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自修復野外文物」暴露文保修復盲區

2020-12-23 中國江蘇網

前陣子,一位青年藝術家的展覽引起不小的爭議。據涉事藝術家自述,此次展出的50餘尊石窟造像,均是該藝術家2014年在甘肅、陝西、寧夏找到的,由他「親手修繕」,並在修復時「將自己的形象和對佛像的理解以及當時的心情一併融入造像之中」。

在野外被找到的這些石窟是否屬於文物?是否可以如此「修繕」?在這背後又折射著哪些文物保護修復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討論,並沒有隨著展覽的停止而停止。

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蹟,也是展示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活化歷史場景的寶貴資源。因為各種人為和自然原因,收藏在博物館裡、散布于田野上的各類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或腐蝕。我們自然應該鼓勵藝術家關注或投身於文物保護修復事業。藝術家們具有豐富的情感以及強於常人的審美感受力、藝術想像力和創造精神,也具有較高的素質修養,是發掘文物優秀價值,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客觀地說,對於這場展覽間接帶來的發掘及推廣文物藝術價值的效應應予以肯定。尤其是其引發了公眾對於散落在田間地頭的文物的保護修復問題的關注,而這一問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被忽視的,難有機會進入政策和大眾視野。不過,這也並不影響我們對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一些基本原則的重申和探討。因為,文物保護修復作品的審美品位,只有在理解和把握文物保護原則的前提之下才談得上雙贏。

如前所述,該青年藝術家自稱在修復時將自己的個人形象和對佛像的理解以及當時的心情一併融入造像之中,應當明確指出,這是有違文物保護修復基本原則的。一般而言,義大利學者布蘭迪在《修復理論》一書中提出的可逆性修復原則、可區分性原則與最小幹預原則,是現代修復工作應當堅持的3個原則。我國的文物保護也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基本原則。文物保護修復可以帶著自己的理解、情感和心情,特別是對於缺失部分的補齊修復,可以有一定的主觀性和藝術創造成分,但所做的復原應儘可能符合歷史本來面貌,所用的材料及技藝應儘可能小地影響文物本體。

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石窟佛像的開鑿年代、營造技法、物體形態、病害種類、保存狀態等均有不同,研究修復、展覽修復或是商業修復的工作目標也不盡相同,因此修復工作只能在掌握每件文物風格特徵、病害種類和保存現狀的基礎上進行,制定詳細的修複方案、採用最合適的技藝操作。這涉及多方面基礎信息的科學揭示、修復材料研發和操作技藝的篩選等問題,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紮實的基礎研究,需要藝術、科學與技藝的真正結合。在關於該事件的討論中,這一點不應被忽視。

文物保護修復要在現有法律和標準規定的框架下進行。儘管目前有關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但這些制度規範是保障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正常開展所必要的,社會各主體有責任共同營造依靠制度規範促進發展與創新的氛圍與機制。此次展覽中被修繕創作的造像並沒有被當地列入文物保護範圍,但沒有被列入文物保護範圍或未被定級,並不能就此說這些不是文物。這個概念值得在實踐中給予更多強調和推廣。

