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麼資格拜師學道?寫給那些急於拜師,渴望學道門法術的朋友

2021-01-11 玄都玉京七寶玄臺

總有一些朋友打聽如何拜師、怎麼入道,如何學習道門法術的問題。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出於好奇,比如看了幾部道士驅魔電影,讀了幾本道法類小說,便幻想自己也能飛簷走壁、能掐會算,四處尋找師父,渴望學習道門法術,讓自己脫胎換骨,從此走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生巔峰。

如此異想天開,豈不是世人皆能成神仙了?且不說你連一本《道德經》都看不完參不透,你對自己的人生滿意嗎?你努力的工作了嗎?你為生活奮鬥了嗎?首先入道不是逃避現實的一種方式。道教倡導的是過好今生,積德行善,濟世救人,如果不思進取,那麼請不要讓道教背鍋!

言歸正傳,我們來談談為何道長不能輕易收徒?為何道長不願意輕易授人以法術、隨意給人看風水?首先得跟大家普及一下道教用符咒、風水、法事處理事情的原理。

道德經開篇有云: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道」是指什麼?「道」指道理、規律。日升月落、晝夜交替是規律,春夏秋冬四季變換是規律,有陰有陽、有光有暗是規律,五行相生相剋也是規律,其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規律,就是萬物守恆,也叫能量守恆。我們知道汽車跑得快,它的動能是由汽油燃燒的熱能轉換的,勢能、動能、熱能等能量都可以相互轉換,沒有無緣無故的產生,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消失,任何事情都是等價交換的,這些科學都能解釋通。

還有一些無形的能量轉換就需要用宗教神學來解釋。有句話叫「破財消災」,怎麼解釋?你有錢了,可能會出去旅遊,旅遊途中容易發生事故,可能會出去喝酒,喝酒容易鬧事,或者損害身體健康……等等,你失去了錢財,自然就失去了使用這筆錢財的欲望,安安心心的呆在家裡,什麼事都不會有,有時間陪家人、朋友了,可能還會收穫親情、友情,無形之中就消弭了一些禍事。

你佔了一點便宜,以為是憑你的聰明賺的,沒有損失,其實是失去了更多;在朋友心中,你是個愛佔便宜的人,以後有什麼好事都不會找你合作,失去了友誼,失去了信任,失去的更多。

同樣,我們道教用符咒、風水、法事幫信眾處理事情,也是有代價交換的。既是用我們的功德、福報,乃至壽命、性命來交換。

兩個人畫符,同一個師父同時間教一樣的法門,一個是道觀做了多年道士,一個只是愛好者,同時出師,你會覺得誰畫的符有效些?可能道士畫的線條粗細不均、歪歪扭扭,另一個美術書法功底好,畫出來的符跟印刷的一樣漂亮、精美,你選誰的?相信大家都會選擇道士畫的,為什麼?

首先道士是有功德在身,三寶護持的,他們放棄了繁華世界的安逸享受,選擇住觀清修,維護祖師爺的道場香火,使之能正常運營,起到維護宗教場所、度化人心的作用,這都是功德;其次,道士,特別是授過籙或者受過戒的道士,得天地人三界認可,有資格可以行法召將,賦予靈符靈力。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當道士要先做幾年苦力雜役的原因,都是在磨練性情、積累功德福報,行法書符時才有東西可交換。當然幫別人處理事情了也會有功徳回報的,處理的好,事主滿意,功大於過,而你又收了別人的錢財,功德就抵消了。處理不好,事主的願望沒達成或者有偏差,過大於功,有損自己福報。所以就算我們學會了道法,也不要隨隨便便就去幫人處理事情,要量力而行,隨緣而行。

有人會問,我們一直交換,會不會把功德交換完?答案是:會的。

當功德福報不夠時就會用本人的氣運甚至壽命、性命來交換。舉一個很直接的一個例子:宋代道士郭然,陝西人,雲遊至東莞,於今虎門鎮附近結一草廬而修行,恰逢某年天災,三年未雨,郭道長悲天憫人,決定為當地百姓行法祈雨。道行不夠,功德不夠,雨下不來,所以法事的最後環節需要積薪自焚,郭道長羽化後,果然天降甘霖,造福了一方百姓,功德巨大,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郭道長的功德,就修一祠堂供奉道長牌位,一直延續至今。

