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請我講《紅樓夢》插花,這要認真準備。不要說別的,就說花器,探春用花囊,寶釵用土定瓶,寶玉用一個美女聳肩瓶,就大有門道。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紅樓夢》第三回寫到了一個汝窯美人觚。後邊寫寶玉去櫳翠庵採紅梅,準備一個美女聳肩瓶來插。這美人觚和美女聳肩瓶不就是一回事嗎?
我說不是的。一個是觚,一個是瓶,要劃分清楚。
觚,源於古代青銅器,宋代以來也燒制瓷觚。用來插花,叫做花觚。長身,敞開的口,圈足。中部收窄,好似美人的細腰。稱為美人觚,很是適宜。美人觚,當然有美人的感覺,但重點是細腰。
佚名深柳讀書堂十二仕女圖之博古幽思圖,有滿牆的多寶格,類似於寶玉的怡紅院室內。多寶格上有銅觚
婦好墓出土的古銅觚。
美女聳肩瓶,重點是肩,所以只能是梅瓶,不能是觚。
梅瓶源於唐宋,作為盛酒水之器。歷代造型屢有變化。但一般是器高長而豐肩,肩部弧線突出,下部往下稍窄,足部又微微突出。確實有美女聳肩之感。它的瓶口是狹小的,僅僅能容梅枝瘦骨。清代許之衡《飲流齋說瓷》:「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稱梅瓶。」寶玉既然去插梅,準備的花器自然是梅瓶最為適宜的。曹公雪芹,精通插花之學!
故宮藏宋代白定瓷梅瓶
又有一種細長的柳葉瓶,俗稱美人肩,也有認為這是美女聳肩瓶的。柳葉瓶由尊演變而來,短頸,肩比足豐厚些。但造型給人的感覺是溜肩,是不聳肩的,所以也不會是美人聳肩瓶。
這是孫溫繪《紅樓夢》裡的柳葉瓶。
這些美人之瓶器,風雅之源,需要我們深入集中繼承。
說到梅花,這是中國最重要的花材。沒有梅花,就沒有了中國傳統插花的一半的美。它是木本枝,線條變化多,插花造型非常容易突出線條美。它是文士高潔的象徵,春訊的象徵,又有鹽梅和羹、梅開五福、紅梅結子等等喻意,六朝以來多有詩詠。傳為北宋初年陶穀撰寫的《清異錄》寫到了插梅:清水玉缸,參差如雪。宋代文人插梅多有詩詠。如陸遊、張道洽、楊萬裡、方回等等。繪畫如《藥山李翱問道圖》等都有插梅花之圖像。折枝梅花,在宋代瓶器上常見。宋代後瓶梅詩畫數不勝數。常作為歲朝清供。冬日梅花,為文士、閨閣插花之美韻。
曹公雪芹之祖父曹寅,有《楝亭詩鈔》,寫到雪裡的瓶中紅梅。寫到蒼翠庵裡有苔梅:「綠厚一身苔。」苔梅是在梅樹上長出綠苔豐厚,宋代就很著名。這樣我們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櫳翠庵以紅梅深印在我們讀者心裡,卻以櫳翠庵命名。(曹寅還寫到花信廿四種,寫到白秋海棠,寫到葬桃花,《紅樓夢》裡的花文化那麼豐富,那海棠詩、《葬花詞》那麼動人,原非無源之水。)
美哉,寶玉之梅花,非隨意而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