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殿文物修復的背後,隱藏著人類身體和情感修復的精髓

2021-01-18 Joy當下

生活中,我們使用的物品壞了,一般不會立馬扔掉。我們往往會嘗試修補它,以便繼續使用。

如果是心愛之物壞了,我們會很心疼,千方百計地修復它,只盼它儘快恢復往日模樣。

01

我們普通人的生活用品尚且如此。故宮裡的文物,天下無雙,若有破損,必定會好好修復一番。

紀錄片《故宮新事》第四集,講述了養心殿裡的秘密。內容涉及古建築的修繕,裝飾品的修復,紡織品的修補等。

養心殿裡的紡織品,紀錄片中提到兩件:藍色呢繡雲蝠紋炕單和湖色緞繡鳳紋大臥單。這兩件文物,繡法細緻,做工精美,可惜有了破損。

藍色呢繡雲蝠紋炕單是羊毛材質,上面的刺繡栩栩如生,但邊角處有缺損。

故宮修復師們,先用水過濾吸塵器為刺繡除塵,再用傳統針線進行手工修補。修復師對於破損紋樣的修復,每一針都扎得極其謹慎,每一線都引得毫不含糊。

湖色緞繡鳳紋大臥單,清新雅致,所用繡法是捻線繡和絨線繡相結合。然而,周邊瓔珞流蘇有破損,原因是年代久遠,纖維老化。若修復師採用傳統針線修補,文物破損會更加嚴重。

這可怎麼辦呢?故宮修復師們終於想出了對策,採用流蘇整形,加固定型的辦法進行修復,使這件大臥單得以保全。

紡織品製作的材料多種多樣,如羊毛、真絲、雲紗等,這些材料有各自獨特的質地秉性。修復不同材質的紡織品,如果盲目使用同一種方法進行修復,有可能越修補越糟糕。

修復師們會根據紡織品材料的特性,為其定製最為適宜的修複方案,盡最大努力還原文物的本來面貌。

02

珍貴的文物破損了,需要修復。人的生命何其寶貴,身體出問題了,往往是需要治療的。

我們基本上都有接受中醫治療的經歷。中醫是我們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智慧。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望聞問切四診,是中醫大夫的基本功。望,指觀察病人形體、臉色、舌苔等。聞,指聽病人發出的各種聲音和聞病人散發的氣味。問,指詢問病人和家屬相關問題。切,通常指切脈。

中醫大夫通過望聞問切,診斷疾病的原因和性質,然後針對病人的情況,開具與之相匹配的中藥。中藥,僅僅是中醫的治療手段之一。中醫的治療手段還包括針灸、推拿、按摩、拔罐等。

中醫界不乏大咖,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扁鵲,東漢末年的華佗。他們都有起死回生的本領,因為他們能診斷清楚病症,並採用合適的方法進行醫治。

現在,許多人也會選用中醫的方法進行療養。在奧運會的賽場上,我們不難見到,很多國外運動員身上都有一塊塊紅色的圓形印記,非常吸睛。這是他們拔罐後留下的印記。運動員經常會有傷痛,而拔罐可以緩解疼痛,所以許多運動員都鍾愛拔罐。

美國男子體操選手阿歷克斯·納多爾,和美國女子遊泳奧運冠軍娜塔莉·考芙琳,都曾在個人的社交媒體上,曬出自己拔火罐的照片。

可見,拔火罐效果很好,但它並不適合所有人。有中醫專家指出,拔火罐會「洩氣」,氣血虛弱的人使用後會更加虛弱。

所以,只有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03

人的身體病了,通過治療可以恢復,那人的感情呢?我們生而為人,都是有情感的。可天下沒有完美的感情,當我們看重的感情出現裂痕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怎麼修復。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對夫妻,親密關係出現問題,也各有不同。

有爭吵型的,夫妻間吵架不斷,互相埋怨,甚至進行人身攻擊。這樣的夫妻,需要冷靜下來,好好傾聽對方的聲音。

也有從不爭吵的夫妻,相敬如賓,就像好朋友一樣,從此沒了激情。這樣的夫妻,恰好需要適當的爭論,將問題暴露出來,才有利於感情的修復。

這兩種類型的感情問題,修複方法正好相對。如果採用同一種方案進行感情修復,必然是不可行的。

每對夫妻的問題各不相同,需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修復關係。若一種方法就能解決所有夫妻的感情問題,那這世上也就沒有婚姻諮詢師這樣的職業了。

前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歐巴馬,曾在自傳《成為》中爆料,當婚姻出現問題時,她拉著歐巴馬去進行了婚姻諮詢。婚姻顧問針對性地分析指導,使她慢慢開始改變自己,心態也變得平靜,從而成功地保護了這段婚姻。

看來,不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第一夫人,都有感情上的煩惱。只要找對根源,使用恰當的方法,都可以成功挽回感情。

