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在故宮修復文物的人,是匠人精神在這個時代的傳承

2021-02-08 豆瓣電影

評論影片 |

《我在故宮修文物》



影評作者:shuiya

2009年加入豆瓣,觀影量100部。本篇評論截止發稿時排在《我在故宮修文物》條目熱評第1位。

十年前,紀錄片《故宮》的最後一集「永遠的故宮」介紹了從2004年開始的「紫禁城全面修繕工程」,其中提到了在修復倦勤齋的通景畫時,為了能儘量和乾隆高麗紙保持一致,修復者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尋找合適的裱紙。這個非常短暫的一個小片段,讓逾千年歷史的潛山桑皮紙重回公眾視線,也反映出文物修復的嚴謹和不易。現在,一部從文物修復角度描述故宮生活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呈現在我們面前。



萬壽屏風


這部紀錄片不知道算不算故宮九十周年院慶的獻禮片,但是,把它當作九十周年院慶系列展的花絮來看,也別有一番意趣。


一開始看的時候,無非是衝著故宮的金字招牌(和故宮淘寶的安利= =),以及自己對文物修複本身的興趣,但是,當「萬壽屏風」一出場時,幾乎整個人都徹底呆住,惟有「命運般地相逢」在腦海中飄過。三個月前,故宮初雪的時候,是怎麼樣早早地起床,如同朝聖般走出「天安門東」,連拍照的時間都捨不得多留,只怕趕不上展覽。現在,同樣的文物卻以不同的面貌倏然出現在眼前,告訴你,接下來,我們來講一個他們怎麼出現在你眼前的故事,這種莫名的激動,只能用同行小夥伴的一個「燃」字來表達了。



鐘錶組


「鐘錶組」裡記錄了這樣一個小插曲。師傅王津和徒弟亓昊楠一起去廈門參加鐘錶專業會議,遇到了一位著名的鐘表收藏家黃嘉竹,他將自己隨身帶的藏品拿出來一起鑑賞,他問「故宮有沒有這種懷表」,王師傅回答「不少,但是修的量不大」,之後,他又向他們展示了手機中拍攝的珍藏,王師傅表示「這大的好像故宮沒有」, 他說「只要我有兩三件故宮沒有的話,我就開心」。當畫面轉回故宮時,王師傅說「故宮的鐘表是因為收藏了世界各地的,當年皇家收藏,都是世界一些精品運到這裡,包括我們一些大型的英國鐘錶,大英博物館都沒有。臺灣的黃嘉竹老先生,他走世界各地拍賣,他收藏了一些還也不錯,比較早期的一小部分,可能就是想跟故宮的比試比試吧,還是表類比較多,懷表類,但是鍾還是,故宮鐘錶,可以說在世界上,藏品或是件數,可能都是獨一無二的。」說這些話時,王師傅的語氣非常溫柔平和,並沒有絲毫嘲諷或者傲氣凌人,只有隱隱的自豪感,或許,這就是故宮人的平常心與些微的自得吧,並不需要和誰比較什麼,只要自己把自己的寶貝守好保護好,就夠了。



織物組


"陳楊要開始緙絲了,為了修復它,開門見喜春條"。這句話在旁白口中語氣平平,可是,「緙絲」兩字一出,便能體現文物修復是多麼的耗時費力。在觀展時,我甚至對這件展品沒有什麼印象,而它的作用,其實也就是皇家奢華版的「春聯」,是一件日用品,並非供觀賞把玩的藝術品。但是,就是這一件湮沒在故宮數以百萬計庫存中的普通文物,對它的修補也是那麼的精心謹慎。



書畫組


這只是古書畫修復眾多工序中的一步,貼折條。如若不是這部紀錄片的展示,又怎麼能夠想像,似乎在博物館中最為常見的書畫作品,能夠為我們所見,也是那麼的艱辛。一件普通展品的背後,也許就凝結了無法想像的人工物力。如果這樣的紀錄片能再多一些,大概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拿著閃光燈對脆弱的書畫作品拍個不停了吧。



