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彈幕,把《我在故宮修文物》推進影院|文化觀察

2021-01-09 騰訊網

[摘要]故宮在賣萌的道路上已經走了幾年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基本是這套賣萌思路的延伸。名利雙收的故宮,無疑給很多高大上的機構做了個示範:身段稍微放低點,說人話,做實事,老百姓沒那麼苛刻。

作者:李巖

曾在今年年初風靡B站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即將於本周末公映電影版。回顧《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之路,可以看到很明顯的兩條腿走路現象:一方面,靠精美的文物,豐厚的歷史積澱吸引人;另一方面,靠最草根的網站裡,最草根的網友彈幕來達成傳播和營銷效果。

其實,故宮的親民之路——或者更徹底點說,是賣萌之路———早在這部紀錄片之前就開始了。名畫版《故宮日曆》、朝珠耳機、「朕知道了」膠帶,比著剪刀手的雍正……一系列接地氣的嘗試,使故宮的畫風迥異於其他官僚機構。如此萌萌噠故宮,你能接受嗎?

一、功利的角度講,《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件無本萬利的事

在電視行業取得高收視率+好口碑,成功打造IP,繼而包裝成電影,到影院賺一圈票房——這是近年來電視人發家致富的一條通行法則。遠的有《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電視綜藝的電影版,近的有今年春節檔上映的《舌尖上的新年》——從名字就能看出,這是《舌尖上的中國》電影版,聚焦於春節的吃食上。

電影版《我在故宮修文物》海報

以上這些電視節目的電影版,都不同程度遭到了非議。《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的電影版都惡評如潮,「圈錢」乃至「騙錢」的抨擊充斥著整個檔期;而《舌尖上的新年》雖然延續了電視版的好口碑,卻票房撲街,叫好不叫座。這種情況下,《我在故宮修文物》敢「頂風作案」,不怕票房和口碑遭到差評,底氣何在呢?

故宮工作人員福利之一:可以在空無一人的故宮裡騎車穿行

底氣首先來自成本,說俗點,就是省錢。《舌尖上的新年》遠赴祖國各地拍攝,《奔跑吧兄弟》集齊各大明星,都是很花錢的。相較而言,《我在故宮修文物》就省錢多了:98%的鏡頭在紫禁城拍攝,另2%則是在位於北京海澱區的故宮新址(主要用於存放和展覽文物,尚未正式開放)。作為故宮「宣傳片」,攝製組在這些地方拍攝,都是不要錢的。當然,鏡頭中出現的故宮修理文物的師傅們,也不收取分文出場費。況且,電視紀錄片的拍攝成本,應該早就被電視臺和網站的購買支票填平了。

電影版另一個省錢之處在於,它是完全以三集電視紀錄片為基礎,另外增添一些電視紀錄片裡未能收錄的素材,重新剪輯而成的,幾乎是零成本。說實話,筆者剛聽到這個消息時,腦海中不禁浮現出兩個字——糊弄……《爸爸去哪兒》好歹讓爸爸們和孩子們新拍了一集,《奔跑吧兄弟》好歹重新講了個故事,而《我在故宮修文物》居然敢把原素材剪吧剪吧放電影院賣票?

可又轉念一想,這麼幹,礙著誰的事了?論檔期,12月中旬是堂堂的賀歲檔,有七八部影片扎堆,部部都是要明星有明星,要爆點有爆點的「票房收割機」,這種檔期裡,放一部純文化的片子,本身就是很好的調劑;論觀賞性,那些美妙絕倫的文物在大銀幕上和在家裡電視上看到的效果,是肯定不一樣的;論觀眾的選擇,一年到頭了,不想看那些打打殺殺,就想進電影院安安靜靜看個片,行不行?

