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對其修復時,卻意外發現5萬多件文物

2020-12-28 雲憶文史

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一天,兩個強盜走進了夏宮,一個進行搶掠,一個放火焚燒。可以說,勝利是偷盜者的勝利,兩個勝利者一起徹底毀滅了圓明園。」

我國曾多次想要重新修葺圓明園,重現圓明園的輝煌光彩。直到1996年前後國內外平靜下來後,才有精力開始圓明園的修葺工作。不過想要恢復到從前那般「光鮮亮麗」簡直是關山難越,就算藉助現代科技和一些文物修復的專業人員也是根本不可能達成的任務。不過,在圓明園的修繕工作中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專家對圓明園進行修復時,意外發現了五萬多件文物。

一百多年前的我們飽受戰火摧殘,每個國人都不願回想起這段屈辱的歷史,這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痛。一百多年前的晚清積貧積弱,由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嘗到甜頭的列強悍然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擄掠走我國無數的文物和金銀財寶,在"東方的凡爾賽宮"著稱的圓明園中更是做出惡行。英法聯軍的暴行傳到國際,使國際社會都為之震動。法國作家雨果在《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就對英法聯軍的暴行強烈譴責。

毫不誇張說,圓明園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壯觀且美麗的建築之一。是我國乃至整個世界的寶貴財富,其內收集陳列了我國各地數百年來的奇珍異寶,有的是國寶級的文物,有的甚至連世界都久聞大名。這樣一個美麗的珍寶,卻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主導的一場劫掠洗劫一空。將園內大部分的文物洗劫一空,連窗簾壁畫乃至小到能在手上把玩的玉石都沒放過。隨後縱火焚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才停下。此舉野蠻行徑窮兇極惡,讓人憤慨。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同治皇帝準備重修圓明園以此供慈禧太后居住,可是因為重修圓明園工程量巨大,而當時的滿清積貧積弱加之戰爭剛剛結束的割地賠款,對於重修工作所需要耗費的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實在是力不從心。1900年八國聯軍再次復刻英法聯軍的暴行再次劫掠剛剛重修完成的西郊諸園。此後直到新中國的建立都沒有再重新修葺過。

1996年,我國各界考古和文物方面專家齊聚一堂,對圓明園進行保護性發掘以便更好進行保護和修繕工作時,在圓明園的殘垣斷壁下居然發現了近五萬件文物。很快,圓明園發現萬件文物的消息便不脛而走,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社會各界呼聲最高的便是想要弄明白為何當初的侵略會留下這麼多文物以及有哪些珍貴的文物被發現。

很快就有專家對社會各界的關心做出分析回應,這些未被侵略者帶走的文物可能在被帶走時由於數量實在是太多了,於是便丟棄不用,再加之當時慌亂的情況下,這些文物有不少掉落在水中得以倖免於難。也可能有當時的火災並不徹底的原因在內,種種因素使得有不少的文物留存下來。但是搶救性挖掘出來的文物有的破損嚴重,有的還只剩下一個部件,但是也有不少的文物在殘垣斷壁下保存至今。

說到圓明園就不得不說圓明園海晏堂前的十二獸首,每一尊獸首都堪稱國寶級文物,分別以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十二生肖為原型打造。其中,在這些斷壁殘垣中出土的文物也有一尊獸首銅像,不過他不是十二獸首中的一員,而是一尊象首。此尊象首堪稱國寶級文物,在大量專家和學者查閱各種文獻資料找尋它的身世之後,最終將它命名為—鎏金銅象首。

圓明園發現的近五萬件文物中,當屬鎏金銅象首最珍貴。英法聯軍侵略者們連這樣一件珍貴的文物都沒帶走,可想而知,他們在圓明園中搜颳了多少的珍貴文物。其中我國的象徵,國寶級文物:十二獸首還有蛇首、狗首、雞首、羊首四尊流落海外了無音訊。