結語

隨著時間的流逝,再好的東西,都可能會壞掉;再好的關係,也可能出現裂痕。

天下無雙的文物,人類寶貴的身體,以及我們珍視的感情,都可能出現大大小小的問題。

世上沒有絕對相同的兩件事物,出現的問題也會各有不同,然而,修復的理念卻是相通的。

如果我們有修復它的決心,想儘可能還原其本來面貌,需要針對問題本身,仔細分析,結合其特質,採用最為適合的修複方案。

萬事萬物皆可變,唯有我們的決心不變,願我們都能修復好自己心中珍視的東西。

相關焦點

  • 看看養心殿如何「祛病延年」
    前三集的陸續上線讓大家對「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也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豆瓣評分高達9.0,播放量超過3600萬。經過又一年的翹首以盼,新的一集中,養心殿又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故事呢?2015年底,隨著「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啟動,故宮博物院開始對養心殿進行全面的修繕和保護,這一區域也隨之關閉。
  • 「擅自修復野外文物」暴露文保修復盲區
    據涉事藝術家自述,此次展出的50餘尊石窟造像,均是該藝術家2014年在甘肅、陝西、寧夏找到的,由他「親手修繕」,並在修復時「將自己的形象和對佛像的理解以及當時的心情一併融入造像之中」。在野外被找到的這些石窟是否屬於文物?是否可以如此「修繕」?在這背後又折射著哪些文物保護修復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討論,並沒有隨著展覽的停止而停止。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 揭秘文物修復師背後的故事(圖)
    一部講述一群「隱居」在故宮高牆內身懷絕技的文物修復大師的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今天登陸全國銀幕。清新乾淨的畫面,舒緩自然的敘事節奏,賦予了這部小成本電影寧靜內斂的氣質,並再次向「工匠精神」致敬。
  • 袁姍姍:「沒事的,他可以再修復」,文物修復可沒你想的這麼簡單
    袁姍姍則覺得大家都大驚小怪,揮了揮手說:「沒事的,他可以再修復。」這一句輕描淡寫的話,不知道是為了掩飾自己的錯誤,還是真就覺得文物修復很簡單。文物醫院也也對此事表態了:很多人覺得修復過的文物本來就是壞的再修復一次也沒事,但是修復過的文物遭到再次損壞,就如同一個骨折痊癒的病人再次被打斷骨頭,而且斷的不一定就是原來修復的位置(因為很多修復過的部位比原件還要堅固),往往是新的破損,這就是等於二次破壞文物。
  • 山東博物館「文物修復師」:修復時光碎片,匠心守護古人智慧
    整個修復班底一共有18個人,負責的方向包括有機類、無機類和預防性保護,青年修復師佔六成。」 精彩亮相的背後是科技助力下保護與傳承。2016年,由於年代久遠、保存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這套朝服出現破裂、糟朽、皺褶、褪色、汙染等病害,山東博物館對其進行了修復。
  • 揭秘鄭州文物修復師如何修復時光碎片
    故宮文物修復揭開了神秘面紗,銀幕上下,宮牆內外,這樣的「工匠」離鄭州的我們並不遠。有人套用木心的《從前慢》,來形容他們的工作:「從前的日子過得慢」,「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有人說,文物修復師是在修復時光碎片。有人說,跟文物在一起,生命被延長了。琢、磨,靜心,修行,「工匠精神」在一件件文物的修復中,傳承。
  • 陳鈺琪林一《昔有琉璃瓦》曝人物海報 溫暖呈現文物修復新穎題材
    在紅葉與紅牆的掩映之下,邵雪漫不經心地擺弄自己的髮辮,盡顯少女的嬌俏、活潑與自信;鄭素年穿著樸素,少年英氣中有著一絲深沉和成熟,展現出年輕文物修復匠人的獨特風採;張祁、林詩音(天愛 飾)、吳歡(孫凱 飾)等角色的形象也是極具青春氣息,帽衫、牛仔褲、卡通T恤等服飾更是在真實和簡潔中展現出年輕人專屬的魅力。
  • 揭秘養心殿修繕故事
    有意思的是,新造的瓦上也有款識:「養心殿 公元二零一九年 振興琉璃廠蕭造」。工作人員說:「『蕭』是指這個廠子的老闆姓蕭。」一座大殿的修復宛若「繡花」般精細。瓦面大面積的拆卸和安裝過程,對養心殿的木結構會帶來擾動。
  • 「文物醫生」修復時光傷疤 讓古老文物重煥光彩
    但它們也會「生病」,也需要「醫生」——擁有精巧技藝的文物修復師。剛剛過去的國際博物館日,讓人們把目光聚焦在博物館人身上,本報今日推出特別報導,關注讓古老文物重煥光彩的「時光醫生」。連日來,經多方聯繫,本報記者尋訪到兩位文物修復師王怡蘋和孫雯,聽她們講述修復文物背後的故事。
  • 揭秘文物修復師文物修復過程,他們讓圓明園內的碎片「復活」
