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裡雅斯特
的裡雅斯特(Trieste),是義大利東北部邊境港口城市。位於亞得裡亞海東北岸、伊斯特拉半島的西北側、的裡雅斯特灣的頂端,西距威尼斯113公裡,歷史上是日爾曼、拉丁和斯拉夫文化的交匯點。
的裡雅斯特位置
歷史上用「的裡雅斯特」命名的艦船有2艘,一個是瑞士皮卡德父子在50年代建造的著名的「的裡雅斯特」號潛水器。
1958年,「的裡雅斯特」號首次試潛就潛到5600米的深度;第二年又潛深到7315米。「的裡雅斯特」潛水器在1960年1月20日用了4小時零43分鐘的時間,潛到了世界海洋最深處──10916米馬利亞納海溝,最大潛水深度為10916米。皮卡德父子實現了他們的最終夢想,成為深潛器設計最成功的人和傳奇式的英雄。
的裡雅斯特號潛水器
2019年5月25日,義大利海軍的新型多用途兩棲攻擊艦——「的裡雅斯特」號在芬坎蒂尼集團的斯塔比亞海堡造船廠下水。這是用的裡雅斯特命名的另外一艘艦船。
「的裡雅斯特」號兩棲攻擊艦下水儀式
「的裡雅斯特」號,全長245米,全寬36米,該級艦設計相當人性化,人機環境好,各艙室裝備齊全,艦載發電機可發電2000千瓦,為艦載裝備提供充足的電力和供1000餘人的日常生活使用。該級艦全長由原計劃190米增加至245米,寬由33米增加至36米(飛行甲板長由167米增加至213米,飛行甲板寬32米),吃水6.5米。裝備2臺羅爾斯羅伊斯公司MT30型燃氣渦輪發動機,2臺德國MAN公司20V32/44R型柴油發動機,2臺發電機,兩根可調距螺旋槳,雙軸推進,巡航速度10-18節,最大航速25節,續航力7000海裡/16節,自持力30天。滿載排水量由原計劃的20000噸增加至33000噸,比歐洲現役的法海軍「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滿載排水量21300噸)、西班牙海軍「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滿載排水量27560噸)還大,可謂是歐洲最大的兩棲攻擊艦。最為獨特的是該艦首次在兩棲攻擊艦上採用了奇特的雙艦島設計。
跟風英國還是的確實用?
然而,雙艦島設計並不是義大利的首創,在2017年12月7日英國的伊莉莎白號航母服役,在當今航母設計趨向於無島化和平直化的大趨勢下,航母的首創國卻用「女王號」走了一條頗為另類的設計路線(其實是錢不夠逼得) 。
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英文:Queen Elizabeth-class aircraft carrier),是英國皇家海軍隸下的一型航空母艦,是一型採用傳統動力,短距滑躍起飛並垂直降落的雙艦島多用途航空母艦。
不是核動力不香,無奈囊中羞澀。
20世紀80年代開始,英國一直在「大國的臉面」和「縮水的錢包」之間反覆糾結。除了建造航空母艦本身所需的巨額資金,對英國而言更難以承受的是研製新一代海軍艦載機所需的高額成本。在80至90年代,英國一度提出「天鉤航空母艦」計劃,在驅逐艦/護衛艦等級的小型艦艇上搭載垂直起降戰鬥機,試圖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海軍航空能力。90年代中後期,享受到冷戰紅利的英國經濟狀況逐漸好轉,皇家海軍終於開始考慮新一代大型航空母艦。
英國核動力航母設計方案
1994年,為了能在2010年左右及時替換現役無敵級航空母艦,英國開展了新一代航空母艦的初期評估研究,計劃名稱最初為CVSG(R),之後演變為CV(R)。1995年1月,英國還與美國籤訂了諒解備忘錄,正式加入了當時還被稱作JAST的聯合打擊戰機計劃。1996年英國國防部經討論後公布了初期評估結果,認為皇家海軍必須建造兩艘3萬到4萬噸級,能搭載最多40架固定翼飛機的中型航空母艦來取代現役三艘無敵級航母,這樣才能在地區衝突爆發時提供足夠的戰力,在需要時迅速地將火力投放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點,並與盟國海軍協同作戰。
