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 宣傳片拍攝製作
方言配音廣告植入 各類軟文廣告推送
定西微視界TEL : 18893233300
家鄉洮河兩岸的黃土坡地,是洋芋的主產區。洋芋自十七世紀從南美傳到國內,以其較強的抗旱能力、畝產高、便於儲存的特點,與這片黃土高坡的特性不謀而合。由此,洋芋這一洋味十足的稱呼就深深地紮根在了鄉親們的心坎裡。
離開家鄉洋芋就被稱作「土豆、山芋、山藥蛋、馬鈴薯……」。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們怎能忘記那個鬧饑荒的特殊年代,那時能有半飽的洋芋吃,就意味著有活下去的希望啊!金黃色的洋芋,圓溜溜的,帶著泥土的清香,不由人想起洋芋做熟以後那沁人心脾的味兒。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樸實的洋芋,既是填充肚子的主食,又是百吃不厭的蔬菜,還是當地主要的經濟作物。在兒時的記憶中,家裡上頓下頓離不開洋芋,煮著吃,蒸著吃,炒著吃,吃得最多的是「洋芋酸拌湯」和「湯湯洋芋」。我上小學背的書包、用的鉛筆本子、穿的衣服之類東西,幾乎都是用洋芋換來的。到如今日子大好,市場裡新鮮蔬菜應有盡有,但我還是最喜歡吃洋芋。每次和朋友聚會,總不忘點一盤洋芋絲、洋芋片之類的菜。可以說,我是吃洋芋長大的,我的血液骨骼裡都有著洋芋的成份。
記憶中兒時的我,在收穫洋芋的季節,放學了就常跟著大人去給生產隊拾洋芋。只見大人們先把洋芋從地裡挖出後涼曬在地表上,我們提著竹籃緊跟隨後,拾起顆顆黃燦燦的洋芋,幼黑的臉蛋就透出饞嘴兒豐收的喜悅。小夥伴兒常常是拾上一會兒洋芋,就開始擠眉弄眼的先後假裝去山那邊玩耍,順手帶走好幾個洋芋。其實,大人們早就知道我們要去幹啥的,但從未阻止過。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大人們也盼著自己的孩子肚子中多點油水。幾個小夥伴湊在一塊,拿出偷來的勝利成果,很快輕車熟路的就地取材,你拾柴禾我壘土窩各顯高手,不大一會兒,地的那邊山灣裡就飄出煮洋芋的那種特殊香味。待土窩子上面先冒氣後幹咧時知道洋芋熟了,然後試拍土窩上的灰土,有滾燙炙熱感,用小鐵鏟創去蓋土,顆顆白生生、胖乎乎的洋芋蛋便露出笑臉,這時早已飢腸咕嚕的小夥伴們,那怕炙手可熱,便迫不及待地搶先一顆在左右手裡不斷翻騰後,皮也不剝,土也不擦,一口下去,外皮焦黃,脆生生;再咬一口,內瓤雪白,沙露露;嘴不能閒著,連吃幾口,嗆得臉紅脖子粗,惹得小夥絆們前仰後翻,山灣裡傳出咯咯咯地笑聲。這樣又香又甜的土窩煮洋芋,常引來大人們偷偷地過來和我們分享,我們也會悄悄地藏幾顆燒洋芋分送給那些年長的大伯大姨。
昨日,我送孫子去幼兒書畫班,路過買洋芋的小攤。廢油漆桶做的烤爐,一圈黃澄澄的洋芋很惹眼,就買了一個給孫子。孫子懂事,要我嘗嘗,咬一口,就覺得滿嘴的泥,綿滋滋的,一點都不柔不撒,沒有酥脆和香甜。問孫子味道如何,孫子直點頭。於是我心中突然有了莫名的酸楚!在生活最困難的上世紀那個特殊年代,為了填飽一家人飢腸轆轆的肚子,父親不得不出去乞討,回來背著滿滿一背兜洋芋,說是好心人給的。就是這一背兜洋芋,使一家人度過了那場饑荒。父母常常念念不忘那些送洋芋的好心人,總是默默地幫助著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村裡一旦有紅白事情,父母便主動去幫忙;家裡來了「要面客」,父母寧願自已挨餓,也要給「客人」一些。父母親常給我們姊妹說,做人要厚道。
那年陽春三月,就要到種洋芋的時候了。可生產隊裡無籽下種,老隊長心坎急出了火,便親自帶上社員們到山頂地布尺村裡去借種,話是下響了,但高峻險要的羊腸小道使我伯父拉的架子車掉入深溝車毀人亡。我父親從生產隊裡領來洋芋種子,和母親一塊拿起菜刀,按芽眼切成三角狀,然後拌上炕灰,淚水浸溼了鮮活的洋芋。下種時人手不夠,左鄰右舍都來幫忙。我召引來許多小夥伴,提上竹籃嘰嘰嘎嘎地點種、放籽、施肥、平地,總算種好了自留地。想起來那種洋芋是一年中最忙最辛苦卻又最幸福的時段。
