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情和親情裡,中國父母的一大特色,永遠捨不得孩子吃苦。
上面的這句話,是一位50多歲的媽媽,在一次私信中提到的,她跟我講述了自己的孩子,在親情中如何的叛逆,在愛情中又是如何對自己的愛人「操控」,當然,故事的結局還是美好的。她的孩子最終跟媽媽和解,也贏回了自己的愛情。
而這一點,《囧媽》也很好地展現了,雖然徐伊萬並沒有贏回愛情,但也做了很好的放手,最終他明白了,妻子張璐為什麼要離開自己,也看清楚了自己對她的愛,跟媽媽對自己的愛「如出一轍」,因為相愛而「相殺」。看這部劇的伊始,是帶著輕鬆的心情,但看完後,又覺得這部劇,照亮了自己「囧媽」的影子。與其說是在看電影,不如說在看自己,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中國孩子」的親情和愛情
「你還記不記得上一次給你媽媽的擁抱是在什麼時候?」電影中妻子張璐對老公徐伊萬的一句靈魂拷問,也讓我忍不住問自己,是什麼時候呢?久到想不起來了……
我們「中國孩子」總是那麼羞於表達自己的愛,但卻一直被媽媽「溺愛」著。我們常常吐槽:「我媽啊!別提了,神煩!」但轉眼又對著朋友圈裡的小夥伴們,對媽媽的噓寒問暖做嬌嗔狀,有人疼愛可真好!我們一邊假裝推開著他們的愛,一邊又貪婪的享受著。
而在愛情中,我們也沿襲父母對我們愛的方式。對愛人「無理取鬧」,卻也是因為愛。用強勢的行為,表達著自己所謂的「愛」。這其實,也是大部分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有人稱為「大男(女)子主義」、「霸道總裁」、「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這些都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情感相處模式,不是嗎?
徐伊萬已經40多歲了,口袋裡還被媽媽塞上大白兔奶糖,和我們過春節回家,後備箱被塞滿的家鄉特產如出一轍。
老婆張璐發出的靈魂拷問:「你心裏面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又何嘗不是我們的夫妻相處之道呢?
一直被「改造」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
《變形計》第五季主人公易虎臣,是個讓父母傷心,讓老師頭疼的孩子。短短七天的變形改造,讓他變得孝順懂事,而且嘗試著努力為農村的孩子做飯。我們以為,他以後就真的被「改造」成優秀的孩子了嗎?並不是的。
幾年以後,易虎臣被曝出以做公益為名,向粉絲出售一些物品,最後被學校開除。他沒有按著最初預設的方向,那樣成為「五好」少年,甚至更糟糕了,不是嗎?
藝人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在一次採訪中,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即使現在成年且有所建樹,她身上還被貼了:性格孤僻、不喜合群、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等等的標籤。她一直被媽媽「支配」和「改造」,但並不快樂,以至於那些影響,成年後難以消退。說到媽媽的時候,她還害怕地回頭一望,好像媽媽隨時會來一樣。
電影中的徐伊萬呢?依戀媽媽卻又逆反,他一邊痛恨著媽媽無處不在的「控制」和毫無邊界感的侵入,卻又在用同樣的方式,處理著自己和老婆的關係。我們討厭那個人,卻不經意間活成了她的樣子,或許就是命運的輪迴吧!