打杏子



遷出故宮


除去專業的修復場景,許多非常生動的小細節讓這些故宮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比如出現了很多次的故宮騎自行車,不禁讓人想到末代皇帝把門檻鋸了在紫禁城學車的故事;木器組掛上「誰讓你伸出紅牆外」的幌子,因地制宜地拿蓋文物的紙接打下的杏子;史連倉師傅準備送給朋友一棵棗樹幼枝,開玩笑說是「御棗」「遷出故宮」;瓷器修復組不確定修復三彩馬胸口革帶是否正確馬尾如何造型,就拿著相機直接走到陶瓷館找答案,真是既奢侈又便捷的資料庫;去北院考察的大巴上,他們也調侃自己,不同組的手都不一樣,青銅器組手上是鏽,漆器組是漆,書畫組是漿糊,木器就是鰾(魚鰾膠);片子裡還官方吐槽了「故宮夜裡鬧鬼」的傳言,所謂早晨開門時大聲吆喝其實是為了趕走夜裡在故宮棲息的野貓黃鼠狼等小動物們;無處不在的貓,則被「嚴謹」地稱為「也許是宮廷御貓的後代」。



刻佛頭



椅似人


不同的世界,這句話反覆被不同的人提起。當王津師徒參加專業會議時,旁白說「同是鐘錶圈,但是這似乎是與王津不太相同的世界」。鑲嵌組的孔姐(孔豔菊)說「就是這兒,說實在的,我覺得和當代挺脫節的……一進那個大宮牆,之後外面什麼聲音都聽不到了,就感覺到另外一個世界似的,靜的我都不敢說話你知道嗎?」木器組的屈峰迴到中央美院去參加校友活動,旁白再次提起「這是一個與故宮不太一樣的世界」。


那麼,這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呢?在第二集37『分到39分,有一段很罕見長達兩分鐘的獨白,相信是攝製組未經剪輯的原樣呈現。這段獨白,既是屈峰作為一位手工藝家對藝術創造的體悟,也是一名文物修復者對文物保護的心聲。他一邊刻著佛頭,一邊說,每個人的性情和對佛的理解,都造成了刻出的佛像各不相同。「文物其實跟人是一樣的……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人和物互相影響,人借物抒情,物則通過人才有了生命。文物的修復,並不只是讓文物這個物件存在於世,而是將自己的感受融入修復的文物中,讓它能夠繼續保留和傳播文化,那麼,才有意義和價值。




文物修復,無論是針對青銅器、雕塑、陶瓷、書畫,或是玉器、錢幣、家具、織物等等雜項,都能歸為手工藝這一類,再說俗一點,是一門手藝。一門手藝,可以是早點攤上的一份包子豆漿,也可以是家裡漏水了請人來修一下水管,就是靠人手上的技藝來製作或維護某樣物品,場面有大有小,工具有繁有簡,不過,最關鍵的,還是工匠的這一雙手和這一個人。不過,文物修復,則又非常的特殊,它脫胎於某項成熟的技藝,比如書畫修復就一定離不開裝裱,但是,卻不僅僅是這一項技藝於古物上重演。它以一種看得見的摸得著的手工技藝,去恢復了歷史的遺存,再現了藝術的創造。就像文物,它的珍貴,既是因為物質上的時間久遠,更是由於負載的文化之延續和保存。所以,這些修復者們,他們一手觸摸草木金石,一手直抵宋元明清。