做法事是有代價的,因果越大,代價越大。當你的功德福報不足以承受時,就會以壽命或者性命來交換,所以修持自身很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民間的一些陰陽師、風水師最後不得善終的原因,只知道一味的索取、揮霍和消耗,不知道積累修持,當祖上餘蔭消耗完後就消耗自己的福報了。而正統的住觀道士,每天上香、磕頭甚至掃地,都有功德在裡面,損掉的福德就會慢慢的修持回來。

民間有句話:功不足德來補,德不夠六親湊。這是民間關於法術代償問題的俗語,你功力不足而使用了某厲害的法術,用什麼來代償呢,用你積累的人品,也就是你的福報,如果還不夠怎麼辦呢,用你家人的福報。

這裡有個問題,就是你福報都代償了,你自身的福報就降低了,運勢就會低落,各種衰敗都會隨之而來。

這就是為什麼道教徒拜師後要經過漫長時間的考核,師父覺得你心性、德行都合格後才會傳授法術的原因了。

凡是一入門或者不用拜師入門,在網上開個培訓班或者賣本資料,所謂教材給你就能教會你法術符咒的,有三種可能:一種是騙子;二種對道法傳承理解不深刻的;第三種是跟你有仇的想害你的。

一定要警惕,要明白自己的定位,想想自己有何德何能,花幾千塊錢或者拜個師就能學這麼厲害的法術或符咒,要能普傳沒有限制的話,某個德高望重的高道把它在電視或媒體上公開,讓全民都學會,這樣豈不是利國利民,功德無量。

厚德載物,這句話同樣適合想學道法道術的人,只有深厚的德行才能夠支撐法術的靈驗。

現在受網絡、影視等影響,一些年輕人入道就幻想著想拜個「神仙」或者「大師」為師,然後就可以學厲害的法術、神通;或者想修丹道的,拜師後就能打通任督二脈、大小周天。試想一下,修行之人千千萬,比你先入門的,比你悟性好的、福澤深的、功德大的,大有人在,為何修成者寥寥無幾,自己有何德何能得此神仙眷顧?

這些都不切實際,修行還是要腳踏實地,修好人道,再悟仙道;以道御術,以術弘道,以善養德,以德培道;方可窺天道,得以圓滿。

最後,希望所有喜歡道教、想入道門的朋友不要心急,慢慢的學習道教知識,相互交流學習。一切順其自然,終有一日,會遇到你的師父,即便沒有,也不要氣餒,因為日益的學習,你終將不同於以前的你,你終會體悟到屬於自己的一份心得,參悟更多的道理。福生無量天尊。

