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權力的遊戲》劇照
去看了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第一集《魔鏡》,主題是外貌焦慮。
演員齊溪在鏡頭前,化妝、搭配、自拍、發朋友圈;回憶自小到大因為外貌遭受的傷害,訴說去整容的經歷;在自我對話和對外界標準的質疑中,與自己達成了和解。
01
說到「外貌焦慮」,有一個極端的事例,《權力的遊戲》中的提利昂,是一個侏儒,母親在生下他之後去世了。
按提利昂的話說:全天下的侏儒,在他們父親眼裡都跟私生子沒兩樣。
父親從未認可他:「你害死了你母親才來到這個世界上,你這個畸形的、懷恨在心的小惡魔,充滿嫉妒、貪慾跟卑劣的狡詐。」
第四季第6集的末尾,提利昂面對一場不公平的審判,父親將國王之死的原因,推到提利昂身上。
提利昂被他們精心設計的謊言激怒,表示:父親,我想認罪。
泰溫·蘭尼斯特:你想認罪嗎?
提利昂:是的,父親。我有罪。我有罪,這就是你想聽的吧?
泰溫·蘭尼斯特:你承認毒害了國王嗎?
提利昂:不,那事與我無關。我的罪過遠遠超過這件,我的罪過是生來是侏儒。
泰溫·蘭尼斯特:你不是因為侏儒的身份而受審。
提利昂:不,是的,我的一生都因此受審。
提利昂是權遊中我最喜歡的男性角色,這場戲,是這部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片段。提利昂的表演太有張力了,憤怒的情緒和對絕望的抗爭,被他演繹到了極致。
生為侏儒是提利昂的原罪。
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擁有普通的長相,在生活中不至於遭受這樣的惡意。但在整個大環境文化和觀念的主導下,我們的確會被影響,追求美,追求瘦,追求白,追求精緻的妝容和搭配。
不好看是原罪嗎?
02
心理學上的研究表明,長相會直接影響我們對他人的第一印象,我們甚至傾向於認為好看的人,擁有更多好的特質。
而且,的確有數據表明,長得好看的人賺得更多一些、晉升得更快一些。美麗是一項與生俱來的優勢,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這些結果,到底是由文化和環境塑造?還是我們人類天生的偏好?
二者都有影響。
Slater等人的研究發現,新生兒也偏好成人認為漂亮的那些面孔。嬰兒還很小,不會受到社會規範影響,但他們盯住漂亮面孔看的時間,遠多於不漂亮的面孔。對美麗長相的反應,或許是遺傳而來的。
吸引嬰兒的女性面孔,有這些特徵:大眼睛、小鼻子、尖下巴和豐滿的雙唇。而這些特徵所代表的美的標準,在全世界都是一致的。(轉引自《親密關係》第3章 吸引力)
這樣看來,外貌焦慮是一種必然。無法否認,美的確存在某些標準,在外貌這件事上,我們有共同的偏好,也有個人的趣味。
我們提倡多元和包容,但即便如此,符合我們對美的認知的人,依然是一小部分。美麗是稀缺資源。
外貌焦慮,不是一句「自信的女孩最美麗」,就可以輕易撫平的。
03
研究表明,人們大概率會和與自己容貌相當的人配成對。
我之前的文章寫過,人際關係在本質上,是一個資源置換的過程。聽起來不那麼美好,很現實、很功利,但我再詳細解釋下,或許能讓你釋懷。
不必把「資源」二字理解得過分狹隘,外貌美麗和聲音甜美,性格溫柔和聰明有趣,工作好和收入高,等等,雖然分屬於不同的類別,但都屬於資源。
無論是朋友還是情侶,你和對方在一起,一定是因為他/她滿足了你的某種需求和喜好,有些人更看重物質,有些人更看重精神交流,有些人更看重情緒價值,而有些人,更為看重美貌。
每個人最為看重的東西不同,但結果是由綜合因素共同決定的。長板效應和短板效應帶來的影響,也同樣會被考慮進去。
我朋友和我聊天,聊到感情,說喜歡一個女生好幾年,說自己什麼都不圖,就是喜歡她這個人,即使她現在一無所有、什麼都不是,他也想照顧她。
我的確是旁觀了幾年的,了解方方面面的情況,一直都挺驚訝:原來這就是愛啊,原來愛真的存在。
他質疑我的感情觀,問我:不是該愛這個人嗎?