    龍紋碗、高足碗、琉璃件、銅佛像……在圓明園,通過考古和遺址整修出土的玉、瓷、銅、石刻等各類文物眾多,但大多殘缺不全。自圓明園去年啟動「修復1860」工作以來,已經完成文物修復20餘件。記者近日專訪圓明園文物修復團隊,探訪這些專業的文物修復師是如何通過對文物「望聞問切」和讓碎片「破鏡重圓」等手段,讓一批批文物「復活」的。
  • 文物修復技術您了解嗎?
    作為人類歷史生活發展歷程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研究、藝術、科學考古價值的珍貴文化遺產,所有文物的共同點就是不能再生產。挽救已經腐朽、破損的文物,使其重獲新生,文物修復起著重要的作用。
  • 探秘歷史 體驗小小文物修復師
    他通過有趣詼諧、簡單易懂的語言為小記者們講解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故事,並且從每件展出的文物出發,旁徵博引到「烽火戲諸侯」「商鞅變法」「運籌帷幄」等一個個常見的成語和詞語,給小記者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在講到文物修復環節,更是用「文物醫院」為比喻,通過「皮膚科」「骨科」「ICU」等,形象地講解了文物修復的過程和順序。在講解過程中還設置有提問環節,小記者們紛紛舉手踴躍發言,在快樂中收穫知識。
  • 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
    日前,圓明園管理處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此期將首次對西洋樓遺址出土的西洋紋飾琉璃構件進行修復。西洋樓是一組歐式園林建築,同時也是中西合璧的藝術傑作。其中鑲嵌於建築外部的琉璃可能是西洋樓中最耀眼的中國元素。據介紹,「修復1860」三期還將修復康熙青花龍鳳紋碗、康熙黃釉纏枝花紋盤、康熙鬥彩水仙靈芝杯、清乾隆青花梵文高足碗等24件瓷器。這24件瓷器均出土於圓明園遺址考古發掘過程中。
  • 中國文物修復「悲慘」現狀:有1000多萬件待修復文物,而修復人員卻只有2000多人!
    儘管該演員在認識到錯誤後發博道了歉但人們對文物修復工作的認識似乎也正如@文物醫院所說的那樣:很多人覺得修復過的文物本來就是壞的再修復一次也沒事,但是修復過的文物遭到再次損壞,就如同一個骨折痊癒的病人再次被打斷骨頭,而且斷的不一定就是原來修復的位置(因為很多修復過的部位比原件還要堅固),往往是新的破損,這就是等於二次破壞文物
  • 養心殿罕見寶匣展露真容了,裡面竟然有……
    作者:上官雲、張曦16日,兩個多月前在故宮養心殿發現的神秘寶匣終於展露真容了!
  • 「文物壞了沒事,可以再修復.」一句話惹眾怒,文物修復是你遠遠想不到的複雜
    這樣一句話讓很多人生氣和難過。我也是。在我看來,文物不僅僅是一件物品。沒錯,物品可以被修復,但我們去面對每件文物時,不能缺少對它的敬畏之心。因為它身上記載了我們國家的歷史,再小的文物,都是我們中華文明的見證和瑰寶。修復文物這件工作很複雜,我們在博物館裡見到的文物,出土時有可能是一堆碎塊,皺成一團,缺胳膊少腿……但經過文物修復師高超的技藝,才最終還原了它本來的面貌。
  • 《修文物》變網紅 故宮文物修復師錄取搶破頭
    《我在故宮修文物》片讓觀眾看到文物背後有一群人投注大量時間修復和維護據臺灣媒體報導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大陸造成熱潮,片中主角們─故宮文物修復師一夕變身網紅,許多人開始討論起故宮裡真實存在的許多迷妹要求和師傅籤名合照,更有「手控」表示被師傅修鐘錶的動作迷倒,這些都是創作團隊始料未及的效應,還有不少觀光客期待在故宮與修復師們不期而遇。
  • 3D列印修復文物古蹟 科技與野蠻的較量
    圖|位於馬鞍山博物館的朱然墓 轉眼21世紀的今天,科技發展速度令人震驚,隨著3D列印技術應用範圍的不斷擴展,眾多博物館和文物修復工作者開始利用
  • 博物館文物介紹——說說故宮的養心殿(上)
    養心殿這個名字,是出自孟子的「養心莫善於寡慾」。養心殿的位置並沒有在紫禁城的中心軸上,甚至還沒有平常的百姓家的院子寬敞,但是就這樣的一個院落卻深受皇帝們的喜歡,因為那裡是不僅是皇帝的寢宮,更是權力的中樞和政治心臟。其實在康熙以前,皇帝並不是住在這裡,後來由雍正皇帝才改到這裡的。事情是這樣的:在1722年的冬天,康熙皇帝駕崩了。
  • (文化)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0年12月24日 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 12月24日,在圓明園管理處考古工作站,圓明園「修復1860」文物修復項目指導專家王勉在展示已修復的琉璃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