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出現一系列很奇怪的名詞,3D調料、3D食品、3D健康,乍聽之下大部分人第一反應該是在工藝或外形上的3D立體感,然而通過各大電商平臺搜尋一下,會發現這些產品在包裝上也有著獨特的標誌,並且該系列調料和食品均標註有某生態健康研究院研發。那麼到底這些奇怪的名稱是從何而來,真正的含義又是什麼吶?我們就要從《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方案(2017—2025年)》說起了。
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受到遺傳因素、社會因素、醫療水平、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在這些影響因素中,生活方式是最有影響且最方便改變的因素。在2007年由原衛生部牽頭確定每年的9月1日為「全國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日」。
2016年8月,在「三減加三健 十年續新篇」為主題的第五屆中國健康生活方式大會上,提出開展「三減三健」行動,將在未來十年將繼續以「和諧我生活,健康中國人」為主題,以「三減三健」專項行動為抓手,著重加強西部地區技術支持,突出授予技能的特點,強化深入社區行動。
2017年主題為「三減三健 邁向健康」
2018年主題為「三減三健 全民行動」
2019年主題為「三減三健 助力健康中國行動」
2020年主題為「健康要加油,飲食要減油」
那麼到底什麼是「三減三健」呢?
三減指的是「減鹽減糖減油」,「三健」指的是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每一項都跟慢性病防控息息相關。
減鹽
鹽是一把雙刃劍,正常使用可以維持身體滲透壓,身體內環境穩態,促進激素正常分泌,過量使用就會影響健康。食鹽的主要成分是NaCl,過多攝入鈉鹽是目前三高多發的主要原因,尤其在甲亢、高血壓、冠心病發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其次高鹽飲食與血管硬化、心功能降低等心血管疾病及其它代謝性疾病關係密切。整體來說,鹽多必失!而食鹽的主要攝入來源是飲食調味品。中國居民實際食鹽食用量平均在10g/天以上,遠遠超過5g/天的推薦標準。除了通過限鹽勺、少吃醃製品等外,使用低鹽產品來替代普通食鹽最為關鍵,比如減鹽不減鹹的新型複合調味料菇的鹽、低鹽醬油、低鹽生抽、低鈉菇鹽等。
減糖
糖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而「三減三健」中「減糖」指的是減少添加糖攝入,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類,具有甜味特徵,包括單糖和雙糖,常見的有蔗糖、果糖、葡萄糖等;日常生活中的白砂糖、綿白糖、冰糖、紅糖都是蔗糖。糖的危害多,飲食中的糖是齲齒的危險因素,過多攝入糖類會造成膳食不平衡,增加超重、肥胖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病風險。不喝或者少喝含糖飲料,少吃高糖食品,烹飪時少加糖都是可行的減糖技巧。如果真的控制不住自己,或者糖尿病人群想吃甜食,可以使用無糖或低糖產品,以熱量低的,減糖不減甜的菇的糖或植物甜味劑來替代蔗糖,實現減糖目標。
減油
油分三六九等,從成分上來說,油含有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油和反式脂肪酸油,好油推薦飽和:單不飽和:多不飽和=1:1:1,反式脂肪酸就不建議食用!反式脂肪酸多存在於油炸、燒烤、人工油脂中。要實現減油目標,一方面少吃油,日常烹飪時少用或者不用油炸的方法,多採用蒸煮、燉燜、涼拌等,或者嘗試食用無油料理,以水煮代替油烹,以此減少油脂攝入,專家建議,成人人均每日食用油攝入量不高於25-30克;另一方面的是吃好油,均衡油脂成分,多吃富含Ω-3脂肪酸的亞麻籽油,有助於降低血清膽固醇和抗動脈粥樣硬化。
責任編輯: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