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宴手藝,徵服青年味蕾。
1月9日,周六,經過了數日的陰冷,大武漢迎來了難得的豔陽天。
暖暖的太陽打在身上,讓人心生愜意。對於家住長江青年城的小夥伴而言,同樣感到舒適和滿足的,還有他們的味蕾——
這一天,楚菜大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湖北經濟學院教授鄒志平做客位於漢口北的長江青年城,為這裡的青年社群——長江青年匯美食社的社員,以及湖北日報大學生記者團成員,現場製作美食,分享楚菜文化。
色香俱全的紅燒武昌魚,詩情畫意的桔瓣魚汆,讓人口舌生津。
博大精深的楚菜文化,讓人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色香俱全,紅燒武昌魚
鄒志平教授現場製作的第一道美味,是久負盛名的荊楚名菜紅燒武昌魚。
「製作武昌魚的特點是,選料嚴謹、刀工精細、注重火候、講究調味。」鄒志平教授從紅燒武昌魚的製作工藝和歷史文化講起,將這道2013年入選湖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經典楚菜,講得鞭辟入裡。
修魚鰭、改花刀,在用鹽略微醃製後,鄒教授將武昌魚以頭左尾右為正面,放入鍋中慢煎。「紅燒武昌魚這道菜的重點就在煎,煎得好就成功了大半。」
鄒教授行雲流水的動作,引得在場的長江青年匯美食社的社員和大學生記者目不轉睛。6名毛遂自薦學習這道菜的社員抓緊時機,跟隨大師的步驟,處理起眼前的武昌魚。
在緊鑼密鼓的操作中,他們緊跟節奏,將五花肉丁和香菇丁爆香,淋入生抽、料酒、香醋等調料後,加水沒過魚背燜煮。
幾分鐘後,魚肉變得軟糯,鮮香四溢。此時鄒教授掀開鍋蓋,用調好的水澱粉,分批滑入鍋中勾芡。
「魚腹對著自己,頭左尾右,正確的擺盤應該是這樣的。」他一邊介紹,一邊用切成漁網狀的胡蘿蔔,蓋在魚身上,意喻「滿載而歸」。
典雅而優美的外形引得現場所有青年人陣陣驚呼,迫不及待地開始品嘗這道富有代表性的楚菜。
「口感軟糯,芡汁濃鬱,很鮮,很特別的味道,」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胡芯蕊在品嘗後說,「來長江青年城參加這場活動我特別滿足,太開心了。」
6名社員也先後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邀請鄒教授品鑑點評。
「做的都挺好,」鄒志平笑著肯定了他們的「作業」,將最高分數95分,給了住在長江青年城的王海龍。
詩情畫意,桔瓣魚汆
在眾人品嘗完紅燒武昌魚之後,鄒教授又展露了一手絕活,為長江青年匯美食社的社員和大學生記者們,做了一道好吃、好看、好玩的「桔瓣魚汆」。
據《湖北日報》報導,「桔瓣魚汆」這道荊楚名菜,最早於1983年第一次走進人民大會堂的國宴,受到高度肯定。
鄒教授師承中華十大名廚盧永良。拜師後,鄒志平潛心研究中華烹飪絕技。他花費半年多時間,苦練「快速大刀殺鱔魚爆鱔花」和「桔瓣魚汆」。最終,兩個項目皆獲評「中華廚藝絕技」。
特別是「桔瓣魚汆」,在繼承傳統魚圓製作方法的基礎上,加入配料、調料用高湯煨煮,輔以菜心點綴,色、香、味、形、意、養俱佳。
之後,鄒志平多次將桔瓣魚汆帶出國門,在日本、法國、義大利等國家宣傳表演,大力推介楚菜文化,讓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了這道「吃魚而不見魚」的湖北著名魚菜。
點燃灶臺,煮沸高湯,再將用特殊手法擠成的橘瓣狀的魚圓下入鍋內,慢火煨制。出鍋前加少許雞油,再將形如金魚的菜心燙熟,如此,一道詩情畫意的桔瓣魚汆便做好了。
金黃的湯底上,飄著雪白的魚圓和翠綠的菜心,聞所未聞的精緻樣貌令所有人食指大動,紛紛上前嘗試這道新奇的魚菜。
不出五分鐘,滿滿兩大湯碗的桔瓣魚汆就見了底,連湯都沒剩下。
「細嫩,光滑,潔白,」一位美食社社員吃完後讚不絕口,「湯底的鹹鮮與魚圓的鮮滑相得益彰,互為補充,讓我對楚菜有了新的認識。」
珍饈美饌,共賞家宴
吃過大師親手製作的兩道楚菜,在場所有人肚子裡的「饞蟲」被勾了起來,沒吃夠,那怎麼辦呢?
自己動手!
長江青年匯美食社的社員們分頭行動,和面、調餡兒、擀皮,熱火朝天地包起了餃子。另一部分小夥伴則趕去後廚,製作自己的拿手菜。
最終,由長江青年匯美食社社員製作的十幾道家常美食被端上餐桌,餃子也在這時熱氣騰騰地出鍋了。所有人圍成一桌,在歡聲笑語中享受共同勞動的成果。
「大家圍成一桌吃飯,有一種吃家宴的感覺,」一位家住長江青年城的業主說,「很暖心,也讓我們鄰居之間關係更近了。」
長江青年城作為「長江青年計劃」的空間載體,是卓爾和小米為響應武漢市政府「大學畢業生留漢創業就業安居工程」落地的第一個公益性項目。致力於打造青年成長全周期服務平臺,助力留漢大學生築夢。
長江青年匯作為青年人的交流平臺,創新發起興趣社群組建,通過線上線下互動,打破青年人的社交壁壘,促進青年對話交流。音樂、讀書、運動、攝影、電競、美食,6大興趣社群,周周都有精彩活動。
接下來,舉辦方將邀請著名作家李修文、金話筒獲得者謝東升,解讀文學創作,分享經典誦讀。
想現場參加?
點這裡
圖文:荊楚網記者王博璨 文放 十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