「人生缺憾,一碗承受」,我們之於文物,不過是經過而已。


感謝作者為豆瓣貢獻優質原創內容,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豆瓣立場


相關焦點

  • 《我在故宮修文物》——泱泱大國,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故宮庫房裡有多少奇珍異寶啊。。。羨慕哭。。。。每個人都超級精彩!鐘錶那個目瞪口呆太炫酷。騎著小車車到宮外抽菸,可愛n(*≧▽≦*)n。在故宮裡工作真的是牛啊。可同時很驚訝,沒想到這麼珍貴的文物是在這麼普通傳統生活化的地方完成修復的。希望多點關於修復文物的特寫鏡頭,只有三集,看一集少一集 完全靠人物魅力撐起來的一部片子,太喜歡他們了。幾年前還搭訕過一個故宮保安,記憶的匠師,歷史的傳承。
  • 致敬匠人精神——觀《我在故宮修文物》有感
    他們修的是淹沒在塵埃裡的那些人和事,讓現在人感知,讓後來人瞻仰,這就是他們使命,當塵封的文物重新煥發奪目光彩之時,不應忘記那些平凡而偉大的匠人所為之付出的艱辛。一群在故宮修文物的人,日子是什麼樣的?紀錄片中修鐘錶的王師傅,氣質儒雅溫和,帶著徒弟修宮廷鐘錶,看似枯燥,就是一個個零件打磨而已,把小部件一點點修復到原位,全是精細活兒。
  • 《我在故宮修文物》—工匠精神躬身入局,喧囂世界堅守「匠心」
    老一代匠人的「守」在新一代匠人中詮釋為「追夢」,擇一事,終一生,把一件事做好做精,一直堅持下去。「匠人精神」是可以培育,傳承的。從《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我們看到修復師不再都是白髮蒼蒼的老者,更多的是年輕的新鮮血液。
  • 《我在故宮修文物》公映 新故事線串起修復師「老手藝」
    原標題:新故事線串起修復師「老手藝」   今年年初,一部講述故宮文物修復師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走紅,片中的文物修復師也受到許多年輕網友歡迎,成為「網絡紅人」。
  • 在故宮,他們只拿普通人的工資,卻修復著無價的文物
    這群人就是為中國最頂級的文物治病的「醫生」——故宮文保科技部的文物修復師。   在這三集紀錄片中,從「破爛」到「奪目」的國寶「整容」過程,持續震驚觀眾。《我在故宮修文物》劇照  在紀錄片裡你會發現,原來在日益浮躁的社會環境中,故宮裡還有一群耐得住寂寞、潛心磨鍊技藝、充滿「匠人精神」的年輕人。他們平常也嬉笑怒罵,打杏逗貓,玩兒得了吉他,也養得了花鳥。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 揭秘文物修復師背後的故事(圖)
    一部講述一群「隱居」在故宮高牆內身懷絕技的文物修復大師的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今天登陸全國銀幕。清新乾淨的畫面,舒緩自然的敘事節奏,賦予了這部小成本電影寧靜內斂的氣質,並再次向「工匠精神」致敬。
  • 匠心對話:時代之和,故宮工匠精神新老傳承
    一道宮門,兩重世界,文物修復師通過一雙巧手,讓紫禁城跨越600年的時間鴻溝,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大會現場,主持人對話故宮文物修復師王津和亓昊楠師徒,共同探討「時代之和,故宮工匠精神新老傳承」。以下為對話現場實錄:王老師您好,歡迎您,也歡迎亓老師。剛剛我的主持詞裡面是網易小夥伴們寫的,一定是大家所有人對你們的稱呼——「故宮男神」。
  • 借《修文物》聊聊工匠精神:一生一事,匠心如水(內有福利)
    其實,如同我們遊覽故宮看到的寶物僅僅是故宮庫存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一樣,《修文物》電影只是展現了文物修復師工作的冰山一角,但這已足以令人領略到工匠精神的可貴與可敬。電影在輕描淡寫間述說了這群普通人的不普通工作,他們的職業生涯給世人和世界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化瑰寶,普通人做了不普通的事,才被人敬為頂級專家。而我們每個人所做的每一份工作,如果也能做到極致與專業,又何嘗不是自己公司的頂級專家呢?
  • 故宮裡的手藝人:在給故宮文物治病的高手
    特展是故宮博物院首度舉辦以文物保護修復為主題的修復技藝和成果展,展 覽分為古書畫裝裱與修復、木器修復、紡織品文物修復、漆器修復、陶瓷修復、囊匣設計製作、鐘錶修復和百寶鑲嵌修復等11個單元。每個單元從代表性的修復案 例出發,以展陳修復後的實物為主體,從文物損傷狀況、技藝、傳承譜系、文物修復過程等幾方面進行梳理與展示。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我在故宮修文物》:工匠精神與年輕人如知己相逢
    將於12月16日公映的電影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日前在上海大光明影院舉行提前點映。「龍標」之後打出的Bi1ibi1i彈幕視頻網站圖標,透露了這場點映的由來。今年2月,同名3集紀錄片在這個以二次元文化著稱的網站開播,很快呈現出超越電視播出時的火爆景象。
  • 圖解|故宮文物修復師走紅,但這個行業比想像的缺人