我說:人是什麼?是由思想、興趣愛好、長相、身高、聲音、性格、學歷、工作能力、家庭等等等等組成的,沒有「人」這個說法的。我喜歡聰明人,聰明是這個人的一部分。
後面,我朋友給我發了那女孩的一張照片。我當時就:這也太他媽好看了吧!!!!(因為實在太好看了所以必須用這樣的表達)
我朋友說:所以我純粹是好色?
但其實我沒有這麼認為,如我之前所說,不存在「人」這個說法的,「人」是由各種具體的軟硬條件組成的。
喜歡對方可愛的性情,喜歡對方溫柔的心意,喜歡對方講話的語氣,喜歡對方美麗的樣子,都是喜歡的一種。只是前面三種,聽起來是喜歡靈魂和精神,而最後一種,喜歡外貌,顯得膚淺。
真的膚淺嗎?為什麼不可以喜歡美貌呢?將美分出不同的標準,是一種霸權;將喜歡人的標準,分為高低,就不是一種霸權嗎?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中有這麼一段臺詞:
04
喜歡什麼樣的特質,是個人的自由,只要不影響和傷害他人,膚淺也好,深刻也罷,無論怎樣都無可厚非。
但如果在一個社會上,「美」的標準變得僵化、單一,並且譴責那些「不美」的人,就是一種惡了。
網絡上的短視頻、美顏相機、文章等等,鋪天蓋地,無一不在灌輸這類信息,個人真的很難不被影響。
我陪一個朋友去做過雙眼皮,陪另一個朋友去削過骨。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我也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了。
而據我觀察,做了手術之後,她們並沒有變得更自信。她們的性情與生活,和之前大體相同。
樣本比較小,不一定具有參考價值。但從心理學上來講,一個人自信與否、快樂與否,並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尤其不可能因為這樣的一件「小事」改變。
有外貌焦慮正常嗎?其實真的好正常呀。
我們會因為自己的學業焦慮,因為工作焦慮,因為自己做事的效率不夠高、方法不夠好而焦慮,因為自己的情緒不夠穩定而焦慮,為什麼不能因為外貌而焦慮呢?
我們都想變得更好,而且的確可以變得更好啊。
或許大家會說,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都是可以提升的,但是外貌不能。
不是呀!
05
外貌的確有出廠設置,作為先天條件,每個人的起點不同,但後天是有很多努力的空間的。
均衡飲食和充足睡眠,會讓皮膚變得細膩,堅持運動,會讓整個人的氣質和神情變得舒展。——這些是最基本且最為必要的,因為首先應該健康,健康也會讓人看起來更舒服。
人的樣貌,並不是只由你的長相決定的,氣質和神情,打扮和修飾,會帶來很大的不同。
把時間花在提升美貌上,並不是一種妥協,也絕不膚淺。在學習和工作方面,我們也是從零開始,逐步提升;在素質和教養方面,我們並不是天生會說謝謝、會講禮節的。
我們今天得來的一切,都有努力在背後作支撐。性格需要修煉,學問需要積累,為什麼美貌不需要?
大家應該有關注一些比較厲害的美妝和穿搭博主,她們會做種種技術流分析。明明是同樣的一個人,同樣的五官,但如果眉毛、髮型、妝容、配色等等,稍有不同,美貌度和氣質就有了質的提升。
真的很神奇的,也很有意思的。
這是很好的一件事啊,就像是,我們都知道不能因為沒有天賦就不努力,同樣的,無論美不美麗,都可以去努力讓自己更好看一些的。
當然,要學正確的知識,要在不斷試錯中,找到並堅持好的審美,而不是被畸形的文化和觀念所裹挾、所傷害。學習穿搭和化妝,尋找適合自己的風格,是一門藝術,需要你鑽研和實踐,這同樣會帶來成長。而對自己用心,也會給你帶來很多自信:有了珍視自己的行為,會養成愛自己和認可自己的心理認知。
06
最後,回到「資源置換」這個話題上。
《親密關係》指出:匹配是廣泛的過程。也許看上去不太浪漫,但名望、財富、健康、才能和長相等等,都像商品一樣,能用來吸引心儀的伴侶。
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哪怕是在可能是最為看重長相的親密關係中,「美貌」也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其他的種種資源,同樣具有重要的影響。
更不用說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了。美貌的確是優勢,但也只是資源的一種。
人不應該被狹隘地定義,也應該有更為廣闊的追求。
喜歡冷冷,不喜歡不行(也行)。下次更新:12月2日(周三)14:00。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或啟發,可以點下右下角的贊/在看/WOW(不點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