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舜任:你在故宮修文物,我在鄉下修門版

2021-02-08 臺灣電影

有一位畫師,相貌清秀,長的有幾分像韓寒,又有幾分像馮德倫。他是一個神秘的畫師,因為他能在時光裡「自由穿梭」。


修復中用到的一些材料會很難聞,戴面罩是工作的日常


在電影《熱情與冷靜之間》裡,油畫修復師被比喻為可以穿越時光的人。如果這個比喻成立,灣哥覺得蔡舜任就是那個能在時光裡自由穿梭的人。


藝術品會生病,臺灣的蔡舜任就是藝術品的醫生,他是油畫類藝術品及彩繪類文物修復師

 


在成為油畫修復師之前,蔡舜任是東海大學美術系的一位學生,那時他一心想要當畫家。


可惜他的畫都賣不出去,只好堆在家裡。它們實在堆的太久了,某一天,他發現自己的畫已經發黴、褪色。



對畫畫的人來說,這很心疼。他想:如果自己能夠把這些受損的畫修復如新就好了。


他的老師蔣勳就建議他去歐洲或者日本學習藝術品修復。這是他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畫也會生病,也需要有醫生去照看它們。

 


當時他25歲,說著稀巴爛的義大利文到了弗羅倫薩,在史賓內利宮修復學院油畫修復學校學習。


佛羅倫斯是個什麼樣的地方?是前義大利首都,是歐洲的藝術中心,浪漫的發源地,聚居著世界上最花言巧語的男人們。


據說,在這個城市,不管是車夫還是工商階級,他們都嚮往著一件事,他們嚮往回到這個城市300~500年前的模樣。


1966年佛羅倫斯大水災,整個城市都泡在水裡,居民們都跑了,跑去搶救藝術作品


除了在修復學院學習,為了積累實際經驗,蔡舜任還每天跑到街上去敲修復工坊的門推銷自己。義大利街上有很多修復工坊,他在街上敲了一個月的門,沒有一家肯要他。



直到他被安德利昂(Andrea Cipriani)先生的作坊接受,儘管是當一位沒有工資的學徒。


這個千呼萬喚的來的機會,其實只是幫忙搬東西,或者掃掃地...他笑說,嚴謹的師徒制度下,他不能開口問,只能眼觀學習。



他整整當了半年的「苦力」,沒有機會拿過畫筆接觸過任何畫作。


即使三年後他從學校畢了業,拿到修復師的認證,師傅還是不讓他上手修畫,因為他的創作欲望太強。



所以基本可以理解為,蔡舜任大老遠從亞洲跑來,搬了三年貨,幾乎沒幹其它什麼事。


他不甘心,賭氣跑到了美國紐奧良。那時的紐奧良因為遭遇過颶風重創,除了城市建設,大量的藝術品也要重新修復。果然,短短一年,他就修了三四十張畫。


修手被泡掉的聖母瑪利亞。

 


修荷蘭老伯爵。

 


修二戰時轟斷的天頂壁畫。

 


有一天,機會來了。一個客戶拿了一個黑不啦嘰的畫來找他。客戶說: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漂亮的畫。它是這樣的:



沒錯,簡直就是什麼都沒有!別的工匠直接給它判了死刑,客戶就拿著它找到了蔡舜任。


蔡舜任接手了,他每天就埋頭對著這幅畫,洗洗擦擦,漸漸的畫裡終於有了一個人,一位小公主。

 


修畫就像談戀愛,要慢慢來。了解它的背景、故事,明白一筆一畫為什麼這麼勾勒。蔡舜任就天天和這個小姑娘泡在一起,一點一點去了解她。終於蔡舜任把這位小姑娘搗鼓的漂漂亮亮。

 


這次修復讓蔡舜任出了名,得到了世界知名修復師Stefano Scarpelli的認可,並且讓他做了徒弟。

 


後來蔡舜任去了大名鼎鼎的烏菲茲美術館——歐洲最高藝術殿堂。這也使他成為了第一位進入烏菲茲美術館修復喬託畫作的華人。


蔡舜任把一副700多年前喬託的名作,修復如新,就像剛畫的一樣。



他的能力終於得到肯定,又被邀請飛到荷蘭的國家修復中心工作。修復的都是阿姆斯特丹美術館和阿姆斯特丹皇宮這樣一些國寶級的藝術品。


他的日常就是幫聖約翰畫像清理藏汙納垢的手指啦,幫世紀的神像重新燙燙頭啦之類的。

 


這很厲害啊,因為阿姆斯特丹美術館是歐洲最厲害的美術館之一,不是誰都可以對那些畫動手動腳的。荷蘭還請他出過差,照顧上海世博會荷蘭館裡的時鐘裝置。

 


就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做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回到農村修門版。


為什麼?因為在他環遊世界修了十幾年的文物,回到家鄉後發現:大家總是著急著往前走,很多老去的藝術卻沒有人照看。 


年久失修的門神


破敗的荷花


未修復的畫


我會告訴你這其實是一隻火雞?


