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僅搬上了大銀幕,還出了一本書

2021-02-08 廣西師大出版社


12月16日,《我在故宮修文物》電影版就要被搬上大銀幕了,在這之前,它的紀錄片版本早已紅遍大江南北。導演蕭寒等了整整四年,做了十萬字的調研,如今在豆瓣獲得了9.4的高分,沒有過山車的劇情,沒有大牌沒有小鮮肉,就是這樣一部波瀾不驚的片子,受到了無數觀眾的好評。

對於那些文物修復師們而言,一腳邁進城門的時候,外面的世界便啪地關上了。看完三集紀錄片,故宮文保科技部木器組的屈峰給師太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2006年他從中央美院雕塑系碩士畢業,就進了故宮。原本以為故宮裡應該會有超級現代的實驗室,結果來了才知道——就是個滄桑的農家院子啊。環境,上班時間,薪水,還有高牆內的孤獨……一個火急火燎的年輕人,在故宮的前5年,無數次地想過要離開,內心很掙扎,卻只能不停地自我對話再自我和解。後來,在他中央美院的校友聚會上,看著老同學都紛紛做起現代化的藝術裝置,也許賺得錢更多,但屈峰眼裡沒有羨慕,他寧願回到埋頭與文物打交道的「單純」生活,用蓋文物的紙,接從樹上打下來的李子。

 

或許,這就是耐心吧。

 

修文物和做書似乎也有那麼一絲相似,看完《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後,師太君便想起另一部電影《編舟記》,在那部電影中,主角馬締光也與同事們用整整十五年的時間,編寫一部辭典,而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被各種書和詞典重重包圍,工作內容也多是機械、瑣碎的抄寫和查閱,但他們依然以此為志。

 

「那種耐下心來,不急不躁不趕地去做一件事,這樣的氣質現在太稀缺了。」「很多東西說出來就一句話,但做到就需要一輩子。」或許,這便是為什麼這樣的片子、這樣的人、這樣的故事會打動人心的原因吧。

 

叨叨絮絮了這麼多,今天師太君是要給大家介紹《我在故宮修文物》同名書。這本書由著名作家綠妖對紀錄片中的人物進行深度採訪,由著名攝影家嚴明進行實地拍攝,由最美圖書設計者熊瓊進行全書設計。無論你是被紀錄片或者電影圈粉了,還是覺得看過了片子還不過癮,想要進一步了解片中那些人和事,這本書都是一個極好的選擇。紀錄片側重於文物修復的日常,本書則側重於「修文物的人」不為人所知的、與文物摩挲交流的、時間的故事。

 

不一樣的人,會做出不一樣的作品。品格不同,審美不同,心境不同的修復師手裡,會修出完全不同的結果。所以這些做修復的「人」,特別重要。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口述的形式撰寫了12位文物修復師的對歷史、對人生的回顧和感悟,同時也是一本故宮幾百年文物修復歷史的縮影。他們在故宮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們的欲望,還有我們自以為是的價值標準,這也許是本書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主題曲MV


《我在故宮修文物》

蕭寒 主編  綠妖 撰稿  嚴明 攝影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

王津:修文物是與歷代工匠的對話

(節選) 

 


▲ 王津在修復大型鐘錶

郭老師說我修過寫字人鍾嗎?哦,那是瑞士的寫字人鍾,那裡面的人寫出來的字兒是英文。當時瑞士在北京辦一個活動,鍾摔壞了。他們有修復師過來,但可能時間緊,晚上發現,第三天早上就要用,就請故宮幫一下忙,地方在金融街,離我家特別近。那時晚上十點多了,我從家過去幹了半宿,損壞的小零件做了做,第二天中午又去,弄到晚上十二點。

其實也沒什麼,它有一個鏈斷了,不夠長。我說你乾脆摘掉這個,買根0.5(號)的釣魚線。那個線粗細合適,韌性好,力量夠,新聞發布會能用。救急你沒辦法。它應該是這種鏈,這種鏈我們故宮有一些,不多,不能給他用呀,兩碼事。只能拿這個代替一下。他也同意,他說行行,達到效果就行。