1997年5月,英國工黨政府上臺後啟動新一輪戰略防衛評估(Strategic DefenseReview,SDR),並於1998年7月公布了評估報告,要求海軍建設要緊緊圍繞著「前沿存在」和「由海向陸」的作戰思想展開,放棄海上決戰的思路,將兩棲作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該報告的指導下,結合21世紀的作戰需求,英國海軍擬定了多項主戰裝備的發展計劃,準備在2010年前後組建「全球艦隊」,這其中就包括航空母艦。
1999年1月,新一代航空母艦正式啟動,計劃名稱為「未來航空母艦」(Future Aircraft Carrier,CVF)。在最終的招標方案中,由於預算問題最終放棄了核動力方案而採用了全電推動。(意味著要解決發電用燃氣輪機的煙囪問題)
英國造船美國「送」機
2001年1月17日,英國國防部和美國國防部又籤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加入了更名為JSF的聯合打擊戰機計劃,並將其作為皇家海軍未來的艦載機,之後不久F-35戰鬥機贏得了JSF的訂單。
F-35B
在入圍的建造商中,BAE系統公司的航母設計在外觀上相當傳統,相比之下泰雷茲集團的擁有兩座位於右舷的艦島設計顯得很搶眼。在CVF的初期規劃階段兩個團隊的首要任務都是各自評估前述三種構型的可行性與所需技術。
泰雷茲集團設計方案中首次出現雙島設計
2001年6月,在經過了為期一年的初期競爭評估階段之後不久,英國國防部對CVF航母進行了重新考慮,排水量被要求達到近55000噸,載機最大可達60架。
2002年9月30日,英國海空軍宣布引進150架(後縮減到138架)F-35B戰鬥機,同時宣布即將建造的CVF大型常規動力航母並命名為「伊莉莎白女王」級。
獨特的英倫風
英國對於航空母艦的設計有過許多貢獻,全通甲板、斜角甲板、蒸汽彈射器、助降燈和噴氣式飛機上艦等都是英國人的發明。在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上,英國人使用了軍艦前後兩個島式上層建築的獨特外觀。對此種布局英國早在設計馬爾他級大型航空母艦時就打算使用,在後來的1952年型航母上再度出現過這種設計。由於兩種軍艦最終未能建造,「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便是世界上第一艘採用雙艦島的航母。
在傳統的單艦島設計中,必須有一個非常長的艦島(如無敵級),這樣減少了飛行甲板空間,或者為排氣管道留下的空間非常小。而受限於管道布局角度,這可能會影響機庫的使用空間。上行煙道也可能出現問題,1941年,第3艘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被1枚魚雷擊中,部分原因就是由於海水從煙道灌進來,發動機艙被淹沒。
前向艦島
前向艦島使得值班人員(OOW)能夠更好地觀察艦艏和前進情況,特別是在受限水域中非常有用。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的艦島上層空間寬敞,窗戶很大,視野寬廣,類似45型驅逐艦。控制面板周圍是深灰色錶盤和木質裝飾,與之前的無敵級航母的淡灰色內飾感覺非常不同。女王號航母配備了最先進的「斯佩裡」海洋集成導航系統(INBS),包括海軍電子海圖顯示和信息系統(ECDIS-N)。
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的前向艦島
艦長辦公室就在艦橋後邊的位置,而他寬敞的主艙位於下層,與其他官員住艙住在一起。有一個小電梯,艦長可以很快從艦橋下到位於七層甲板以下的操作室。
後側的艦島
這裡主要為艦載機控制艙室,它是與ATC有限公司合作設計的。它可以在最佳位置觀察艦載機飛行,以便飛機接近航母並著陸。如果飛行員需要幫助,坐在控制室(通常是前飛行員)的專用飛機控制員,可以幫助飛機降落。艦艉艦島擁有3米高的大窗戶,為飛行甲板提供了290度的視野。
艦艉的艦島
飛行控制室人員可以通過耳機或安裝在後方側面的大型LED顯示屏,向駕駛艙的飛機處理人員發出指示。它也連接到下面的機庫控制室,以提醒機庫準備將飛機帶到甲板上。就像艦長一樣,空中指揮官在艦橋後側也有一個小屋,但沒有電梯。該艦島還設有一套指揮系統,基本複製了前艦島功能,在前艦島受損情況下,可以用作緊急指揮系統。
後艦島的飛控中心,可以看到類似機場塔臺的環形大窗戶
相比來說,後艦島應該是該型航母的「七寸」吧。
後艦島上貌似還配備了一個超大尺寸的LED顯示屏,戰時發布信息外還可以方便全艦熱血男兒觀看島國動作片改善福利也不錯。
你的微笑暴露了你的內心
雙島設計的優劣勢
優點?
