的城市,這種日新月異的「快」和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中講究的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蔡舜任:你在故宮修文物,我在鄉下修門版
    藝術品會生病,臺灣的蔡舜任就是藝術品的醫生,他是油畫類藝術品及彩繪類文物修復師。 那時的紐奧良因為遭遇過颶風重創,除了城市建設,大量的藝術品也要重新修復。果然,短短一年,他就修了三四十張畫。修手被泡掉的聖母瑪利亞。
  • 揭秘文物修復師文物修復過程,他們讓圓明園內的碎片「復活」
    龍紋碗、高足碗、琉璃件、銅佛像……在圓明園,通過考古和遺址整修出土的玉、瓷、銅、石刻等各類文物眾多,但大多殘缺不全。自圓明園去年啟動「修復1860」工作以來,已經完成文物修復20餘件。記者近日專訪圓明園文物修復團隊,探訪這些專業的文物修復師是如何通過對文物「望聞問切」和讓碎片「破鏡重圓」等手段,讓一批批文物「復活」的。
  • 《我在故宮修文物》公映 新故事線串起修復師「老手藝」
    原標題:新故事線串起修復師「老手藝」   今年年初,一部講述故宮文物修復師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走紅,片中的文物修復師也受到許多年輕網友歡迎,成為「網絡紅人」。
  • 文物修復技術您了解嗎?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不少人見識了文物修復技藝的神奇魅力,實際上四羊方尊、秦始皇陵銅車、馬王堆帛書等這些國寶級的文物,都是在修復師的妙手下重新綻放光彩。然而,與龐大的文物資源量、艱巨的文物管理任務、較高的社會關注度相比,文物機構和文物修復人員隊伍在一定程度上還顯得力不從心。
  • 《我在故宮修文物》期待一個不著急的社會
    代表作品有《麗江·拉夫斯基》、《喜馬拉雅天梯》、《我在故宮修文物》。近期,一部叫做《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在網上走紅,目前點擊率超70萬,豆瓣評分高達9 .5。該片共三集,講述一群「貌似普通卻身懷絕技」的故宮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故事,記錄了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文物神秘的「復活」過程。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袁姍姍:「沒事的,他可以再修復」,文物修復可沒你想的這麼簡單
    那些可都是保存的比較完整,或者是已經經過修復的,能夠展出的文物。下面這個被工作人員小心翼翼捧著,上半截都沒了的,你知道是什麼嗎?什麼?火鍋?不好意思,答錯了,這是四羊方尊。你玩過拼圖,或者樂高嗎?就算是廠家附上了圖紙,提供了零件分類,要拼好也實屬不易。3000多塊,沒有圖紙,其中還因為時間太長,損毀了一部分,找都找不到,這怎麼修?
  • 袁姍姍奇葩言論遭狠批:「弄壞文物不要緊,可以修復」
    紅:救助狗狗收割路人緣糊:隨手拿起文物被狠批近日,袁姍姍在節目中與其他嘉賓一起近距離觀看漢代文物,文物修復老師反覆提醒,「拿器物要拿頂和託底。」沒想到輪到袁姍姍時,她隨手用三根手指捏起來看,還不時把文物舉高過頭,又咋咋呼呼地說:「這有斷過的痕跡。」完全沒有對待文物應有的小心和尊重。倒是旁邊的杜海濤,緊張得老是想伸手託著,另一旁的周震南也好心勸告,「你別掐它,等會又掐斷了。」袁姍姍的回應也是絕了,「沒事,他可以再修復。」語氣輕鬆得像開玩笑。節目出來後,袁姍姍果然被罵上熱搜,「腦子全長馬甲線上了?」
  • 在故宮,他們只拿普通人的工資,卻修復著無價的文物
    安利一部最近火到沒有朋友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是故宮歷史上唯一一部有關修文物方面的紀錄片。與《舌尖上的中國》相比,把它稱之為《指尖上的中國》絲毫不為過。友情提示  下面的文章會比較長,詳細介紹視頻中沒有涉及的——神秘的修復部門、修復技術以及如何才能修煉成一個修復師。
  • 山東博物館「文物修復師」:修復時光碎片,匠心守護古人智慧
    就這樣一件一件,修了一年多,魯元良才敢動最難的12件,有了前期積累,後面進展出奇順利。「可能會有人疑問,費了兩年功夫,修出來的文物品級也不高。但在修復師眼裡,一個文物就是一條生命,如果不搶救,這批文物就不存在了。」魯元良說。
  • 聽說你也想去故宮修文物?這裡有個國寶級專業絕對讓你稱心如意!
    從2016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到2017年《國家寶藏》第一季,再到最近熱播的《國家寶藏》第二季,無論是國家還是大眾對國家文博的關注度都越來越高了。沒想到文物的歷史、挖掘和修復故事原來還可以這麼拍?其實,我們單從這些節目的豆瓣評分上就可以看出,節目效果非常不錯,而且大眾是非常渴望通過新媒體這種新興方式來了解文物的歷史和修復故事的。
  • 我在故宮修文物 深度好文
    推開故宮的銅鈴大門,一縷陽光略過,萬籟俱寂。雕龍的臺階,紅牆綠瓦的宮殿,能讓人感受到一種無比的宏偉與尊貴,感受到中華建築的精髓和神韻。在故宮裡修復文物,在外人看來這真的是一份很牛逼的工作。但你知道嗎?這是一個需要極度耐心、定力和零失誤的地方,繁瑣細緻是這裡的工作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