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中國人的音樂細胞裡真有神曲基因?!

2021-01-10 新浪財經

來源:興證資產管理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誰還沒聽過幾首神曲。

無論你是走在街上,還是打開手機,只要有背景音樂存在的地方,我們就每天能享受到3D環繞的效果。

比如這首2019年的超級神曲,一、二、三,走起:

「森雷地發,窩想呦帶雷回噶在那深夜狗吧,辣管他系金系噶……」

許多人聽了這首歌東北粵語《野狼disco》,表示此曲繞梁三日,令人茶飯不思、心神不定、坐立難安。

八、九十年代的街頭 | 圖片來源網絡

而且,你越想讓它停,它唱得越來勁。

從《海草舞》、《學貓叫》,到東北加粵語口味的《野狼disco》、抖音軟妹子的《大田後生仔》,這些被奉為神曲的口水歌,幾乎是出一首火一首。

究竟是這歌有毒,還是咱音樂細胞裡就是有神曲基因?

為什麼我們這麼愛神曲?

有的歌你明明沒有完整聽過,但它們就像愛的魔力轉圈圈,在腦中單曲循環。

「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

怎麼愛你都不嫌多

紅紅的小臉兒溫暖我的心窩

點亮我生命的火……」

「蒼茫的天涯是我的愛

綿綿的青山腳下花正開

什麼樣的節奏是最呀最搖擺

什麼樣的歌聲才是最開懷……」

為什麼我們一唱神曲就停不下來?

鳳凰傳奇 | 圖片來源網絡

神曲往往會用最容易朗朗上口的旋律,讓聽的人產生感官刺激,感官刺激的維度每增加一種,快感就增加一倍。

所以,聽洗腦神曲就像吃辣一樣,越吃越上頭,完全無法控制自己。

不過別擔心,這不是病。

據研究,98%的人都有被神曲洗腦的經歷,我們每周至少會被神曲洗腦一次。

另外,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洗腦。

圖片來源網絡

所以,知道為啥你附近的阿姨、奶奶們愛跳廣場舞了吧?

通俗不是流俗,更不是低俗

戰國時期,有人在楚國的城中唱歌,開始唱《下裡巴人》時,聽眾能一起唱和的有千人之多;

後來又唱《陽陵採薇》,這時能一起唱和的只有數百人;唱到《陽春白雪》,能唱和的只剩區區數十人了。

「其曲彌高者,其和彌寡」的現象古已有之,越是高雅的藝術形式,其受眾越少,反之,通俗接地氣的,受眾自然會多。

圖片來源網絡

流行歌曲的門檻是最低的,這裡沒有貶低的意思,流行歌曲中也有很多經典的作品,所謂的「門檻低」指的是它們的通俗性,因為通俗所以流行,這是必然的。

然而,通俗不是流俗,更不是低俗。

圖片來源網絡

隨便拿出幾句來給大家品味一下:

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聽起來也沒毛病)

前面兒哪裡來的大井蓋,我拿腳往裡邁~(我敬你是條漢子)

你的笑像一條惡犬,撞亂我心弦~(古風的底線在哪裡)

看看這些歌詞,確實有火的道理,畢竟「文似看山不喜平」,三隻眼的怪物總比兩隻眼的路人吸引眼球。難道中國人的音樂審美真的≈神曲了嗎?

針對這種現象,有人認為是因為中國人從古到今都沒有音樂細胞。

而中國的古人表示,這鍋我們不背!

中國人的音樂基因

20世紀80年代,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出土了一批骨笛,其中最早的距今已有九千餘年,而且能夠奏出完備的五聲音階。

