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高興,終於要開這篇了。其實我一直不寫這個的原因,除了懶之外....再無別的藉口。怎麼說呢?它不可能有多少文學性,又不是那麼激動人心的主題,但我相信一定有辦法的,不是嗎?
總之,請允許我先向我自己的懶,向各位道歉。
今天這一期,配蒙古歌曲是不合適的。我前思後想,終於配了這首比較燃情的曲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懷舊。
畢竟對弓箭的追求中,像我這種動機的人,應該是少數派吧?多數人,還是以一種純粹的熱情去對待它,雖然這種熱情有時...並不純粹。所以我把這首歌,只是獻給那些不忘初心的你們。
弓箭,這個詞有點意思。從漢語的字面上認識,它是先有弓再有箭。但是遺憾的是,不對。
我幾乎可以斷言,人類投擲武器,一定是先用手進行投擲的。因為,這比較符合常理。我們的佐證,是很多弓箭不發達的地區,投擲武器比弓箭更勝一籌。
有趣的是,人類的文明圈中,徹底不存在弓箭的民族,我還真沒想到。(大民族定義,比如分到印第安就不再細分。)
但是,投擲武器的應用,一定超乎你的想像。
比如蒙古,各種投擲武器都輪番登場。當然,蒙古的擲矛還是最有名的。(戰場上並不是所有人都這樣做,但一定有人這樣做。)另外,你以為蒙古布魯是假的嗎?(蒙古投擲棒)
布魯的意義在於,如果你會投布魯的話,你能飛出去任何相似的東西。比如說斧子,錘子。所以在蒙古大軍徵戰的時代,敵人先承受持續的箭雨(和漢族不同的攻擊方法),在接敵之前,蒙古大軍還很可能飛出去各種東西....所以當時有人記載:「在平原上遭遇蒙古軍隊,是絕無獲勝希望的。」
還有大家很熟悉的,澳大利亞原住民的迴旋鏢。那實際上也是擲棒的一種,當地人用這種武器,十米內準確度相當高。
其實,維吾爾的一刀兔也很有名!我和維吾爾刀郎交流中,大家管他們這個技藝叫:三米一刀。也就是說,三米內飛出的刀,一刀打中野兔。
此外,還有起源中國,發揚於東瀛的棒劍,還有一些流派的暗手。
所以,必然是先箭後弓。
別的我說不好,但是很多射手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一把差弓可以用,一打差箭就不行。
對我來說,如果你給我一把不好的弓,但允許用自己的箭,那成績在適應後,不至於丟人。但如果你讓我用自己的弓,卻給我一組差箭,我就不用努力了。
原理在於,弓再差,也只有一種差法。它的效率,手感也許很可笑,但不會改變了。但箭,如果每一支都不一樣,就徹底完了。
所以說,箭要求的第一是什麼?是一致性!所有的箭,必須一模一樣。這樣才行。
如上圖,我們看得到。這是最基本的箭館膠羽箭,也許不好,但它用的是純碳杆,也就是工業箭杆。
當然,我放這張圖是讓大家知道:傳統弓,使用的箭和反曲弓使用的箭,是不一樣的!(這部表示,傳統弓不可以用反曲的箭,反之也成立。)
差別最明顯的地方在於,粗細。我雖然沒放對比照,但一般來說,獵箭比射準箭粗是一定的。
為什麼呢?因為細箭,相對風阻就小於粗箭,這是一定的。但粗箭的好處,一來方便壓線(提高成績,事實上也有反曲弓選手這樣做。)二來,在磅數提高之後,那風阻導致的幹擾會更小。
但說來說去,反曲獵弓,狩獵複合,也經常通常使用獵箭,這也沒問題。就一個傳統弓手來說,幾乎都是使用獵箭的。原因也有二,首先傳統弓並非毫釐之爭,一點點風阻沒毛病。其次,既然叫傳統弓,那麼我們就應該知道,在以前是沒有辦法做出射準細箭的。
因為在工業革命之間,箭杆通常是竹木材料做的,那它單位承受的極限(也許是抗壓,也許是偏扭,都算)就是一定的。所以,太細的話,完全生產不出來。
所以我們就能得到第一個結論,如果你是初學者,你應該選擇的是現代傳統箭,也就是工業製作出來的箭。這點,特別重要。
傳統箭杆和工業箭杆,差別還是挺大。這次,我們不談論傳統天然箭杆,那得單開一篇。
既然我們已經確定了工業箭杆的話,我們的好處也就很明顯了。如果箭的一致性很好的前提下,散布還是很大,就一定是人的一致性不好。我剛才也說了,一把箭箭不一樣的弓,是罕見的。所以我們只剩下兩個變量:人和箭。
把箭確定好後,我們才能從自己找原因,不是嗎?