此外,這起事件也提醒有關部門要加強文物保護資質管理,以從源頭上解決「誰可以承擔文物保護修復」的爭議,而這也正是此次事件的聚焦點之一。同時暴露出的國內文物保護修復人員數量非常不足的問題,也有賴於制度安排來解決。由此及彼,由點及面,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者們要自覺往高處站以看得更遠,瞄準這些重大課題並逐個擊破:創新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交叉融合的研究範式,建立文物價值認知、保護、傳承的技術裝備支撐體系和標準規範體系,建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物保護修復理論體系等。這是學科發展的必然,也是時代賦予的使命。(作者:陳建立,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揭秘鄭州文物修復師如何修復時光碎片
    故宮文物修復揭開了神秘面紗,銀幕上下,宮牆內外,這樣的「工匠」離鄭州的我們並不遠。有人套用木心的《從前慢》,來形容他們的工作:「從前的日子過得慢」,「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有人說,文物修復師是在修復時光碎片。有人說,跟文物在一起,生命被延長了。琢、磨,靜心,修行,「工匠精神」在一件件文物的修復中,傳承。
  • 故宮文物修復師王津:故宮鐘錶修復迎來百年最輝煌時刻
    今年是他在故宮文保科技部鐘錶室擔任文物修復師的第41年。在臨近退休的前幾年,默默無聞的他成了大明星,在瑞士的雪山、加拿大古老的廣場上,都有留學生遠遠跑過來說,「王老師,我認識你。」印樹葳覺得這個年代還有王津這樣認真做事的人很讓人感動,對於那部以文物修復師為主角的安靜紀錄片,他的評價是:「燃!」
  • 在故宮,他們只拿普通人的工資,卻修復著無價的文物
    這群人就是為中國最頂級的文物治病的「醫生」——故宮文保科技部的文物修復師。   在這三集紀錄片中,從「破爛」到「奪目」的國寶「整容」過程,持續震驚觀眾。如此嚴格的通行制度,是因為文物在這裡一放就是個把月甚至一年有餘,護寶與修復就變得同等重要。   文保科技部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故宮文物修復工廠,當時來自民間的一批老手藝人被調入故宮,其中有一些是蘇州、揚州等南方手藝人,這對於故宮文物修復尤其是書畫裝裱技藝影響深遠。1988年,修復廠擴建為文保科技部。
  • 文物修復技術您了解嗎?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不少人見識了文物修復技藝的神奇魅力,實際上四羊方尊、秦始皇陵銅車、馬王堆帛書等這些國寶級的文物,都是在修復師的妙手下重新綻放光彩。然而,與龐大的文物資源量、艱巨的文物管理任務、較高的社會關注度相比,文物機構和文物修復人員隊伍在一定程度上還顯得力不從心。
  • 中國文物修復「悲慘」現狀:有1000多萬件待修復文物,而修復人員卻只有2000多人!
    昨天的一個微博熱搜讓文物修復工作者們都感到心裡有苦說不出一名演員在某綜藝節目看文物的環節中不僅只用三根手指捏著文物面對其他嘉賓的提醒還輕描淡寫地說「沒事他可以再修復」這下網友們可炸開了鍋身為公眾人物,言行怎可如此輕率?
  • 「文物壞了沒事,可以再修復.」一句話惹眾怒,文物修復是你遠遠想不到的複雜
    在我看來,文物不僅僅是一件物品。沒錯,物品可以被修復,但我們去面對每件文物時,不能缺少對它的敬畏之心。因為它身上記載了我們國家的歷史,再小的文物,都是我們中華文明的見證和瑰寶。修復文物這件工作很複雜,我們在博物館裡見到的文物,出土時有可能是一堆碎塊,皺成一團,缺胳膊少腿……但經過文物修復師高超的技藝,才最終還原了它本來的面貌。
  • 文物修復師 相比高學歷專業知識儲備更重要
    近日,「年更」紀錄片《故宮新事》上新,這一期聚焦「文物修復」。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今年也曾在演講中表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播出,使文物修復師成了「網紅」職業,每年報考的年輕人迅速增長,而報考的學歷要求很高。頂著「網紅」的光環,文物修復師的真實生活是什麼樣的?
  • 上海「文物醫生」奇缺,26位修復師面對逾200萬件文物
    上海的文物修復人才現狀如何?在今年上海兩會上,民進上海市委帶來一份《關於加快本市文物修復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課題組深入調研發現,上海文物修復人才短缺,遠跟不上待修復文物增加的節奏,呼籲重視文物修復人才的培養,發揮其在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中的獨特作用。
  • 當故宮文物修復師成為新一代「網紅」
    幾百年前,這裡是失寵宮妃消磨青春的冷宮,如今,這個院子成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辦公場所。自2015年4月中旬開始,葉君與一支攝製團隊在這裡待了四個月,跟蹤拍攝在此工作的幾十位文物修復專家,並將素材製作成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 博物館修復師20天修復千年古董 詮釋「擇一事,終一生」