圖片來源網絡

看來中國自稱五千年悠久歷史的說法並不準確,因為中國人單是玩音樂的歷史就已經能夠追溯到九千年前了。

西周時期,周公制定了禮樂制度,從此以後,音樂不僅象徵著個人修養,更體現著國家禮儀,中國「禮樂之邦」的稱謂便是源於此。

孔子把具備音樂修養看作衡量君子的最高標準,歷代開國君王都會把制定禮樂制度作為首要任務之一。

除了官方的禮儀音樂,每個時代更是有自己獨特的音樂風貌。

影視劇中的孔子形象 | 圖片來源網絡

如上古時期的樂舞、周代的雅樂、春秋時期的「鄭衛之音」;秦漢隋唐時期,又開始流行百戲和歌舞大曲;宋代的曲子詞、說唱;元代的雜劇、散曲;明清時期的世俗小曲等。

一個如此重視音樂的文明,說她自古沒有音樂細胞,似乎太牽強了些!事實上,我們不僅擁有音樂細胞,還把音樂細胞發揮到了極致。

我們從小背誦的國學經典,諸如先秦的《詩經》《楚辭》,漢代的樂府詩,再到最為普及的唐詩、宋詞、元曲,這些被我們奉為歷代文學經典的形式,在誕生之初,都是歌曲。

圖片來源網絡

拿《詩經》來說,《詩經》是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歌曲集,其中的「風」「雅」「頌」分別是周代的民間歌曲、宮廷歌曲和祭祀歌曲。

孔子曾說:「《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就是讚美《關雎》這首歌曲的高潮部分音響豐滿,似乎灌滿了耳朵。

唐、宋時期,文人的詩作受到廣泛喜愛,被歌姬、樂工們爭相傳唱,因此許多文人都與樂人有著密切的往來。

白居易的名詩「花非花,霧非霧」描寫的就是她與歌姬交往的坦誠之作;

影視劇中的白居易形象 | 圖片來源網絡

杜甫的名詩《江南逢李龜年》,更是體現出了文人與樂人之間的深情厚誼。

由於古代沒有辦法保留音響,導致這些歌曲最終都成了純文學形式,而那些著名的歌詞作者,也只剩下了文人的身份。

事實上,古代文人與音樂的聯繫不只有歌曲一種!

現在往往都用琴、棋、書、畫來衡量一個文人的文化修養,「文人四藝」為何把古琴放在首位?因為古代講究「士無故不徹琴瑟」,文人需要用古琴的中正平和之音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圖片來源網絡

魏晉時期就出過很多典型的文人琴家,如嵇康、阮籍、蔡文姬等人,代表琴曲分別是《廣陵散》《酒狂》和《胡笳十八拍》。

同時期的陶淵明即便不通音律,也要往家裡放一張「無弦琴」,每每喝醉還要拿出來撫弄一番,來寄託自己的情懷。

祖先的音樂基因去哪兒了

奇怪,我們有如此漫長的音樂史根系,如此輝煌的音樂成就,為什麼如今的音樂卻走向「神曲」化?

拋開乏善可陳的網絡神曲不說,即使有一些經典的作品,也大多是照搬西方的那一套,如人們喜聞樂見的搖滾、rap、鄉村等,極少出現原汁原味的傳統風格。

圖片來源網絡

我國現存最早的樂譜是唐代人手抄版的南梁文字譜《碣石調·幽蘭》,也就是說,中國至少在南梁(502-557)時期已經出現了樂譜,唐代曹柔為古琴量身定製的減字譜一直到現在還在使用。

至於音律,早在春秋時期,《管子·地員篇》中已經記載了採用數學運算求律的「三分損益律」。

明代的皇親貴族、朱元璋的九世孫朱載堉更是首次計算出了「十二平均律」,這一創舉在音樂領域是什麼概念?說得通俗點,沒有「十二平均律」,鋼琴的出現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圖片來源網絡

祖先的音樂基因到底去哪兒了?難道我們自己音樂的發展只能照搬西方嗎?