當片中故宮鐘錶維修組的師傅說,年輕人現在不愛學修表時,彈幕馬上跟進一排「我學xx的,要我不?」

綜上,無論是出於什麼考慮,幾乎零成本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就這樣堂而皇之地出現在了全年電影最熱的賀歲檔裡。你可以說故宮這招兒玩的很雞賊,但雞賊的故宮,是不是本身就挺萌的?

二、《我在故宮修文物》火爆的最核心元素:文化以及文化的親近感

您可能會說,不是每個人都看過電視版的《我在故宮修文物》,這片究竟講了啥,你給說說唄。好,那就撿幾個片段說說:

片段一:古書畫修復組裡,一位年輕的修復師傅正拿平時擦臉用的熱毛巾,在古畫上滾來滾去,按師傅的話講,這是在去浮土。是的,熱毛巾,在古畫上,滾來~滾去~滾來~滾去。(這畫要是流到拍賣會上,千萬人民幣起,師傅您輕點揉,肉疼……)

片段二:幾位師傅小心翼翼地將一扇屏風放倒,平鋪在桌子上。屏風由三米多長的紫檀木雕刻而成,上面有皇帝的親筆題字,珍貴無比。一位戴著口罩的女師傅指著鑲滿了壽字的屏風,用流利的北京話輕輕說了一句:「你看這個老鼠屎」。(阿姨您考慮一下語境……)

片段三:在修復乾隆生母的大衣櫃時,看著滿櫃的雕花,師傅不由感嘆了一句:「還是老祖宗能人多啊」。你以為他要接著抒情下去,老師傅突然話鋒一轉:「也搭上那會兒你要不給好好弄,皇上砍你頭啊!現在院長不會砍咱們頭」(老師傅你能不能正經點……)

整部紀錄片,基本就在這種好像是在說文化,但說著說著就奔著搞笑去了的奇怪氣氛下,向大家講述了故宮的師傅們是怎麼修復文物的。

2015年,故宮最引起轟動的事,恐怕要算《清明上河圖》的展出了。其實,《清明上河圖》只是「石渠寶笈特展」中的一件展品,而「石渠寶笈特展」又只是故宮建院90周年慶典的一部分。《我在故宮修文物》展示的就是修復師傅們為準備建院90周年慶典而進行的文物修復工作。

故宮藏品數以百萬計,因展廳有限,多數展品要在庫房裡呆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有機會重見天日。而這些壓箱底的老物件重新拿出來的時候,不免殘缺破敗。要把它們收拾成精美的展品,其中蘊含了修復師們大量的辛勞,整個修復過程也是種文化的普及。

難能可貴的是,紀錄片捕捉到了這種文化普及中的親近感,並用適當的鏡頭語言和對話展現出來,讓全片看著生動,不裝,不乾癟。例如修復古家具用的膠,是用魚鰾熬製的;修復漆器不都是用生漆,而更多的是用豬血;修復裱畫時,要先拿大刷子沾上水往畫上撣……基本上三集看下來,你對文物的敬畏會喪失大半,取而代之的則是親切。

書畫組的老師傅正在拿大刷子往古畫上撣水,這樣的鏡頭一下就破解了文化的高冷感

三、B站對《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走紅功不可沒,彈幕已經是文化的一部分

《我在故宮修文物》雖然首播於央視,但它的走紅,毫無疑問來自B站(知名彈幕網站Bilibili)。在B站網友的彈幕攻勢下,故宮修表師傅王津被尊為男神,王師傅一出來,各種表白男神的彈幕便能鋪滿整個屏幕。

在B站的彈幕文化裡,人們習慣用誇張的方式表達心情,甚至有很多原本屬於小範圍的私密語言,已經成為網絡語言的熱詞,比如表達大笑的「233333」(原意為NICONICO動態圖組第233號,是一個大笑的表情)、表達誇獎的「66666」(「溜」和「牛」的諧音,原意為誇別人玩得好)。當然,在不常看彈幕的人看來,這些數字無異於天書。

