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網友隨手拍的,一個最尋常的「窗簾」,卻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
作者原本出於「吐槽」:
然而,幾十天過去了,窗簾仍然隨風飄搖;
各種姿態,風中搖曳,輕舞飛揚;
無論颳風下雨,還是晴空萬裡,「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這一拍,就是2個多月。
於是就有了開頭的報導,「網友跟拍兩個月,拍成了電視劇」。
(圖片截取自網友「噹噹噹噹當」的抖音帳號)
從去年的冬天,跟拍到了2020年的陽春三月;
窗外的樹上已發了新綠,窗簾的主人仍然沒有露面。
這,可急壞了幾百萬網友。
窗簾的背後,藏著陌生人的善良
很多網友聞「窗簾」而來。
這家的主人到底怎麼了?窗簾的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剛開始,是各種猜測。
湖北未解封時,網友猜測,主人一定是還在老家,不能回去。等待武漢解封,窗戶就該關上了。
可是,2個月過去了,全國都已解封,窗簾主人遲遲未歸。
接著,網友開始了各種擔心。
還有更多的,是對主人平安歸來的祈盼。
有熱心網友開始出主意,「先請物業幫忙關窗,並打探下主人的下落」。
但經證實,此小區並沒有物業。
終於,大家按捺不住心中的擔憂,準備藉助媒體的力量尋人。
就在今天,終於迎來了完美大結局,是網友想要的答案。
原來,經過媒體的「幹涉」,主人終於「收到了」全國人民的關心。
為了讓大家早日放心,他便提前回家,收了窗簾,並拍了視頻。
得知最後的真相,網友終於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紛紛表示「這下放心了」。
一個窗簾,得到了幾百萬網友的「關心」。
誰說這是個薄情的社會?
窗簾的背後,藏著的是陌生人的善良。
這些善良像陽光,普照大地,溫暖人間;這些善良像雨露,滋養生命,讓萬物生長。
謝謝你,陌生人
這個世界沒有想像中那麼好,但也沒有那麼糟!
總有一些陌生人的善良,來得恰到好處。
地鐵站,一女子坐在地上,情緒低落。
一位陌生人,默默來到女子身邊,溫柔地安慰著,並用手摸了摸女子的額頭。
女子突然抱住陌生人,開始崩潰大哭。
女子說,自己已經連續加班一個多月了,不敢回家哭,怕嚇著家裡的小女兒。
後來,陌生人等她情緒穩定後,又陪她出了車站,目送她離開。
網友說,這一刻,像極了男人坐在車裡抽菸的樣子。
下雨天,一女子,因為心情不好,獨自來到池塘邊坐了很久。
就在她背後的路邊,停著一輛車,一直默默地陪著她;
直到她起身回家,那輛車才悄然離開。
疫情期間,外賣小哥因電瓶車沒電,未及時送單被「差評」。
一位陌生的老闆知道此事後,電話給了差評的顧客。
解釋了騎手的不容易,並讚揚了騎手冒著疫情感染的風險送餐的精神。
騎手感動地「流下了這幾年來的第一滴眼淚」。
成年人的世界從來沒有「容易」二字,誰不是在艱難中苦苦掙扎?
然而,陌生人的善良,為我們撐起了一片心靈的藍天。
謝謝你,陌生人
你的溫柔以待,讓我們鼓起勇氣繼續前行。
一熊孩子,獨自在家玩耍,他從三樓陽臺上翻出。
樓下的一位路人及時發現,並迅速集合其他路人。
他們一起用雙手為孩子搭建了一張生命網,最終孩子得救了。
過紅綠燈時,一騎摩託車男子不慎摔倒,路過摩託車馬上停了下來。
迅速把他扶起來,並查看有無受傷。
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但有些溫暖一直都在,它總是奮不顧身,解決各種危機。
謝謝你,陌生人
你的傾力相助,讓世間變得很美好。
當善良遇到善良,便開出了世間最美的花兒
善良無處不在,它不分老幼,不分貧富;
它,就在我們身邊。
村上春樹有一本書的封面是,「你要記得那些,在黑暗中默默抱緊你的人」。
面對陌生人的善良,不懂感恩才是最可怕的;
用善良回報善良,善良就會像一束光,既溫暖了別人,也照亮著自己。
曾經看過一段視頻:
一個6-7歲的小男孩MARK,坐在牆角,摸著自己破舊的鞋子,傷心而難過;他是多麼希望有一雙新鞋,但家裡很窮買不起。就在這時,對面走來另外一個小男孩,正穿著一雙新鞋。
在推推搡搡的人群中,小男孩由於急著趕火車,新鞋子被擠掉一隻;MARK做夢也沒有想到,夢寐以求的新鞋子,就這樣出現在了自己面前。
MARK撿起鞋,虔誠地舉起來。
眼看火車就要啟動,MARK一路狂奔,試圖將鞋子還給主人,可他怎麼跑也追不上。
就在這時,新鞋的主人脫下了腳上的另外一隻鞋,朝著MARK扔去。
當善良遇到善良,便開出了世間最美的花兒。
善良不僅有身邊小事,更有大愛無疆。
2008年汶川地震,「敬禮娃娃」郎錚,如今已16歲,不僅品學兼優,善良正能量,而且用行動帶動身邊的同學行善事。
2020年的疫情,一位護士「我是汶川人」的請戰書,更是讓全中國人民熱淚盈眶。
去年,朋友的婆婆接受了腎臟移植手術,接受了他人的器官捐贈。今年,她的老公填寫了捐贈志願書,並收到了「器官捐贈協會」寄來的感謝信。
善良是一切美好的根源,它讓萬物得到滋養,並熠熠生輝;善良更是一種智慧,用自己的善良換來他人的友善,這種友善反過來滋養自己的心靈。
讓我們播撒下善良的種子,盡己所能,關愛他人,扶助弱小;善良的種子,會開出最美麗的人性之花。
—— END ——
作者:小小草兒,湯小小寫作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