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43年收了4個徒弟,其中3個是紀錄片熱播後收的

2020-11-17 封面新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熱播,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有點冷門的職業成為大家頂禮膜拜的對象。儒雅睿智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喜提「故宮男神」稱號,吸引越來越多的網友想去故宮拜師學藝。

8月30日,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王津在成都參加活動,分享故宮修鐘錶的那些事兒。當他展出了一小段宮廷鐘錶修復完成之後的視頻,清脆悅耳的報時聲音、潺潺流水的仿真造型,讓全場觀眾情不自禁地鼓掌,向大國工匠致敬。

故宮修復師王津

擇一事,「鍾」一生

古鐘錶是西洋舶來品,明代傳教士利瑪竇將鐘錶帶入中國宮廷,到了清代,皇宮裡設立做鍾處,康熙皇帝還從國內外召集優秀的工匠製作、修復鐘錶。流傳至今,古鐘錶修復技藝是清宮唯一一項流傳且未間斷的傳統工藝。

1977年,王津來到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從事文物鐘錶修復與保護工作,與此同時,故宮第一代鐘錶修復師徐文磷兒子、第二代鐘錶修復師徐芳洲正式退休。站在徐芳洲先生的工作檯前,摸索著使用對方留下的工具,王津靜下心來,對抗時間在鐘錶上留下的痕跡,成為一個「修復時間」的「魔法師」。

師從鐘錶修復師馬玉良副研究員,經過多年的苦心鑽研,王津形成了精道的修復技法。

擇一事,「鍾」一生。王津在多個演講中這樣概括自己的職業生涯。工藝繁複的鐘表,鍾愛一生的職業,同時,用堅持、匠心和技藝與時光抗衡。

用43年的歲月,堅持做一件事——修復鐘錶,傳承技藝,王津的工作是與時間為友,靜下心後,慢慢就不覺得枯燥了。「透過文物,你可以看見前人的匠心精神,也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興衰更迭。」

王津因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

鐘錶比我更吸引人

故宮盛產「網紅」,前有「網紅院長」單霽翔,後有「故宮男神」王津。談及走紅網絡,收割大批鐵粉,單霽翔笑言,我是「被網紅」。

從事鐘錶修復工作39年之後,2017年,因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熱播,儒雅睿智的王津突然變成「網紅」,出門不僅經常會被人認出,還收到了錄製綜藝節目的邀約。

亮相成都的活動現場,無論是鐘錶修復前後的對比圖煥然一新,還是修復好的鐘表隨著齒輪嚴絲合縫地走動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都讓觀眾驚嘆不已。講座結束之後,不少觀眾找到王津央求合影籤名。

王津在成都演講

不過,王津對自己的「走紅」非常淡然:「謝謝大家的喜愛,故宮的文物比我更加吸引人」,「吸引大家的是我手裡的鐘表,那是幾代人修復的成果。」

著名編劇、策劃人、影評人史航形容王津看著鐘錶跳動的笑容:那是一個人看著豐收的稻田的喜悅。

收徒要求熱愛和細心

43年來,王津修復的各類文物鐘錶多達300多件,其中修復過最為複雜的數十件館藏鐘錶一級文物。為了傳承這項傳統技藝,他還主持完成了多項課題任務,悉心收徒弟、傳幫帶。

王津笑言,43年間,他一共收了4位徒弟,其中3個是紀錄片熱播之後收進來的。在此之前,他們總是招不到合適的年輕人,有時候對方通過了選拔卻沒來上班,打電話過去詢問原因,對方倒也坦陳:「在故宮修表,不是跟超市門口修表一樣嗎?」

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讓這位曾經低調的大國工匠為人所熟知,也有很多年輕人明白,在故宮修鐘錶和超市門口修鐘錶還真不一樣。於是,更多年輕人開始對古鐘錶修復有了興趣,想要拜師求藝。

在王津看來,鐘錶修複比較枯燥,要想修好一件館藏古鐘,耗時少則兩個月、多則一年,只有真正喜愛這項事業的人,才可能耐得住寂寞。「首先要熱愛這份工作,其次就是要心細。」

「我們特別想做得精益求精,把文物恢復到最好的狀態,清理到最乾淨,讓它延年益壽,再過200年還能看到它。」這是王津對自己的職業要求,打碎的齒輪要一點點組裝,鏽住的零件要用煤油一點點浸泡,把每一道工序、每一次修復都做到極致。讓時光留下痕跡的鐘表重新綻放光彩,王津和他的徒弟們用時光對抗時光,用極致、堅守致敬前輩的工匠精神。