當然,出於自身成長的需要,借鑑西方音樂的優秀之處,發展我們的現代音樂這些都無可厚非,但我們對於「現代」總是存在一個誤區,總覺得「現代」一定要和「傳統」對立。

於是,很多年輕人開始孤立傳統、甚至摒棄傳統,覺得嘴裡念著時髦的rap就變得洋氣了、高大上了,全然不顧廉價的曲調和令人尷尬的歌詞。

說到底,我們現在被外來文化衝擊地有些迷失了,拋開傳統、一味求新,久而久之,基本的文化素養都丟掉了,只剩下一堆奇形怪狀的空殼。

圖片來源網絡

千百年前,琵琶、二胡、嗩吶也曾是舶來品,然而,古人們在融合本民族音樂傳統的基礎之上,對它們進行融合與創新,最終從「外來戶」發展成為根正苗紅的民族樂器。

創新是需要建立在傳承的基礎之上的,吸收外來文化更是如此,有傳統作為依託的新,才是與時俱進的新。

相關焦點

  • 西德大戰驚現神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灑水車路過?
    不少球迷合著音樂節奏鼓掌,還有球迷調侃:太驚悚! 比賽進行到第64分鐘左右,西班牙在後場傳球,阿斯皮利奎塔、巴爾特拉、阿爾比奧爾的倒腳,現場球迷也看得無聊。這時候,現場突然響起熟悉的旋律。「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投進了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不少球迷聽到之後會猛然驚醒——這不就是《世上只有媽媽好》的伴奏音嗎!
  • 科學家對人類細胞進行基因改造,使人類細胞變得不可見
    --當下每一次想要努力的念頭,都有可能是未來的你在向現在的你求救--每日寄語通過改造人類細胞的基因,科學家使細胞有了偽裝的能力。具體來說,他們改造了人類細胞,使其產生一種被稱為反射素的烏賊蛋白,這種蛋白能散射光線,產生一種透明或彩虹色。這不僅是一個科學研究,而且弄清楚如何把特定的基因侵入到人類細胞中給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來探索潛在的基因是如何工作的。
  • 網絡神曲裡的中國當代史
    歌手跑出去穿個兩百塊的衣服燙個爆炸頭,絕逼城鄉結合部裡出來的鄉瓜,誰屌你? 但無論如何,這票人已經證明了網絡傳播音樂的巨大潛力,在他們的身後,新的神曲勢力帶著更專業的一套東西登堂入室,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鳳凰傳奇。
  • 生殖細胞基因改造:全球科學家大討論(下)
    Jonathan Moreno:人們想到阿西洛馬會議幾乎是條件反射式的傾向,但是(我認為)「阿西洛馬」之於生物學,就像伍德斯託克音樂節(編者註:美國著名搖滾音樂節之一,1969年首次舉辦,成為搖滾樂史上的標誌性事件。)之於年輕人一般,只具有文化上的意義——甚至是神話般的象徵意義。
  • 側耳傾聽:盤點那些動漫神曲,有你的回憶還是青春
    說到動漫神曲,大家腦海中立刻響起的旋律有哪些?
  • 使用qPCR研究重金屬鎘對細胞基因表達譜的影響
    方法通過Fluidigm實時PCR對鎘處理的腺癌A549和上皮支氣管BEAS-2B細胞進行基因表達分析。高通量RT-qPCR分析了96個樣本中對維持基因組穩定性至關重要的95個基因,包括應激反應和DNA修復,細胞周期控制,細胞凋亡和有絲分裂信號。用GenEx軟體處理數據。
  • 耳蟲(耳朵裡的蟲子?):洗腦神曲的那些事兒
    「耳蟲」(Earworm),也被稱為「腦蟲」(Brainworm)、「粘人音樂」(Sticky Music)、「單曲循環症候群」(Stuck Song Syndrome)或是「不自主音樂想像」(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指的是在人腦中不斷重複的音樂片段,長度一般為15-20s。
  • 平說 | 《基因危機~》- 籠罩在中國人頭頂的生化陰影,越來越濃鬱了~
    戰狼1當中的外國僱傭軍箱子裡血清有限,但現實中的血清偷運者卻是成千上萬份地運送著。實際上據我們了解,目前還有更大的中國人基因洩露超級大案正在收尾階段,不久之後將向社會公開部分案情。這場只躲在境外的預謀的生化黑手,比你想像的更黑暗。中國必須立刻升級生化防護級別,修訂出臺最為嚴格的此類違規犯罪處罰措施,否則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要為此付出前所未有的災難性代價。——這絕非危言聳聽。
  • 日本團隊:僅激活8個基因,小鼠幹細胞直接轉為可受精細胞
    只要激活8個基因來產生基因控制蛋白,就足以將小鼠幹細胞直接轉化為類卵細胞,這些細胞成熟後甚至可以像卵細胞一樣受精。卵母細胞儲存在體內,在經歷多個階段發育成卵子後,即意味著已經做好受精的準備,這通常被認為創造新生命的第一步。毫無疑問,卵母細胞是非常獨特的,它們有能力產生出創造一個個體所需的200多種高度分化的細胞。科學家們提到,卵母細胞和它們的細胞質均是不同尋常的。
