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津:一位將細緻做到極致的文物修復師

2021-01-08 山谷市集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檔紀錄片火了以後,隨之走入人們視線的還有被稱為「故宮男神」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同時文物修復師這個冷門的職業也逐漸為人所知。

仰望歷史星河,在指尖凝香的時光裡,靜聽流年,鋪陳記憶的紙張將靈魂深處印染成彩,繪畫成冊,剪一段年華,望一涯行路,撣一身風塵,於歷史的長河中,瞥見中華文化的剪影。而那些剪影的創造者就是文物修復師。

「這些積滿灰塵和破損痕跡的屏風,已經在故宮的地庫裡封存將近三百年了,罕見的三米版身長,珍貴的紫檀木邊框,彰顯財富的螺鈿鑲嵌,鑲銅壽字,透露出它的尊貴。」

旁白蒼厚有力的聲音緩緩將我們帶入修復師的工作日常中,這次修復工作師為了故宮博物院慶祝建院九十周年,青銅器、木器、陶瓷、鐘錶、書畫、漆器、百寶鑲嵌、織繡多個部門將同心協力對於文物進行緊急性修復工作。

「他們視自己為普通的故宮工作人員,但其實,他們是最頂級的文物修復專家,是給這個國家最頂級的文物,治病的醫生。他們的著裝言談與我們無異,同時生活在機器工業時代,但他們的手藝,卻有幾千年的生命了。他們師父的師父,是中國古代士農工商中的工。」

文物,象徵的是一種文化符號,它鐫刻在國人記憶的最深處,從牙牙學語的幼時,跟著長輩看《尋寶》與《百家講壇》。從那時開始,我們知道了歷史的厚重,理解了文物是對歷史的一種繼承,也懂得了文物所傳達是一種比語言所能表達的更加深沉的情感。

史書、詩詞中所記錄的美好景色與華貴的物品,甚至是那些萬人盛景。時光流轉,我們無法再瞧見了,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這樣寫到「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這兩句詩詞描繪出一幅江水曲折的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到有花開的樹林中,都像細密的雪珠一樣正在閃爍的圖景。這樣的場景除了憑空想像之外,也只有從文物身上能看到幾分歷史的影子,那些輝煌的文明,那些勤勞的勞動人民和能工巧匠。

文物,帶給我們的是被具象化的記憶,文物,是你能看到並觸碰到的歷史溫度,並且從中領悟到中華文明的美。

當他的手指輕輕撥弄鐘錶內芯,鐘錶隨即發出那清脆而動人的聲音。王津低下頭查看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鐘的內部構造,他穿著板正的襯衫,手裡時不時地去觸碰鐘表,他有些佝僂的脊背,略帶滄桑的臉龐和歲月來過的皺紋。這一切看起來是如此和諧而自然,他的那種專注力仿佛能夠凝結時間。

那一瞬間,我覺得他好像是一位來自遠方的吟遊詩人,他看精巧多倫的鐘表工藝品會不會就像看著這世間萬物。他靜靜地看著,看那些充滿歷史感的文物,透過它們的生命去追溯遙遠的曾經,他輕輕地敲打,聽那些鐘錶奏出悅耳的聲音,仿佛他是在指揮一場盛大的交響樂,他修復它們,讓它們恢復最初的樣子出現在世人面前。

他懷著對於文物的崇高敬意,對於歷史的不斷追尋,對於文化的熱愛,對於文物修復師這個職業的敬畏心,他,將這份工作所需要地細緻做到了極致。面對日復一日的修復工作,他依然不忘初心地堅守在崗位上。

「一個民族總會有不能褻瀆的東西」比如說像真實的歷史、包含著歷史溫度的文物。 可以說,文物為什麼值得人們尊重?因為文物中所蘊含的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思想。而思想它是一泓清泉,它浸潤到國人靈魂的最深處。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我們仿佛看到了那個思想與文化最為光輝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逐漸變得繁榮而強大。從詩經離騷到四大名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浸潤在書香的筆墨中,時隔千年仍被人所傳頌。

與此同時,「思想」一詞也拓寫在中華歷史的書卷中,直到現在依然影響著後人,在數學上有數形結合的思想,在物理上有假想絕對光滑的物理模型的思想,在化學上有相似反應原理從已知推未知的思想。思想,體現在國人的風度中,成為美的代名詞。思想,是照亮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的一盞明燈,照亮過往的歷史塵埃與星光熠熠的未來。

這也是文物為什麼值得人們尊重的原因,它包容歷史的錯誤,是歲月的見證者。文物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它深埋在國人心底的最深處,從司母戊鼎到玉琮,我們撫摸到了歷史文物的溫度與文化脈絡。樊錦詩在敦煌用雙手擁抱滄桑的莫高窟;王津在故宮四十年不改初心的堅守在修復鐘錶的崗位上;梁思成與林徽為中國文物保護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他們保護文物,不僅是因為它是注入了工匠們的畢生心血和精力鑄成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更是因為文化遺產對一個民族與國家歷史文化成就的最高標誌。從小篆到隸書再到楷書,從唐詩到宋詞再到元曲,從蘭亭集序到祭姪文稿,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根,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重量,文物以其獨特的紋路使每一位觀賞者讚嘆,值得國人驕傲與自豪。