雙島設計的好處不少。風洞試驗證明,由風和航母的運動造成的飛行甲板上的空氣擾流,通過2個艦島時會比一個艦島要減少。海上空氣擾流是艦載機飛行操作的障礙,航空母艦設計師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雙艦島使航母擁有更大的飛行甲板面積,因為2個小艦島的所佔空間還沒有單個大艦島多。而且在建造過程中,兩個小艦島也更容易建造,然後運送到羅塞斯安裝在船身上。伊莉莎白女王號前向艦島是在樸茨茅斯所建,艦艉艦島則是在格拉斯哥建造。
重達750噸的後艦島有30米高是全艦的空中交通管制中心,是全艦飛行任務的指揮中心。
可垂直起降的F-35B
備份指揮、隱身考慮與互不幹擾
首先女王級航母設計時就有隱身考慮,巨大的單個艦島將會使得雷達反射面增大且難於處理,將其拆開成兩個小艦島易於降低雷達反射面積。兩個艦島存在部分重疊度,這也提升了航母自身的抗打擊能力。其中一個艦島失去作戰能力後,指揮人員可以藉助另一個相對獨立的艦島來完成部分指揮控制內容。從艦載機調控管理的角度考慮,將航行與飛行管理功能分開後,後島上的飛行控制中心位於調控飛機著陸的最佳位置,有利於更好地控制艦載機的起降秩序,提高艦載機的出動效率。
艦島側面投影及體積對比
雙艦島將分擔島式上層建築的功能,靠近艦艏的前部艦島主要安裝有航海、導航、遠程探測和警戒、編隊通信設備,最醒目的是S1850M遠程雷達,將擔負航行駕駛等指揮控制任務,同美國航母一樣,艦長和司令部職權及戰位分置。後部艦島上主要安裝有航空指揮、艦機通信、電子對抗等設備,最明顯的是997型中程雷達和可傾斜放倒的主桅杆,主要擔負艦載機飛行控制和航空管制任務。每座艦島內部都設有武器升降機,艦島和右舷邊之間有一過道,可以轉運武器彈藥,互不幹涉影響。
然而英國人這樣布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可能有了心理陰影。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中,當時英國最先進的驅逐艦「謝菲爾德」號被阿根廷空軍的「飛魚」反艦飛彈擊沉。其根本原因不是因為驅逐艦防空能力不濟,而是因為「謝菲爾德」號電磁兼容性差而不能同時啟用通信雷達和對空警戒雷達。恰巧「謝菲爾德」號當時為了向編隊司令部匯報作戰情況而臨時關閉了對空警戒雷達,因此錯過了發現阿根廷飛機的最佳時機。此後,英國皇家海軍高度重視了電磁兼容和抗幹擾問題,在女王級航母上採用雙艦島布局將種類繁多的電子設備和複雜的天線分散布置,是避免信號間相互幹擾的有效舉措。
缺點?