    走進遼寧省博物館的大門,一間間展館裡文物與珍寶流光溢彩,絲毫看不出歷經過千百年的歲月風霜。讓這些珍寶重見天日的是一群特殊的「醫生」,他們的著裝言談與我們無異,同樣生活在快節奏的網際網路時代,卻隔絕了浮世喧囂,每天接觸的,是擁有千百年歷史的生命。他們就是文物保護修復師。
  • 揭秘文物修復師文物修復過程,他們讓圓明園內的碎片「復活」
    龍紋碗、高足碗、琉璃件、銅佛像……在圓明園,通過考古和遺址整修出土的玉、瓷、銅、石刻等各類文物眾多,但大多殘缺不全。自圓明園去年啟動「修復1860」工作以來,已經完成文物修復20餘件。記者近日專訪圓明園文物修復團隊,探訪這些專業的文物修復師是如何通過對文物「望聞問切」和讓碎片「破鏡重圓」等手段,讓一批批文物「復活」的。
  • 省級文保單位生順茶棧完成修復 將開闢為紅色教育基地
    修復後的生順茶棧將被開闢為紅色教育基地。記者 吳暉 攝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福州市新一輪古厝提升行動持續推進——位於上下杭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生順茶棧近日完成修復,將闢為紅色教育基地。28日,記者隨負責指導該文保點修復的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庫成員、古建築專家陳木霖實地探訪生順茶棧,探秘生順茶棧修復及其背後的紅色故事。文保點修復用上「釘子」生順茶棧位於下杭路238號,始建於清代,坐北朝南,共有三進,佔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
  • 養心殿文物修復的背後,隱藏著人類身體和情感修復的精髓
    如果是心愛之物壞了,我們會很心疼,千方百計地修復它,只盼它儘快恢復往日模樣。01我們普通人的生活用品尚且如此。故宮裡的文物,天下無雙,若有破損,必定會好好修復一番。紀錄片《故宮新事》第四集,講述了養心殿裡的秘密。內容涉及古建築的修繕,裝飾品的修復,紡織品的修補等。
  • 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
    日前,圓明園管理處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此期將首次對西洋樓遺址出土的西洋紋飾琉璃構件進行修復。西洋樓是一組歐式園林建築,同時也是中西合璧的藝術傑作。其中鑲嵌於建築外部的琉璃可能是西洋樓中最耀眼的中國元素。據介紹,「修復1860」三期還將修復康熙青花龍鳳紋碗、康熙黃釉纏枝花紋盤、康熙鬥彩水仙靈芝杯、清乾隆青花梵文高足碗等24件瓷器。這24件瓷器均出土於圓明園遺址考古發掘過程中。
  • 山東博物館「文物修復師」:修復時光碎片,匠心守護古人智慧
    受父親薰染,2006年大學畢業後,魯元良進入山東博物館,從事紙張文物修復,一幹就是14年。 魯元良回憶,經手修了不少文物,但曹縣那批印象最深,不僅是「最費勁的一次」,也是他第一次獨立主持項目。 2013年,館裡通知魯元良,有一批損害比較嚴重的文物要修復。
  • (文化)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0年12月24日 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 12月24日,在圓明園管理處考古工作站,圓明園「修復1860」文物修復項目指導專家王勉在展示已修復的琉璃構件。
  • 外國的「毀容式」文物修復,同樣魔幻又沙雕
    圖源:the Sun 安嶽佛像「毀容式」修復背後也有著類似的故事。按照當地文保部門的說法,佛像是1995年由當地群眾自發籌款修復的,信男善女們覺得「捐點資、上點顏色,便於大家來朝拜」。 民間的自發修復,往往缺少專業的知識和經驗,根本無法找到專業修復人士,一味求新,反而好心辦壞事。
  • 頤和園千餘琉璃佛傷勢各異 被損佛頭三個月修復
    一位導遊指著頭頂上的佛像告訴遊人,「2006年為了迎接奧運會曾經修復過一次。」  進展:可逆修復3個月內完成  記者昨日了解到,管理部門已經組織專家開展修復工程。佛頭修復之前,頤和園將在智慧海設置遊客公告,對佛頭受損情況進行解釋說明,避免遊客產生誤解。  經查證,網友照片所拍之處的確在頤和園中,但琉璃佛像並非在「佛香閣」,而是在「智慧海」外牆上。
  • 四個被劇組破壞了的文物,第三個將永遠無法修復
    劇組在村裡又拆又建,造成了很多破壞,甚至是先祖留下並且僅存的十幾個珍貴文物花壇,也被劇組踩破了一個,價值無法估量,然而劇組在拍完戲後也只是道了個歉並給了周家人一千元錢,這些錢也只不過是周家人招待劇組打工的錢。
  • 探秘歷史 體驗小小文物修復師
    他通過有趣詼諧、簡單易懂的語言為小記者們講解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故事,並且從每件展出的文物出發,旁徵博引到「烽火戲諸侯」「商鞅變法」「運籌帷幄」等一個個常見的成語和詞語,給小記者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在講到文物修復環節,更是用「文物醫院」為比喻,通過「皮膚科」「骨科」「ICU」等,形象地講解了文物修復的過程和順序。在講解過程中還設置有提問環節,小記者們紛紛舉手踴躍發言,在快樂中收穫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