用民國的紙幣代替羊皮補氣囊,我們師父那一代就用。那種紙幣韌性好,比紙要強。後來我們發現前人修復中也有拿那紙幣粘的。那種羊皮是國外做的,挺薄,跟紙似的,國內沒有。這些都是沒有辦法,(零件)沒有啊。現在我們錢(紙幣)也沒了,也沒用了。

修文物是跟古人對話,他們那麼說,我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覺。但的確感覺跟歷代修復過它的工匠有交流,你打開一個鍾,你能感覺到有的修得很敷衍,有的做得非常細。這人手藝,活糙活細,有感覺。可能很多鐘上一次修都還是清朝。包括桌上這個鐘,它上一次修是什麼時候?解放後修過的鐘肯定不會損壞得這麼厲害。距離上次修應該百八十年了。

王有亮:我們永遠是修舊如舊

(節選) 


▲ 王有亮在修復青銅器

文物修復遵循「最小幹預」原則,包括修復的地方跟原件要有區別、有可識別性,這是義大利和日本搞的,叫《威尼斯憲章》,我們倒是不反對你們國家怎麼修。義大利那兒修的我們也看了,我和我師哥我們一起去過,它那兒雕塑多,只要能立著,胳膊缺了不配,維納斯缺了不配,擱咱們這兒的話我個人認為還是不好。如果你有可參考的資料依據你就配上,還是完美的一個再現。可是他們就是有資料也不配,就說你弄上去不是原來的東西了,他就是那麼一個概念。然後色還不給人家做好了,就是故意。其實擱我們來講等於手藝忒差了,等於你做不出來你才……咱們不能擠兌人家,我們就說我們的想法就是修復得越看不出來我們才認可,這是你的手藝。讓人能看出來,那太簡單了,那活兒還不好幹。有個教堂是地震了還是什麼,神父像碎的一塌糊塗,又貼回去了,貼回去多少把眼睛得隨上吧,他給你露白,眼睛是白的還有裂縫,多難看,人物首先要看眼睛,你多少給它勾勾。

我們這行,對一個人手藝的最高讚譽是恢復原貌,就等於你所做的讓人看不出來。一件青銅器碎一百多片,別說什麼了,光焊接上面全是道子,跟蜘蛛網似的,所有焊錫多了得去,少了得補,然後顏色跟兩邊隨,得讓它看不出斷碴兒來,我們必須這麼做。

單嘉玖:磨刀刮紙就是磨你的性子

(節選) 


▲ 單嘉玖在描摹古畫

 

傳統上講我們這個工作就是師承制這麼傳下來的,它確實有它的好處,不像學院一個老師教四五十人,你教出來的東西,它就像近親繁殖一樣,那四五十人全是書上一個模式。你這個一個師父教一到兩名,比如這位師父做手卷相當不錯,那位師父可能是冊頁,他各有各的特長,帶徒弟出來,必然跟師父靠近,那這個東西是一個蒸蒸向上的東西,它就會長遠。所以書畫修復從歷史上到現在一直是師承制。

師承制傳授的全是經驗,比如說我應該怎麼做這步,從外觀看覺得應該怎麼做,但真正做中有可能觸發其他情況,要調整方案,這就需要經驗。學院制是通過理論來傳授,初級你可以是學院制,先普及一下,那要往深了走一定是師承制,這個走得更長遠。這是我的理解。

徒弟跟師父學也是言傳身教,從師父身上學東西。老師傅們從來沒有說八點鐘上班八點鐘到,基本上都在七點半,七點四十就來了。來了之後不像現在先看手機看微信,看新聞,喝點水,吃個早點,人家是來了以後就系圍裙。他們那群人工作上真是。所以那時當徒弟比現在苦,師父七點半就站那兒了,沒有說師父幹活,你在旁邊坐著的。那時候的人可能學技術也比現在更積極,大環境是這樣。