  • 一站式基因藥物CDMO服務平臺,宜明細胞加速基因新藥研發進程
    「FDA前局長Scott Gottlieb博士就曾提及,制約基因藥物發展的一個瓶頸即基因載體大規模量產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李琦琛先生告訴動脈網,「我們成立宜明細胞的初衷,就是將團隊在國外基因藥物的GMP生產體系和工藝體系,全部轉移到國內並作深入開發,解決行業痛點,為我國基因藥物行業的快速、合規發展保駕護航。
  • 明星DJ | 莫非定律More Feel:音樂,就應該是多樣性的~
    正式出道前,兩人均從事音樂幕後行業多年,曾擔任胡夏、許飛、劉惜君、岑寧兒、莊心妍等多位藝人的專輯製作人或為他們寫歌,此外,他們還曾為影視作品、舞臺劇以及電子遊戲創作過音樂作品。More Feel還堅持推出音樂作品,目前已有《大雪將至》《青苔》《茶花遊戲》等代表作。
  • 基因玩跨界:自然界中的水平基因轉移
    研究表明,苦味味蕾是口腔中最發達的味蕾,苦味基因也是味覺基因中種類最多的,有數十種,這說明苦味基因具有某種幫助我們生存的功能,因而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被大量保留。像發芽變綠的土豆(糖苷生物鹼的濃度高)會變苦,如果苦味基因比較敏感,就能因抗拒吃它而降低中毒風險。再舉個例子,有種苦味基因為TAS2R16,這個基因強的人對苦味敏感,能嘗出植物中常見的吡喃葡萄糖苷類毒素。
  • 洛天依出新神曲,各路音樂達人又把它「玩壞」了
    神曲是什麼?神曲就是能夠被「玩壞」的音樂。
  • 幹細胞及免疫細胞為代表的精準轉化醫學專家趙輝
    幹細胞及免疫細胞為代表的精準轉化醫學專家趙輝 時間: 2018-01-09 15:10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萌萌 趙輝——鄭州源創吉因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創始人。
  • 網易雲音樂最好聽的top5,Fade位居第二位,top1堪稱業界神曲
    網易雲音樂電音音樂第五位《sky》 《sky》 在網易雲音樂電音歌曲排行榜中有著超高人氣,該曲節奏十分歡快且明確,曲風給人的感覺讓人充滿鬥志,精氣神十足,和《Fade》、《unity》被稱為網易最想抖腿的魔音神曲。
  • 藥明康德(02359)旗下藥明生基擴建美國費城細胞及基因療法生產基地...
    智通財經獲悉,藥明康德(02359)旗下專注於細胞和基因療法的CTDMO藥明生基宣布完成美國費城的細胞及基因療法生產基地擴建,將高端測試服務規模擴大三倍,以滿足全球客戶對細胞和基因療法產品日益增長的測試需求。
  • 神曲的步伐—音樂「洗腦教」來了!
    搜狐娛樂(肖旋/文)有那麼一種歌,你聽過一次之後就再也沒辦法把它從耳朵裡趕走,甚至會不由自主的哼起來,簡直就是「你存在~我深深的腦海裡」——這就是傳說中的
  • 祝賀:首屆中港萬海生命科學論壇—基因與細胞治療專題發布會召開
    首屆中港萬海生命科學論壇—基因與細胞治療專題發布會新聞稿為響應國家號召,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共同推動基因與細胞治療行業的發展。由陝西中港萬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舉辦的「首屆中港萬海生命科學論壇—基因與細胞治療專題」發布會於2020年8月8日上午10點在中港萬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一樓會議大廳舉行。
  • 爆紅神曲PPAP 為什麼我們會有一個蘋果和一支筆?
    神曲之所以會成為神曲,與音樂節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縱觀受眾研究的歷史:被動的受眾——頑固的受眾——主動的受眾——狂歡的受眾。英國著名科學家理察·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到了「meme(米姆)」這一概念,meme作為一種流行的、以衍生方式複製傳播的網際網路文化基因,是文化的基本單位,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別是模仿而得到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