他回到臺灣,看到那些古廟裡斑駁的門板,實在搞不懂,藝術宮裡躺了幾百年的畫可以嶄新如初,為什麼這些幾十年的畫就不能保持光鮮亮麗?


有些被修復的門神,完全就是塗改上一層顏料,不顧原來的樣子。蔡舜任只好借高階的紅外線做分析。

 


再用小刀一層一層刮去不屬於原作品的部分。

 


接下來就是清理汙漬,清理的同時保存原畫的墨線;然後再上保護層,再在保護層上面塗色,這樣才不會破壞原來的顏料。

 

蒙塵40年的舊畫

 

與老物件對話要有耐心有毅力


修復中的「尉遲恭先生」


那些原本灰頭土臉的門板,在修完以後煥然一新。

 

八十年蒙塵再現的老畫


結艸報恩  原作者/柯煥章  (西螺張廖家廟)


回到臺灣後,他在古蹟豐富的臺南城成立了「TSJ藝術修復工事」,專職油畫及木構件的修復工作。

 


有機會去臺南的朋友說不定還能蹭上一節蔡舜任老師的藝術修複課。在那裡,你可以親身體驗一回修復師的角色。

 

攝影/zozoyoyo2


蔡老師耐心講解完以後,會發給你各種小工具,你就可以開始小試牛刀了。


講解中的蔡老師  攝影/zozoyoyo2


模擬修復一幅有毀損的畫作,需要試著自己調色,再用細毛水彩筆點畫修復。

 

蔡老師說他在歐洲時,看見幼兒園的老師會帶著學生去美術館參觀,孩子們看見隔窗的修復藝術品時,老師會對他們說:「因為藝術品生病了,所以要看醫生。」


攝影/zozoyoyo2


那時候蔡舜任很驚訝老師能夠如此簡單明了的把這種觀念傳遞給孩子。想到自己大學畢業時那些因保存不善發黴的畫作,才驚覺藝術品也會生病,不是說它在藝術價值上有折舊,是因為它的材質要經歷時間的考驗。



除了和時間賽跑,一位修復師還要學會克制。因為創作一幅畫,可以發揮自己的自由意志,不管畫的好還是壞,都可以洋洋灑灑的在上面籤上自己的大名。


修復不一樣,再有才華的修復師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創作欲,最少的修復才是最好的修復。


所以,「他最出色的工作,就是隱藏自己的工作。」



推薦閱讀


這個了不起的臺灣人發明了方便麵


這位臺灣老爺爺94歲還在秀恩愛,你們誰比得了?


