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揮寫了一本文物修復的網文小說,「故宮男神」王津這樣評價

2021-01-08 騰訊網

85後網文作家柳下揮,幾年前在準備寫一本新小說時,恰逢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爆火。柳下揮也成了這部紀錄片的粉絲,並思考為什麼這樣安靜的片子能火。

「並非現在的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感興趣,而是我們要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去講述和展示,而我本身又特別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茶、劍、道這些元素,所以我就萌生了寫一部以文物修復為載體的小說的念頭,也就是《獵贗》。」

連載於閱文集團起點讀書、QQ閱讀等全平臺的《獵贗》,作為近幾年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冒險題材網絡小說之一,在已完結5個月後熱度仍在持續發酵。《獵贗》的主角江來是一位20來歲的文物修復大師,憑藉祖傳的「錦上添花」修復手法和天賦異稟,能夠勝任最高難度的文物修復工作。

最近,柳下揮與因《我在故宮修文物》紅遍全網的「文物修復男神」——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王津,就文物修復和傳統文化推廣的話題進行了面對面交流。

王津特別強調了文娛化的內容對文物修復和傳統文化推廣工作的促進作用。「在《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播之前,文物修復很少人關注,招工都很困難。紀錄片播出後,社會反響特別好,特別是年輕人,他們覺得修文物的工作很酷。」

王津認為,網絡文學題材比較寬鬆,閱讀非常方便,很多年輕人喜歡看。《獵贗》這樣優秀的小說對文物修復和傳統文化是一種很好的宣傳,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喜愛。

提到從事文物修復這一行的感受,王津坦言,「責任非常大,每天要提心弔膽」。「這個文物不能有絲毫閃失,不像修一個手錶,比如說我掉地下了,壞了,我再配一個件,文物不可能。傳下來的兩三百年的東西,在我們手裡不能造成人為的損傷。所以每天的工作不能有任何的分神。另外鐘錶修復跟其他的不太一樣,鐘錶修復是活的,走針走準了,還會附帶表演性,它的所有聯動機制特別多,這個比較繁繁瑣」。

此前為了創作《獵贗》,專門去莫高窟尋訪文物修復者的柳下揮分享了一個小故事。他剛到敦煌時,導遊在車上指著窗外的樹說,這是胡楊樹,它一千年不死,死後一千年不倒,倒後一千年不朽。「我當時聽了這幾句話,頭腦炸裂,下決心要寫這樣一個文物修復師,所以把男主角的父親和師伯設定為這樣的人,老一輩的修復專家就是有這種風骨」。

當時柳下揮走出莫高窟,同行有人問莫高窟對面怎麼會有墓碑?一位老師解釋:「這是為修復敦煌壁畫而留下來的一些修復師或者是研究者,他們是敦煌的保護者、守護神,活著的時候奉獻一生,去世的時候要求葬在莫高窟對面,默默地看著它,守護它」。

這個故事至今依然觸動柳下揮。 「了解越多就越認識到文物修復工作的複雜性、高難度,以及文物修復師們的偉大」。

王津對於《獵贗》中對文物修復師風骨的刻畫予以肯定,回憶他的同事在上世紀80年代幫助修復莫高窟文物時,條件相當艱苦,沒有飲用水,只能在戈壁灘上點火融化冰塊取水。「保護敦煌的這些人真的是一輩子默默無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守護神」。

網文小說《獵贗》以文物修復為主線,穿插了探案懸疑、都市情感的元素,但柳下揮感到最滿意的,還是對文物修復橋段的描寫。書中寫到的「千波刀」絕技、「打粉」無痕修復、「粘碗盞法」、「隨形補缺法」,看似藝術化虛構,實際上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對應的技藝。

《獵贗》小說中數次成功修復國寶級文物的「錦上添花」技法,這本身是柳下揮出於小說效果而虛構的名稱,沒想到得到了王津的肯定,認為它不僅是一句祝福,也精準地闡述了文物修復工作的意義。

柳下揮介紹了「錦上添花」技法的命名構思由來,「經常看到一些古董或者是寺廟,被修復得過於絢麗,有時修復過度也等於二次破壞。所以我就想虛構一種修復手法,命名為錦上添花,寄託對整個行業的美好意義,希望修復的每一項古董文物,都是錦上添花之舉,而不要喧賓奪主。」

在王津看來,不管「修舊如舊」還是「修舊如新」,是基於不同的文物類型、不同的修複目的做出的選擇。柳下揮描寫的「錦上添花」這個技法,表達的是對文物修復的一種高追求,尊重文物原本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而又讓文物經過精妙的修復重新煥發魅力,所以「錦上添花」這個命名是恰如其分的。