相關焦點

  •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43年收了4個徒弟,都是紀錄片熱播之後收的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熱播,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有點冷門的職業成為大家頂禮膜拜的對象。儒雅睿智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喜提「故宮男神」稱號,吸引越來越多的網友想去故宮拜師學藝。
  •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43年收了4個徒弟
    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熱播,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有點冷門的職業成為大家頂禮膜拜的對象。儒雅睿智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喜提「故宮男神」稱號,吸引越來越多的網友想去故宮拜師學藝。 8月30日,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王津在成都參加活動,分享故宮修鐘錶的那些事兒。
  •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43年收了4個徒弟其中3個是紀錄片熱播後收的
    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熱播,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有點冷門的職業成為大家頂禮膜拜的對象。儒雅睿智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喜提「故宮男神」稱號,吸引越來越多的網友想去故宮拜師學藝。8月30日,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王津在成都參加活動,分享故宮修鐘錶的那些事兒。當他展出了一小段宮廷鐘錶修復完成之後的視頻,清脆悅耳的報時聲音、潺潺流水的仿真造型,讓全場觀眾情不自禁地鼓掌,向大國工匠致敬。(文章來源:封面新聞)
  • 「故宮男神」王津: 培養年輕人 讓博物館的鐘表 重新動起來
    因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專業儒雅的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成為「故宮男神」。講座結束後,王津接受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的採訪,他表示古鐘錶修復技藝主要依靠傳統的師徒制,隨著紀錄片的大火,很多年輕人對古鐘錶修復這項技藝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是十分可喜的現象,我們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通過與其他博物館成立聯合修復室,通過『傳幫帶』,培養更多古鐘錶修復人才,讓博物館的鐘表能正常使用,重新動起來。」
  •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變「網紅」是因為文物吸引人
    原標題: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變「網紅」是因為文物吸引人 從引起持續關注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到不久前備受矚目的故宮「文物醫院」掛牌成立,「文物修復」的話題一直熱度不減。近日,中新網記者採訪了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鐘錶室的修復師、《我在故宮修文物》主角之一王津,了解到更多修復背後的故事。
  • 故宮文物修復師王津:故宮鐘錶修復迎來百年最輝煌時刻
    10月2日,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在籤名售書。《我在故宮修文物》熱播後,氣度儒雅的鐘表修復師王津被網友「晉封」為「故宮男神」。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10月2日,下了從太原到北京的高鐵,印樹葳馬不停蹄趕往故宮,11點半,他滿頭大汗地抵達奉先殿鐘錶館門外,在最後一分鐘見到了自己的偶像——王津,也拿到了這天上午的最後一本籤售書。
  • 「故宮男神」王津一出手,沉寂百年的它,活了!
    94年後的今天,值館慶之際,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古鐘錶聯合修復室」揭牌儀式在瀋陽故宮舉行。 五座完成修復與保養的精美鐘錶也亮相了此次活動。 瀋陽故宮在館內選址,通過改造與裝修,古鐘錶聯合修復室於2020年10月26日正式交付使用。在20多天的修復周期內,瀋陽故宮迎來三批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專家。 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人王津老師(因錄製了《我在故宮修文物》,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鐘錶修復師王津走紅,成了公認的「故宮男神」。)
  • 蕭寒《一百年很長嗎》即將公映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也來捧場
    在拍攝《喜馬拉雅天梯》和《我在故宮修文物》兩部片子後,導演蕭寒的第三部紀錄片也如約而至。前天晚上,紀錄電影《一百年很長嗎》在京舉行首映禮,導演蕭寒攜團隊及主人公黃忠堅到場分享創作歷程,影片明天公映。電影《一百年很長嗎》是蕭寒歷時兩年,行走了十萬公裡所創作的又一部全新的紀錄電影。