《我在故宮修文物》讓人們擺脫了對於文物修復師的刻板印象,讓人們意識到文物修復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無聊與乏味,真正做好這份職業師具有很高成就感的。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很慶幸慢節奏的生活與紀錄片尚未被取代,我們還可以讀書,靜坐,品茗,深思。我更加慶幸的是,「故宮男神」王津的走紅,更加體現了當下年輕人對於歷史的追思,對於文化的傳承的意識,還有對於文物修復師這個職業的關注。

「故宮男神」雖是玩笑,但也表達了人們對於王津地喜愛。非常現實的是,文物修復師是很冷門的職業,但從當下的年輕人身上對於歷史的追溯和使命感,依然可以看到文物修復的未來。

文丨安涼

版排丨Vivistyle

部分圖片文字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焦點

  • 王津:情有獨"鍾"的故宮文物修復師
    「我是接我爺爺的班兒進的故宮,當時在故宮文物修復廠老廠長的帶領下,第一次在沒對外開放的各宮裡走了一圈兒。」記憶把王津拉回1977年,一切都仿佛近在眼前。鐘錶修復室坐落在「大北宮」,從西華門進入,左拐,沿著紅牆一直走便到了。走進修復室,王津看著一位師傅正在全神貫注的修理著古鐘。當老師傅向他展示修理後的鐘表如重生般在桌上邊唱邊動時,王津驚訝著,著迷了。
  • 故宮文物修復師王津:故宮鐘錶修復迎來百年最輝煌時刻
    太原博物館舉辦故宮文物展,有幾件王老師修復的鐘表,我也特意去看了。」印樹葳說。上午兩個小時《我在故宮修鐘錶·瑞士鐘錶》的籤售中,王津遇到的大多都是這樣的年輕人。他們有的特意從外地趕到,有的拖著父母過來,一個20歲出頭的小女孩對王津說,你一定要記得我,我以後還會來見你。她是王津的「鐵粉」,已經參加過三次王津的公開活動。因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王津火了。
  • 柳下揮寫了一本文物修復的網文小說,「故宮男神」王津這樣評價
    連載於閱文集團起點讀書、QQ閱讀等全平臺的《獵贗》,作為近幾年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冒險題材網絡小說之一,在已完結5個月後熱度仍在持續發酵。《獵贗》的主角江來是一位20來歲的文物修復大師,憑藉祖傳的「錦上添花」修復手法和天賦異稟,能夠勝任最高難度的文物修復工作。
  •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43年收了4個徒弟
    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熱播,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有點冷門的職業成為大家頂禮膜拜的對象。儒雅睿智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喜提「故宮男神」稱號,吸引越來越多的網友想去故宮拜師學藝。 8月30日,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王津在成都參加活動,分享故宮修鐘錶的那些事兒。
  •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變「網紅」是因為文物吸引人
    原標題: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變「網紅」是因為文物吸引人 從引起持續關注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到不久前備受矚目的故宮「文物醫院」掛牌成立,「文物修復」的話題一直熱度不減。近日,中新網記者採訪了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鐘錶室的修復師、《我在故宮修文物》主角之一王津,了解到更多修復背後的故事。
  • 揭秘鄭州文物修復師如何修復時光碎片
    杜安藉助放大燈,用刀尖輕點,檢查腐蝕的藍點河南商報記者 鄧萬裡/攝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高雲《我在故宮修文物》,一部紀錄片,火了兩年。最近,電影版《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熱度延續。故宮文物科技部,這個幕後部門成了聚光燈下的舞臺,而王津等文物修復師們,成了網紅。
  • 《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 導演:修復師舉重若輕(圖)
    據了解,故宮文物修復師每天上午8點上班,下午5點下班,攝製組工作人員跟他們一起生活了4個月,後期做了6個月。  而這部每集投資只有50萬的紀錄片,導演葉君透露說支出主要集中在人員勞務、設備器材、差旅住宿、調音調色動畫等等。而該片出品人兼導演蕭寒則表示,雖然該片成「網紅」,但是該片起初只授權給了兩家網站,分別以幾萬元獲得非獨家網絡播放權。
  •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43年收了4個徒弟,都是紀錄片熱播之後收的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熱播,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有點冷門的職業成為大家頂禮膜拜的對象。儒雅睿智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喜提「故宮男神」稱號,吸引越來越多的網友想去故宮拜師學藝。
  • 當故宮文物修復師成為新一代「網紅」