柳下揮把網絡文學對於文物修復和傳統文化推廣的價值總結為一句話——有人物可以帶入,有情感可以寄託,有懸念可以勾連。

柳下揮認為:「如果我們乾巴巴地講解文物的價值,讀者就沒有耐心聽。網絡文學就是把內容具體化、立體化,用故事帶入,讀者逐漸會產生越來越深刻的印象,進而可能就會發自內心喜歡它、推廣它。」 (文化副刊部編輯)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故宮男神」王津跨界對話網絡作家柳下揮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爆火,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有點冷門的職業為眾人所知,片中,儒雅睿智的鐘表修復師王津獲贊「故宮男神」。而在閱文大神作家柳下揮的小說《獵贗》中,也有不少關於文物修復的描寫。
  • 《我在故宮修文物》「男神」王津:優秀網文讓年輕人愛上傳統文化
    近日,柳下揮拜訪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男神」王津,就文物修復和傳統文化推廣的話題進行面對面交流。談到為何選擇文物修復作為切入點時,柳下揮坦言很大程度受到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影響。
  • 故宮文物修復師王津:故宮鐘錶修復迎來百年最輝煌時刻
    10月2日,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在籤名售書。《我在故宮修文物》熱播後,氣度儒雅的鐘表修復師王津被網友「晉封」為「故宮男神」。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10月2日,下了從太原到北京的高鐵,印樹葳馬不停蹄趕往故宮,11點半,他滿頭大汗地抵達奉先殿鐘錶館門外,在最後一分鐘見到了自己的偶像——王津,也拿到了這天上午的最後一本籤售書。
  • 王津:情有獨"鍾"的故宮文物修復師
    「怎麼才能進故宮修文物?」「如何才能當您徒弟?」這是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瀋陽的宣傳現場,王津作為主角之一,被大批「粉絲」簇擁著提問。自16歲「進宮」以來,王津在故宮工作已近40年,他的工作內容就是修理這兒的上千座宮廷鐘錶。
  •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變「網紅」是因為文物吸引人
    原標題: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變「網紅」是因為文物吸引人 從引起持續關注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到不久前備受矚目的故宮「文物醫院」掛牌成立,「文物修復」的話題一直熱度不減。近日,中新網記者採訪了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鐘錶室的修復師、《我在故宮修文物》主角之一王津,了解到更多修復背後的故事。
  • 王津:一位將細緻做到極致的文物修復師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檔紀錄片火了以後,隨之走入人們視線的還有被稱為「故宮男神」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同時文物修復師這個冷門的職業也逐漸為人所知。仰望歷史星河,在指尖凝香的時光裡,靜聽流年,鋪陳記憶的紙張將靈魂深處印染成彩,繪畫成冊,剪一段年華,望一涯行路,撣一身風塵,於歷史的長河中,瞥見中華文化的剪影。而那些剪影的創造者就是文物修復師。
  • 「故宮男神」王津: 培養年輕人 讓博物館的鐘表 重新動起來
    因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專業儒雅的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成為「故宮男神」。  兩個小時講座乾貨滿滿 聽眾沉浸在古鐘錶修復的奧秘中  「作為明末以來西學東漸下的產物,文物鐘錶是故宮博物院眾多文物庫藏品中較為特殊的一個種類,是反映明清時期中國宮廷中西文化交流盛況的重要遺存……」王津老師用故宮古鐘錶的簡介開啟了整場講座。
  • 《我在故宮修文物》燃到武漢 "故宮男神"受追捧
    繼廣州、深圳路演活動後,今日電影十二城巡演來到第三站武漢,導演蕭寒、文物修復師王津、音樂人姚謙等出席現場活動。現場,導演蕭寒用「不煩」的視角全新解讀「工匠精神」,鼓勵年輕人在喧鬧的生活中不忘尋求「靜一靜」的心態。在談到電影的創作表現時,導演蕭寒語出「拙」字詮釋影片美學內涵。首次出席巡演的「故宮男神」王津師傅成為全場焦點,引得現場迷妹歡呼不停。
  • 「故宮男神」王津一出手,沉寂百年的它,活了!
    那就聽聽 這 滴答滴答 咣咣咣 的聲音     畢竟對於男神來說修復它們不是問題   「故宮男神」王津老師來到瀋陽故宮雙方展開聯合修復 「古鐘錶聯合修復室」將修復瀋陽故宮所有館藏鐘錶 瀋陽故宮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 瀋陽故宮館藏鐘錶文物40餘件,以清宮鐘錶為主,數量雖不多,卻來源多樣,比較具有代表性, 基本以18、19世紀至20世紀初產自英國、法國、瑞士的西洋鍾最為出色。
  •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43年收了4個徒弟
    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熱播,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有點冷門的職業成為大家頂禮膜拜的對象。儒雅睿智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喜提「故宮男神」稱號,吸引越來越多的網友想去故宮拜師學藝。 8月30日,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王津在成都參加活動,分享故宮修鐘錶的那些事兒。