上述彈幕文化,原本與傳統文化毫不沾邊,與故宮這種高大上的場所更是風馬牛不相及。而被尊為男神的王津師傅,是一位五十多歲的大叔,說話細聲細語,衣著樸素,時常面露羞澀,並不符合傳統意義上對男人的堅毅、勇猛、剛強等審美標準,反而有點「面」。但就是這種90後、00後玩得轉的外星球語言,配上有點「面」的大叔,成就了一段奇異的男神頌歌。

隨便貼幾張圖,看看網友對王津師傅的傾慕到了什麼程度吧——

以B站為代表的彈幕文化,一直以來不被主流文化所接納,認為那都是小孩的「小玩鬧」。但其影響力之大也是毋庸置疑的,《我在故宮修文物》電視版一共三集,共150分鐘,B站光彈幕就有三萬條,平均一分鐘200條,一秒鐘能蹦出3條,也就是如果你開著彈幕看這部紀錄片,基本上是看不見人也看不見文物的,比如這樣——

說到底,這部紀錄片能有如今的人氣,乃至能夠有機會剪成電影登陸大銀幕,跟這滿屏看不見人的彈幕有莫大的關係。你可以對彈幕文化不屑,但必須承認,它已經是當今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並真真切切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四、用感受替代說教,用培養興趣替代學習知識,值得很多「高大上」的機構借鑑

話說回來,故宮的接地氣,並非始於北京故宮,而是臺北故宮。眾所周知,蔣介石當年從故宮帶走的文物,都是「掐尖」之後的精品。然而去過臺北故宮的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毛公鼎、溪山行旅圖、汝窯水仙盆、快雪時晴帖等珍品,而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這兩件東西好是好,但如果把臺北故宮藏品按珍貴性排列,這兩個恐怕排不進top100……

這當然不能怪遊客有眼無珠,而是臺北故宮故意為之。因為無論對藝術、文化、歷史有無興趣,都會對白菜、豬肉這種日常物品非常熟悉。臺北故宮順勢而為,把這兩件展品放在顯眼位置,並製作了一系列諸如書籤、別針、樹脂擺件等的物品,作為紀念品廉價出售。逛臺北故宮的人,總會帶一兩件這種紀念品回來饋贈親友,無形中就為臺北故宮打了一個大大的廣告。

這種營銷方法複雜嗎?並不複雜。low嗎?說實話,有點low,甚至有對遊客進行不良引導之嫌,人家可能一輩子就去一趟臺北故宮,結果國寶一樣沒細看,光看「白菜」和「肉」了,而這兩件與其說是藝術品,不如說是工藝品,是萬萬稱不上國寶的。

北宋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是真正的國寶級藏品,價值不亞於《清明上河圖》。但觀感就是「黑乎乎一片」,遊覽時如果不留意,不會留下太深印象

臺北故宮的主事者當然也知道這兩件東西不是最有價值的,但仍然堅持下來,並成功將它們打造成人盡皆知的標籤。這其中的舍與得,值得人細細琢磨。

過去我們介紹一家博物館,喜歡介紹其中的「鎮館之寶」,顧名思義,也就是最有價值、最有代表性,最能彰顯其實力的藏品。但說實話,老百姓真正懂得其中妙處的又有幾個?在短短一兩個小時或者幾十分鐘的遊覽過程中,能記住多少?反倒是一些可能沒那麼重要,但很能吸引眼球的物件,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顯然屬於「很能吸引眼球的物件」,臺北故宮所做的,就是因勢利導:你不是別的不認識就對這倆感興趣嗎?我就把它們捧成「館紅」,讓它們給我做宣傳,讓更多的人對故宮,對文物,對文化感興趣。先入了門,有了興趣了,想深入了解的話,故宮的學問大著呢;不想深入了解,一個白菜的小擺件放在家裡也是個好玩的東西,看見還能想起故宮來,夠了。