  • 王津:情有獨"鍾"的故宮文物修復師
    「怎麼才能進故宮修文物?」「如何才能當您徒弟?」這是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瀋陽的宣傳現場,王津作為主角之一,被大批「粉絲」簇擁著提問。自16歲「進宮」以來,王津在故宮工作已近40年,他的工作內容就是修理這兒的上千座宮廷鐘錶。
  • 「故宮男神」王津跨界對話網絡作家柳下揮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爆火,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有點冷門的職業為眾人所知,片中,儒雅睿智的鐘表修復師王津獲贊「故宮男神」。而在閱文大神作家柳下揮的小說《獵贗》中,也有不少關於文物修復的描寫。
  • 知名鐘錶「網紅」王津師徒做客百度直播,分享宮中趣事
    俗話說「成名要趁早」,然而古鐘錶修復技藝傳承人,被眾多網友親切地譽為「故宮男神」的王津,卻在年過半百時因為《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意外走紅。王津本人將自己的走紅歸結於:「打動觀眾的是文物」。
  • 一覺醒來還沒看過《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 感覺要被整個世界拋棄了
    這是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一共3集,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畢業後因為各種各樣的機緣,來到這裡有了自己的師傅。  在那裡,紡織組的女修復師們,不能化妝,不能噴香水,不能做指甲,怕影響脆弱的文物。但在日復一日的枯燥工作中,他們依舊能找到樂趣。這裡處處透著意想不到的平實和有趣,熱忱與從容。
  • 當故宮文物修復師成為新一代「網紅」
    這是一個年輕的團隊,「以『80後』為主,最小的是90年的。」一開始,沒人覺得「故宮心傳」有什麼問題,因為,「這門(修復文物的)手藝不是依靠文字記載而是手把手、用心傳下去的。」這部紀錄片的另一位導演兼出品人蕭寒說,但拍著拍著,蕭寒、葉君等攝製組成員慢慢覺得,「故宮心傳」這四個字「會不會太正經,太端著」,遂琢磨著換個片名試試。
  • 《我在故宮修文物》公映 新故事線串起修復師「老手藝」
    原標題:新故事線串起修復師「老手藝」   今年年初,一部講述故宮文物修復師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走紅,片中的文物修復師也受到許多年輕網友歡迎,成為「網絡紅人」。
  • 影片評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視聽語言
    比如,在講述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時,陳舊簡陋的工作場所與種類繁多的修復設施作為工作的大背景,既體現出故宮文物修復一代代的歷史傳承,又展示出修復師們在傳承古老手藝的同時結合現代科學的修復理念。而諸如鐘錶修復這樣的 全景鏡頭在青銅器、漆器、木器、書畫等修復組中有著多次的出現,正是通過這樣的全景鏡頭向觀眾呈現了故宮文 物修復的真實場景。
  • 雖然他滿手煤油味,還只會修鐘錶…
    今天,小妹要說的正是他們其中的一位——鐘錶工匠師王津。今年是王津在故宮的第40個年頭,都說這個世上存在「緣分」一說,王津與故宮的「緣分」,似乎就是命中注定。剛入行時,王津跟著師傅,先拆小鬧鐘,拿著練手,全部拆散後再組裝。「這事不難,有個十天八天就會了。」但在此後的一年中,王津都是在這種「拆拆合合」中度過的。
  • 影視評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視聽語言分析
    比如,在講述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時,陳舊簡陋的工作場所與種類繁多的修復設施作為工作的大背景,既體現出故宮文物修復一代代的歷史傳承,又展示出修復師們在傳承古老手藝的同時結合現代科學的修復理念。而諸如鐘錶修復這樣的 全景鏡頭在青銅器、漆器、木器、書畫等修復組中有著多次的出現,正是通過這樣的全景鏡頭向觀眾呈現了故宮文 物修復的真實場景。
  • 「古鐘錶聯合修復室」在瀋陽故宮揭牌 完成修復的清宮鐘錶亮相
    11月16日,「古鐘錶聯合修復室」揭牌儀式在瀋陽故宮舉行。韓宏攝中新網瀋陽11月16日電 (韓宏)執羽扇的女童、圓晴傳神的小鳥、演奏樂器的樂隊,這些百年前曾為帝後鍾愛、精美靈動的鐘表,在修復師的手下再次「活」了起來。
  • 王津:一位將細緻做到極致的文物修復師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檔紀錄片火了以後,隨之走入人們視線的還有被稱為「故宮男神」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同時文物修復師這個冷門的職業也逐漸為人所知。仰望歷史星河,在指尖凝香的時光裡,靜聽流年,鋪陳記憶的紙張將靈魂深處印染成彩,繪畫成冊,剪一段年華,望一涯行路,撣一身風塵,於歷史的長河中,瞥見中華文化的剪影。而那些剪影的創造者就是文物修復師。
  • 故宮裡的手藝人:在給故宮文物治病的高手
    於是,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誕生了,該片最近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CCTV9)播出。給文物「治病」故宮西北角有幾排房子,與坐北朝南敞亮的宮殿不一樣,這幾排房子東西排列,被稱為西三所。昔日這裡是冷宮,如今這裡是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辦公場所,裡面幾十位技藝精湛的修復專家便是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