沒人要求這些老師傅們,他們可能就是愛幹,就是對這個工作有極大的樂趣,他不煩,幹完一件領一件。

屈峰:文物的價值不在於修復,而是傳承

(節選) 


▲ 木器組屈峰在修復文物

 

我認為修舊如舊,舊就是經過了歷史滄桑才叫舊,必須是經過時間磨鍊才叫舊。要把它修成跟新的一樣,那你重做一件不就完了,你按照它的工藝重做一件,你幹嗎修它。修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時間磨損中有損傷了,我要讓它不再損傷,延長它的壽命,並不是說我要就要把它弄成一個新的。比如說一個人,他老了,我們只是讓他身體整個健康能多活幾年,我們不能說把這個人一下子變成二十歲,那沒有意義的。就是因為他走完了這一段人生,他的歷程這裡邊有很多事情。文物的生命和人是一樣的,你要把它修到那個嬰兒時期,那意義有多大,那我們把故宮拆了重蓋一遍,按過去的工藝重蓋一遍,何必修它呢。就像表面的漆,正因為那個漆經過滄桑歷史它才變得斑駁,它有斷有裂紋,我們才覺得好。它是另一種美,它是歷史滄桑的美,對吧。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蕭寒:現代中國需要工匠精神。一輩子只幹一件事兒,這太牛了,現在我們的年輕人可能做不到,三年跳兩次槽,一年跳三次槽。這就是為什麼年輕觀眾會一下被打中,都說「獻出我的膝蓋」、「跪了」。那種耐下心來,不急不躁不趕地去做一件事,這樣的氣質現在太稀缺了。

著名作家綠妖:很有幸,我能近距離地看到這些一流工匠的工作狀態,聽到他們回憶自己的師父的點點滴滴,工匠的驕傲並不來自炫耀自己修過多少國之瑰寶,而來自更真實的器物,更具體的手感:這件文物我修過,我對得起它,我放心。他們的面貌沉靜安詳,是在世上找到了安身立命所在的臉。我羨慕這樣的面容。

著名攝影家嚴明:能在故宮「拍文物」,我是幸運的,也滿心震撼。長期的心馳神往終於變為抵達:國寶俯仰皆是,人物真實可感。文物總是在時間裡越發顯露出它們的意義,修復技師們正是用時間使自己的人生完整。他們坐得住、給得起,如此一生……像一個景觀、像一個儀式。

《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次將鏡頭對準了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他們已經存在了幾百年,卻始終不為人知。書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寫了12位文物修復師的對歷史、對人生的回顧和感悟,同時也是一本故宮幾百年文物修復歷史的縮影。在大時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懷絕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復師,默默地固守「冷宮」一隅,日復一日地打理著價值連城的「國寶」。

 

他們是故宮裡的鐘表匠、青銅匠、摹畫工、木器工、漆器工……他們一代一代薪火相傳,是故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宮牆外的世界鬥轉星移,宮牆內的他們卻要用幾年的時間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宮廷鐘錶上千個零件要嚴絲合縫;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銅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畫揭一兩個月;一幅畫臨摹耗時幾年到幾十年……他們用自己的一輩子來詮釋「因為熱愛所以堅持」「擇一事,終一生」的牢固信仰。

 

他們那一代興許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他們的身上還留著濃重的匠人氣息,他們離開故宮,和普通人也沒有區別,他們用一輩子醫治歷代大師被歲月腐蝕的作品,最後,他們將自己的痕跡抹去。他們在故宮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們的欲望,還有我們自以為是的價值標準,這也許是本書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 《我在故宮修文物》電影預告片

樸素的文字,詩意的攝影

知名作家綠妖深入故宮,用了大量的時間,觀摩大師們的日常工作,與他們面對面交流,深入採訪;詩人攝影家嚴明,近距離跟隨拍攝。綠妖和嚴明均為各自行當裡頗受讚譽的「匠人」,業不同,道相同,二人的作品,可信可感。

