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婷婷《相忘江湖》】
https://v.qq.com/x/page/h0925s3x593.html
他是一位受人尊敬,於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北方教育事業有奠基之功的老師,尤其為苦甲天下的西海固留下了一息堅韌並未曾熄滅的文脈。他謹遵師道,傳道授業,言傳身教,澤被一方學子;他謙遜低調,豁達自持,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精神凌駕於時代遭際之上,身形俯置於與他休戚與共的民間大眾。他是一位真正保留傳統文人性情的讀書人。他長於古體詩創作,尤工七律,其詩骨氣清朗,風流卓絕,出口成韻,其書法豪邁健碩,狂放暢達。但誰又能相信這樣一位厚愛學生、性情灑脫的人曾經歷過那麼多命運和社會造就的磨難,或者說,正是不得不經受了時代的苦難,反而更具有了對現實社會洞若觀火的認知、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和對生命、自由充滿悲憫的熱愛,從而表現給世人的是魏晉名士一樣的隱居山林、詩酒忘憂、讀書教學為樂的豁達情懷。我總覺得能讓他超越現實苦難的,在形式層面是讀書、求道、治學,在精神層面除了來自師長的信念影響和中國文人志士的氣節,還可能就是他文字中留下的司馬遷《史記》的經緯世道、點化人生,《離騷》、《九章》的忠貞之質、清潔之性,老莊哲學的「逍遙」、「貴柔」、「貴生」、「無用為人用」的達生任情。可以說,《莊子》、《離騷》、《史記》既是袁老師為學求道思想體系的基石,也是他化解人生危機重樹治學理念的精神源泉。記憶就像這個冬夜的雪花落在心底,默默融化、浸潤著荒漠大地,記憶裡一個老師的點點滴滴,多年後依然不斷被人們記起。回憶和紀念意味著什麼,從懷念裡又在獲得什麼,許多是無法清晰界定的,但從一位師長那裡可以汲取的學術路徑、技藝承遞、品行道德的示範意義卻是顯而易見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賢之風,澤被後世,紀念文集亦只是雪泥鴻爪,但我們意欲呵護的是志存高遠之心,守護良知之責,文化傳承之任。總有人在為時代而工作,為這個國家的命運而工作,為民族的文化精神而工作,和校對文章的錯字標點一樣,一個擁有理性和道義的知識分子可以做的,就是為那個即將到來的自由而繁榮的國度建立包容、豐滿、充滿活力的文化,並把先賢為我們留下的具有生命溫度的精神信念傳遞下去。斷送一生憔悴,只銷幾個黃昏,如果還有來不及說出的就讓它隨風而去。人生終有一別,逝者如斯,恰似《莊子·大宗師》言:「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寧夏中寧人。文學碩士、圖書編輯,從事圖書出版和文藝理論研究。出版有《遠去的背影——朱自清詩學批評研究》,《審美批評與個案研究》、《歸去來集》、《雁鳴九皋——寧夏雜文述評》等。值班編輯 李飛龍 責編 李玲 審核 馬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