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9.4分,B站點擊量70萬
文物修復師,這個神秘的職業一定是面對高科技的儀器和跨越千年的文物。實際上,這部紀錄片是描寫故宮文物修理廠工作人員們的日常工作,小卻新奇。那裡甚至是一個「與當代完全脫節」的地方,八點上班,五點下班,沒有高科技,每天跟漿糊、樹漆、石灰打交道,閒來的時候就打打杏子,逗逗貓……
沒有人談升職、工資、期權股票、朋友圈,沒有你熟悉的所有職場話題。《我在故宮修文物》裡這群人似乎一進宮,就與一牆之隔的浮躁塵世格格不入,但每個人各有性格,卻又各有包容。他們血液裡流淌著匠人匠心,對於古物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修復,世世代代傳承千年的修復師們與手中的文物永遠在進行著一次穿越時代的對話,這是一場奇幻的相遇,註定的相知。
這是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一共3集,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
這群神秘又發光的人,明明手中每天都在穿過千年,但當某位師傅騎著自行車,穿過層層紅牆到外面只為偷閒抽根煙時,眾人打杏兒時,和著陽光餵著「御貓」時,饒有興致地介紹院子裡種的各種花草時,你又是否能想像他們每天的日常呢?這種反差本身就是一場偉大而奇妙的相遇。
故宮太和廣場舊照
星期一的早晨,故宮閉館,陶瓷組的紀東歌在空無一人的故宮太和殿廣場上騎車穿梭,而最早享受過的人,是百年前的末代皇帝溥儀。很喜歡古畫修復的組長楊澤華,工作休息時,彈著吉他,貌似和故宮、古畫和他的工作性質並不協調,但卻感到了他的特立獨行。當古畫修復完成之後,他操著地道北京腔,給人介紹畫中人物,那個像趙本山,那處曾經被一個技術拙劣的前人修補過,發現了畫中的小秘密……那份得瑟和驕傲,溢於言表,個性分明而可愛。
陶瓷之寶 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
紀錄片記錄著這群有意思的人,還有他們代代傳承的手藝。如今早已不常見的師徒制,依然存在於故宮這門修復手藝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畢業後因為各種各樣的機緣,來到這裡有了自己的師傅。
在那裡,紡織組的女修復師們,不能化妝,不能噴香水,不能做指甲,怕影響脆弱的文物。但在日復一日的枯燥工作中,他們依舊能找到樂趣。這裡處處透著意想不到的平實和有趣,熱忱與從容。
布滿精細花紋,專門用來存放乾隆詩稿的「御稿箱」,康熙六十大壽時,他16個兒子、32個孫子送的萬壽屏、黃花梨頂箱櫃,上面布滿各種寶石鑲嵌的《番人進寶圖》……這些在博物館裡展出的文物絕美華麗,參觀的人從未見過它們出土後的殘破,從未想過它們背後有這樣一群人。
修復後的乾隆「御稿箱」
鐘錶組的王津師傅16歲進故宮修鐘錶,39年沒換工作,沒搬家,手藝沒得說。他足足花了八個月修復一座乾隆時期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這座鐘代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機械製造和工藝水平,鍾內各種人物和動物雕塑,修復之後都會隨著指針走動,做出各種動作。
王津師傅正在修理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
他在廈門的一個展覽上碰到一個臺灣鐘錶收藏家,收藏家驕傲地把視如珍寶的一塊表給王老師看,王老師很淡然。他一生看過精巧的表無數,他大概無法理解收藏家的興奮點在哪裡,宮裡宮外真真是兩個世界。他並不是不屑,相反,他內斂靦腆、溫暖謙遜、執著冷靜,具備所有可以擔當鐘錶修復業泰鬥的品質。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屈峰老師的一段話,他說,「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所以我跟你說,古代故宮的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把自己想辦法融到裡頭去。很多人認為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因為把這個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價值,其實這只是一方面。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他已經把自己也融入到裡頭。
他們與文物相遇更相知,千年的傳統技法和陳舊的工具更飽含傳承的溫度。他們對於古物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修復。世代傳承的修復師們與手中的文物永遠在進行著一次穿越時代的對話。
豆瓣評分高達9.5,超越《琅琊榜》的9.2,在B站居然也有近70萬的點擊量了,在花痴和鬼畜聚集地的B站看紀錄片,本身就很有戲劇反差。《我在故宮修文物》最早在央視9套播出,總投資不過150萬元。導演蕭寒說,比起他去年導演的紀錄片電影《喜馬拉雅天梯》,《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總投資不到前者的1/10。
紀錄片靈感,來源於另一位導演葉君:大家看影視劇的時候,經常以為只要是文物都要裡三層外三層包好,周圍全是機關和保鏢,卻不知在故宮有這麼一群普通人每天都在和這些文物打交道。影片籌備用了五年。兩位導演調查資料就寫了10萬字。2015年4月開機,攝製組成員簡單,2個導演、1個製片人、1個監製、2個攝像、1個助理,一共才7個人。這麼多精彩鏡頭,只用了兩臺攝像機完成拍攝。
除了背後的故事,讓大家津津樂道的更是高顏值的老師們,不過文物修復師傅們的bigger也是無敵了,輕描淡寫中有種少林寺掃地僧的範兒。比如,去鄰居家串個門一樣隨口說出「上那個壽康宮」,彈幕立即不淡定了 。新男神鐘錶修復師王津成了大家舔屏表白的對象Look,B站居然還有王津的專屬cut,只要鐘錶組的王津師傅一出來,彈幕就瘋了。「王師傅嫁我」、「王師傅好儒雅」、「王師傅16歲的時候得多帥啊」各種表白。
實際上,攝製組拍攝的素材一共有100個小時。接下來,導演蕭寒考慮推出一個適合網絡傳播的短視頻系列,每集三五分鐘,把每個修復師的故事單獨拿出來剪輯。他說會繼續選擇年輕的剪輯師參與剪輯,通過他們的視角來呈現一個活力的故宮。
豆瓣評分9.5!
小鐵已經驚呆了!
評分這麼高怎麼能不看!
約起來約起來~
陳敏/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