臺灣90後團隊創作新版國小語文課本,紅到大陸去了

相關焦點

  • 我在故宮修文物 深度好文
    最近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被無數人安利。
  • 《我在故宮修文物》短評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葉君、蕭寒執導,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 《我在故宮修文物》,你卻在故宮開大奔
    #最近故宮的新聞很多,有好的有壞的,但壞的那麼幾件都是讓人極度不舒服的,一個是故宮年夜飯,另一個就是故宮開大奔。要知道這確會對文物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害後果,至於背後有沒有特權階級優先支配社會資源,車輪有沒有碾壓底層對故宮的憧憬都是後話,等待官方的披露。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1月7日在央視播出之後,反響寥寥。然而讓人意外的是,一個多月後,這部片子卻在90後、00後聚集的著名彈幕視頻站Bilibili(簡稱「B站」)走紅!更是在頗有公信力的豆瓣網,評分高達9.5,甚至比《琅琊榜》(9.2分)還要高。當我們以為90後、00後還在沉迷於TFboy、「非主流」時,其實他們早已回頭從中國傳統文化裡尋找快樂!
  • 【雅昌專欄】姚謙:我在故宮修文物
    第一次在視頻上看《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我煮糊了兩次面。最後決定將就的把第二次煮糊的面給吃了,好方便專心地看完,這個朋友圈討論已久的紀錄片。沒想到,幾天後蕭導演就聯繫上了我,告訴我一個好消息,《我在故宮修文物》將重新以電影版本在院線上映,邀我為電影版作配樂,這真是個又驚又喜的雙響炮。這幾年來一直關注紀錄片,緣由自《他們在島嶼寫作》,讓我把觀影片愛好部分地聚焦轉移到紀錄片這個類型裡。
  • 乾隆+彈幕,把《我在故宮修文物》推進影院|文化觀察
    回顧《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之路,可以看到很明顯的兩條腿走路現象:一方面,靠精美的文物,豐厚的歷史積澱吸引人;另一方面,靠最草根的網站裡,最草根的網友彈幕來達成傳播和營銷效果。其實,故宮的親民之路——或者更徹底點說,是賣萌之路———早在這部紀錄片之前就開始了。名畫版《故宮日曆》、朝珠耳機、「朕知道了」膠帶,比著剪刀手的雍正……一系列接地氣的嘗試,使故宮的畫風迥異於其他官僚機構。
  • 《你是我眼中的山川和海洋》開機,像劇版《我在故宮修文物》
    最近開機了一部劇,名字叫做《你是我眼中的山川和海洋》,在開機儀式上,官方公布了該劇的主演陣容,將由黃聖池、樊治欣、馬芯妤、林瀟、範瑞雪等主演。這部劇改編自人氣作假紫魚兒的小說,以修復文物和非遺顏料傳承為背景。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 我也想去故宮騎單車、修文物!
    如果不是「舌尖」火了,葉君都沒法和親戚朋友解釋,自己是個拍紀錄片的; 但如果沒有他和團隊點燈熬油地拍攝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公眾可能永遠滿足不了好奇心,高聳宮牆內,神秘的文物修復師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 再如果5年前沒有監製徐歡、製片人雷建軍四處奔走立項籌劃、做田野調查,編寫了10萬字的調查報告
  • 《我在故宮修文物》期待一個不著急的社會
    代表作品有《麗江·拉夫斯基》、《喜馬拉雅天梯》、《我在故宮修文物》。近期,一部叫做《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在網上走紅,目前點擊率超70萬,豆瓣評分高達9 .5。該片共三集,講述一群「貌似普通卻身懷絕技」的故宮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故事,記錄了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文物神秘的「復活」過程。
  • 《我在故宮修文物》——泱泱大國,匠人精神
    「文物醫生」和他們的「文物復活術」!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2016年1月7日晚8點CCTV-9首播。
  • 《我在故宮修文物》「變身」大電影 工匠精神依然是內核
    獨家採訪 「網紅」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燒」上大銀幕,不怕跟張藝謀《長城》同天上映;導演蕭寒說幕後: 《我在故宮修文物》真實記錄了珍貴文物的修復過程> 豆瓣評分高達9.4分的電視系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變身」大電影,定檔12月16日全國公映。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部紀錄片的「逆襲」
    最近,一部小成本製作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異軍突起,口碑頗佳,而且這種火爆是以一種原本和紀錄片無關的方式達成的,它的成功耐人尋味。    今年1月,《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片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的時候反響平平。
  • 如何評價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部很出色的、具有教育意義的、並且能讓人靜下來的紀錄片。在大多數人眼裡,文物是優雅的也是脆弱的,是高貴的也是難以接近的。但是在這部紀錄片裡,觀眾們可以看到蒙塵、破損的古物,看到它們最真實最「難看」的一面,同時也能看到它們是如何一步步從陳舊難辨到煥發容光的。
  • 曾在故宮修文物,今為鄉親造涼亭
    這座涼亭由當地有名的老木匠、曾在故宮修了19年文物的陳鎖芳打造。   陳鎖芳介紹,該涼亭共有兩層,上面一層可供人歇腳,遠眺村莊風景。從亭子內部看,頂部是一個類似於蒙古包的圓形尖頂。這一設計靈感來源於他曾在內蒙古搭建古建築的經歷,摒棄了千篇一律多層梁的疊加法,獨特又簡潔,在全木結構涼亭中難得一見。
  • 《我在故宮修文物》: 小工匠大歷史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第一次將鏡頭對準了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我在故宮修文物》書則以口述的形式撰寫了12位頂級文物修復師對歷史、對人生的回顧和感悟,同時也是一本故宮幾百年文物修復歷史的縮影。故宮裡的鐘表匠、青銅匠、摹畫工、木器工、漆器工……他們已經存在了幾百年,卻鮮為人知。文物修復師身懷絕技 ,薪火相傳,默默地固守「冷宮」一隅,日復一日地打理著價值連城的「國寶」。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 揭秘文物修復師背後的故事(圖)
    一部講述一群「隱居」在故宮高牆內身懷絕技的文物修復大師的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今天登陸全國銀幕。清新乾淨的畫面,舒緩自然的敘事節奏,賦予了這部小成本電影寧靜內斂的氣質,並再次向「工匠精神」致敬。
  • 怎樣評價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當我們看到一雙二三十歲的手,在修一個二三百年甚至兩三千年的文物時,是不可能無動於衷的。我們每個人的職業生涯看起來很長,好幾十年,但如果你是一個修復師傅,跟你面對的文物相比,好像你也只是一個匆匆過客,這個匆匆過客又能留下什麼呢?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20-12-26 13:29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