    7月10日,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在北京主題演講中表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播出使得故宮文物修復師成了備受歡迎的「網紅」職業,每年報考到故宮來修文物的年輕人迅速增長,今年招88名新員工,4萬多人報名,經過抬高門檻,名牌大學碩士以上才能報名。一時間,文物修復師是否必要高學歷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 【雅昌專欄】姚謙: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裡,蕭導演的眼睛聚焦的是一群「匠人」。這些年來「匠人精神」再次被關注,但大多落在國外的匠人身上。其實近年來我身邊有許多朋友,已默默地把眼光轉向國內各傳統工藝的匠人身上,我的藝術收藏有時候也需要修復,所以常與他們接觸,多年下來對畫作修復師有了一份既親切又尊敬的心情。因為他們總能把我心頭好,回歸到一個最安全、穩定的狀態。我就是滿懷著這樣的心情觀賞《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透過導演的眼睛,以平凡人的角度去近觀這一群常年在故宮院子裡,安安靜靜地面對自己工作與人生的人。
  •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居然還有同名大電影
    而紅遍視頻的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同名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以一種新的視角探尋古老故宮深處,通過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堂」與「江湖」的互動,呈現文物醫生和他們文物復活術的故事,展示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生活與修身哲學。
  • 我在故宮修文物 深度好文
    這是一本講述一群「貌似普通、身懷絕技」的故宮文物修復工作者(也稱「文物醫生」)的故事。我們眼中神秘的歷史文物,對他們而言,已經成為一種日常生活。在故宮裡修復文物,在外人看來這真的是一份很牛逼的工作。但你知道嗎?這是一個需要極度耐心、定力和零失誤的地方,繁瑣細緻是這裡的工作常態。
  • "故宮修文物"帶你一窺紫禁城大師 從鏡頭中走出的修復師
    由蕭寒執導的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12月16日全國上映。他執導的3集電視節目《我在故宮修文物》今年1月播出後「意外」走紅,點擊量與話題量爆炸,還引來網友對匠人男神們表白。嶄新的故事線和不少劇集版中未出現的畫面,悠揚的背景音樂勾連畫面的起承轉合,交代了修復師們的日常工作及生活狀態。「旁白退一步,就會讓觀眾更接近電影一步」,蕭寒還頗有遺憾:「如果能拍一年就好了。春天有鳥叫,夏天聽風,秋天打杏子,冬天看雪,那我們這部片還會更美。」  深圳是個年輕且充滿活力的城市,這種日新月異的「快」和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中講究的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深度挖掘這個滿載中華歷史的文化寶庫,讓它在今天不僅是一處可供參觀遊覽的旅遊勝地,更負有讓人們回看古代文明、感受人文精神的時代使命。  聚焦個體故事呈現匠人精神  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我在故宮六百年》,關注故宮人,講述人和建築、人和文物的故事,這是兩部紀錄片一以貫之的出發點。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跟隨宮城匠人發現故宮之美
    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暖心開播。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開播。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聚焦古建修繕保護,記錄宮牆之內悉心呵護故宮的匠人,展現宮牆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城池發生奇妙的關聯,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
  • 《修文物》變網紅 故宮文物修復師錄取搶破頭
    《我在故宮修文物》片讓觀眾看到文物背後有一群人投注大量時間修復和維護據臺灣媒體報導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大陸造成熱潮,片中主角們─故宮文物修復師一夕變身網紅,許多人開始討論起故宮裡真實存在的許多迷妹要求和師傅籤名合照,更有「手控」表示被師傅修鐘錶的動作迷倒,這些都是創作團隊始料未及的效應,還有不少觀光客期待在故宮與修復師們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