埋進土裡的種子,最好來一場透雨,喝足雨水的種子就齊刷刷地探出了頭。又經金子般陽光的照耀,清風的愛撫,雨絲的滋潤,洋芋長勢很好。夏至一過就該到施肥、壅土的時候了。我們山裡的孩子早當家,星期天在家裡也閒不住,跟著大人來到地裡,任務就是施肥,一棵洋芋旁邊放一小撮化肥或土油渣,大人們再給洋芋根部壅上土,為的是漸漸長大的洋芋不被陽光曬綠。青翠嫩綠的洋芋葉,昭示著秋天沉甸甸的收穫。乘大人們休息之際,我們也拿起鋤頭,學著大人們的樣子,彎腰低頭勞作起來。就這樣,我從小就學會了做各種農活。
我們鄉下孩子,一般都比較乖,知道父母的辛苦。下午放學,三五成幫,挎著籃子走進洋芋地裡,給豬拾野菜。狀如五角星的洋芋花,滿山遍野地開放,白色的、紫色的,花香怡人,蜂飛蝶舞。此時的原野,如詩如畫,亦真亦幻。拾完野菜,貪玩的我們就暢遊在花海之中,捉蜂蜜,撲蝴蝶,天不黑不回家。現在想起來,雖然沒有任何玩具,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我們的快樂。雖然食僅可果腹,衣甚至不可蔽體,但我們卻早早的明白了生活的艱辛和做人的意義,那是我最快樂的時光。
中秋節過後,隨著天氣的轉涼,在陣陣秋風的吹拂下,洋芋葉子由綠變黃,該到挖洋芋的時候了。挖洋芋並不比種洋芋輕鬆,全家老小齊上陣,家裡一般不留看門的人。山裡民風純樸,沒有鎖門的習慣,但從沒有偷盜失竊之類的事發生。我的父親去世後,年僅十六歲的我就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力。村裡人看到我和小腳母親老的老小的小,很難把三四畝洋芋收回家,這個幫一天,那個幫一天,我心裡有說不出的感激。記得有一次,我家挖洋芋時,天已經黑了,我背著滿滿一背兜洋芋,回頭一看母親背著半蛇皮袋子洋芋,腳下直打擺子,隨時都有被風吹到崖下的危險,我心裡一陣難受,硬把那半袋子洋芋放到我的背兜上面。這下子,我超負荷了,頭暈眼花,越走越沉重,在經過父親的墳塋時,我竟控制不住地哭了。誰能知道,我此時的心情呢?
離開家鄉進了縣城上班,我本著不論做人還是工作,一定要向土地一樣厚實,洋芋一般實誠的宗旨,在單位上勤政工作,下班後處好鄰裡關係。左鄰右舍都知道我愛吃洋芋,每每誰家洋芋煮熟後,總會勸我去吃。剛出鍋的洋芋,熱氣騰騰,白蓮花似的,焦黃的皮都捨不得剝,咬一口,沙錄錄的,格外暖心的醇香,勝過所有的佳餚美味,看得人也忍不住心花怒放,簡直讓人幸福得想哭。尤其是天上飄揚著鵝毛雪花,手心裡捧著滾燙的洋芋時,那心境、那情景,如詩如畫,純美動人。
記得2003年家鄉北路片發生了「11.13」5.2級地震。這次地震造成1人死亡,126人受傷,3個鄉鎮5個村1492戶7480人受災,數萬間民房倒塌、多處山體裂縫或滑坡、5860名群眾無家可歸的巨大生命財產損失。我所在單位與衛生局同分一個組,有12名幹部共擠一座帳篷和災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我負責幫廚工作,每天早飯不是「洋芋粉魚」就是「湯湯洋芋」,一點油花都沒有,有個別幹部一次能吃兩大碗,但在整天打帳篷、拆危房、救傷員、轉運物資等高強度的抗震救災環境下,我們的幹部,尤其是黨員始終衝鋒在前,順利的完成了組織上交給的抗震救災艱巨任務,家鄉的「湯湯洋芋」給我留下了揮之不去永遠難忘的印象。
在今天,翻開天南海北的菜譜,哪一家菜系沒有幾樣雅俗共賞的洋芋飯菜?洋芋由昔日救命的草變成了今日致富的寶。洋芋即能充當主食,又能以各種菜的形象招人喜愛,更能以各種小吃的角色哄人開心,它的製作方式是所有食物中最為豐富、最具無限創意的。如洋芋煎、炒、蒸、煮、炸、燉、煨、烤、烙、燙、炕、炯、燜、拔絲、涼拌、做餡及加工制粉等,無論廚師有多麼心巧的技藝,洋芋都能讓它完美呈現。在家鄉,一般的婦女都能隨便做出幾道洋芋菜來,如洋芋蒸菜、洋芋丸子、洋芋釀皮、洋芋攪團、洋芋粉魚、洋芋涼粉等數不勝舉。老鄉們最愛做最方便做的還是那煮洋芋跟炒洋芋。尤其炒洋芋,巧媳婦做的是青椒洋芋絲,酸辣洋芋絲,幹煸洋芋片,東鄉洋芋片。但最大眾化的還數那「岷州湯湯洋芋」,饃饃一泡兩碗下肚,老小婦幼皆大歡喜,勞務一天也覺不餓。像我平日就愛吃洋芋,多時晚上還習慣用電飯鍋煮上幾顆洋芋當夜宵吃,三天不吃還真饞呢。
如今我走進菜市場,只要看到老家有人糶洋芋,我總要興衝衝地買上一大袋帶回家。因為老家的洋芋不僅好吃,而且還含有另外的成份,那就是鄉愁、鄉親、以及我對故鄉的無限眷戀。
看定西奇情趣事|觀隴中人文風情
微信ID:dingxiwsj
長按二維碼關註定西微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