  • 《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 導演:修復師舉重若輕(圖)
    早在開機之前,葉君和另一位導演蕭寒用了5年時間進行調查,調查資料寫了10萬字。「拍攝涉及到10個工藝組,我在現場非常焦躁,要撰稿,很多問題要問。」在外界看來,走進故宮拍攝本身就非常困難,同時這部紀錄片又和文物掛鈎。  對於具體拍攝的困難,蕭寒坦言:「申請進宮拍攝並不算困難,只是程序比較繁瑣,相對周期會比較長,這是一個問題。
  •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43年收了4個徒弟,都是紀錄片熱播之後收的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熱播,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有點冷門的職業成為大家頂禮膜拜的對象。儒雅睿智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喜提「故宮男神」稱號,吸引越來越多的網友想去故宮拜師學藝。
  • 《我在故宮修文物》公映 新故事線串起修復師「老手藝」
    原標題:新故事線串起修復師「老手藝」   今年年初,一部講述故宮文物修復師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走紅,片中的文物修復師也受到許多年輕網友歡迎,成為「網絡紅人」。
  •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43年收了4個徒弟,其中3個是紀錄片熱播後收的
    儒雅睿智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喜提「故宮男神」稱號,吸引越來越多的網友想去故宮拜師學藝。8月30日,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王津在成都參加活動,分享故宮修鐘錶的那些事兒。當他展出了一小段宮廷鐘錶修復完成之後的視頻,清脆悅耳的報時聲音、潺潺流水的仿真造型,讓全場觀眾情不自禁地鼓掌,向大國工匠致敬。
  • 《修文物》變網紅 故宮文物修復師錄取搶破頭
    《我在故宮修文物》片讓觀眾看到文物背後有一群人投注大量時間修復和維護據臺灣媒體報導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大陸造成熱潮,片中主角們─故宮文物修復師一夕變身網紅,許多人開始討論起故宮裡真實存在的「男神」、「女神」,導演蕭寒開玩笑說:「今年去波士頓影展時,對方還特地表明希望鐘錶修復師傅王津出席,我想導演可能都沒那麼重要!」
  • 訪談柳下揮:小人物必須掌握的技能就是笑
    柳下揮稱自己的小說就是「寫我們經歷的生活、寫我們所渴望的成功、寫那些觸摸不到卻又有所期待的愛情」,但都市文不就是寫生活、成功和愛情嗎?柳下揮第一部網文《市長千金愛上我》被稱為2007年最受歡迎的言情小說。《近身保鏢》長期位於百度風雲榜小說類第五名,點擊過千萬。2010年,《天才醫生》在縱橫中文網首發,點擊率過億,創造了網絡小說點擊率的一大奇蹟。
  • 當故宮文物修復師成為新一代「網紅」
    有網友如此評價道。片子從年前火到現在,葉君覺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為這支年輕的紀錄片團隊在開拍之初想做的,就是「片子出來後,不希望(只有)專門搞修文物的人才願意去看」,葉君說:「(希望)外行人能得看下去,年輕人能看得下去。」
  • 在故宮,他們只拿普通人的工資,卻修復著無價的文物
    每天面對著故宮諸多的無價之寶,他們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高大上,那麼神秘,反而,他們的工作很安靜。   如果沒有他們,你在故宮看到的文物將是這樣的:如此嚴格的通行制度,是因為文物在這裡一放就是個把月甚至一年有餘,護寶與修復就變得同等重要。   文保科技部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故宮文物修復工廠,當時來自民間的一批老手藝人被調入故宮,其中有一些是蘇州、揚州等南方手藝人,這對於故宮文物修復尤其是書畫裝裱技藝影響深遠。1988年,修復廠擴建為文保科技部。
  • 這群在故宮修復文物的人,是匠人精神在這個時代的傳承
    這個非常短暫的一個小片段,讓逾千年歷史的潛山桑皮紙重回公眾視線,也反映出文物修復的嚴謹和不易。現在,一部從文物修復角度描述故宮生活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呈現在我們面前。師傅王津和徒弟亓昊楠一起去廈門參加鐘錶專業會議,遇到了一位著名的鐘表收藏家黃嘉竹,他將自己隨身帶的藏品拿出來一起鑑賞,他問「故宮有沒有這種懷表」,王師傅回答「不少,但是修的量不大」,之後,他又向他們展示了手機中拍攝的珍藏,王師傅表示「這大的好像故宮沒有」, 他說「只要我有兩三件故宮沒有的話,我就開心」。
  • 故宮裡的手藝人:在給故宮文物治病的高手
    作為目前唯一一部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新穎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地梳理了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的「復活」技術。5年前,《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製片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雷建軍走進故宮,編寫了10萬字的有關故宮文物修復的調查報告,他希望拍攝故 宮裡的手藝人,做一個真正體現當代故宮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