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召開第七次會議,強調要堅持黨建引領,加強城鄉基層社會治理,不斷提升省域治理現代化水平。這也是繼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通過《關於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省域治理現代化的決定》後的一次再研究、再部署、再分解。
此次疫情,我們以強大的組織動員力和社會動員力,交出了讓世衛組織點讚的「抗疫答卷」;但同時,我們也要聚焦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解好基層治理「方程式」,把「穩住心」「明權責」「建好制」作為下一步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的「重頭戲」。
穩住心,推動素質提升。以往,由於待遇、壓力等多方面原因,有些基層幹部身在基層,心卻不在群眾,幹工作「留痕不留績、留跡不留心」,影響了基層隊伍的穩定性。隨著「網際網路+治理」的普及,基層治理的智能化、科學化、精細化水平越來越高,信息採集、事件處置、數據研判越發複雜,傳統的管理模式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經常出現「老辦法不好用、新辦法不會用」的脫節現象,亟需穩住一支愛基層、懂基層、學基層的「生力軍」。湖北著眼「減負增效」,在人員力量上做「加法」,提出要建好用好城市社區黨組織書記、社區工作者和志願者「三支隊伍」。但要用好這「三支隊伍」,我們還要緊盯「選、育、管、用」各環節,逐漸將社區黨組織書記納入事業崗位管理、選優配強社區工作者隊伍、調整規範志願服務等,重點解決他們身份、待遇、出路上的尷尬,用政治上的關心、工作上的關愛、待遇上的關注,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換來他們既「留住人」,更「留住心」,進而全面激發前進動力,主動挖掘自身在服務群眾、統籌協調、維護穩定和智慧治理等方面的潛力。
明權責,推動重心下沉。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鄉鎮(街道)作為最基層的行政機關,對上要歸口幾十個縣(區)直部門,對下要直接面對人民群眾的各種訴求。「權小責大任務重」「臺帳材料一大堆、群眾工作難聚焦」讓不少基層幹部叫苦不迭。為鞏固「基層減負年」戰果,今年4月,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證的通知》,再次強調要科學規範「屬地管理」,嚴禁向基層「加壓」「甩鍋」。為此,我們要用好他山之石,借鑑浙江「四個平臺」建設和北京「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等經驗成果,釐清屬地權責,實施清單管理,警惕屬地責任泛化、督查過多過頻,推動資源、服務、管理等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真正把強加在基層身上「枷鎖」打開,把不屬於基層的「責任包袱」和「任務攤派」還給上級部門,讓基層幹部「輕裝上陣」,心無旁騖地把有限的精力聚焦到基層黨組織建設、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營造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等主責主業上來,打造「部門圍著基層轉、基層圍著群眾轉」的治理新格局。
建好制,推動協同共治。黨建統領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大政治優勢。我們要積極探索「基層黨建+」模式,發揮黨組織領導、引領、協調、統籌作用,用好街道「大工委」及聯席會議制,建立以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小區」並聯、「居委會+業委會+物委會」三聯模式,推動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黨員幹部常態化下沉,引導黨員、居民、志願者、物業等多元力量依法有序參與,打造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群團組織為紐帶、各類社會組織為依託」的基層群眾工作體系,形成圍繞基層黨組織構建的「公共服務圈」「群眾自治圈」和「社會共治圈」,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百米」。
稿源:荊楚網
作者:肖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