四色全彩印刷,裸脊舒展呈現

近百幅精美文物圖、人物圖、修復圖及絕版老照片,採用全彩印刷,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裝幀採用裸脊鎖線,使書得以舒展平鋪,內頁彩圖優雅呈現。以匠人之心,作匠人之書。

閱讀推薦:

※ 他們在桂林丨廣西師大社讀者72小時桂林之行

※ 今天,我們想送你11個讀者關於閱讀的故事

※ 百日共讀計劃丨我想和你在閱讀中,重新認識愛情

-END-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571次推送

如需轉載註明出處  合作請聯繫微信號 bbtstar

相關焦點

  • 《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何成"網紅" 新媒體不可或缺
    新華社發   3集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年輕的視角窺視古老故宮的深處,通過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廟堂」與「江湖」的互動,近距離展示了稀世珍寶的「復活」技術、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生活與修身哲學。2016年年初,《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首播,豆瓣評分高達9.4,之後迅速在以二次元文化著稱的B站(Bilibili網站)上走紅,點擊量超過200萬,累計有逾6萬條彈幕評論,呈現出超越電視播出時的火爆景象。   近年來,紀錄片紛紛從小屏幕搬上了大銀幕。《我在故宮修文物》也不例外,在網絡上爆棚之後,又成功登上賀歲檔大銀幕,與諸多大片同場競技。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部紀錄片的「逆襲」
    最近,一部小成本製作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異軍突起,口碑頗佳,而且這種火爆是以一種原本和紀錄片無關的方式達成的,它的成功耐人尋味。    今年1月,《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片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的時候反響平平。
  • 《我在故宮修文物》——泱泱大國,匠人精神
    「文物醫生」和他們的「文物復活術」!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2016年1月7日晚8點CCTV-9首播。
  • 《我在故宮修文物》「變身」大電影 工匠精神依然是內核
    獨家採訪 「網紅」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燒」上大銀幕,不怕跟張藝謀《長城》同天上映;導演蕭寒說幕後: 《我在故宮修文物》真實記錄了珍貴文物的修復過程> 豆瓣評分高達9.4分的電視系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變身」大電影,定檔12月16日全國公映。
  • 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1月7日在央視播出之後,反響寥寥。然而讓人意外的是,一個多月後,這部片子卻在90後、00後聚集的著名彈幕視頻站Bilibili(簡稱「B站」)走紅!更是在頗有公信力的豆瓣網,評分高達9.5,甚至比《琅琊榜》(9.2分)還要高。當我們以為90後、00後還在沉迷於TFboy、「非主流」時,其實他們早已回頭從中國傳統文化裡尋找快樂!
  • 影片評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視聽語言
    紀錄片通過對全景鏡頭的運用來儘可能的還原當時的真實場景面貌,給人以切身感悟與如臨其境的真實感。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 中通過大量的全景鏡頭儘可能地展現出了文物修復的場景環境,讓觀眾切身感受到文物修復的現場,還原文物修復過程的真實性。
  • 我發現了寶藏?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居然還有同名大電影
    記得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上線一個月的時候,點擊量接近200萬,彈幕數也超過6萬條。而紅遍視頻的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同名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以一種新的視角探尋古老故宮深處,通過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堂」與「江湖」的互動,呈現文物醫生和他們文物復活術的故事,展示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生活與修身哲學。
  • 影視評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視聽語言分析