在這之後,就是確定在工業杆中選擇哪一種了,是混碳,純碳還是鋁包碳呢?
我們這就都分析下。
混碳的優點是便宜,同時它還比較重。但我個人認為,如果你喜歡輕一點,那麼就選純碳的,如果重一點就鋁包碳。
上圖左邊的是鋁包碳,右邊是純碳。也許很多朋友看出來了,鋁包碳最出名的,自然是EASTON的金屬背甲,這一根就是。當然,現在國產箭,也有很多是不錯的選擇。
有人說金屬背甲很堅固,這沒錯。但我發現,如果你拎著弓在草原上射箭,什麼箭也抗不了多久。沙子,石頭,都是箭的天敵。
當然,要說純碳多不結實,也不會。我那組箭已經射了兩年了。
所以完全按自己的手感來吧。我建議,能去嘗試一下,再做決定。感覺通常是個很曖昧的東西,我以前就特別偏好金屬背甲,後來也變成純碳箭了。
但通常來說,金屬背甲比純碳貴。你這麼理解就好,它是在純碳杆上包了層鋁,也就多了道工序。
這裡還有一個事情要特別注意。一旦你確定了想要什麼箭杆後,就要確定撓度了。
撓度,說白了就是箭的軟硬。但是,還有一個動態撓度和靜態撓度的問題。是不是很抓狂?
這裡,對於傳統弓來說,還有更抓狂的。因為每個人拉距和弓都不一樣,流派不同導致對箭的選擇也不同。
比如說,你和上圖的劉勇一樣,清射。那箭杆的選擇,就完全不同了。因為,弓與弓的效率不同,結合上你的拉距,磅數....甚至個人習慣,這事就妥了。
我分享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吧,它一定是不對的,但傳統弓的世界裡,只有準的,沒有對的,不是嗎?
1:第一個原則是,寧硬不軟。如果你覺得500撓度和600撓度,你都沒問題,就是選不下來,那就選500的。因為箭硬了,我們有調整的辦法,軟了就在空中亂甩,雖然也有辦法,但得換箭頭。所以,寧硬不軟。
2:永遠的400。什麼意思呢?如果你的弓磅數,不低於40磅,且是高效率型的弓。那麼,就選400撓的箭合適。這樣,你其他更高磅數的弓,一樣能適應。但如果你只能用30磅的弓,乖乖買500或者600撓的吧。
其實啊,在你的動作確定之前,不用太糾結這個問題。真的...
即使你現在打得不錯,也不用太過在意。想想以前吧,天然杆沒有撓度這個概念,在戰場上又是撿著誰的箭,就用誰的,不要太糾結了。(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我說寧硬不軟了吧?天然材質就沒有撓度的概念,特別是掏檔子箭,整體撓度還不一樣。)
行文到現在,我們總結一下。
首先箭杆的一致性是最重要的,沒錯。然後選擇箭杆的材質,品牌。然後確定撓度。
跟上思路了嗎?然後我們再談談最後三樣,箭頭,箭尾和箭羽。
現代傳統弓箭,已經失去了實戰意義,即使你和我一樣,是實戰打法,箭頭也完全不需要,不推薦,不可以用實戰箭頭。比如說,陂頭,菠菜葉,索倫,兔叉都完全沒必要,也不可以。除非你想被箭館老闆罵死。
如果不打薩仁靶,那就再排除掉佨頭後,就只剩上圖兩種箭頭了。
左邊的子彈頭和右邊的釘子頭。
我的建議是,選什麼都可以啊,這兩種就沒區別。個人愛好選擇釘子頭。但很多進口品牌的原裝頭,都是子彈頭,無所謂,哪個都好。
再來複習這張圖,這次不看箭杆,只看箭尾。
我們發現一個有放打釘(右邊的)還有一個沒有。
就箭尾本身,白色尾比紅色那個差了好多。
箭尾在以前,也是可以沒有的。在箭杆上劃個槽,用蒙古式打出去,如果你不會蒙古式,你還打不回來了。(就這個,蒙古軍隊把很多國家打得哇哇叫)