以翠玉白菜為原型製作的各種紀念品。逛臺北故宮的人,幾乎每人都會買幾個回去送人

很簡單樸素的思路,但是很管用。2012年,臺北故宮文創產業收入高達8億餘元新臺幣,跟它的門票收入幾乎相當。

相對來說,北京故宮的文創產品開發之路起步較晚,但步子邁得夠大,概括來說就是兩個短語:會賣萌、啥都做。除了仿照臺北故宮的「朕知道了」系列產品外,還有獨創的雍正賣萌系列產品、朝珠耳機,以及手機殼、充電器、電腦包、茶蓋碗、冰箱貼……你能想到的所有能印畫的地方,都能印上畫,做成文創產品。

朝珠耳機

龍袍手機殼

「朕知道了」膠帶

放低了身段的故宮是可怕的,到2014年,故宮文創產品年收入達到9億人民幣,超過門票收入2億。故宮門票雖不貴,也有60元/張(跟其他5A級景區比,這個門票價格真是白菜價了),這意味著每個進故宮旅遊的人,除了門票之外,還平均花了7、80元買各種小玩意。用電影裡的話說,這叫站著把錢掙了。

其實細想想,這些買了各種文創產品的人,對故宮感興趣嗎?當然,要不不會畫這個錢;但他們去了一趟故宮,知道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了嗎?好像還真沒,畢竟那些賣萌的東西,和故宮的深厚淵博相比,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這就回到了博物館的最基礎目的上:作為一家公共機構,博物館到底應該以教育大眾為首要目的,還是應該以感受文化為目的,先讓大家對文化感興趣再說其他?這個問題見仁見智,本來就沒有正確答案,而從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近年來的文創開發而言,很明顯它們是偏向後者的。

你去過一趟故宮,下載並使用一段時間故宮的app,買了故宮日曆,用著「朕知道了」馬克杯,戴著朝珠耳機,手機上套著故宮style的手機殼,這一大圈下來,可能你還是不能說出故宮的十大鎮館之寶。但毫無疑問,故宮已經融進了你的生活。

結語:

故宮在賣萌的道路上已經走了幾年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基本是這套賣萌思路的延伸,B站彈幕的「助攻」是意外之喜,也在一定程度加深了這種親民的氣質。如今進軍大銀幕,無論票房高低,都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名利雙收的故宮,無疑給很多高大上的機構做了個示範:身段稍微放低點,說人話,做實事,老百姓沒那麼苛刻。