眾所周知,對於以艦載機為戰鬥的航母,其飛行甲板應保證艦載機起降的視野和風向條件都極好,因此甲板應該越「乾淨」越好,有人覺得「零艦島」才是最理想的設計。美中兩國在設計新航母的時候,其艦島尺寸都是呈現越來越小的趨勢。
由於航母的航行和艦載機飛行需要駕駛人員與飛行操作員進行密切協調,因此,值班駕駛員與飛行控制室需要緊密配合。而新的雙艦島布局,他們將無法看到對方,只能依賴對講機。毫無疑問,每個人都將迅速適應,導航室和飛行控制室的冗餘空間的好處將超過任何缺點。此外,也有人表示雙艦島看起來非常「醜陋」。
女王級航母在兩艦島之間布設了一部升降機和一個戰鬥機整備區。理論上這樣做無形中增加了兩個艦島的危險性。一旦位於兩艦島之間的整備區臨時存放的彈藥油料被點燃,路公交到可能會因為互相兼顧不暇而雙雙喪失作戰能力。而且我們知道兩棟高層樓房之間會有強勁的氣旋,因此女王級航母兩艦島高度水平面下方的橫向氣流非常不穩定,對低空通場、觸艦復飛和正在起飛戰鬥機會有不利的氣流影響,無形中增大了事故率。況且側向飛行時兩個艦島會嚴重阻礙飛行員的視野。因此女王級的雙艦島布局其實也是平衡自身需求和技術水平的產物。
關於其他
與其它常規動力航母相同,「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也採用了滑躍起飛的方式,但與「庫茲涅佐夫」號等一體式滑躍甲板不同,「女王」號滑躍甲板的面積只佔了艦首的一半甚至不足一半位置,不僅讓人對其艦載機的出動效率產生疑問。但其實,「女王」號經過優化的甲板設計有其獨到之處,空出來的一半「滑躍甲板」可以停放更多的艦載機,且它搭載的F-35B垂直起降戰機受滑躍甲板的影響較小。
「伊莉莎白女王」號相比下圖的前役無敵級甲板的確寬大不少
無敵級狹窄的滑躍甲板
毫無疑問,艦載機才是航空母艦的核心戰鬥力,「裸奔」許久的「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最多可搭載約36架F-35B垂直/短距起降戰機。據SAR公布的數據得知,F-35B內油載量低於F-35A,其作戰半徑相較於F-35A的近1200公裡也要小得多,在掛載2枚AIM-120中距彈和2枚1000磅炸彈的情況下大約只有800多公裡,只能算勉強達到及格線。當然,如果F-35B採用耗油量巨大的垂直起飛方式時,在以上負載情況下航程將更短。
有「床」船無「雞」機的伊莉莎白號終於等到了美國貨
「女王」號主雷達配備了BAE Systems Artisan 3D Type 997海上中程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俗稱黑板擦)據報導稱其能夠在200公裡範圍內跟蹤超過800個物體。主對空雷達為用於廣域搜索的Thales S1850M遠程無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據悉其能在超過400公裡的範圍內搜索多達1000個空中目標,且對如今越來越多的隱身目標有一定探測能力。
「伊莉莎白女王」號的先進性還在於其採用了全電推進技術,2臺Rolls-Royce Marine Trent MT30 36 MW的燃氣輪機以及4臺Wrtsil柴油發電機供電,4個20兆瓦的先進感應電機和VDM25000驅動器作為推進裝置,加速性能較其它採用蒸汽輪機的常規航母要優秀不少。然而即使採用先進的全電推進技術,「女王」號總推進功率也只有100多兆瓦,其27節左右的最大航速在核潛艇平臺愈發成熟的今天,所面臨的危險著實不小。
電推進高速時候疲軟
梵觀點:有句老話說得好:「是騾子是馬,開戰了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