相關焦點

  • 入道修法靠的是什麼?看看自己是否符合標準!
    很多初入道門的朋友,大部分都是出於好奇,比如看了幾部道士驅魔電影,讀了基本道法類小說,便幻想自己也能飛簷走壁、能掐會算,四處尋找師父,渴望學習道門法術,讓自己脫胎換骨,從此走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生巔峰。
  • 為何拜師?如何拜師?拜師流程詳解)
    你如果拜了一位連自 己的名字都叫不上來的師父,不知會作何感想?  拜師,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不可草率行事,在拜師之前,一定先跟著學習一段時間,如果感覺老師有真材實料,並且是以德服人的,方可擇其為師。如果只圖名分, 可能你會貽誤終生,因為,按照門規,你一旦拜了師父,是不可以隨便另拜其他人為師的,除非老師辭世或經老師同意。
  • 玄門古法拜師收徒淺談-靈清演命師
    否則學道多年,也不算是真正的玄門弟子。玄門拜師收徒,是非常謹慎的,也是很複雜的。因為玄門師父收徒,需要經過很多程序,比如開壇上香、上表誦經、傳承法脈。入道弟子亦要宣讀拜師貼,以示修行決心。師父就是人生的引路人,如果你遇到困惑,或自覺,或找師父,或探訪道,這樣你就可以精煉,這就是求道之路。弟子拜師時,必須在祖師壇前立誓,尊師重道,合眾師門。起誓之後,天地鬼神皆能聽聞,若有離經叛道,自會有因果報應。玄門弟子入道後,有條件的話,每天都要獻上香花燈果供奉祖師。
  • 「閒話玉雕」學玉雕有幾種途徑(1拜師學藝)
    通常情況有這麼幾種途徑可以學習玉雕。1、拜師2、美術學院學習班3、專業的玉雕學校4、玉雕工廠5、自學拜師學藝是傳統的學習手藝的途徑,通常情況下需要有引薦人介紹,師徒雙方定下協議,有講究的還要舉辦儀式行拜師禮,現在就很少見了,現在拜師沒有那麼多的規矩了。清代詩人羅振玉說過 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
  • 樂亭大鼓之中拜師的那些講究
    過去的時候學唱樂亭大鼓得要拜師學藝,那樣才是門兒裡人,從師有名,否則只能算是業餘。樂亭大鼓拜師要有引師、保師、代師。引師是引薦者,保師是擔保者,代師是師父傳授技藝之外,來代替師父的教授者。在拜師儀式上,供奉有祖師爺的牌位或畫像,還有南海觀世音菩薩、清音童子、鼓板真人的牌位或畫像。說書藝人的祖師爺是周莊王,至於為啥是周莊王?
  • 《這就是原創》蕭敬騰現場拜師學彈中阮
    《這就是原創》 王嘉爾翻跟頭展超強運動神經 系《學貓叫》創作人竟是武術冠軍本周節目中,備受矚目的萌系神曲《學貓叫》的創作人小峰峰,被空靈少女卿卓茜指名對決PK,表演之餘小峰峰還講述了《學貓叫》創作背後的故事。原來這首歌是小峰峰為了鼓勵患病卻堅強活下來的寵物貓而創作的,這個讓人心疼又溫暖的故事也打破了不少人對於《學貓叫》的固有印象。
  • 行拜師禮、戒尺加身……這所高校舉行「名老中醫傳承班」拜師儀式
    尊師重道,27名弟子虔誠拜師立志苦學 中西合璧育英才,承古通今傳薪火。在鏗鏘的鑼鼓聲中,2019級傳承班的全體弟子面朝東方行三拜之禮。一拜華夏文明,得蒙先庇;二拜先聖之道,功過古今;三拜格物致知,修身治齊。禮畢,弟子們齊聲誦讀《大醫精誠》節選,表明將牢記醫家先賢之言心懷蒼生、懸壺濟世的決心。 弟子上臺呈拜師帖,並向老師獻上六禮。六禮包括芹菜(寓意勤奮好學,業精於勤),肉乾(孔子規定的拜師禮,表達弟子心意),桂圓(寓意圓滿),紅棗(寓意早早學有所成),紅豆(寓意「紅」運高照),蓮子(寓意苦心教育)。
  • 《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為何要拜師,又為何不說師出何處
    「導讀:孫悟空為什麼要拜師,既然菩提祖師已經收他入門了,為何悟空下山的時候,祖師又一次次叮囑悟空不能告訴任何人他是在哪裡拜師學藝的。我是原創作者小林說說吧,每日為你更新不同的歷史小故事。」小編今天要說的是《西遊記》裡面的孫悟空拜師這個故事。
  • 如果你遇到自稱是某大仙附身,大神轉世,替天傳道,狂稱大師,這種人請遠離!
    在修行的道路上,後學者要知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補之不足,這樣修之法門才能有更好的提升,可有所謂的「大師」固守不前,不思前行,抱粕稱華,而對後學者在前人經驗上的總結還橫加指責,對這樣的人趁早遠離!有一些所謂的名師、大師,自吹自擂,無所不能,無所不包,你要說的事,他說他都知道,你要說的法術,他說他也會,你說你要辦的事,他說他都能辦到。
  • 拜師有道——全球首個職業拜師收徒的平臺
    【摘要】拜師有道——全球首個職業拜師收徒的平臺!拜師有道是一個以師徒方式進行的職業教育平臺,各行各業的職場和技藝專長的牛人,只要有才華都可以當師父收徒弟賺錢;沒有工作經驗的職場新人或想改行的人,可以來拜師學習技術知識和行業經驗,讓師父帶你輕鬆入行。拜師有道官網: http://www.baishiyoudao.com/什麼是拜師有道?