相關焦點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部紀錄片的「逆襲」
    最近,一部小成本製作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異軍突起,口碑頗佳,而且這種火爆是以一種原本和紀錄片無關的方式達成的,它的成功耐人尋味。    今年1月,《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片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的時候反響平平。
  • 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1月7日在央視播出之後,反響寥寥。然而讓人意外的是,一個多月後,這部片子卻在90後、00後聚集的著名彈幕視頻站Bilibili(簡稱「B站」)走紅!更是在頗有公信力的豆瓣網,評分高達9.5,甚至比《琅琊榜》(9.2分)還要高。當我們以為90後、00後還在沉迷於TFboy、「非主流」時,其實他們早已回頭從中國傳統文化裡尋找快樂!
  • 《我在故宮修文物》「變身」大電影 工匠精神依然是內核
    獨家採訪 「網紅」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燒」上大銀幕,不怕跟張藝謀《長城》同天上映;導演蕭寒說幕後: 《我在故宮修文物》真實記錄了珍貴文物的修復過程> 豆瓣評分高達9.4分的電視系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變身」大電影,定檔12月16日全國公映。
  • 《我在故宮修文物》:工匠精神與年輕人如知己相逢
    將於12月16日公映的電影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日前在上海大光明影院舉行提前點映。「龍標」之後打出的Bi1ibi1i彈幕視頻網站圖標,透露了這場點映的由來。今年2月,同名3集紀錄片在這個以二次元文化著稱的網站開播,很快呈現出超越電視播出時的火爆景象。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20-12-26 13:29 來源:澎湃新聞
  • 《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 導演:修復師舉重若輕(圖)
    今年元旦後,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當時反響平平的紀錄片,如今在登陸上知名彈幕視頻網站後走紅。  除了收穫超高的網絡點擊量,該片在豆瓣上的評分更是高達9.5分。  對於一夜之間忽然成了「網紅」,帶領著80後90後製作團隊的導演葉君坦言:「我們是背著唐詩宋詞長大的,但用著手機、坐著地鐵。
  • 《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何成"網紅" 新媒體不可或缺
    原標題:《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何成「網紅」 新華社發   3集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年輕的視角窺視古老故宮的深處,通過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廟堂」與「江湖」的互動,近距離展示了稀世珍寶的「復活」技術、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生活與修身哲學。
  • 我在故宮修文物 深度好文
    最近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被無數人安利。
  •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B站 點擊量近70萬
    二次元及花痴愛好者的聚集地B站,和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這二者之間怎麼都看不出有相關性,但是偏偏就同框出現了。  這部3集紀錄片,講述的是故宮文物修復師們的故事,導演之一是浙江工業大學的老師蕭寒。此前他在媒體前露面是因為他導演的紀錄片電影《喜馬拉雅天梯》。  《我在故宮修文物》於1月7日在央視9套首播,當時並未引起轟動。
  • 《我在故宮六百年》繼續講述修文物的故事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
  • 《我在故宮修文物》,你卻在故宮開大奔
    #最近故宮的新聞很多,有好的有壞的,但壞的那麼幾件都是讓人極度不舒服的,一個是故宮年夜飯,另一個就是故宮開大奔。要知道這確會對文物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害後果,至於背後有沒有特權階級優先支配社會資源,車輪有沒有碾壓底層對故宮的憧憬都是後話,等待官方的披露。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我在故宮修文物》燃到武漢 "故宮男神"受追捧
    《我在故宮修文物》燃到武漢 "故宮男神"受追捧 共8張 1905電影網訊 由蕭寒執導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
  • 一覺醒來還沒看過《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 感覺要被整個世界拋棄了
    實際上,這部紀錄片是描寫故宮文物修理廠工作人員們的日常工作,小卻新奇。那裡甚至是一個「與當代完全脫節」的地方,八點上班,五點下班,沒有高科技,每天跟漿糊、樹漆、石灰打交道,閒來的時候就打打杏子,逗逗貓……  沒有人談升職、工資、期權股票、朋友圈,沒有你熟悉的所有職場話題。《我在故宮修文物》裡這群人似乎一進宮,就與一牆之隔的浮躁塵世格格不入,但每個人各有性格,卻又各有包容。
  • 《我在故宮修文物》——泱泱大國,匠人精神
    「文物醫生」和他們的「文物復活術」!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2016年1月7日晚8點CCTV-9首播。
  • 影像志|讓歷史文物活起來—— 從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說開去
    清晨,清脆悅耳的鳥鳴中,故宮博物院的朱紅大門緩緩開啟,文保科技部的閔俊嶸又開始了康熙朝皇家屏風的修復工作。仿佛魔術師一般,這些原本蒙塵、破損的歷史珍存,在他日復一日的細緻擦拭、精心修復中刮垢磨光、重煥光彩……這是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故宮博物院、杭州潛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等聯合攝製)當中的一個普通鏡頭,也是故宮文物工作者經年累月用匠心呵護文物的縮影。
  • 《我在故宮修文物》短評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葉君、蕭寒執導,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 《我在故宮修文物》「男神」王津:優秀網文讓年輕人愛上傳統文化
    近日,柳下揮拜訪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男神」王津,就文物修復和傳統文化推廣的話題進行面對面交流。談到為何選擇文物修復作為切入點時,柳下揮坦言很大程度受到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影響。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將播 探尋紫禁城青春永駐的秘密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暖心開播。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