    紀錄片通過對全景鏡頭的運用來儘可能的還原當時的真實場景面貌,給人以切身感悟與如臨其境的真實感。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 中通過大量的全景鏡頭儘可能地展現出了文物修復的場景環境,讓觀眾切身感受到文物修復的現場,還原文物修復過程的真實性。
  • 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 真實表現才是紀錄片魅力
    原標題:蕭寒:真實表現才是紀錄片的魅力   由蕭寒執導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12月16日全國上映。昨日,影片在清華大學首映,總策劃尹鴻、製片人雷建軍、導演蕭寒等亮相。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近日,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火熱播出。作為熱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古建築修繕的過程和技術,將數百年新舊交替的時光凝練出一個雋永片段。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用影像記錄了故宮在時代變遷中煥發出的嶄新活力。
  • 大國文物,小匠精神——《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影評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我國獨具特色的紀錄片,主要講述的是一群在故宮修整文物的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在他們的一言一行中展現了可貴的的工匠精神。大國文物,小匠精神,聖神的文物,因為他們,文物的「生命」才得以延長。
  • 如何評價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部很出色的、具有教育意義的、並且能讓人靜下來的紀錄片。在大多數人眼裡,文物是優雅的也是脆弱的,是高貴的也是難以接近的。但是在這部紀錄片裡,觀眾們可以看到蒙塵、破損的古物,看到它們最真實最「難看」的一面,同時也能看到它們是如何一步步從陳舊難辨到煥發容光的。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這時,執行導演付曼菲很機智,一查打車軟體,發現高速下面是個村莊,能叫到車。她和攝像扛著設備就翻下了高速,順利打到一輛車,奔赴木材市場,留下梁君健在高速上看車。幸好,他們最終趕上了,那天拍完回家,已是凌晨兩點。這段奇遇,在第二集呈現。不出意外,這根木頭將在養心殿的屋頂用上數百年;而因為這段記錄,後人將知道,與這根木頭有關的人,除了修繕者,還有貨車司機,還有這些身手矯捷的紀錄片工作者們。
  • 《我在故宮修文物》短評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葉君、蕭寒執導,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 《我在故宮修文物》:工匠精神與年輕人如知己相逢
    將於12月16日公映的電影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日前在上海大光明影院舉行提前點映。「龍標」之後打出的Bi1ibi1i彈幕視頻網站圖標,透露了這場點映的由來。今年2月,同名3集紀錄片在這個以二次元文化著稱的網站開播,很快呈現出超越電視播出時的火爆景象。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我在故宮修文物》: 小工匠大歷史
    為什麼一部安安靜靜的紀錄片能會成為豆瓣上評分最高的紀錄片之一?為什麼一本安安靜靜的口述實錄能深深地感動了今天的年輕人?同名電影、圖書《我在故宮修文物》同步上市,收穫大批忠實的「故宮粉兒」。而同名紀錄片今年年初在央視九套首播,隨後爆紅網絡,獲得了上億的點擊量。魅力何來?
  • "故宮修文物"帶你一窺紫禁城大師 從鏡頭中走出的修復師
    由蕭寒執導的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12月16日全國上映。他執導的3集電視節目《我在故宮修文物》今年1月播出後「意外」走紅,點擊量與話題量爆炸,還引來網友對匠人男神們表白。此次他將3集節目剪輯成電影搬上大銀幕,更為成熟、純粹和從容。  昨日該片在深圳舉行了提前點映,導演蕭寒,文物修復師屈峰、史連倉、高飛,音樂人姚謙,攝影師嚴明一眾主創亮相,分享幕後故事。  讓紀錄片走進影院  電影版與劇集版,用的都是同樣的素材,只是重新剪輯了。
  • 怎樣評價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當我們看到一雙二三十歲的手,在修一個二三百年甚至兩三千年的文物時,是不可能無動於衷的。我們每個人的職業生涯看起來很長,好幾十年,但如果你是一個修復師傅,跟你面對的文物相比,好像你也只是一個匆匆過客,這個匆匆過客又能留下什麼呢?
  • 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1月7日在中央第九頻道播出的紀錄片。該片主要講述了關於中國古代文物的歷史及現代文物工作者和專家們的對於古代保存下來文物的修復,該片主要修復的是關於青銅器、木器、陶瓷、鐘錶、書畫、漆器、紡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