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確實是可以把父親稱作為「哥哥」的。
在《舊唐書·王琚傳》曾記載:「玄宗泣曰:『四哥仁孝……』」
這裡的「四哥」,指的就是玄宗的父親睿宗。那為何唐朝可以稱呼父親為「哥」呢?
首先,我認為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的特色叫法,這不過是個代號而已,在我們現在看來稀奇,在他們看來卻沒那種意思。舉個例子我們現在的衣冠禽獸是罵人的意思,那要知道在古代這可是個褒義詞呢!可以說,歷史上每個時期都有很多詞都會被賦予一個新的含義。
除此之外,我猜測這可能和李唐的起源有關。大唐李氏起源於隴西,混有一定的鮮卑血統,而鮮卑遊牧民族婚姻制度是父死則妻其後母,兄死則妻其嫂,他們沒有什麼長幼觀念,因此「哥」可以兼指父兄,而李唐有鮮卑血統,多少會受到鮮卑影響的,對長幼看的比較淡。
而縱觀李唐皇室也確實如此,李唐家族關係都比較亂,比如李世民取過親兄弟的老婆,李治取了父親的老婆,李隆基也取過兒子老婆……
李唐皇室都這樣叫的,下面的人也肯定這樣叫咯,整個唐朝也就慢慢叫成風俗了!值得一提的是李唐時期,除了可以叫爸爸為「哥」,還可以稱「爺爺」的。
至於歷史上的其他朝代怎麼稱呼,我覺得多朝代都應該是叫父、爸或是父親吧!在三國時期的《廣雅·釋親》中記載:「爸者,父親之轉。」可以看出這個時候就有了爸的叫法了。清統治時期滿族貴族則稱阿瑪。
而至於為何現在我們都是叫「爸」,我覺得應該是處於好念的原因,畢竟我們現在說的是白話文,爸的發音簡單,朗朗上口,又特別適合於嬰幼兒的發音練習,於是現在都這樣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