相關焦點

  •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對其修復時,專家:意外發現5萬多件文物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話題是——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對其修復時,專家:意外發現5萬多件文物。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有過很多的燦爛與輝煌,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已經消失在了時間的洪流中。
  • 圓明園被燒150年後,考古隊進行修復,卻挖出5萬件珍貴文物
    這些列強這手段十分殘忍,他們將能夠帶走的文物全部裝走,帶不走的文物就全部毀掉,最後走時為了消滅自己犯下的罪行,還一把火燒掉了我國的圓明園,對我國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傷害。圓明園被毀是我國人民心中永遠的痛圓明園被毀一直是我國人民心中一個永遠無法癒合的傷疤,每當想起這件事情時,就像在傷口上撒鹽一樣使其鮮血淋漓。
  • 圓明園被毀百年後,專家準備對它修復時,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可是這麼一座精美絕倫的建築卻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哪怕如今我們盡力修復也難以重現當年的風採,不過好在圓明園被毀的一百多年後,當專家們準備對圓明園進行修復的時候,卻意外發現了50000多件遺留下來的文物,這是唯一一件令人感到欣慰的事情,也算是修復過程中的意外之喜了。
  • 圓明園大發現,專家對其進行修復時,意外在廢墟下發現5萬件文物
    然而,在近代社會中,由於列強的侵略,導致這顆享譽世界的明珠被損毀殆盡,當時,許多珍貴的文物都遺失在了世界各地。後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對圓明園的修復工作也逐漸提上了日程。而在一次對圓明園進行修復後,專家們也意外發現了埋藏在廢墟之下的5萬件文物。那麼,這些文物究竟是何來歷?為什麼在火燒圓明園的時候沒有被西方列強帶走呢?
  • 圓明園被毀100多年後,專家修復時發現了獸首,但不是十二生肖!
    圓明園是清朝建立的一座皇家園林,裡面富麗堂皇,放置了很多珍貴的寶物。可惜清政府沒能保護好這個地方,後來因為腐朽無能遭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在1860年的時候,英法聯軍肆無忌憚闖入圓明園,在裡面燒殺搶掠。臨走之前,為了給清政府一個更加深刻的教訓,直接在圓明園裡面放一場大火,把這個聞名世界的皇家園林,燒成了一片廢墟。在隨後的幾十年中,清政府一直是內憂外患,沒有能力也沒有足夠的財力去重建圓明園。辛亥革命爆發以後,清政府徹底失去民心,被迫宣布了退位的消息,結束了我國的封建歷史。
  • 揭秘文物修復師文物修復過程,他們讓圓明園內的碎片「復活」
    恢復昔日原貌後給考古工作提供線索圓明園管理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般博物館墓葬出土的文物種類比較單一,雖然經過時間的洗禮產生破損,但通常能在小範圍內找全所有碎片,但圓明園的文物是在極其混亂的情況下被打碎、打亂的,出土時也是混雜在一起。
  • 圓明園文物修復將重現「彩色」西洋樓
    本報訊(記者王斌)在很多人印象中,圓明園西洋樓是一片灰色石刻。其實,被毀之前的西洋樓原本是「色彩繽紛」的,鑲嵌於建築外部的琉璃構件顏色豐富,有黃綠色、天青色、翡翠色等。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圓明園管理處了解到,「修復1860」項目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已經啟動,涉及24件瓷器、5件琉璃。這是圓明園首次對西洋樓遺址出土的西洋紋飾琉璃構件進行修復,將再現盛時西洋樓多彩的園林景觀。昨天上午,北青報記者在「圓明園文物修復工作站」看到,幾位身穿白大褂的「文物醫生」正在對部分文物開展修復工作。
  • 專家重建圓明園,發現殘留文物,5萬多件文物當初為何沒被發現?
    圓明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坐落在群山環繞的北京西郊。始建於1707年,最初是康熙帝賜給四子胤禛的園林,雍正帝即位後,擴建了圓明園,軍機處也設置在園內,夏季在此「避喧聽政」。乾隆時期,對圓明園進行了局部擴建,並且增加了長春園和萬春園,圓明園的格局基本形成。道光時期,國力開始衰落,但仍然對圓明園進行擴建和裝飾。
  • 5年21萬件文物回歸圓明園
    據介紹,5年來,已有21萬件文物回歸圓明園。追尋文物30餘年未曾中斷漂泊百餘年,一朝回故園。在圓明園,和馬首一樣能幸運「回家」的文物還有很多。它們的順利回歸,都離不開圓明園「追寶人」的不懈努力。自上世紀80年代初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成立開始,尋找流散文物工作持續進行,調查徵集、登記造冊,與存留流散文物單位積極協商,管理處始終全力促成遺失在外的文物回歸。
  • 圓明園籌建文物醫院,遊客也能來當「大夫」
    龍紋碗、高足碗、琉璃件、銅佛像……在圓明園,通過考古和遺址整修出土的玉、瓷、銅、石刻等各類文物眾多,但大多殘缺不全。自圓明園管理處啟動「修復1860」工作以來,已經完成文物修復20餘件。記者近日專訪圓明園文物修復團隊成員,看看這些專業的文物修復師如何通過對文物「望聞問切」和讓碎片「破鏡重圓」等手段,讓一批批文物順利「復活」的。
