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畫師,相貌清秀,長的有幾分像韓寒,又有幾分像馮德倫。他是一個神秘的畫師,因為他能在時光裡「自由穿梭」。
修復中用到的一些材料會很難聞,戴面罩是工作的日常
在電影《熱情與冷靜之間》裡,油畫修復師被比喻為可以穿越時光的人。如果這個比喻成立,灣哥覺得蔡舜任就是那個能在時光裡自由穿梭的人。
藝術品會生病,臺灣的蔡舜任就是藝術品的醫生,他是油畫類藝術品及彩繪類文物修復師。
在成為油畫修復師之前,蔡舜任是東海大學美術系的一位學生,那時他一心想要當畫家。
可惜他的畫都賣不出去,只好堆在家裡。它們實在堆的太久了,某一天,他發現自己的畫已經發黴、褪色。
對畫畫的人來說,這很心疼。他想:如果自己能夠把這些受損的畫修復如新就好了。
他的老師蔣勳就建議他去歐洲或者日本學習藝術品修復。這是他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畫也會生病,也需要有醫生去照看它們。
當時他25歲,說著稀巴爛的義大利文到了弗羅倫薩,在史賓內利宮修復學院油畫修復學校學習。
佛羅倫斯是個什麼樣的地方?是前義大利首都,是歐洲的藝術中心,浪漫的發源地,聚居著世界上最花言巧語的男人們。
據說,在這個城市,不管是車夫還是工商階級,他們都嚮往著一件事,他們嚮往回到這個城市300~500年前的模樣。
1966年佛羅倫斯大水災,整個城市都泡在水裡,居民們都跑了,跑去搶救藝術作品
除了在修復學院學習,為了積累實際經驗,蔡舜任還每天跑到街上去敲修復工坊的門推銷自己。義大利街上有很多修復工坊,他在街上敲了一個月的門,沒有一家肯要他。
直到他被安德利昂(Andrea Cipriani)先生的作坊接受,儘管是當一位沒有工資的學徒。
這個千呼萬喚的來的機會,其實只是幫忙搬東西,或者掃掃地...他笑說,嚴謹的師徒制度下,他不能開口問,只能眼觀學習。
他整整當了半年的「苦力」,沒有機會拿過畫筆接觸過任何畫作。
即使三年後他從學校畢了業,拿到修復師的認證,師傅還是不讓他上手修畫,因為他的創作欲望太強。
所以基本可以理解為,蔡舜任大老遠從亞洲跑來,搬了三年貨,幾乎沒幹其它什麼事。
他不甘心,賭氣跑到了美國紐奧良。那時的紐奧良因為遭遇過颶風重創,除了城市建設,大量的藝術品也要重新修復。果然,短短一年,他就修了三四十張畫。
修手被泡掉的聖母瑪利亞。
修荷蘭老伯爵。
修二戰時轟斷的天頂壁畫。
有一天,機會來了。一個客戶拿了一個黑不啦嘰的畫來找他。客戶說: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漂亮的畫。它是這樣的:
沒錯,簡直就是什麼都沒有!別的工匠直接給它判了死刑,客戶就拿著它找到了蔡舜任。
蔡舜任接手了,他每天就埋頭對著這幅畫,洗洗擦擦,漸漸的畫裡終於有了一個人,一位小公主。
修畫就像談戀愛,要慢慢來。了解它的背景、故事,明白一筆一畫為什麼這麼勾勒。蔡舜任就天天和這個小姑娘泡在一起,一點一點去了解她。終於蔡舜任把這位小姑娘搗鼓的漂漂亮亮。
這次修復讓蔡舜任出了名,得到了世界知名修復師Stefano Scarpelli的認可,並且讓他做了徒弟。
後來蔡舜任去了大名鼎鼎的烏菲茲美術館——歐洲最高藝術殿堂。這也使他成為了第一位進入烏菲茲美術館修復喬託畫作的華人。
蔡舜任把一副700多年前喬託的名作,修復如新,就像剛畫的一樣。
他的能力終於得到肯定,又被邀請飛到荷蘭的國家修復中心工作。修復的都是阿姆斯特丹美術館和阿姆斯特丹皇宮這樣一些國寶級的藝術品。
他的日常就是幫聖約翰畫像清理藏汙納垢的手指啦,幫世紀的神像重新燙燙頭啦之類的。
這很厲害啊,因為阿姆斯特丹美術館是歐洲最厲害的美術館之一,不是誰都可以對那些畫動手動腳的。荷蘭還請他出過差,照顧上海世博會荷蘭館裡的時鐘裝置。
就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做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回到農村修門版。
為什麼?因為在他環遊世界修了十幾年的文物,回到家鄉後發現:大家總是著急著往前走,很多老去的藝術卻沒有人照看。
年久失修的門神
破敗的荷花
未修復的畫
我會告訴你這其實是一隻火雞?
他回到臺灣,看到那些古廟裡斑駁的門板,實在搞不懂,藝術宮裡躺了幾百年的畫可以嶄新如初,為什麼這些幾十年的畫就不能保持光鮮亮麗?
有些被修復的門神,完全就是塗改上一層顏料,不顧原來的樣子。蔡舜任只好借高階的紅外線做分析。
再用小刀一層一層刮去不屬於原作品的部分。
接下來就是清理汙漬,清理的同時保存原畫的墨線;然後再上保護層,再在保護層上面塗色,這樣才不會破壞原來的顏料。
蒙塵40年的舊畫
與老物件對話要有耐心有毅力
修復中的「尉遲恭先生」
那些原本灰頭土臉的門板,在修完以後煥然一新。
八十年蒙塵再現的老畫
結艸報恩 原作者/柯煥章 (西螺張廖家廟)
回到臺灣後,他在古蹟豐富的臺南城成立了「TSJ藝術修復工事」,專職油畫及木構件的修復工作。
有機會去臺南的朋友說不定還能蹭上一節蔡舜任老師的藝術修複課。在那裡,你可以親身體驗一回修復師的角色。
攝影/zozoyoyo2
蔡老師耐心講解完以後,會發給你各種小工具,你就可以開始小試牛刀了。
講解中的蔡老師 攝影/zozoyoyo2
模擬修復一幅有毀損的畫作,需要試著自己調色,再用細毛水彩筆點畫修復。
蔡老師說他在歐洲時,看見幼兒園的老師會帶著學生去美術館參觀,孩子們看見隔窗的修復藝術品時,老師會對他們說:「因為藝術品生病了,所以要看醫生。」
攝影/zozoyoyo2
那時候蔡舜任很驚訝老師能夠如此簡單明了的把這種觀念傳遞給孩子。想到自己大學畢業時那些因保存不善發黴的畫作,才驚覺藝術品也會生病,不是說它在藝術價值上有折舊,是因為它的材質要經歷時間的考驗。
除了和時間賽跑,一位修復師還要學會克制。因為創作一幅畫,可以發揮自己的自由意志,不管畫的好還是壞,都可以洋洋灑灑的在上面籤上自己的大名。
修復不一樣,再有才華的修復師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創作欲,最少的修復才是最好的修復。
所以,「他最出色的工作,就是隱藏自己的工作。」
推薦閱讀
這個了不起的臺灣人發明了方便麵
這位臺灣老爺爺94歲還在秀恩愛,你們誰比得了?
臺灣90後團隊創作新版國小語文課本,紅到大陸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