  • 拜師禮不可不行也
    ▲ 小聖賢們讀誦拜師貼有明師啟我心智,拜師禮不可不行也!人非生而知之,故而要早尋明師以從之。「明師」也,非「名師」,即內明之師,非外名之師。孔聖人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非跟隨聖師,弟子無以明志。他們以身先學,深受孫老師教誨與啟發。受益之,堅信之,故接機緣,以讓我們來這裡學習聖賢文化,為我們接通慧脈,讓我們以明心立大志。古今智慧父母,皆如此,為後代選一明師,乃人生、家族大事也,關乎子孫成人、家族延傳。
  • 西遊記中,孫悟空拜師學藝的真實動機是什麼?
    西遊記中,孫悟空拜師學藝的真實動機是什麼?《西遊記》中,孫悟空是貫穿其中的靈魂人物,要了解他就需要知道他的人生軌跡:花果山為王、靈臺山拜師、大鬧天宮、五行山思過、西天取經、修成正果,等等。而這些重頭戲的契機當是靈臺山拜師。孫悟空有著通天入地的本領,又在花果山為王逍遙自在,為何還要尋思著拜師學藝呢?原著描述一:「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學爬會走,拜了四方。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
  • 相聲史上的擺知儀式,馬三立的拜師禮可謂典型,馬季拜師禮很隆重
    師父藝術挺好,但是惡習纏身,吃喝嫖賭抽,無惡不作,這能學出什麼來;學生呢,剛來的時候挺好,沒學幾天問題就出現了,小偷小摸,目無師長,這樣的人教他沒用。因此這個引薦師,要有一手託兩家的作用,並且要跟兩家的關係都和睦。
  • 朱丹溪拜師
    朱丹溪的本名是朱震亨,丹溪是他的號,相傳他的家鄉浙江義烏有一條河叫「丹溪」,當地的人因為他醫術高明,非常愛戴他,就尊稱他為「丹溪先生」。朱丹溪的家學淵源,祖父和外祖父都是詩禮望族,所以朱丹溪自幼就在母親的教導下潛心學習理學,長大後還娶了道一書院院長的女兒為妻。當時,非常流行「局方之學」。
  • 「拜師」不代表傳承
    拜師」並不一定代表著傳承,沒拜師的亦未必沒有傳授,在浮躁的當下,「拜師」愈發流於形成,充其量算得個傳統禮儀的活化石,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雲南京劇院的徐敏初先生和江蘇常州京劇團的明毓琨先生,這四位弟子均是名動一時的演員,且各有師承,舞臺藝術也是各有特色,我們不否認他們或多或少的向麒派藝術汲取了養分,但究其根本,這場拜師更大程度上是國家給予周信芳先生個人的一種榮譽,別人不說,讓唱正宮調的李和曾先生去學雲遮月的麒派聲腔
  • 拜師學藝這個事,我想說說
    小時候,我們學過一句話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意思是哪怕只教過自己一天的老師,也要一輩子當作父親看待。比喻對待老師要像對待父親一樣敬重。其出處:為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忠臣無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 萍鄉富商與大師王林恩仇錄:拜師花500萬送車送禮,終屍沉鄱陽湖
    師徒親如父子首先我們要從王林的早年經歷說起,據王林自己說他七歲離家就去峨眉山上拜師學藝,成年後便抓住「氣功潮」成為了一名偽大師。他沒有學術造詣,也沒有真才實學,卻靠著自己那些拙劣的魔術和包裝炒作賺得盆滿缽滿,一躍成為江西的土皇帝。
  • 一拳超人:武道天才水龍拜師,卻被琦玉拒收?難道因為他沒給錢?
    關注星星與動漫,帶你領略不一樣的世界!】《一拳超人》當中琦玉老師的實力無疑是最強的,雖然他一直很低調,不過還是隨著故事的發展,了解他實力的人越來越多。除了最開始就拜師的傑諾斯之外,後面也有了不少人想和琦玉老師扯上關係,要麼是拉他入夥,要麼是收他為徒,當然也有拜師的。
  • 拜師學藝,只要能拿出這一招,不管是誰,都是個好師傅
    雖然網絡很發達,但是太極拳作為一種內家拳術,自學成才的還是佔比不大,更多的人還是要選擇拜師學拳,或許這是幾百年來保存的最好的傳承。現代人拜師倒也容易,只要有錢一般的師傅都可以拜到,也正因為如此,很多拳迷換師傅換的也就勤快了。
  • 從拜師帖到謝師帖,感恩遇見!
    拜師帖吾等弟子入學和君商學院秉正心誠意、蓄深養厚、成人達己、三度修煉之精神修學「國勢-產業-管理-資本」之知識底蘊增長商業才幹升華商學思想修身 齊家 興業 益天下謝師帖和君懷教育之志,秉成人達己之心--教誨我等弟子明「人生如蓮、三度修煉」之理悟「蓄深養厚、內聖外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