  • (文化)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0年12月24日 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 12月24日,在圓明園管理處考古工作站,圓明園「修復1860」文物修復項目指導專家王勉在展示已修復的琉璃構件。
  • 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
    12月24日,在圓明園管理處考古工作站,工作人員對出土瓷片進行預拼接。 日前,圓明園管理處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此期將首次對西洋樓遺址出土的西洋紋飾琉璃構件進行修復。  12月24日,在圓明園管理處考古工作站,工作人員對一件出土瓷器進行補配。 日前,圓明園管理處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此期將首次對西洋樓遺址出土的西洋紋飾琉璃構件進行修復。
  • 首次嘗試修復琉璃構件,圓明園將再現彩色西洋樓
    在很多人印象中,圓明園的西洋樓是素色的,但實際上它是「色彩繽紛」的。圓明園管理處正在進行的「修復1860」三期文物修復正在印證這一觀點。記者昨天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修復1860」三期將完成24件瓷器、5件琉璃共29件文物的修復工作,這也是圓明園首次嘗試對琉璃構件進行修復。
  • 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三期:首次修復琉璃,再現彩色西洋樓
    新京報快訊(記者吳為)12月24日,記者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日前「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已正式啟動。本期將首次對西洋樓遺址出土的西洋紋飾琉璃構件進行修復,再現盛時西洋樓多彩的園林景觀,顛覆大眾對西洋樓目前灰色石刻的印象。
  • 被燒毀前的圓明園到底多壯觀?英國公開一張黑白照,拍出177萬
    曾幾何時,圓明園還是一座與紫禁城地位相當的皇家園林,這是清朝6代皇帝耗費150多年心血打造而出的,早在雍正時代,這裡就被作為「廈宮」,成為了一處在炎炎夏日消暑納涼的好去處。可是,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卻被英法聯軍的一把大火燃燒殆盡,如今映入眼帘的,只是一個充滿斷壁殘垣的廢墟罷了。
  • 被毀前的圓明園,復原後震撼人心
    1860年10月18日, 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作威作福的老佛爺跑了,清朝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被英法聯軍一把火給燒了,這座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我們無法想像,不過,對於圓明園的被毀,我們只能說是人類文明的一次歷劫,也是我們中國人心中永遠的民族之痛。
  • 追尋失落的圓明園-"圓明園罹難150周年祭"舉行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座圓明園,150年前圓明園的沖天大火永無止息地在一代代中國人心中喚起難以言表的複雜情愫。圓明園的殘垣斷壁是中國人永遠的悲痛和恥辱,同時也是激勵中華兒女奮發的塔標。追尋失落的圓明園——外研社舉辦「圓明園罹難150周年祭」系列活動 攝影/董剛  為紀念圓明園罹難150周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外研社)聯合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中央電視臺科教節目中心)、中西書局、圓明園管理處,共同舉辦「追尋失落的圓明園——圓明園罹難150周年祭」系列文化活動。
  • 小夥在英國地窖發現國寶,將10萬件圓明園文物送回中國,後來如何
    廣東小夥繼承家人的英國遺產,意外發現有10萬件是圓明園文物,那麼,後來如何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小編我要介紹的這個人就是趙泰來。他的外祖父曾經是在朝廷當官,家世顯赫,擁有巨大的財力和權利。在那一代人中,趙泰來的外祖父還是混得不錯的,基本上沒有多少人的家世能超過他的外祖父。可到了他爸爸那一代,便開始走下坡路。趙泰來的爸爸當時只是個赤腳醫生,所以家裡的經濟沒有趙泰來外祖父那麼雄厚。
  • 中國水域發現英國沉船,裝滿了圓明園寶物,英國喊話:那是我的
    2018年,一個美國打撈公司因為無意發現一所沉船,打撈上來發現裡面都是瓷器,估算後一下子就獲利數百萬!足以見的沉船的價值之大。 沉船的價值如此之大,難怪會有別有用心的人對它虎視眈眈。不久前,隨著對中國海域的探索,我們打撈出一艘英國的沉船。還沒打開,英國人就找上門,直接說:「那是我的!」為什麼他們會如此說呢?
  • 大英博物館,收藏著2萬多件被掠奪的中國文物,卻未保管妥善!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入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1931年至1945年日軍侵華,致使難以計數的文物因戰爭被劫。目前,大英博物館收藏著2萬多件中國文物,其中約有2000件長期陳列在33號廳。33號廳全長115米,與埃及、希臘、羅馬和印度展廳一樣,是大英僅有的幾個國別展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