但現在,箭尾很重要。它如果碎了,嚴重的會導致空放。所以,能選好的,儘量選好了。
但是防打釘是否需要,就看你自己了。我們能發現,如果你加了防打釘(右邊),整個尾巴就不夠平滑了,手感沒有左邊的好。防打釘的功效是,一旦追箭,它能保護你的箭杆。這個,見仁見智。我是必須加,以前我一組打12支,成績好的時候,我能跪著哭。你永遠想像不到一個吝嗇鬼,連追三支金屬背甲的感覺。那個感覺真的是,我不想活了。
這是加防打釘的構造,箭尾是套在防打釘上的。追箭時,先破壞箭尾,然後打到防打釘上,箭杆得以保存。
這種箭尾,通常不貴,很便宜的。防打釘也是用挫磨一磨,就可以繼續使用。很經濟,唯一的問題是,箭尾太小以及剛才說的過渡問題,手感我一直都不喜歡。
這是不加防打釘的。箭尾直接插在箭杆裡,一旦正追箭,你就等著吧。但是直插箭尾,可以做到無縫銜接,手感沒問題,可是它也有更危險的隱患。
一旦你把箭杆打出裂縫,你還沒看見,就很有可能導致危險的發生。所以兩者各有利弊,每次射箭前,仔細檢查才是保證安全的不二法門。
然後..就是箭羽了。最麻煩的.
一般來說,常見的5寸,4寸,3寸,8寸羽毛。當然了,也有更長的,但更短的似乎沒有。(除非你算上無羽箭,不好意思,我不推薦用。當年的無羽箭,一定是無奈之舉。)
箭飛出去,箭羽的作用是非凡的。它起著整體平衡作用,對傳統弓更是如此。(旁邊發射嘛)
你最好自己體驗下,射一支無羽箭感覺感覺。(千萬注意安全!)
所以你一定知道,箭羽的作用多麼大。在選羽毛方面,材質有火雞羽,鵝毛,鵰翎,大眼斑稚,甚至冠青鸞。產地也有國產啊,美國啊,之類的種種。
上圖就是四寸水滴羽和五寸水滴羽。
原理是這樣的,羽毛越大,風阻越大,長距修正力越強。羽毛越小,風阻越小,長距修正力越差。
但是這不一定..這和你弓的磅數,效率還有箭本身的重量等等,有直接關係。我的建議是,選四寸或者五寸羽,就可以了。
左邊這個,是五寸盾型旋羽。沒有錯,真羽箭也有旋羽,和反曲的塑料羽一樣,都可以用旋羽。
兩色羽毛,是為了區別主羽。在你熟悉後,就完全沒有必要了。當然,粘幾種顏色的羽毛,完全是個人自由,隨便。一打十二支箭,三十六片羽毛,你弄三十六個顏色,像水彩筆一樣,也可以!你喜歡就好。
當然了,箭尾也有十字尾開槽(你不需要),箭羽也有四羽,三羽,二羽,無羽,打飛。一般來說,你粘三羽最好。
看見沒?真羽旋羽。這種設計,讓箭飛出去加強旋轉,在中靶或者落地前,都是旋轉飛行的。這樣,風阻更大,但修正力更好,對箭道修正特別明顯。但如果你弓的磅數不夠,這種羽不行。
當然我不建議使用這種羽毛,因為它粘起來費時費力,不是所有人都粘得了。它得有專門的夾子,很好的保養。最重要的是,一旦你用了這種羽毛,忽然換成普通羽毛,你根本適應不了。如果這是在比賽,你的箭恰好都沒了,如果借不到這種箭,那這場比賽,幾乎可以說你已經提前結束了。
至於選擇盾型還是水滴型,隨便你,個人感覺和愛好。有的人就覺得水滴好,有的人就是說盾型好,隨便。
如果你覺得,純碳太不傳統。那麼,你可以選擇木紋碳箭嘛。一眼過去,肯定看不出來。左邊的八寸水墨羽,可以吧?那是我二十米,和人比3~6支箭時使用的。當然距離再遠,我也會使用它。我的弓四十七磅,效率奇高,預緊力很大,所以使用大羽,不是什麼煩惱。
我們再看看EASTON公司的兩款明星箭杆吧。他們是木紋碳箭,和金屬背甲。