那些被改造的孩子,帶著滿身和滿心的怨氣,在這個社會上繼續摸爬滾打,有的甚至比原來還偏離。這雖然不是我們想看到的結果,但卻也無可奈何。
和母親相處的模式,映射你與世界的相處方式
心理學家表示: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決定了親子交往的質量,對於孩子身心發展影響深遠。
日劇《代筆作家》中,有個情節讓我難忘:
大作家原野麗莎(中谷美紀飾)被自己的兒子辱罵之後,跑去養老院見自己的母親。她們其中的一段對話,發人深省。原野麗莎:「這世上,還有比被自己孩子討厭的母親,更痛苦的人嗎?」老母親回答道:「是嗎?討厭自己母親的孩子,才是這世上最痛苦的人吧?」
她們兩個人,都被彼此折磨著。而我們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片段呢?可能是成功的時候;也可能是失落的時候;可能是愛著的時候,也可能是恨著的時候……
《我家那小子》中朱雨辰形容自己的媽媽:「這種『愛』充滿了控制和窒息感。」
最近幾年,討論「中國式家庭關係」、「中國式親子關係」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囧媽》上映前,徐崢在宣傳中說:「你和媽媽的關係,映射出你對待這個世界的關係,就變成了這樣一個故事。」而這正好是心理學上對「客體關係理論」的描述。
客體關係理論認為,嬰兒對其與母親(主要照料者)之間關係的體驗,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決定因素。
有人說,徐伊萬40多歲了,面對媽媽的投餵居然還吃得下?其實,心理學上有個概念,說的是在母嬰關係發展的早期,存在一個「共生(symbiosis)」階段,該階段的母親和嬰兒處在無邊界、融合的狀態。當媽媽作為好的客體時,為嬰兒提供食物(乳汁),嬰兒自身也會有一種滿足的體驗「我感到飢餓,媽媽就會滿足我」。這種情況在親子關係、伴侶之間,也會出現,主要是因為距離很近,一個人會很自然地把另外一個人當作是一體的,模糊了邊界感。
但也正是因為這樣,讓徐伊萬失去了自己的婚姻,不過他也在六天六夜的旅行後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愛是接納與尊重。
徐伊萬常常在劇中說:「媽媽,你真的聽見我說什麼了嗎?」看起來好像在質疑母親的聽力,但其實也是他渴望被看見和認同。這種感受來自徐伊萬,也來自媽媽盧小花。
在一路追著媽媽到下大雪的野外,徐伊萬聽到了母親談到的往事,媽媽說:「你只是個孩子,你看到他是你的父親,卻看不到他是我的丈夫。」也正是這些話,讓徐伊萬第一次真正的靠近媽媽,看見媽媽,兩個人真正距離的接近和懂得彼此。
昨晚和老公深入地聊了會兒天,關於小時候的那些事情。他來自單親家庭,婆婆一個人把他帶大。他跟我說,你不知道,我愧對我媽,我每天都有沉重的負罪感!他哭得像個孩子一樣,我看得懂那些心疼,也明白,他為什麼事事與我相爭,無論如何都要把自己的觀點或想法落地執行。那種執拗背後,是他跟他母親的相處模式,也是他與世界的相處方式。
他背負著沉重的壓力,一步步往上爬,從原來的打工仔,到現在的企業CEO,他朝著媽媽設定的方向,去努力。而他對我(甚至家庭)的控制,也來源於媽媽對他的「改造」。他努力活成「媽媽想要的樣子」,甚至婚姻也一樣,我是婆婆欽點的「準兒媳」。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這些年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他的掌控欲在逐漸的減少,至少在家的範圍內,帶孩子的時候,他比孩子還淘氣,甚至頑皮的不像位爸爸。
在我們的人生中,對我們每個人影響最大、最久的也就是原生家庭,從出生開始,或許你看不見,但這些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包括父母的思想、行為方式、性格特點等等。
凌晨媽媽來叨叨:
《囧媽》電影的結尾還是很美好的,徐伊萬被媽媽當作獨立的大人了「電影中的伊萬是個孩子,而我的伊萬是個大人了。」而媽媽盧小花也被邀請去全世界各地去巡迴演出,張璐也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當我們都有了清晰的邊界感,調整了彼此相處的模式,或許,我們與世界相處的方式,也在悄然發生改變,不是嗎?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網際網路時代,孩子的「隱私邊界」在哪裡?這些方面爸媽要注意
孩子被打時在想啥?被親媽虐待後依然想她,兒童心理專家來解說
經常對孩子發脾氣的媽媽,想過對娃的影響嗎?成年後都難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