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21日,南京雨花石收藏家池澄先生在《南京日報》「雨花石」副刊著文,率先提出「『通靈寶玉』的原型是南京雨花石」的論斷,對此,筆者曾著文賞析之。現在30多年過去了,這一論斷已得到紅學家們的普遍認同。2007年,中央電視臺「探索與發現」還曾為此做過專題報導。筆者有幸接受採訪,講述了「通靈寶玉」的原型是南京雨花石的「依據」。
兩石同願補青天《石頭記》(《紅樓夢》)第一回開卷寫道:「原來,當年女媧氏鍊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剩下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修煉之後,靈性已通,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已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嗟,日夜悲號慚愧。一日,正當嗟悼之餘,俄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此石便請求二仙攜它到紅塵中去,「那僧便念咒書符,大展幻術,將一塊大石,登時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且又縮成扇墜大小,可佩可拿。」同回中還寫道,那僧「說著取出遞與士隱。士隱接了看時,原來是塊鮮明美玉,上面字跡分明,鐫著『通靈寶玉』四字,後面還有幾行大字。」宋代大詞人辛棄疾流寓建康時,作過一首《滿江紅·建康史帥致道席上賦》,中有「袖裡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之句,清初大戲劇家孔尚任寫過一首《六合石子》詩,中云:「摩挲五色光,遐想文字祖。珍重養清泉,有時天可補。」又步其浩《五色石歌(即雨花臺畔之瑪瑙石也,因購斯石感賦)》中云:「媧皇鍊石勤補天,石以五色神其傳。」也都將雨花石與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相聯繫。
兩者同為五色石第二回寫到「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時說,政老爺的夫人王氏「又生了一位公子,說來更奇,一落胎胞,嘴裡便銜下一塊五彩晶瑩的美玉來,上面還有許多字跡,就取名叫作寶玉。」第八回寫寶釵要賞鑑「那一塊落草時銜下來的寶玉」,「便挪近前來。寶玉亦湊了上去,從頭上摘了下來,遞與寶釵手內。寶釵託於掌上,只見大如雀卵、燦若明霞、瑩潤如酥、五色花紋纏護。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塊補天剩下的石頭幻相。」脂硯齋在此處批了「質、形、色、文」四字。提出了「通靈寶玉」必須具備的四要素。再看看雨花石的特徵:雨花石,早在千萬年前就出現了。但它的彰顯則始於六朝時,據明人周暉輯錄的《雨花臺詩集》序云:「梁天監二年(503),寶志公來居,與五百大士俱,有雲光,延坐岡說法,天花亂墜。」雨花石因此名揚至今。
宋人杜綰平生好石,他所著《雲林石譜》「螺子石」條云:「江寧府水中有碎石,謂之螺子,凡有五色,大抵全如六合縣靈巖石及它處所產瑪瑙無異,紋理縈繞石面,望之透明,溫潤可喜。」這種「螺子」,即是雨花石。
但此後不久,雨花臺產的雨花石逐漸枯竭,而代之以靈巖山石,不過仍以雨花石冠名。明人姜紹書《韻石齋筆談》 中有《靈巖子石記》,中云:「餘性好石,尤好靈巖子石。此種出靈巖山之澗中,而聚於金陵。餘屐齒每及雨花(臺)、桃葉(渡)間,必博訪其上乘者,貯之奚囊,攜歸以古銅盤挹水注之,日夕耽玩、心怡神賞,如坐蓬瀛,見蛟蜃吐氣,結成五色,珠璣絢爛,莫可名狀。」又《六合縣誌》中云:「文石出靈巖山,因文理交錯故名,休質空透,五色俱備。」清人陳貞慧《秋園雜佩》「五色石」條云:「五色石子出六合山瑪瑙澗。」陳眉公《太平清話》中云:「甲午八月,遊秣陵(今南京),賈客以白瓷盅貯五色石子售之、索價甚高,其石出六合山瑪瑙澗中。」從上述歷代文士的詩文中也可看出,雨花石同樣具備「質、形、色、文」四要素。因之《石頭記》中的「通靈寶玉」的原型是雨花石無疑。又據南京博物院《北陰陽營新石器時代及商周時期遺址發掘報告》中記述,在遺址上發現「花石子七十六粒,都是自然礫石,但這些石子不產於遺址的鼓樓崗一帶,而是產於南京南郊雨花臺一帶,質地多為玉髓。出土中不乏色彩斑斕者,顯系當時有意採集而來,其用途可供觀賞。有的出自死者口中」云云。是亦足見曹雪芹所寫「嘴裡便銜下一塊五彩晶瑩的美玉」——「通靈寶玉」,並非空穴來風,它的原型乃是雨花石。
《紅樓夢》即《石頭記》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楝亭詩別集卷三》 中有一首《江閣曉起對金山》:「淮海維揚衽席間,臥遊終日似家山。破窗風影千帆盡,欹案茶香六夢刪。絕好夕陽明硉矹,無邊新漲聽潺湲。從誰絢寫驚人句,聚石盤盂亦解顏。」筆者考證出,曹寅的這首詩作於儀真之江閣(孔尚任《登真州城南襟江閣》詩題之「襟江閣」即此)。而儀真(真州)距盛產雨花石(靈巖石)的靈巖山很近(故曹寅在詩中稱之為「家山」),因此他詩中所云令人「解顏」的「聚」於「盤盂」中之「石」當是雨花石無疑。由此也可推知,由於曹寅當日曾珍聚雨花石,這就使得他的慧孫曹雪芹在創作《石頭記》即《紅樓夢》亦即《金陵十二釵》時將雨花石作為「通靈寶玉」的原型寫入書中成為可能。
來源:金陵晚報 2018年02月27日 作者: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