在實際使用時,金屬背甲肯定要重一些。但是有個事很見鬼,就是EASTON的木紋箭,中草靶後,因為塗料的緣故,在摩擦生熱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很有趣的反應,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很難拔箭。當然,這個和弓的磅數還有草靶本身都很有關係。
相比之下,GOLD TIP的箭就要好很多。在我用過的各種箭中,它的箭速是相對最快的。但穩定性不夠好,也就是我們通常口語說的「賊」。
所以在綜合比較下後,我必須得安利一下劉勇的意在的外,純碳箭。(最高規格的那種杆)
千分之一的誤差,說是超越了千分之三(大多數箭,比如金屬背甲的誤差),但對射手實際沒什麼用。一個傳統弓箭手,用百分之一的箭,都應該還是個好弓箭手。
他的箭各方面雖都不突出,但非常均衡穩定,所以我就安利一下吧。同時我自己也在使用它。
八寸羽,不會讓箭的話,就沒法打了。所以說,在選箭上,儘量不要太個性。你可以在羽毛的搭配上,做很多文章,但不要在一些關鍵的地方,彰顯個性。通常來說,有句話我很不喜歡,但它是對的:「大多數人選擇的東西,未必多好,但一般不會太差。」
直到你有了自己的見地,自己完備的體系,再根據自己的需要,量身定製。
這是常見的幾種羽毛,5寸盾,3寸盾,4寸水滴,4寸水滴(雙色羽毛),水墨8寸清羽(沒錯,這種羽毛,常見於清弓。)
一般來說,箭越重,羽毛也得越大,不然輔助不了。所以我的錯誤是,當年粘了3寸盾羽給金屬背甲。
我今天說的箭的漫談,是針對傳統弓且都是現代工業箭。我想這個最有用,對於傳統射手們,是篇很好的建議文章。但是有些地區,比如蒙古薩仁靶比賽,不接受工業箭杆參賽,那樣的話..你們等我做一篇傳統箭的文章,就能明白了。那,是另一個世界。
整體來說,傳統弓有兩條不同的道路:純射準和武射流。它們的特點是,一個只強調如何在比賽中,打中靶子。另一個是任何情況下,都能射中..隨便什麼的追求。
我認為,兩者之間存在巨大差異的同時,其實立意不同。前者把自己認為成運動員,我不置可否。後一種,追求的是先人們的追求。這點,與我相同。
其實傳統弓中,有一堆不同的弓,也就有了更多的文化。傳統弓中的箭,也是琳琅滿目,品種繁多。我們今天,就是漫談一下,沒有測評和深挖。其實,清弓,和弓,祖魯,它們三種使用的箭更為特殊,不能放在一起講。
我們大致來看,就是箭杆的選擇,箭頭,箭尾的選擇,箭羽的選擇。只要聽明白了這些,就能得到一個合理的答案。最後我提供一個新手入門方案,僅供參考:箭杆純碳,箭頭子彈頭或者釘子頭,箭羽選5寸水滴羽,箭尾隨意。撓度參照我前面給的建議,一切就好。
最後感謝某漢服社團的出鏡,你們的出現表示了,任何人都可以是朋友。這個世界上,穿漢服的,不見得是蝗漢,穿蒙古袍的,不見得是極端主義。是的,具體到個人,我們必須具體事情具體分析。再次感謝!
下期再做弓箭的內容
如果大家沒有建議
我就發測評或者傳統箭的介紹
或者深挖一點內容
或者更多弓友的訪談
太多了...
傳統弓延續
少說也有幾千年了
我們可以說
傳統弓伴隨人類文明
一直一直.
很高興蒙古族是這方面的翹楚
我又得到了部族無私的傳承
該巴亥在這裡,我在這裡,黑赫爾,薩仁其其格,斯欽孟和等等,都在
那麼你在哪兒?
我是蒙古族的赤那,我在「舞風之原」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