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3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黔西南日報 中國黔西南
一排排新居錯落有致,一條條道路平坦寬闊,一個個扶貧車間拓寬就業門路,一張張笑臉隨處可見……走進從晴隆縣三寶鄉整鄉搬遷的阿妹戚託小鎮,處處呈現和諧氣象,6263名搬遷新市民有的從事公益性崗位,有的經營小商店,有的在村扶貧車間就業……大夥過上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阿妹戚託小鎮
三寶彝族鄉,全省20個極度貧困鄉鎮之一,人均耕地面積僅0.92畝,是「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典型邊遠貧困山區。為徹底解決三寶鄉的脫貧問題,2016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在三寶鄉開展易地扶貧整鄉搬遷,在位於縣城城郊打造一個阿妹戚託小鎮。
「搬過來後,大傢伙兒住的環境像景區,和以前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新市民杜玉明感慨地說,「原來住半山腰,房是土牆房,路坑坑窪窪,喝的是露天水,種的是荒坡地。做夢也想不到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樓下就有超市,旁邊就是工廠,馬路寬敞,吃水不愁,用電穩定,去社區辦事也方便。」
阿妹戚託小鎮乾淨整潔的街道
國慶中秋假期第一天,天剛微微亮,楊登文和妻子像往常一樣來到自家的餐館,切蔥花、備菜、接預定電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早上8點,一撥接一撥的顧客將小小的餐館擠得滿滿當當。「自從開了餐館,收入提高了,日子也好了,忙也是一種幸福。」楊登文笑呵呵地說。
楊登文曾是三寶鄉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土地少,又缺少技術,一家人全靠他打零工維持生活。2016年,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他們一家人搬進了阿妹戚託小鎮。
搬過來後,楊登文和妻子抓住機會,在政府的幫助下開起了餐館。看到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楊登文對未來充滿期待,「現在一個月收入1萬多元,我相信,通過努力,我們家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和楊登文一樣,在小鎮上開餐館的楊鑫英說,「自從小鎮遊客慢慢變多,來用餐的客人也逐漸增多,明天就預定了8桌,相信生意會越來越好」。
搬遷新市民「居有所安、業有所興」,阿妹戚託小鎮的商鋪熱鬧起來,沿街餐館商家吆喝攬客聲不斷。據統計,目前有53名新市民在小鎮裡經商。開店做生意的新市民,還能享受房租、水電費兩年全免的優惠政策,這給大家帶來了發展機遇。
2019年,阿妹戚託小鎮被列入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小鎮把發展特色民族旅遊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途徑。
阿妹戚託小鎮篝火晚會
據介紹,小鎮充分挖掘「阿妹戚託」「曬月亮」「火把節」「蘆笙舞」等民俗文化,完善和升級旅遊業態,實現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從邊遠鄉村向外界舞臺的華麗轉身。以民族文化傳承和旅遊扶貧為主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商業、民宿酒店、文化演藝等住宿、餐飲、娛樂配套設施,打造金門廣場、感恩館等14個旅遊點,將景區建設為國家級旅遊扶貧小鎮,不斷升級旅遊業態。這一舉措帶動600餘名新市民就近就業。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能致富。晴隆縣還在小鎮周邊配有規劃佔地300畝的產業園區,重點發展服裝製造、製鞋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通過產業園區扶貧車間吸納就業、縣直單位推薦就業、小鎮管理服務推薦就業和靈活就業等方式為搬遷勞動力提供車間技術工、單位駕駛員、保潔員等多種崗位。
扶貧車間讓新市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貧困戶謝小串從三寶鄉搬到小鎮後,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從小會舞蹈的她在小鎮的藝術團做起了群眾演員。
此外,謝小串還在小鎮的產業園裡謀了份工作,離家步行只要幾分鐘,方便照顧家,加之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這讓她對新生活甚是滿意。「白天上班,晚上跳舞,勞逸結合,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如今的「新三寶」——阿妹戚託小鎮,一個個項目落地,一個個產業興起,一家家幸福相伴,大夥期盼的好日子已經到來!(文/黔西南日報實習記者 錢凌芸 圖/黔西南日報社圖片庫)
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毛倪佳
本期審稿:魏浩然
值班總編:鄧伯祥
黔西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微博:@中國黔西南
微信/易信:中國黔西南
APP:北緯25°的黔西南
數字報:http://www.qxnrb.com
官網:http://www.zgqxn.com
郵箱:zgqxnw@163.com
聲明
凡「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刊發的原創內容,均保留版權,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微信號:zgqxnw)」。
原標題:《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期盼的好日子已經到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