    自2015年4月中旬開始,葉君與一支攝製團隊在這裡待了四個月,跟蹤拍攝在此工作的幾十位文物修復專家,並將素材製作成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人們本以為,這又將是一部走正統恢弘路線的紀錄片,但現實是,因為對文物修復師們的工作與生活進行了「不端著、接地氣」的呈現,今年1月,《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在年輕群體中的口碑「好到逆天」,文物修復師們成為新一代「網紅
  • 《修文物》變網紅 故宮文物修復師錄取搶破頭
    《我在故宮修文物》片讓觀眾看到文物背後有一群人投注大量時間修復和維護據臺灣媒體報導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大陸造成熱潮,片中主角們─故宮文物修復師一夕變身網紅,許多人開始討論起故宮裡真實存在的「男神」、「女神」,導演蕭寒開玩笑說:「今年去波士頓影展時,對方還特地表明希望鐘錶修復師傅王津出席,我想導演可能都沒那麼重要!」
  •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43年收了4個徒弟,其中3個是紀錄片熱播後收的
    》的熱播,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有點冷門的職業成為大家頂禮膜拜的對象。故宮修復師王津擇一事,「鍾」一生古鐘錶是西洋舶來品,明代傳教士利瑪竇將鐘錶帶入中國宮廷,到了清代,皇宮裡設立做鍾處,康熙皇帝還從國內外召集優秀的工匠製作、修復鐘錶。流傳至今,古鐘錶修復技藝是清宮唯一一項流傳且未間斷的傳統工藝。
  • 《我在故宮修文物》公映 新故事線串起修復師「老手藝」
    原標題:新故事線串起修復師「老手藝」   今年年初,一部講述故宮文物修復師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走紅,片中的文物修復師也受到許多年輕網友歡迎,成為「網絡紅人」。
  • 《我在故宮修文物》「男神」王津:優秀網文讓年輕人愛上傳統文化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晶閱文集團網文作家柳下揮的文物冒險題材網絡小說《獵贗》已經正式完結。近日,柳下揮拜訪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男神」王津,就文物修復和傳統文化推廣的話題進行面對面交流。談到為何選擇文物修復作為切入點時,柳下揮坦言很大程度受到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影響。
  • 「故宮男神」王津跨界對話網絡作家柳下揮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爆火,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有點冷門的職業為眾人所知,片中,儒雅睿智的鐘表修復師王津獲贊「故宮男神」。而在閱文大神作家柳下揮的小說《獵贗》中,也有不少關於文物修復的描寫。
  • 在故宮,他們只拿普通人的工資,卻修復著無價的文物
    如果沒有他們,你在故宮看到的文物將是這樣的:這群人就是為中國最頂級的文物治病的「醫生」——故宮文保科技部的文物修復師。   在這三集紀錄片中,從「破爛」到「奪目」的國寶「整容」過程,持續震驚觀眾。
  • 山東博物館「文物修復師」:修復時光碎片,匠心守護古人智慧
    魯元良的語氣,仿佛一位治病的醫生,「簡單來說,將有害的東西去掉,把缺失的東西補全,加固文物的材料本體,就是一名修復師的日常工作。」 方案確定以後,便是日復一日的「實操」。魯元良沒有選擇最嚴重的12件,而是從受損相對較輕的一副對聯入手,先將「棉花套兒」分層打開,再把碎片一片一片拼回去,整個過程漫長而充滿挑戰。
  • 90後黃髮文物修復師:白天太慢 夜看恐怖片找刺激
    古陶瓷修復師 / 曾帆 / 51歲  16 年埋頭過  他已把修復當成修行  一埋頭就是16年,一抬頭才見世間如此變遷。曾帆今年51歲了,雖是半路出家,但做文物修復也已有16個年頭。在曾帆看來,文物修復就是一場修行,而且「做這行是會上癮的」。曾帆說,看到精美的文物總會想把它做到極致,甚至忘了天日。
  • 揭秘文物修復師文物修復過程,他們讓圓明園內的碎片「復活」
    龍紋碗、高足碗、琉璃件、銅佛像……在圓明園,通過考古和遺址整修出土的玉、瓷、銅、石刻等各類文物眾多,但大多殘缺不全。自圓明園去年啟動「修復1860」工作以來,已經完成文物修復20餘件。記者近日專訪圓明園文物修復團隊,探訪這些專業的文物修復師是如何通過對文物「望聞問切」和讓碎片「破鏡重圓」等手段,讓一批批文物「復活」的。
  • 「故宮男神」王津一出手,沉寂百年的它,活了!
    「古鐘錶聯合修復室」將修復瀋陽故宮所有館藏鐘錶 瀋陽故宮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 瀋陽故宮館藏鐘錶文物40餘件,以清宮鐘錶為主,數量雖不多,卻來源多樣,比較具有代表性, 基本以18、19世紀至20世紀初產自英國、法國、瑞士的西洋鍾最為出色。
  • 華眾博藝名表維護技術交流大會在蓉舉行 故宮修復師王津現場分享經驗
    華眾博藝名表維護技術交流會是由盧國朝、陳堅、羅加福、高斌、黃新發、曾根芽、連繼新、譚曉春、王鄭9位創始人發起,是全國各地的名表維修師分享、切磋、交流維修技藝的開放平臺。交流會自2015年起舉辦,每年兩屆,累計吸引了上千位名表維修師參加,是全國名表維修行業中非常著名的行業盛會。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津現場分享修復經驗。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